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T恤 > 清诗人张船山故里漫志

清诗人张船山故里漫志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6 16:27   浏览 N 次  

  张清廉

  一、张氏始祖发祥地大樟树湾

  张氏第一世祖发祥地黑柏沟大樟树湾,系四川省遂宁县仁里乡第七保五甲。解放后,于1954年才划归蓬溪县管辖,属蓬溪县任隆镇大樟树湾村(原十村)。大樟树湾的始祖坟(又称九官坟)的后山最高峰观音寨,往左右分支,形成一大“圈椅”形。始祖坟的右边是狮子山,甚为奇特。其形是一大狮仰首伏着,背上背一仰首小狮,狮尾又兀立一大山峰,向后横延连着最高峰观音寨。其坟左下方,由观音寨向南延伸时分发一山,即向西北跌宕俯首游行的青龙山。其山根,似象形坐立。青龙山与狮子山左右呼应,成一大半圆椅形。观音寨之山腰,又延伸出一平台地,有如这“椅子”中的一片平杌,这便是入川第一世祖的佳城。这里原有七株参天古柏,呈现出山不高而秀雅之风貌。这平台内原立有一高大墓碑,建国后被毁,现仅存下半部“张公讳万之墓”。碑右下方刻有“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数字。九官坟的下首青龙山凹湾里边山内,是入川始祖之后裔几代张氏远高祖之墓群,其地形亦如“椅状”,并均立有高大花碑,刻有各官衔。茔坟之外,建有石护坟围栏。坟台如梯,平而有序。

  大樟树湾在民国时期青山翠绿、古柏参天、古樟接宇、四季不衰,其地多二三人牵手方能合围之樟树。祖墓群花碑林立,肃穆清幽,茂林修竹,鸟语声喧,真乃福地洞天。

  大樟树湾为张氏入川始祖定居处,是五大处张氏名人坟之首(五大处指:黑柏沟大樟树湾、小樟树湾、双相山、人形山、月亮坪五处)。该处不仅林木成荫,景物宜人,该祖祠属于最先建的一座四合院祖祠,十分壮观。在解放后张氏祖祠被政府没收而分给外族人居住,其后相继被拆除,且祖墓群亦被夷为耕地。

  今日之大樟树湾,有张氏十九世孙张清惠等创建的经济林,已是绿海一片、硕果满枝了。

  二、小樟树湾

  小樟树湾,紧靠大樟树湾,属任隆镇大樟树湾村。听年迈之人讲,这里在解放前是青山叠嶂、绿树成荫,俯瞰山下千仞绝,白云生处有人家。难怪吾张尚威老祖居此而绝迹不仕,并在此颐养天年。

  四百多年前,小樟树湾乃一世外桃源。它近山顶之处与山腰,各有一平地,可容飞机降落。它三面环山、西向开阔。山势沿主峰和尚坡(即大樟树湾这边称为大坡顶)向左右延伸出几座山,左是小元宝山,浑厚而险;右有狮子山,状如狮子,伏而回首内视。狮子山右下展现一鹞子山,它形似鹞子,在空中滑降。左右关拦,层次清晰。在其一深邃沟壑之对面的大坟山,一排三座小山头并列,仿如笔架搁置。和尚坡山谷下层,成一大弧形,且上下各平,其上称家当湾,下为小樟树湾。在山湾中部的平坦处,呈现出一乳头状小丘,这里便是五世祖考张尚威公之佳城。坟周围原环绕七株樟树,现已不复存。20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倡导下,人们在小元宝山与狮子山的山脚处,修筑了一面积十亩多的一大蓄水池塘。每当微风轻拂,水面便泛起粼粼波光。山上遍植果树,秋冬则橘橙累累;初夏则枇杷簇簇。张氏后孙居此宝地小樟树湾,独享灵山风光,真得感谢先祖保佑。

  三、两河口双相山

  双相山系由纱帽顶派生出的“七瓣莲花”中的第四瓣莲花。双相山后圆雄斜平长的山脊梁(名大排坡),直至双相山脚处,气势恢宏,地表呈现出鱼鳞纹形(现已被开毁了一部分)。全山上下树木葱茏,皆柏树、黄连、冬青树等,终年百鸟栖憩,喧声悦耳。此山座北向南。

  双相山山腰处,呈一内弧形,中间一大平地。这里便是张氏第六世祖考张惠(字教庵)、七世祖考张应礼(字和斋)和第八世祖妣景太夫人之佳城。此处原立有三座墓碑,今仅存二(景太夫人之墓于1959年冬,被拆去修了伙食团牛尾灶锅台)。

  双相山的左边有一小山,名婆婆山(第三瓣莲花),满山黄连树、柏树,四季常青。双相山右边延伸出一山,名黄连嘴(第四瓣莲花)。黄连嘴山下路里边,有一株大黄连树。树身之大,需五人牵手方能合围。这株黄连树身上突冒出葫芦瓢状的二十四个大包,其树冠枝叶,繁茂如华盖。它朝大路上下两边生长的两条支根,均有七尺许,露出地面,如人坐时之腿,正好供往来行人休息坐时之用。大路里上边的一长坪埂上,紧接这大黄连树,并排又有九株大柏树。大路外边又长有冬青、大柏树。它们的枝叶交叉,将这一段路荫蔽。昔日的黄连嘴绿树成荫,冬日过此感其暖,盛夏过此觉其凉。张氏祖祠,塑雕生辉,四周古柏森森。右是太极河图盘绕,清波流荡;前是一马平川;后是双相山茂林覆盖,间有地表金鳞涌现。真是: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大而茂盛,长源河留太极图,任(隆)金(桥)公路通其间。

  四、两河口人形山

  人形山系轿顶山主峰向西南派生出的一座山。它紧接后山大坡顶,大坡顶延缓伸向西南,有一段浑厚山梁,名中梁山。中梁山下,便是一大一小的两处月亮坪。

  人形山,形似一人直坐,右腿斜平伸出(长坡梁),左腿为呈九十度的曲立腿,膝腿兀立成一座圆形山,名峦峰坡。人形山坐南向北,与双相山相对。

  人形山上昔年林木蓊郁。山腰内凹又一平坦地,这里便是第十一世祖张勤望(字孚嘉)与第十一世祖妣母岳、杨二太夫人之墓地。人形山之左,便是长源河游篆成的一大一小两个太极图。人形山之右上侧一山,是形如坐立的仰首狮子山。对面右西向前方有一高峰,名文笔山。文笔山后一排三山并立,为笔架山。笔架山之东北,有一形状如砚台的山,名墨盘山。如此,则人形山三官齐备(纱帽、轿顶、文笔狮子山)。远观人形山,犹如一休闲端坐、停笔静思的文人。十一世祖张勤望生前官居中宪大夫知山东登州府知府事、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之职,谢世后归葬此山,不也是天地之所攸归而非人为其势欤?

  五、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

  月亮坪,由轿顶山山脉派生出并向西南延伸而形成。它时而成山梁,时而突起峰峦,正如一条巨龙,不疾不徐,蜒蜿游行。月亮坪距轿顶山约六华里,坐南向北。

  月亮坪右边是人形山,右后边是大坡顶。大坡顶山脉向西行,下降成一条圆状山脊梁,名中梁山。中梁山下垂约五丈许,即展现一大平地,外突弧形,如月而宽,是为月亮坪。其上是大月亮坪,下为小月亮坪。大月亮坪里葬有张氏男女先辈甚多,且都有可观的碑铭。大樟树湾内青龙山湾,算是张氏第一碑群林立之处;月亮坪这儿便是第二处碑群林立之地了。这儿也建置有石制栏护墓,且碑的围栏之设,极其壮观。

  小月亮坪上下处,分别安葬有十三世祖张问安夫妇、张船山夫妇、张问莱夫妇。月亮坪的对面山便是文笔山。

  月亮坪下,是一个大湾,名唐家湾。它在两河口之内,也在上下两个太极河图里边。月亮坪下面之左中部,又生发出一较平直的小山,名中间山。于是整个唐家湾里,就形成了两个如“椅”形小湾。从中梁山与大月亮坪外弦埂上之林木和唐家湾之元宝山、中间山、人形山之林木,分段群立,衔接成一个倒“山”字形,甚具诗意。

  月亮坪在解放后被外族人陆续垦毁。1959年夏秋刮共产风,大小月亮坪全被掘毁为耕地。张船山、问安夫妇,暴尸于野,哀哉痛哉!1959年秋,笔者写出了揭控金桥乡一社掘古墓罪行的大字报,张贴在任隆区政府大门上,区上很快查处了他们,追回了金玉等饰物。同时,村党支书赵万代亦被撤职。这样,滥毁民坟的行为,才得以制止。

  月亮坪在未垦毁之前,全山树木茂密,草类过腹及膝,四季青绿。秋冬金菊盛开,把整座月亮坪点缀得分外秀雅,真乃清风皓月照忠魂。

  月亮坪山脚下的一片平地,曾建有一座四合院祠堂,可惜在清光绪时被焚毁。月亮坪之出口的两边近山脚处,各有一排排修竹,为其掩护。山口外的上下两处太极河图,冬春之际,河水回环,相映成趣,更显月亮坪之清爽;夏秋大雨发山洪,这两处太极河图里急流蜿蜒,有如游龙戏水,无有暴戾汹涌澎澎声。约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决堤后,太极河图的上下河埂,遭河水冲毁。

  月亮坪的对面,有由纱帽顶派生出的第六瓣(中间嘴)与第七瓣(大物山)莲花,莲花山后,便是秀劲挺立的文笔山,这又给月亮坪增添了文风色彩。张氏三才子及夫人,均为清代诗人,独领风骚,逝后聚首安葬两河口,共享月亮坪山川之灵秀。

  月亮坪受群山环抱,山川拱列序有章,明堂朗阔旌旗展。先祖先贤们在世时令誉满天下,逝后忠魂昭日月,万古永流芳。

  六、纱帽顶莲花图

  黑柏沟两河口,是举世闻名的清朝贤相清官张鹏翮与大诗人、画家、书法家、清官张船山的故居地。今特述之:一处是纱帽顶盛开的七瓣莲花;一处是轿顶山开发的反手(覆掌)莲花。

  七瓣盛开莲花地的主山,是坐北向南的纱帽顶山。其山峰座北向南,顶部有明显的三条竖斜棱线,形如一顶乌纱帽。这七瓣盛开的莲花山名,分别是:木瓜山――葫芦坡;对名坡;青莲嘴――婆婆山;双相山――黄连嘴;晓屏山;中间嘴;大物山。

  这七瓣莲花山脉有章有序,从纱帽顶山峰的左、中、右三条棱线而派生出盛开的七瓣莲花山。其左部棱向南下行半里许,跌宕直下成一斜陡岩,岩下即延伸出第一瓣莲花,山名木瓜山;木瓜山之下前端平直伸出,在平川田坝里而收势,此名葫芦坡。在第一瓣莲花山下边的青莲嘴山岩下,分出第二瓣莲花,名对名坡;第三瓣莲花,名婆婆山。纱帽顶的中部棱线亦向南延伸出一段浑圆的山梁,名上排坡;其再次下降一段平直的山梁,为双相山;在双相山山腰又向前延伸至田坝,是名黄莲嘴(即第四瓣莲花山)。其右部棱线下直降成一处山垭,名中条山;中条山长约半里,它又突降直下十余丈后,分发出五、六、七三瓣莲花,分别名晓屏山、中间嘴和大物山。

  从第一瓣莲花木瓜山起至第七瓣莲花大物山止,相连接四个社区,全长约五华里,又全在任(隆)金(桥)公路旁。

  双相山与婆婆山、黄连嘴是第七瓣莲花形成的美景中心地带。这三处林木丛集,多柏树与黄莲树,大到二至三人才能牵手合围。婆婆山及山下大路外的一株双叉大柏树,给往来行人以休息之所。黄莲嘴山下大路里边的一株大黄莲树,树干大约五人牵手合围,其树身有24个状如葫芦的树包;树冠如伞,向周围舒展,约两丈多宽,春夏时枝叶茂密,笼罩其下;树基部于地面上伸长出左右两条八字形似的长树杌,各长七尺许,给人以休息乘坐之便。这棵黄连树并排而立在大路里边的九根大柏树,以及路外边一排冬青、柏树,它们的枝叶互相掩映。这样,黄连嘴成了一座天然的小林园。过往行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夏日沐浴凉爽之风。正是:纱帽顶山泛莲花,一泓清溪润奇葩;世代敦厚扬梓里,青史留名毓英华。

  七、轿顶山覆掌莲花

  翰林村内的优胜地理环境,历经数百年,却不为世人知晓,尤其是正、反两处莲花地貌,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吴寿堂先生指点,方驰名于世。

  反掌(又称覆掌)莲花的主山脉,系轿顶山山脉的分支(轿顶山脉直承于大樟树湾的观音寨山脉)。轿顶山坐东北向西南。在轿顶山山顶下的东北前方有段长山梁,形似轿杆,其向前东南延伸的而像前部的轿杆,直达徐家沟口而停势。

  轿顶山下从其中部派生出一段浑圆的山脊梁后,其中,一支南行至南溪寺;另一支折转向西南,延伸约一华里多,一段山渠又突兀起一峰,名大峰坡(三、五社地界),这大峰坡势直陡,形似人之小臂直立,其直立地段,名高岩坎。其坎下一斜平长弧宽面如手背,其弧线随即分发出五座小山,它们分别是:青龙嘴(六社)、游方坡、蓬溪山、龙岸岩(均处五社)、啸甲嘴(三社),形同人之手指。这五座覆掌莲花山分布于六、五、三3个社区,沿沟约三华里。莲花山下于正田坝中,有一溪注入长源河,且有六口小池塘(现四口),三眼水井。解放后又曾于20世纪50年代在上面湾内修筑有一座山湾大塘,约十余亩。

  轿顶山派生出五瓣覆掌莲花,与纱帽顶山生出的七瓣莲花,斜对成趣。且有长源河水萦绕其间,四野开阔,青山绿水,波光明媚,更显物阜民康的丰盛景象。

  轿顶山山顶,原建有寺庙(四合院形),庙名承恩寺。神佛塑像多,山寨寨门上刻有“顺天寨”三字。

  八、黑柏沟两河口人杰地灵

  堪舆学家有言:“十里文风出宰相,百里文风出帝王”。凡古今各类名人,其故居之地貌,必非泛泛无奇矣。

  我先世祖辈,文武名贤,诗书画三绝者,不绝如缕。山川地貌之奇妙,而能有如先祖鹏翮、船山故里之风貌者,实罕见也。大樟树湾、两河口,真乃人杰地灵。试看从大樟树湾至两河口,亦不少于十里,而下祠堂(两河口)较上祠堂(大樟树湾)之地貌更全面。在这下祠堂中心地带,轿顶山至文笔山也有十里,这仅只是从地理文风(十里)数据而言。而两河口内(下祠堂)的文风全具有排列之精妙。纱帽顶居中而地泛莲花,轿顶山居左,而地也涌金莲。莲乃花中君子,居淤泥而皎洁。长源河水绕其间。文笔山、笔架山、墨盘山居右,文房四宝齐名。人形山面对纱帽、文笔,而可侧观其舆(轿),在帽、轿、人的三角形空间里,而有雄威的狮子山守护;狮子山之上首,帽、轿之间,又有和尚坡俏立而向。无疑是助狮子神效。

  长源河流至纱帽顶山的第三瓣莲花(婆婆山)左侧处而成弧形,冬春时埝蓄上水,站在纱帽顶向下观之,这一潭明净之水,宛如一玉带(堪舆称此为玉带水)。狮子山坐守在玉带之旁。长源河下行在峦峰坡处(人形山之左腿脚)和第四、五瓣莲花(黄连嘴、晓屏山)的对面,而呈现出第一个完美的大太极河图。再下流约200米远时,也就是在第六、七瓣莲花(中间嘴、大物山)处,又呈现第二个完美略小的太极河图。惜长源河的太极河图,自民国之后便遭水灾,相继全冲毁了。

  堪舆名师吴寿堂老人曾说:“民国初年,我随同名师张阴阳去考察地理(龙脉)时,就从这里出发,至西北的陕西大龙山止,时经三年又七个月。大龙山入川后的两大龙脉最好:一是止于遂宁灵泉山,被观音庙所占;二是止于黑柏沟两河口纱帽顶山,这支龙脉长,而且脱煞最好,它远在遂宁河沙镇的夜丫子山脱煞,而前后均有护卫朝送。所以你们张家的大官很多,都是清官而得善终,这主要是来龙正大、无邪恶凶煞冲阻。像你们张家下祠堂这样完美的地形,我一生尚未在其它地方见到过。只可惜你们张家在修大堰时把狮子山顶上的石头打了,把狮子打死了,下面的太极图就保不住了。”他这一席话是在1970年办合作医疗时,入山采药途中对我说的。对此我又曾问过家严关于修大堰打狮子山石之事,父言修大堰第二年春后竣工,当年就出现太极图上部决堤,当时族人也不经心。之后,下部也决堤了。但我深信狮子山将复活,太极河图亦有恢复之望。

  九、神妙文笔山

  文笔山庙宇的修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处于遂(宁)蓬(溪)两县所属地区。

  文笔山林茂山秀,山峰兀立,独出于四周群山之上,有形似笔,故曰文笔山。山后的西北方有笔架山、墨盘山;水观音山位居笔架、墨盘二山之间,别具风姿。古时依山腰四周的陡峻石壁,环绕笔架山、水观音至墨盘山约二十余里,临崖修砌有寨墙,据险可守。文笔山东西各有一道寨门。东方经文笔山至遂宁的第一道寨门上刻有“文笔寨”;西方的寨门上刻有“粉笔寨”。因其表面石质松软,手可捣碎,故曰“粉笔案”,亦称“粉笔山”。在兵乱之期,文笔山与“忠诚寨”(又俗称虾米寨,山形似一鱼虾)、承恩寨(轿顶山)三处,处在一条直线上,相互依援。相传清朝名宰相张鹏翮曾在文笔山(上庙)上读过书,晚上灯光与读书声,北京都可听见。

  文笔山顶有一大黄杨树,远看宛如一大笔尖。上庙是僧,下庙为尼,香火一千多年不衰。不幸的是,解放后的大跃进时期,上下两座恢宏的庙宇由遂蓬两地分别拆去修了学校,在“文革”时期,又将神佛像全都毁坏。

  十、庆元山张公父子墓

  张鹏翮系入川第九世祖,生于顺治六年(1649)己丑十一月十七日,卒于雍正三年(1725)己巳二月十九日,葬本邑中安仁里庆元山(即今之潼南县三汇镇,今名小渡镇月山村二社,即原五大队四社),享年七十六岁。

  鹏翮祖父子的茔墓地名金簪子山。金簪子山的后面主峰是庆元山。庆元山立于此方,独立高大,其山势即向东北伸延有龙坡岭,其下是金簪子山,金簪子山顺势伸延后又突起一小山头后,下缓跌止于田坝。

  据先祖辈称:鹏翮祖山系十八罗汉下山,这金簪子山形呈一圈椅状,从山顶到山下共有四台平面山地。鹏翮祖茔墓在山下第三台土里,坐北向南,张烺祖茔则在四台土里。

  在金簪子山顶向西北方看见独立一山,而后连绵不断,时起时伏地向东北方伸延,其走势劲秀,形成一环带,数其高低山头确有十八个。庆元山突高为十五;龙坡岭十六;金簪子山十七;其后一山十八。

  庆元山对面(南方)的平狭长田坝有一小溪,它发源于月山(西南的月山上有一寺,名月山寺),蜿蜒向东南至金簪子山外,收势处在原所建的“摇亭碑”下,形成第一个完整的小太极图河,流经了三个村,注入小渡河,全长有十五里多。

  又据先祖辈说,在清代自葬鹏翮祖后,凡有朝中官员路过此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从摇碑亭至上面新桥这一段路,约近里许为步行。可见清王朝对鹏翮祖敬重的程度,有如北宋时杨家将的“天波府”之威仪。

  金簪子山形似一金簪,它的突起处和山头就是簪椭圆背,前端低平,斜下行后又突起一山。簪之后端平斜的相接处,是一坐气势恢宏的龙坡岭。

  “大跃进”至1982年,鹏翮祖之坟先后遭了三次劫洗。首次是在大跃进时,被当地百姓破坏,将墓碑推倒,我族人又率族亲垒起;第二次在文革时破四旧,又遭到掘毁,发现地下竟然是平面石层而止,我族亲又再次复原;第三次遭贼人盗墓后,族亲又进行重垒。今观此墓碑是一上顶半圆,下方为长形,高约四尺七寸,宽约二尺二寸,厚约五寸,碑上刻有三行文字,尚依稀可见。碑上左刻有“雍正四年春二月吉旦”,碑中部刻有“皇清文华殿大学士书少保谥文端”,碑下右刻孝男,碑之形不奇特,与民众之碑相似,只内涵不同而已。由此可见先祖之清正。

  先祖诚然一代完人,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墓祠等纪念性建筑虽已残破,然其功绩令名仍辉煌有加,已有当代学者、《蓬溪文史资料》主编胡传淮主任编选之《张鹏翮诗选》在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有中国其他名流对张氏研究,撰文发表,这正是先祖辈的卓有功绩,赢得了后贤们的赞颂。

  十一、玉堂寺山

  玉堂寺山坐落于遂宁城北,原属北固乡所辖的北坝村(五村六队),今归隶于遂宁城北开发区,定名为九莲街道红桥村白鹤街。

  玉堂山在平坝独显其高,地势向东南走势,山腰处分发出四座俯卧之山,即长条形而山脊较平的跑马坪、柏树梁、青杠林、黄泥坡(又名柑子园)。而跑马坪与黄泥坡形,显一园圈,将柏树梁、青杠林二山包围于中,形同一座秀雅的四合院,关拦别致。

  入川第九世祖定远将军鹏翼先祖即葬于玉堂山中的柏树梁山下。其山势缓卧,平圆浑厚,柏树林立,极显静秀。它左有青杠林,右有跑马坪环护,前有黄泥坡关合,后有玉堂山横延遮掩,无疾风之侵袭。既有将军之威武,又有护卫之功效。真是天造地设,给公英灵享有。

  祠堂建在柏树梁山脚下。年高之族人称:祠堂是座精美的四合院,毁于大跃进,给一些无住房的人(那些人的房子被伙食团拆去烧了)分占了,之后便分别拆去另修。先祖之遗像,亦丢失了。

  定远将军之墓冢,亦在大跃进时被开垦作耕地,仅墓碑尚存原地。玉堂寺湾里的住户,大多数为定远将军之后裔,外姓人极少。玉堂山里山泉颇多,取之不竭。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