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T恤 > 第四章 瑜伽--对身心的控制

第四章 瑜伽--对身心的控制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8 07:26   浏览 N 次  
在讲述《博伽梵歌》的过程中,奎师那从头到尾都在鼓励阿尔诸纳奋起作战。这是因为阿尔诸纳是战将,打仗是他的职责。奎师那虽然在第6章中讲述了打坐冥想瑜伽的程序,但并没有强调或鼓励阿尔诸纳应该把它当作追求进步的路途。奎师那承认这打坐冥想的程序非常困难。
sri-bhaga van uvaca
asamsayam maha-baho
mano durnigraham calam
abhyasena tu kaunteya
vairagyena ca grhyate
“圣主奎师那说:琨缇臂力强大的儿子啊!要控制静不下来的心念无疑非常困难,但通过适当的练习和去除执着心就能做到。”(《博伽梵歌》 6.35 )
奎师那在此强调练习和弃绝是控制心念的方法。但什么是弃绝呢?我们如今已经那么习惯于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感官娱乐,所以很难有可能放弃什么。我们虽然在过一种放纵感官享乐的生活,但却参加瑜伽课,期望可以在瑜伽领域中取得成就。要正确地练瑜伽其实需要遵守许许多多规范原则,可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很难改掉抽烟这样一个简单的习惯。奎师那在讲述打坐冥想瑜伽时声明,吃得太多或太少都无法正确地练瑜伽。人在让自己挨饿的情况下不可能正确地练瑜伽,吃得超过自己需要的量的人也练不了瑜伽。我们进食的量要适度,要刚好可以维持生命,而不该为让舌头享乐而进食。当美食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习惯于不只吃一份,而是吃二份、三份和四份,甚至更多。我们的舌头永远都不会满足。但在印度,我们却可以看到一天只吃一小勺米的瑜伽师。不仅如此,人睡得太多或太少也无法练冥想瑜伽。奎师那从没说过有“不做梦的睡眠”这种事情。我们只要入睡,就会做梦,尽管我们也许记不起来。在《博伽梵歌》中,奎师那告诫说,睡觉时做太多梦的人无法正确地练瑜伽。人的睡眠时间不该超过六个小时。当然,失眠的人也无法在瑜伽的领域中取得成就,因为练瑜伽必须使身体保持在健康状态。为了让我们身体适合练瑜伽,奎师那概述了那么多的规定。但所有这些规定实际上可以被归纳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原则是,没有非法性生活,不服用麻醉品,不吃肉,以及不赌博。这是按照任何一个瑜伽系统练习都需要遵守的最起码的规范原则。在这个年代中,谁能完全避免从事这些活动呢?我们必须按照原则检测自己,以确定我们练瑜伽真正取得了成就。
yogi yunjita satatam
atmanam rahasi sthitah
ekaki yata-cittatma
nirasir aparigrahah
“超然主义者应该总让躯体、心念和自我从事与至尊者相连的活动。他应该独自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应该一直小心翼翼地控制自己的心念。他应该去除欲望和拥有感。”(《博伽梵歌》6.10 )
从这节诗中我们可以明白,瑜伽师要做的是,始终保持独自一人的状态。至少按照《博伽梵歌》的描述,打坐冥想瑜伽不可能是一群人在一起练。人除非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练打坐冥想瑜伽,否则不可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超灵身上。在印度,有许多瑜伽师和圣人至今仍十二年一次参加昆巴·梅拉(Kumba Mela)聚会。这些瑜伽师通常都独自隐居,只有在特别重要的时刻才参加规模盛大的活动,或者到阿拉哈巴等圣地参加特殊的盛大集会;就像在美国,商人们会定期聚会一样。瑜伽师除了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活外,还应该去除各种欲望;既不该想要通过练瑜伽获得某些物质力量,也不该接受人们给予的礼物或他人的帮助。他如果正确地按照打坐冥想瑜伽的程序做,就会独自生活在丛林、森林或山里,避免与他人交际。他必须始终铭记他是为谁成为瑜伽师的。他不该只想自己,因为超灵(Paramatma)始终在他体内。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文明中确实
很难正确地按照打坐冥想瑜伽的方式练。这个喀历年代里的现代文明实际上使我们无法独自生活,保持无欲和一无所有的状态。圣奎师那给阿尔诸纳进一步解释打坐冥想的瑜伽要注意的细节。祂说:
sucau dese pratisthapya
sthiram asanam atmanah
naty-ucchritam nati-nicam
cailajina-kusottaram
tatraikagram manah krtva
yata-cittendriya-kriyah
upa visyasane yunjyad
yogam atma-visuddhaye
“要练瑜伽就必须到一个圣地,在僻静处的地上铺上库沙草,再铺上鹿皮和软布,安排一个不高不低的座位。瑜伽师随后应该稳稳地坐在座位上练瑜伽,通过控制自己的心念、感官和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达到净化内心的目的。”(《博伽梵歌》6.11-12 )
瑜伽师们通常都坐在虎皮或鹿皮上,因为爬虫动物不会爬到上面去打扰瑜伽师的冥想。看起来在神的创造中,一切皆有用。每一种草和药草都有其用途,尽管我们不知道。所以,在《博伽梵歌》中,奎师那提供了一些规定的信息,以使瑜伽师不用担心蛇等爬虫动物的打扰。瑜伽师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铺设好符合要求的座位后,就开始净化阿特玛(atma),也就是自己的身、心、灵。瑜伽师不该想:“我现在要争取得到一些神奇的力量。”瑜伽师有时确实会得到一些神秘力量(siddhi),但这些都不是练瑜伽所要达到的目的。真正的瑜伽师都不会展示这些力量。真正的瑜伽师的想法是:“我被这个物质环境所污染,所以现在必须净化自己。”
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控制心念和躯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可能像去大商场买东西那么容易地控制它们。但奎师那指出,我们在培养奎师那意识时,就可以很容易遵守上述这些练瑜伽的原则。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过性生活的欲望,而经典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禁止人过性生活。我们有这个物质躯体,只要我们还套在这个躯体里,就一直会有性欲。同样,只要我们还在这个躯体里,就必须进食维系它的运作;就必须睡觉,以便让它得到休息。我们不能期望完全停止这些活动,而韦达文献实际上给予我们指导,让我们规范化进食、睡眠和性生活等内容。如果我们渴望练瑜伽获得成功,就不能允许自己那些如野马般的感官把自己拖到以感官享乐为目标的路途上。为了帮助我们,奎师那建立了指导方针。圣主奎师那建议说:规范化的活动可以控制心念。如果我们不规范自己的活动,我们的内心就会越来越混乱。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停止活动,而是要用心智控制自己,使自己总是从事具有奎师那意识的活动。总是从事与奎师那有关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全神贯注的冥想--萨玛迪(samadhi,三摩地)。并不是处在萨玛迪状态中的人就不吃、不工作、不睡觉或不让自己过得快乐了。相反,对梵文“萨玛迪”的解释可以是:在从事规范化的活动过程中,全神贯注地想着奎师那。
asamyatatmana yogo
dusprapa iti me matih
vasyatmana tu yatata
sakyo 'vaptum upayatah
“对不控制心念的人来说,觉悟自我是困难的。但是,控制住心念并以恰当的方法努力的人必定成功。这就是我的看法。”(《博伽梵歌》6.36 )
任何人都知道,骑没有缰绳的野马很危险。它可以随意以任何速度朝任何方向乱跑,骑它的人极有可能受到伤害。不受束缚的心念也一样,所以奎师那同意阿尔诸纳的说法,即:如果心念不受束缚,瑜伽系统就很难起作用。然而奎师那又继续说:“控制住心念并以恰当的方法努力的人必定成功。这就是我的看法。”(《博伽梵歌》6.36) 那么,“以恰当的方法努力”是什么意思呢?人应该努力遵守上述的四项基本原则,在满怀奎师那意识的情况下从事活动。
如果有人想要在家练瑜伽,那他就要确定他要有节制地从事其它活动,而不能只是为了赚取生活费用而每天长时间不停地工作。人应该适度地工作、适度地进食,适度地满足感官,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生活免于焦虑。这样做,练瑜伽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有什么征象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练瑜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呢?奎师那说明,当一个人完全控制住他的心理活动时,他就处在了瑜伽的境界中。
yada viniyatam cittam
atmany evavatisthate
nisprhah sarva-kamebhyo
yukta ity ucyate tada
“瑜伽师一旦通过练瑜伽使自己的心念活动受到训练,处在超然的境界中--没有物质欲望,就被说成是极稳定地处在瑜伽的状态中。”(《博伽梵歌》6.18 )
人是否达到瑜伽的境界不是靠他的心念给他命令,而是要把心念置于他的控制之下。瑜伽师要做的也不是要消灭心念,而是要让心念始终萦绕着奎师那--维施努。瑜伽师不能允许他的心念四处游荡;这听起来似乎很困难,但在具有奎师那意识的情况下就是可以做到。当人始终怀着奎师那意识为奎师那做服务时,他的心怎么还可能离开奎师那去想别的?在为奎师那做服务的过程中,心念自然而然就受到了控制。
瑜伽师不该有进行物质感官享乐的欲望。真正有奎师那意识的人,除了想为奎师那做服务,没有别的愿望。要变得根本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但必须用净化的程序去除想要进行感官享乐的欲望,同时培养渴求奎师那的愿望。其实我们只要转变我们的欲望就可以了。欲望是生物与生俱来就有的,所以根本不存在消灭它的问题。培养奎师那意识的过程是净化人的欲望的程序,使人不去渴望得到那么多供自己感官享乐的事物,而只是想要更好地为奎师那服务。例如:我们也许想要吃美味佳肴;那我们就可以为奎师那准备这些食物并把它们供
奉给祂,然后吃给祂供奉过的美食,而不是只为满足自己的舌头为自己准备食物。活动都一样,区别在于把意识从想着为满足自己的感官而活动,转变成为了奎师那而做事。我们可以为奎师那准备美味的奶制品、蔬菜、谷物、水果和其它素食菜肴,把它们供奉给祂并向祂祈祷道:“这物质躯体是愚昧的肉块,感官是诱导我们走向死亡的纵横交错的路。在所有的感官中,舌头最贪婪,最难控制。在这个世界中,控制舌头极为困难,因此圣奎师那给予我们这美味的灵性食物(prasada),帮助我们控制舌头。所以让我们进食这灵性的食物,以使自己感到心满意足,同时赞美圣茹阿妲(Radha)和奎师那(Krsna),怀着爱深情地呼喊主柴坦亚(Caitanya)和尼提阿南达·帕布(Nityananda Prabhu)。”这样,由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想着把食物供奉给奎师那,奎师那就会神圣化我们的活动(karma)。我们本不该有个人要享受食物的欲望,但奎师那是那么仁慈,祂给我们食物吃。这样,我们的欲望就得到了满足。当人使自己的欲望与奎师那的愿望相结合并这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时,就应该明白,他达到了瑜伽的完美境界。按照《博伽梵歌》的论断,只是深呼吸和进行一些身体锻炼并非瑜伽。练瑜伽需要彻底净化意识。
在练瑜伽的过程中,内心不受刺激这一点极为重要。
yatha dipo nivata-stho
nengate sopama smrta
yogino yata-cittasya
yunjato yogam atmanah
“正如灯火在无风的地方不晃动,控制了心念的超然主义者始终不懈地冥想超然的至尊灵魂。”(《博伽梵歌》6.19 )
在没有风的地方点燃一根蜡烛时,就会看到烛火笔直不晃动。我们的心念恰似蜡烛燃起的火焰,那么多的物质欲望都可以使它受到影响,只要有一点点的刺激就会使内心动荡不已。内心的一点点动摇都可以改变整个意识状态。正因为如此,在印度,认真地按照传统方法练瑜伽的人,就会保持禁欲的贞守状态(brahmacari)。贞守生有两种:一种是过完全独身禁欲的生活,另一种是在居士的状态保持禁欲状态,即:他有一位妻子;他不仅不与其它女性交往,而且严格按照规范守则保持与自己妻子的关系。这样,无论是独身禁欲还是过被限定的性生活,都可以帮助人保持内心不受刺激的状态。然而,即使人发誓保持独身禁欲的状态,他的内心还是会受到性欲的刺激。为此,在印度那些练传统瑜伽并发誓要严格遵守禁欲誓言的人,甚至不允许与自己的母亲、姐妹或女儿单独坐在一起。心念是那么多变、无常,哪怕最微小的暗示都能造成浩劫。
瑜伽师应该这样训练他的心念,只要它的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冥想维施努,就立刻把它拉回到冥想上来。这需要大量的练习。人必须知道,他真正的快乐是体验他超然感官的满足,而不是物质感官的满足。感官并没有被牺牲掉,欲望也没有被舍弃掉;相反,在灵性的领域里既有感官的满足,也有欲望的满足。真正的快乐是超越物质的感官体验。不相信这一点的人,必将受到刺激,从而堕落。因此,人应该知道:试图从物质感官得到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瑜伽师才有真正的享乐!他们怎么享乐呢?经典中说,他们的享乐是无限的,而无限的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Ramante yogino 'nante);这种快乐是灵性的,而不是物质的。这是我们吟诵、吟唱的哈瑞-奎师那,哈瑞-茹阿玛的曼陀中梵文“茹阿玛(Rama)”一词的真正意思。“茹阿玛”的意思是通过灵性生活享受快乐。灵性生活充满乐趣;奎师那绝对快乐。我们不必牺牲愉快和满足,而是要正确地享受它们。生病之人无法享受生活,他所谓的享受是假享受。当他的病被治愈,又恢复健康状态时,他就能够享受生活了。同样道理,我们只要还有物质化的生命概念,就无法真正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相反只会变得越来越受物质自然的束缚。一个本该断食的病人如果不管不顾地进食,实际结果就是把自己杀死。同样道理,我们越不断增加自己的物质享乐,就越使自己受这个世界的束缚,就越困难摆脱物质的囚禁。所有的瑜伽系统都是为了帮助受制约的灵魂摆脱束缚,把对物质事物的错误享受,转变为在为奎师那做奉爱服务(奎师那意识)过程中的真正享受。圣奎师那说:
yatroparamate cittam
niruddham yoga-sevaya
yatra caivatmanatmanam
pasyann atmani tusyati
sukham atyantikam yat tad
buddhi-grahyam atindriyam
vetti yatra na caivayam
sthitas calati tattvatah
yam labdhva caparam labham
manyate nadhikam tatah
yasmin sthito na duhkhena
gurunapi vicalyate
tam vidyad duhkha-samyogaviyogam
yoga-samjnitam
“在称为萨玛迪的完美境界中,人的心通过练瑜伽完全停止了物质性的活动。这完美境界的特点是:人能以纯净的心看见至尊灵魂,并从至尊灵魂那里获得快乐。在那种快乐的状态下,人通过超然的感官感受到无限的超然喜悦。获得这样的喜悦后,人永远不会背离真理,不会认为还有比这更高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人即使陷入最大的困境,也永远不会动摇。这样才真正摆脱了因为与物质接触而产生的痛苦。”(《博伽梵歌》6.20-23 )
瑜伽分不同种类的系统,程度有难有易,但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必须净化自己的生存,开始享受具有奎师那意识的享乐。这样做,人就会快乐。
yada hi nendriyarthesu
na karmasv anusajjate
sarva-sankalpa-sannyasi
yogarudhas tadocyate
uddhared atmanatmanam
natmanam a vasadayet
atmaiva hy atmano bandhur
atmaiva ripur atmanah
“人一旦抛弃一切物质欲望,既不追求感官享乐,也不从事功利性活动,就被说成是练瑜伽达到了高水平。应该藉心念的帮助解救自己,不要因心念而坠落。对受制约的灵魂来说,心念既是朋友,又是敌人。”(《博伽梵歌》6.4-5 )
我们必须自己努力把自己提升到灵性的标准层面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我自己的朋友,也是我自己的敌人。机会是我们的。就有关这一点,查纳克雃.潘迪特(Canakya Pandita)写了一首很精辟的诗说:“没人是谁的朋友,没人是谁的敌人。人只有通过行为处事了解谁是他的朋友,谁是他的敌人。”没人生来就是我们的敌人,也没人生来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些角色由相互的行为所决定。正如我们在平常事务中与他人打交道,每一个人也要与自己打交道。我既可以像我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我自己,也可以像敌人一样行事。作为朋友,我可以了解我是灵性的灵魂,看到自己不知怎的与物质自然有了接触,因此运用能使自己获得解放的方式行事,努力摆脱物质束缚。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我自己的朋友。但如果我即使得到了这摆脱物质束缚的机会,但取不抓住它,那我就该被视为是我自己最大的敌人。
bandhur atmatmanas tasya
yenatmaivatmana jitah
anatmanas tu satrutve
vartetatmaiva satruvat
“征服心念,心念就是最好的朋友;征服不了心念,心念就一直是最大的敌人。”(《博伽梵歌》6.6 )
人怎么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呢?这节诗作了解释。梵文“阿特玛(atma)”是指身、心和灵。当我们怀着躯体化的生命概念在说阿特玛时,我们是在指躯体。然而,当我们超越躯体化的生命概念,上升到心理的层次时,阿特玛就是指心念。但当我们真正处在灵性的层面上时,阿特玛就是指灵魂。我们其实是纯粹的灵魂。因此,根据我们灵性的发展,我们用阿特玛一词时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韦达词典《尼茹克提》(Nirukti)的解释是,阿特玛指身、心和灵。但《博伽梵歌》这节诗中说的阿特玛是指心念。
如果心念通过练瑜伽得到训练,心念就是我们的朋友。但如果心念得不到训练,那我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对丝毫不了解灵性生活的人来说,心念是敌人。人如果以为自己只不过是躯体,那他的心念就不会为他的真正利益效劳,而只是为侍奉他的粗糙躯体而行事,使灵魂进一步受到制约,身陷物质自然中。但人如果明白自己不是躯体,而是灵性的灵魂,他的心念就变成解脱的助力。心念自己并不需要做什么,只是等着受到训练,而训练它最好是通过交往、联谊。心念的功能是欲望、渴望,而人根据他的交往、联谊产生相应的欲望。所以,如果要心念像朋友一样行事,就必须有良好的交往、联谊。
最好的交往、联谊的对象就是具有奎师那意识的人(sadhu),或者努力争取灵性进步的人。世上有许多为短暂事物(asat)而奋斗的人。物质躯体是短暂的,人如果只为躯体的满足而忙碌,就受短暂事物的制约。但如果他努力争取认识自我,他就在为永恒的事物(sat)而忙碌。很显然,明智之人会与那些挑选了一种瑜伽系统在认真练习,从而努力觉悟自我的人交往、联谊。结果是,那些觉悟了自我的人(sadhu)将斩断他对物质交往的依恋或执着。这是良好联谊的巨大好处。奎师那给阿尔诸纳讲述《博伽梵歌》,就是为了斩断他对物质情感的依恋。阿尔诸纳依恋那些妨碍他履行自己职责的事物,奎师那就斩断他对那些事物的执着之情。要斩断某物,就需要有利器;要斩断心念与它执着、依恋的对象之间的联系,就经常需要用到尖锐的话语。圣人或导师在用尖锐的话语斩断学生内心对物质的依恋时丝毫不留情面。他通过不妥协地讲述真相斩断束缚。例如:在《博伽梵歌》的一开始,奎师那明确地告诉阿尔诸纳,他虽然像是有学问的人在说话,但实际上是头号大傻瓜。我们要真想脱离这个物质世界,就该准备接受灵性导师所说的这些尖锐的话语。在需要措辞强硬时,妥协和奉承不起作用。
《博伽梵歌》中多处批驳了物质化的生命概念。认为自己的出生地值得崇拜,或者去圣地却忽视那里的圣人,被比作是有驴一样的思维。正如敌人总是在想做伤害对方的事,未受训练的心念将拖着人进入越来越深的物质束缚中。受制约的灵魂与自己的心念和其它感官苦苦争斗。由于心念指挥其它感官,最重要的就是让心念成为自己的朋友。
jitatmanah prasantasya
paramatma samahitah
sitosna-sukha-duhkhesu
tatha manapamanayoh
“征服了心念的人因为获得了平静,所以已经觉悟到了超灵。快乐、冷热、荣辱,对这种人来说都一样。”(《博伽梵歌》 6.7 )
正如不受控制的马匹将把马车拖向危险的境地,心念总是把我们拖向短暂的事物,因此只有受到训练的心念可以使人真正获得平静。我们虽然永恒存在,但不知怎的竟然变得依恋非永恒的事物。但是,如果我们把心念集中于奎师那,心念就很容易受到训练。正如堡垒如果有优秀的将军守卫就是安全的,如果奎师那被置于内心的堡垒中,敌人就不可能侵入。物质的教育、钱财和力量都无法帮助人控制自己的心念。伟大的奉献者祈祷说:“我何时才能一直不断地想着您? 我的心念总是把我向四处拉扯,但只要我能够让它固定在奎师那的莲花足上,内心就变得清澈、明朗。”当内心清彻、明朗时,冥想超灵就成为可能。超灵(paramatma)总是与个体灵魂一起坐在心中。练瑜伽需要集中注意力,把心念集中于坐在心中的超灵。前面从《博伽梵歌》中引述的诗文指出,征服心念并战胜对一切短暂事物的执着之人,可以全神贯注地冥想超灵。如此全神贯注的人变得不再有相对性的概念和错误的称号概念。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上一篇:Atman 下一篇:猎人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