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婚纱 > 都市报:15年风光 踌躇满志拟续写

都市报:15年风光 踌躇满志拟续写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9 13:12   浏览 N 次  

   随着第一家都市报《华西都市报》迎来自己15岁的生日,中国的都市报走过了15年的历程。其间,都市报在内容、形式、理念、操作方式上的不拘一格使其迅速成长并壮大:发行量绝大多数超过50万份甚至不乏超过100万份者,广告收入均以亿元计数。但目前都市报思考的是“我们都经历过各自的高速增长,问题在于这种状态是否会永远伴随我们?”

  1月11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楚天都市报》、《燕赵都市报》、《大河报》、《新闻晨报》、《现代快报》、《华商报》等20余家都市报“巨头”云集四川成都,参加首届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在都市报风光地走过15年后,探讨续写风光的机会与可能。

  目标:瞄准主流

  1995年,《华西都市报》最早在全国提出办市民报纸的定位,随后建立的多家都市报也都靠市民新闻起家。也正因如此,都市报还有了一个“小报小刊”的别名。15年过去了,都市报开始反思,并决定走出这个园囿。

  最早提出办市民报纸的《华西都市报》在2008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新主流都市报。从那时起,《华西都市报》开始了从市民生活报到新主流都市报的战略转型。对于这种转变,该报常务副社长李宇西表示,衡量报纸的责任已不再单纯地只从传统意义上的权威性加以考量,而是要站在另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思考,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媒体应该肩负起社会责任和义务。2007年9月,《华西都市报》拍卖了报社一部明星电话机,之所以叫明星电话机,是因为这部电话机被300多位光临报社的明星用来接听过读者热线电话,最终这部电话机拍出84万元人民币,《华西都市报》用拍卖所得的全部善款在四川阿坝州小金县两河乡大板村捐建了一座希望小学。

  《楚天都市报》在2007年的时候也提出了转型,该报总编辑张勤耘将这次转型称为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他解释说,传统的都市报都是依靠社会新闻起家的,但面对网络媒体的挑战,都市报必须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问题。“此次转型,《楚天都市报》加大了时政和经济新闻的分量,也改变了社会新闻的处理方式。比如在经济报道方面,过去报纸从市场消费方面进行报道比较多,但作为一张主流报纸,现在老百姓还关心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关心整个经济走势对其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经济新闻既要沉下去,也要升上来。”张勤耘表示,《楚天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结果如今已经显现出来。前不久轰动全国的“暴走妈妈救儿子”一事就是《楚天都市报》最先报道出来的。“报社必须站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下进行新闻加工,能够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张勤耘告诉记者,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楚天都市报》继续通过主流化转型,提出了“监督看楚天,深度看楚天”的口号。

  无独有偶。《重庆晨报》也提出了超越都市报的概念。该报总编辑张永才表示,“超越”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第一代都市报发展到今天,传媒环境、读者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都市报必须依据改变对自己进行完善。比如,从报道内容来讲,都市报最初关注的东西和今天关注的东西不一样了;从报道形式上来讲,都市报在15年前采用的表达方式也不太适合今天读者的口味了。在这种情况下,都市报进入了超越自身的时代。

  2009年12月15日,《现代快报》改版,提出从市民报转变成一张公民报的理念。该报总编辑赵磊表示:“为什么读者总是觉得我们就是小报小刊,可能因为我们起步时就是市民报,但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如果还是一张市民报,肯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他认为都市报的转型是必须的,目前也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

  谈到都市报的转型,《新闻晨报》总编辑毛用雄表示赞同。因为他认为:“我们都经历过各自的高速增长,问题在于这种状态是否会永远伴随我们?”他介绍说,《新闻晨报》创刊10年以来,粗略统计为集团创造了18亿元的利润,但在3年以前报社就逐渐整理思路,引导团队不要搞利润崇拜,而是抱着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争取站在历史进步的前列推动社会前行,实现媒体的使命。“选择以后的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时候方向比速度更重要。”他表示。 情绪:爱恨交织

  互联网让都市报的报道影响扩至百倍甚至千倍,但在触网过程中许多都市报又撞得头破血流。又爱又恨,是如今都市报对于互联网的复杂情绪。于是,有时候觉得是“狼”来了,有时候又觉得是“新娘”来了,我要和它“结婚”。

  都市报与互联网今天产生的纠结似乎早就注定。1995年是中国都市报元年,1994年中国正式触及互联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都市报纷纷诞生,而互联网如新浪、搜狐也纷纷创办。这两种本是平行线的事物在发展中逐渐靠拢,如今是二者必须谈融合的时候了。

  在近日渐趋白热化的“曹操墓报道”中,《大河报》就对网络媒体使了点小性子。曹操墓发掘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进入曹操墓采访的就是《大河报》的记者。看到记者发回的一个整版稿件,值班副总编辑刘书志的心情复杂了起来。“想想报纸还没出来,我们的电子版就上了;甚至我们的报纸没有成版,我们的稿件都上网了;实际上,我们原创的一些信息在我们没有获益的时候,别人已经获益了。”于是,他当即决定:打破常规,在网站上分阶段插播!于是,当天晚上稿子没有上网,第二天6:00在网站上发一个删节版,12:00之后再发一个70%的稿子……“连锁反应马上就出现了,很多网络媒体主动给《大河报》打电话询问情况:这篇稿子到底有多少字?你们能给我们传一个完整的稿件吗?到第二天24:00,稿件的电子版才完整上线。”谈到这次尝试,虽然刘书志笑着说“玩玩而已”,但他的兴奋还是溢于言表:“起码是一次有点强势精神的做法。”

  刘书志表示,现在不只是报业有危机,互联网也有危机,既然是互相有危机,都市报就更要想想自己的优势究竟在哪里。

  其实,一些都市报之所以在触网的时候碰得头破血流,就是因为没能很好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现代快报》是触网比较早的,但其总编辑赵磊表示:“很惭愧,我们触得很早,但是触得头破血流。我们也在反思这其中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做传统媒体可以得心应手,到了网络反而捉襟见肘了?”他分析说,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能办好一张报纸就能做好一个网站,这恰恰就是我们最大的问题,办报纸和办网站完全是两回事!对此,腾讯网副总编李方也直言,如果报业坚持以报纸为核心整合互联网,或者以相同的思维去对待网络,那么报网合一不可能成功。CTR市场研究整合营销中心总经理姚林也尖锐地表示:“中国纸媒办网站其实有十几年了,但是为什么大家不知道纸媒办的网站,只知道腾讯、新浪,因为纸媒只是办电子版报纸。”

  《华西都市报》总编辑陈代阳也表示,尽管都市报触网有很多尝试,但成功的还不多,可尽管如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坐以待毙。《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韩自贤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都市报和互联网在这10多年里就像是谈了场恋爱,现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都市报不向新媒体转型,就很可能会“失恋”,成为孤家寡人。为此,他认为互联网也是“新娘”,都市报要和这个“新娘”结婚,并生对“双胞胎”:一个是办好自己的报纸,一个是要建好自己的网站。 理想:报网一家人

  在2009年,大家终于意识到,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以及共同的机会。

  就目前而言,报业所创办的网站能赚来真金白银的寥寥无几,《都市快报》创办的19楼网站就是其中之一。该报副总经理陈军雄介绍说,19楼在社区类网站中排名第五,流量是1250万,去年收入6000万元,利润为500万元,目前正按照浙江省杭州市委要求寻求上市。他还透露了《都市快报》正在进行的新尝试。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12月,《都市快报》创办了一家以视频为主的《都市快报》在线网站,并给许多采编人员配备了摄像机。现在,《都市快报》的一些新闻除了在报纸上发布,还会有一些图像在网上与读者进行互动。在追随新媒体的同时,《都市快报》也向其他传统媒体延伸,目前与电台合作推出节目、与有线网合作一个频道,利用自身新闻的优势构建立体传播平台。“我们很早就利用QQ、MSN跟读者聊天,获得新的线索,目前也开始利用微博了。”陈军雄表示,报业只要第一时间就把新的传播手段利用起来,这两者的关系就是合作共赢的,而不是排斥的。

  同《都市快报》一样,《南方都市报》也特别注重对新技术载体的应用。2009年12月,报社给800名采编人员配了最新的苹果手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载体打造一个移动采编和移动办公系统,同时通过这个终端在新媒体的发布上抢得一些先机,比如说能够及时发布。”曹轲说道。同时,《南方都市报》还为30多名摄影记者配备了高清摄像机,正常情况下,这些记者一天可以提供十几条比较好的原创视频。他表示,这两块都是属于“报纸外”的事情,但让采编人员学一些新媒体的东西是融合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李方谈到了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关系的渐渐转化。“大概在四五年前或者两三年前,平面媒体对我们的敌意是很浓的,认为网络媒体在蚕食平面媒体,但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这种声音不再占据主流而且在慢慢消退。”他认为,大家在2009年终于意识到,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以及共同的机会,在这种机会和挑战中,这两种媒介形态也在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和探索,两者间的借力发展慢慢代替了非此即彼的仇视。

  当仇视渐渐远离,就该是报业和互联网坐下来好好聊聊的时候了。刘书志就表示:“网络用了我们的内容,双方怎么分配利益?这个问题该说说了。”他认为,报业作为内容提供商,需要同经销商谈谈分成的问题,当这个问题有了合理的解决之道,报业和互联网之间就真的成了媒体一家,今天的话题就真正成为历史话题了。 共签成都宣言 共迎二次发展

  1月11日,在《华西都市报》创刊15周年暨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上,全国20余家都市报签署了旨在推动都市报第二轮发展的《首届中国都市报发展高峰论坛成都宣言》(以下简称《成都宣言》)。《成都宣言》共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

  一、坚守传媒社会责任。努力传播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新闻信息,促进政府和公共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满足广大读者的知情权和知晓权,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共同探索都市报转型模式,实现都市报第二次大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与新媒体的异军崛起,加速了传统平面媒体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紧迫感。中国都市报处在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需要进一步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传播技术新型化条件下的转型之路,推进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及其与传播新技术的融合。

  三、建立内容合作联盟,应对传媒生态改变带来的挑战。应对数字化和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带来的深刻变革和全新挑战,都市报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战略性结盟,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壁垒和利益纠葛,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平台、新闻互动平台以及观点共享平台,推进都市报在全国范围内新闻报道的合作、协调与共享机制的形成。

  四、打造传媒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链与新技术的融合。当今传媒的竞争已从单纯的内容竞争演变为传媒产业链的竞争,都市报需要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形成对多种媒介形态内容产品的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创新性延伸产业链,并积极利用各种数字内容显示终端和传播技术,发展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数字网络出版形式,加快传统平面媒体的产业链延伸。

  五、恪守职业道德,视公信力为报纸生命。努力站在时代与社会前列,以符合都市文化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关注社会最新动向、把握生活最新潮流、切入时代最新话题,保持对明天的事物和新生元素的激情张扬,保持对腐朽没落东西批判的力度和锐度。

  六、尊重员工价值,营造优秀的文化氛围。强调团队精神,主张集体合作,摒弃个人英雄主义和孤军奋战,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报业人才,充分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首创精神,促进员工与报社发展的高度一致。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都市报文化。传媒频道,主要刊登传媒业内新闻资讯和其他相关消息。免费为新闻单位发布动态新闻和资料,并发布传媒招聘、征稿、活动等信息

  总编热线:13572257386(网络公司请勿骚扰) E-mail: xinwenren@vip.sina.com :760791 中国新闻人网中国新闻人网,开通于2001年12月25日,是国内创办时间最早的人物传播与传媒专业网站之一 QQ:9O4 63-8O-65 生男 生女 博士 热线:l5-15-4ll-O490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