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婚纱 > 瑞丽印象

瑞丽印象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5 10:01   浏览 N 次  

  瑞丽的东南、西南、西北三面都与缅甸接壤,在长达 169.8千米的国境线上,进出口通道多达33个。

  1. 畹町口岸

  到达畹町时,已近中午,据说这里是全国最小的(人口仅1万多人)边境袖珍城市,但它却是国家级口岸。导游说从这里前往缅甸边城南坎、九谷、木姐和腊戍,办旅游手续相当简便:只要向中方旅行社交两张照片和费用后,即由中方旅行社带出境交缅方旅行社导游,返回时再由缅方旅行社交给中方旅行社即可,当然了,即使再简单,纪律也不可能允许我们过去,所以我们也就只有在畹町口岸停留一会儿的份了。

  畹町口岸的对面是缅北九谷(棒赛)口岸:站在畹町桥上,我一点也想象不出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海上通道,这里作为中美英盟军的大本营和物资集散地,国际上大量的援华物资都通过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穿过这口岸运入我国;我也实在无法想象1942年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境,支援英国军队对抗日本帝国陆军和保卫西南大后方征战缅甸时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血腥战役(史料记载从中国军队入缅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总计40万兵力,伤亡近20万。还好前些天在凤凰卫视看到了一些介绍)。

  

  

  

  (站在畹町桥上:我前方是中国、后方是缅甸,红房子是缅甸政府出入境办公楼)

  2.姐告口岸(很简单但很难记,系傣语,意旧城):在320国道终点,是云南最大的边贸口岸,约50%左右的边贸物资从这里进出,对面是缅甸木姐口岸。我花了25元钱买了整套缅甸发行的货币,感觉就一个字:爽!

  姐告中缅商贸街上商号林立,当然主要还是卖玉器、树化玉等,多数同行特别是女同胞们无不眼睛放光的在珠宝店里流连忘返,我转了一圈,看中的买不起(呵呵,能入眼喜欢的手镯总要标价10万以上),看不中的不想买,于是干脆在门口的休息室(可能是专为男性设置的)坐在那,边喝茶边看书,云南本地的茶好喝、从广州带去的书(周国平的宁静)好看,真是一大享受,没想到珠宝店里看书无意中成了一道少有的风景(有人这样说);一个半小时过去,茶喝足了,眼看累了,走到门口(不敢走远,因为游客在珠宝店里逛,领队的时间从来是不确定不着急的)拍了几张街景,从缅甸过来的穿着裙子的男人和脸上涂抹得白花花的女人被我摄入镜头;知道吗?缅甸女人不论老幼美丑,不管已婚未婚,都会在脸上涂抹这种乳色的东西―――塔拿卡,因为她们深信,这种木头和水磨出的液体可以防粉刺,保持皮肤嫩滑细腻。还有你 知道缅甸人管小姑娘叫“小猫”吗,有趣吧?!据说一般情况下,未婚的“小猫”会把这种化妆品涂满前额和鼻梁,结过婚的妇女则只涂脸的两颊,不涂鼻梁。中年妇女涂脸的上半部,寡妇只涂脸的一半,“老猫”则随心所欲,可涂可不涂(看得出下图的女人是什么猫吗?)。

  

  

  。 从芒市去瑞丽的路上就听说了这句话:到德宏一定要到瑞丽,到瑞丽一定要到姐告。瑞丽有莫里瀑布、一寨两国、淘宝厂,独树成林;姐告有国门、玉石珠宝……于是就有了更多有趣的记忆。

  3.一井两国、一寨两国、一秋两国、一篱两国

  瑞丽奇特的边境风光是“一坝两国三城”,即:一个瑞丽坝;中缅两个国;瑞丽、木姐、南坎三座城市。

  在瑞丽,你抬脚就可出国,收脚即可回国,国与国之间的界线,似有似无,你瞧置身于中缅边境的我,在一井两国、一寨两国、一秋两国、一篱两国的照片,或左或右、或前或后的地方就是不同的两个国家,由衷感慨德宏多么的与众不同!

  据说那口“中缅友谊井”,以前每当朝霞染红瑞丽江或夕阳给凤尾竹梢镀上金边的时候,挑水洗菜的中国姑娘和冲凉洗澡的缅甸少女会在井边闲话家常;看到我荡秋千后边的三个字了吗?“国境线”,对了,严格讲再往后荡10公分我就出国了 。一寨两国中的国境线是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的,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的居民家下蛋成了常有的事;这里的两国老百姓也是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和睦相处,世代相承;其实,在这里我根本分不出缅甸人和中国人,他们都是傣族人。

  

  

  

  

  

  4.美丽的大自然

  走进莫里,插双筷子都发芽的地方(文人的夸张),上千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遮天蔽日,百年古藤看似“吊床”……我在不见天日的雨林中穿行许久,当隐约听到跌水声,循声前行至峡谷尽头时,看到的是一条巨幅瀑布从60米高的绝壁上倾泻而下,声大如雷鸣,叠水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这就是著名的莫里瀑布,德宏乃至滇西南落差最大的瀑布了。

  一树成林:这株高28米,树龄200年以上的大叶榕,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虽然它在德宏州内排行老五,但它树型奇特,形态多姿,据说《边寨烽火》、《孔雀公主》、《带手铐的旅客》、《西游记》等十多部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外景呢...下次再看西游记时要注意留意了。

  

  

  

  

  

  

  

  5.傣族文化

  我想体味原生态的文化,这是我到每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自觉升起的奢侈念头,来到一个不记得叫什么的村落,它的村口竖了个大牌子…受益村…示范村

  在村里,下面这个一口一个“在我们这里”的傣族姑娘给我们讲了很多傣族风俗

  

  

  首先把她告诉我们的傣族女人记录一下吧:

  身材:“傣族女人都是圆身子,不像汉族女人是扁身子”,她们整天裹着紧紧窄窄的筒裙天天走在羊肠田埂上,时时须绷紧大腿小腿腰臀肌肉,塑成自然紧致而弹性十足的翘臀小蛮腰,天天劳动加上多吃蔬果少吃鱼肉,造就了富于弹性而蓄满了力量的傣族女人身材;接待我们的傣族姑娘说她生完小孩三天就下田干活了,看她的身材还真一点看不出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常被人赞身材好的我也不免相形见拙,毕竟不同种族吗,没有可比性。

  头发:据说很多傣族女子历经妙龄少女迷人少妇盛年美妇都有一头美丽乌发,问其究竟:竟是日复一日的淘米水滋养的,想想似乎也有道理,淘米水里营养丰富,至少无人工化学色素重金属残留之虞.我今年初曾尝试改用“茶籽饼”洗头,但因确实感到不太方便而没能坚持,看来还要鞭策和约束自己才好。

  精神和经济:傣族女人以独立为乐,小女子年纪不大就很有定见,婚后如果出了麻烦搞不定就会爽快离婚(但很少),少有什么儿女情长割舍不下的犹豫,傣族男人倒是会余情未了,因为他们太懒,一天到晚耍钱喝酒不想干活,傣族女人懂得“哀莫大于心死”的道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观标准好像很简单,决不靠眼泪和感情而活。

  其次,再杂记些风俗点滴吧:

  傣族婚俗:傣族的青年男女结婚,一般实行从妻居,即男到女方家上门。婚礼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头偕老;婚礼当天,男方家会派出很多亲朋好友一路敲着象脚鼓和芒锣、鸣放鞭炮和鸟铳陪着新郎过女家,开始时她们会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然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其实,男方要走进女方的家是需要经过几道关卡的:一是到门口时,竹门已被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才能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楼,男方需付礼钱才能登楼;三是进了屋后,新娘被藏起来,见不着新娘。男方需付礼钱和敬酒,几番恳求,几经周折,新娘才被送出来。这一系列过程包含着考验新郎的意味,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傣族人结婚后,通常夫妻恩爱,感情融洽,离婚的极少,如离婚,由提出离婚的一方递给对方一对腊条,或双方拉一块白布从中剪断,从此便恩断义绝算离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论年龄多大也要举行离婚仪式:生者用一根棉线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殡时由一老人用刀将线割断,生者和死者便断了夫妻关系。

  傣族社会:听介绍这里仍处于母系社会,民俗跟汉族正好相反,是女主外男主内。当地人重女轻男的思想比较严重,生了女孩就会摆起酒席大肆庆祝,生了男孩则会很不高兴,接待我们的傣族女人说她就生了两个“赔钱货”(男孩),所以连产休的时间都比女孩要少。傣族很重视文化,男孩子很小就被送进佛寺当和尚学文化,但他们学习写的文字是傣文,而女孩子则是进学校,学汉语。经过这样的教育方式,男孩子会写傣文而不会写汉字;而女孩子会写汉字却不会写傣文。普通平民百姓,男的一般姓“岩”,女的一半姓“玉”,而贵族一般姓“刀”(哦,刀美兰是贵族血统)是“岛”或“召”(同音)。

  最好再说说傣族的男人吧(好像说了女人不说男人不公平):

  在傣族,男嫁女。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是要出嫁的,傣族少女非常仰慕有文化的男孩。若谁家的男孩子没有进过佛寺,学不到文化,是不会赢得姑娘的青睐的。男人嫁到女方家前,要在女方家里先做三年的苦力,第一年上山砍柴,第二年干农活,割橡胶。第三年是到河里淘金,准备嫁妆――首饰必须男人自己打造。傣族是一个喜欢穿金戴银的民族,女人一般都会带一个银腰带。三年过后举行婚礼,结婚生子,接着男人就在家里做饭、带孩子,玩斗鸡,而地里的农活都是由女人来做了,由于长年的户外劳作,傣家的姑娘们皮肤都比较黑,但不用担心,这里的人也是以黑为美的。不过这儿紫外线确实太强,我去了几天就晒黑了一圈。

  下面再通过导游说的这个故事加深一下对傣族男人的认识吧:据说一天一个国外的旅游团在街区闲逛,突然看到一个身着傣族服饰的女人背上的箩筐里冒出了缕缕青烟,这位老外以为什么东西在筐内燃着了,拿起手中的矿泉水向那女人后背的箩筐浇了进去,这时一个男人冒出头来,一脸不高兴的大喊:谁浇灭我的烟斗了?哈哈,也许这只是个笑话,可是傣族的男人的确是一个“享受”(如果你这样认为)的人群,话说回来,据说他们花每一分钱都是开口向女人要的。哈!天下之事总是得失相伴!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