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宝力皋,追逐绿色的梦想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8 05:25 浏览 N 次
(席宝力皋) 追逐绿色的梦想
----记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席宝力皋耿献锋 2003年12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04年5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7年5月1日,依旧是北京,依旧是人民大会堂。 (国家领导人为席宝力皋颁奖)
当席宝力皋站在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领奖台上时,当他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时,当他应邀参加共青团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五四运动88周年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时,席宝力皋,他一身湛蓝色的蒙古袍,在聆听着中华才俊与祖国和人民共奋进的辉煌与豪迈。那个时候,面对潮水般的掌声和鲜花,他万分激动,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从沙海里历尽千辛万苦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今天能站在这里怎能不激动?他哽咽了,幸福激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今天,他又作为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一员,继续书写着他植树治沙的篇章。此时,一片浓绿苍翠的美丽画面伴着乡亲们沙海里艰难跋涉的脚步和乡亲们的泪水与微笑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立志治沙 拯救家园
席宝力皋出生在白音他拉镇满都拉呼嘎查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自他记事那天起,第一个痛苦的记忆就是沙子。他忘不了,父亲因为沙子而艰难奔波的度日,可始终走不出这茫茫沙地,他忘不了母亲曾抱怨自己怎么嫁了这么个破地方,睁开眼是沙,闭上眼是沙,整天和沙子打交道,可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席宝力皋童年是枯燥的,乏味的,沙子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最缺少的就是绿色,这生命的颜色。他还记得,父亲曾经拉着他的手去寻找一块更好的充满生机、充满苍翠的生存的家园,可是他们始终没有走出自己热恋着并让他们痛着的让人流泪的沙地。这里所有的乡亲们都在沙地里艰难的度日,他更忘不了的就是炙热的沙地给席宝力皋心上烙下的那莫名的痛。
翻开白音他拉的历史,展现在眼前的满都拉呼嘎查也曾是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们的过度放牧、垦荒、采樵,这里的绿色开始一点点的消失,最后终于成了一片沙的世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秀美的画面只是人们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记忆。“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花钱兜没底,吃饭仓无粮”。这成了人们对当时满都拉呼嘎查群众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时候,席宝力皋的家庭生活也和当地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在极度贫困的沙地里挣扎。当时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00斤。
穷则思变。
看着沙魔肆虐无阻,看着被风沙撕扯得支离破碎的家园,看着乡亲们那焦盼的眼神,少年席宝力皋愤怒了,他不能忍受被沙吞噬的痛苦,难道就这样任凭沙魔横行吗?不。他要与沙魔作斗争!曾经,席宝力皋为沙地里有一点浅浅的绿色而欣喜若狂,可是过些时日再去寻找那点绿色时,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浑黄,在他内心,他深深知道,树就是沙地的克星,树就是斩沙魔的利剑。于是,在他年少充满激情的心里涌上一个执着的念头:植树治沙,拯救家园。
1987年,初中刚刚毕业年仅15岁的宝力皋不顾父母的劝阻,一头扎进了茫茫的沙海中。父亲劝他,因为父亲也曾尝试过治沙,可这寸草不生的活沙丘就像长了脚,今天生在这儿,明天长在那儿,守都守不住,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他不想让儿子把美好的青春白白浪费在这没有一丝希望的治沙上。母亲劝他,因为母亲知道父亲治沙失败的痛苦,他不想让儿子尝试,不想让儿子再去受这份罪。但席宝力皋是倔强的,一旦决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更何况他知道,这是治沙的唯一出路。他已下定了“治不住沙子决不回头”的铮言。父母被儿子的信念征服了,剩下的只有大力支持儿子,协助儿子治沙,为儿子的美好愿望倾尽一切,这就是父母的爱啊!于是,沙海里印下了他们两辈三人壮美的图画。沙地里走来了治沙三人行。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席宝力皋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他早意识到,治沙必须依靠科学,只有科学规划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于是他几次请镇里的专业人员帮助规划设计,沙区通往镇里的路他不知往返多少次,深深浅浅的留下了他寻梦的足迹,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沙海深处开始了他的生态经济圈的建设。他的梦开始生根发芽了。
建设之初,没有开沟机,他和父母就一锹锹地挖树坑,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滴落在树坑里,有谁知道这里是他全部的希望啊!没有浇灌设备,他就一担担的挑水浇树,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手磨破了,人累瘦了,肩头压得红肿,火烧火燎的疼,多少天都不敢用手去触摸,但望着一天天长高的小树,这点痛又算什么呢?可是,那一次他真的哭了。
那是他在整整用了五天时间栽植的五亩黄柳林地,当晚他的心情高兴而愉快,他仿佛看到了那一片苍翠的绿色正在随风飘舞。第二天,他怀着极好的心情去沙地欣赏他的杰作,而眼前的一幕彻彻底底击碎了他美好的心境。
昨夜的一场风沙把他所有的劳动成果毁得面目全非,他瘫坐在地上,眼泪伴着风沙在他的脸上滑落,席宝力皋哭了。捡起吹落的干干的树苗,哭有什么用呢?席宝力皋反而平静了,决不能怨天忧人,一定要有毅力,不能被风沙吓倒,他治沙的决心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的坚定了。于是,他忙碌的身影又跳跃在这片流动的沙地上了。
没日没夜的劳作,席宝力皋吃了太多的苦。父母看着黑瘦的儿子,这哪里还像个不到20岁的孩子啊,母亲心疼了,就劝儿子说:"宝力皋我们还是回去吧,穷过富过大家还不是都这么过着,你还不到20岁,累坏了身子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啊,我们是斗不过沙子的"。每当这时,宝力皋心里都在流泪,他知道父母心疼他,心里难受,不忍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累下去,但他仍然一脸的轻松的鼓励母亲说:"没事,只要咱的树长起来了,沙子就奈何不了咱了"。看着黑黝黝倔强的儿子,父母笑了,但这份笑里却都带着许心酸和眼泪。 (席宝力皋和他的妻子)
不经过艰苦的奋斗, 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滋味。
不知道经历多少风雨,不知踏过多少坎坷,不知有多少血汗洒在茫茫沙地上,辛勤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汗水滋润了绿色的希望,这一年席宝力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造林近百亩,围封面积500余亩。小树也开始渐渐成活长大,茫茫沙海中终于升起了这一点生命的绿色,慢慢的连成一片绿洲,变成了绿色屏障。辛勤的劳动有了回报,少年宝力皋和父母都笑了,这份笑里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他栽植过长势茂盛树木的沙地上,沙了变得异常的温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疯狂。生态意识成了席宝力皋的一个治理支撑,他向沙地里要财富,他要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路子。于是,生态经济圈在他的头脑里逐渐的形成了,并很快的付诸了实施。他在生态经济圈中推沙造田,打井配套,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单位产量和亩经济效益。在草库伦里采取轮牧措施,既发展壮大了牧业生产,又使草牧场得以休养生息。席宝力皋的生态经济圈终于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辉。96年,他卖黄柳收入了1000元,他得到了生态经济圈的第一桶金。
席宝力皋看到了希望。
十几年过去了,曾经年少的宝力皋在这条治沙建立生态经济圈的道路上也慢慢走向成熟。为了丰富自己,他参加了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充电"后的席力皋在经营自家的生态经济圈中更加得心应手。十几年来,他共投资40余万元,生物经济圈发展到1300余亩。其中有林地550亩;打小管井12眼并全部配套,有基本农田近150百亩;草牧场150亩,有黄柳300亩,生态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牛200余头,羊500只。现如今,宝力皋的家庭生态经济圈实现了"粮、林、井、草、畜、宅"六配套,真正达到了"粮、经、畜"三元立体结构。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当初宝力皋走进沙漠的目标很单一:造林治沙。
但随着建设的发展,宝力皋的经营思路更加广阔,他不再满足于生态效益,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不再把自己局限于生态圈中微薄的经济效益。聪慧的他走出沙海,走进了大市场,为家乡的群众带回了一个又一个致富信息。当他把柳编产品可以出口日本、韩国的信息和订单带回家中的时候,小村子沸腾了,人们没想到这过去都当作柴烧的黄柳竞也能出口创汇,这小小的黄柳也能换回花花绿绿的洋票子。他立即组织村民,利用家乡盛产黄柳条的优势,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割采黄柳,既保护了生态,又使5、6年自然死亡的黄柳用上派场。仅此一项,就为家乡的父老年增收百万余元。看着自己的腰包渐渐鼓起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宝力皋,依和艾玛尔(真厉害)。
新路总要有人走,他是个开路者。
是他第一个率先走上"为养而种"的路子,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为畜牧业生产服务,既解决了牲畜饲料不足的难题,也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
是他在当地第一个推广使用种子包衣、米麦套种、麦茬复种、节水灌溉等十余种实用新技术的人。科技进步因素在其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由此也给其经济收入带来了新的增长,每年全家纯收入达到6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
政策助腾飞,他就是个实践者
家庭收入的急剧增长并没有让年轻的宝力皋陶醉,他并没有停止不前。1998年,宝力皋根据通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五子"(管蹄子、封坨子、开甸子、换脑子、抓票子)的扶贫思路和发展农区畜牧业的要求,大胆地在舍饲养畜上作文章,他投资15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三化两贮"窖池6处,推广糖化、氨化技术养畜,建永久性暖棚30间,让所有的牲畜全部实现舍饲。同时改良基础母畜,着力发展奶牛。组织村民生产制做各种奶制品,推销到城里饭店、商店,仅此一项为村民年增收20余万元。
已具规模的畜牧业发展,给宝力皋及同嘎查的村民的农业、林业生产带来良性循环,如今在他们的生物圈里家家都真正达到了"农牧林"三结合,"粮、林、水、草、畜、宅"六配套,"粮、经、畜"三元立体结构,农牧林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凭着他的睿智,凭着他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用他人生的大笔在茫茫科尔沁沙地的不毛之地绘就出了一幅农牧林各业齐头并进的家庭生态牧场的"小康蓝图"。
几多耕耘 几多收获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创业,现在他家有大小畜近900头(只),固定资产近300万元,宝力皋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也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小康路。他所在的镇在他影响和带动下共建生态经济圈460多处共计4.8万亩,昔日茫茫的荒沙现如今全都披上了绿装,林木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以上,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至,1999年,宝力皋当选为奈曼旗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同年又当选为通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他被自治区团委评为"全区五四青年标兵";2001年,他又被评为通辽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被评为全国创业致富带头人,2003年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的候选人,2003又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2004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来到了他的沙漠绿洲, (央视主持人王志采访席宝力皋)......他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中播出...... 面对各种荣誉,面对鲜花与掌声,年轻的宝力皋平静地说:这一切都代表着过去,荣誉只是我重新出发的起跑线!
这就是席宝力皋。
朴实的席宝力皋。 原载《通辽日报》
(我采访席宝力皋时穿着蒙古袍照张像)
----记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席宝力皋耿献锋 2003年12月1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04年5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2007年5月1日,依旧是北京,依旧是人民大会堂。 (国家领导人为席宝力皋颁奖)
当席宝力皋站在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领奖台上时,当他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时,当他应邀参加共青团中央召开的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五四运动88周年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时,席宝力皋,他一身湛蓝色的蒙古袍,在聆听着中华才俊与祖国和人民共奋进的辉煌与豪迈。那个时候,面对潮水般的掌声和鲜花,他万分激动,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从沙海里历尽千辛万苦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今天能站在这里怎能不激动?他哽咽了,幸福激动的泪水在眼里打转。今天,他又作为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一员,继续书写着他植树治沙的篇章。此时,一片浓绿苍翠的美丽画面伴着乡亲们沙海里艰难跋涉的脚步和乡亲们的泪水与微笑又浮现在他的眼前……
立志治沙 拯救家园
席宝力皋出生在白音他拉镇满都拉呼嘎查的一个农民家庭里,自他记事那天起,第一个痛苦的记忆就是沙子。他忘不了,父亲因为沙子而艰难奔波的度日,可始终走不出这茫茫沙地,他忘不了母亲曾抱怨自己怎么嫁了这么个破地方,睁开眼是沙,闭上眼是沙,整天和沙子打交道,可叹息又有什么用呢?席宝力皋童年是枯燥的,乏味的,沙子成了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最缺少的就是绿色,这生命的颜色。他还记得,父亲曾经拉着他的手去寻找一块更好的充满生机、充满苍翠的生存的家园,可是他们始终没有走出自己热恋着并让他们痛着的让人流泪的沙地。这里所有的乡亲们都在沙地里艰难的度日,他更忘不了的就是炙热的沙地给席宝力皋心上烙下的那莫名的痛。
翻开白音他拉的历史,展现在眼前的满都拉呼嘎查也曾是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人们的过度放牧、垦荒、采樵,这里的绿色开始一点点的消失,最后终于成了一片沙的世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秀美的画面只是人们一个美丽而又遥远的记忆。“沙子堆平房,毛驴上了房,花钱兜没底,吃饭仓无粮”。这成了人们对当时满都拉呼嘎查群众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
那时候,席宝力皋的家庭生活也和当地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在极度贫困的沙地里挣扎。当时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足400斤。
穷则思变。
看着沙魔肆虐无阻,看着被风沙撕扯得支离破碎的家园,看着乡亲们那焦盼的眼神,少年席宝力皋愤怒了,他不能忍受被沙吞噬的痛苦,难道就这样任凭沙魔横行吗?不。他要与沙魔作斗争!曾经,席宝力皋为沙地里有一点浅浅的绿色而欣喜若狂,可是过些时日再去寻找那点绿色时,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片浑黄,在他内心,他深深知道,树就是沙地的克星,树就是斩沙魔的利剑。于是,在他年少充满激情的心里涌上一个执着的念头:植树治沙,拯救家园。
1987年,初中刚刚毕业年仅15岁的宝力皋不顾父母的劝阻,一头扎进了茫茫的沙海中。父亲劝他,因为父亲也曾尝试过治沙,可这寸草不生的活沙丘就像长了脚,今天生在这儿,明天长在那儿,守都守不住,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他不想让儿子把美好的青春白白浪费在这没有一丝希望的治沙上。母亲劝他,因为母亲知道父亲治沙失败的痛苦,他不想让儿子尝试,不想让儿子再去受这份罪。但席宝力皋是倔强的,一旦决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更何况他知道,这是治沙的唯一出路。他已下定了“治不住沙子决不回头”的铮言。父母被儿子的信念征服了,剩下的只有大力支持儿子,协助儿子治沙,为儿子的美好愿望倾尽一切,这就是父母的爱啊!于是,沙海里印下了他们两辈三人壮美的图画。沙地里走来了治沙三人行。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席宝力皋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他早意识到,治沙必须依靠科学,只有科学规划才会有成功的可能,于是他几次请镇里的专业人员帮助规划设计,沙区通往镇里的路他不知往返多少次,深深浅浅的留下了他寻梦的足迹,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沙海深处开始了他的生态经济圈的建设。他的梦开始生根发芽了。
建设之初,没有开沟机,他和父母就一锹锹地挖树坑,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滴落在树坑里,有谁知道这里是他全部的希望啊!没有浇灌设备,他就一担担的挑水浇树,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手磨破了,人累瘦了,肩头压得红肿,火烧火燎的疼,多少天都不敢用手去触摸,但望着一天天长高的小树,这点痛又算什么呢?可是,那一次他真的哭了。
那是他在整整用了五天时间栽植的五亩黄柳林地,当晚他的心情高兴而愉快,他仿佛看到了那一片苍翠的绿色正在随风飘舞。第二天,他怀着极好的心情去沙地欣赏他的杰作,而眼前的一幕彻彻底底击碎了他美好的心境。
昨夜的一场风沙把他所有的劳动成果毁得面目全非,他瘫坐在地上,眼泪伴着风沙在他的脸上滑落,席宝力皋哭了。捡起吹落的干干的树苗,哭有什么用呢?席宝力皋反而平静了,决不能怨天忧人,一定要有毅力,不能被风沙吓倒,他治沙的决心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的坚定了。于是,他忙碌的身影又跳跃在这片流动的沙地上了。
没日没夜的劳作,席宝力皋吃了太多的苦。父母看着黑瘦的儿子,这哪里还像个不到20岁的孩子啊,母亲心疼了,就劝儿子说:"宝力皋我们还是回去吧,穷过富过大家还不是都这么过着,你还不到20岁,累坏了身子这可是一辈子的事啊,我们是斗不过沙子的"。每当这时,宝力皋心里都在流泪,他知道父母心疼他,心里难受,不忍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累下去,但他仍然一脸的轻松的鼓励母亲说:"没事,只要咱的树长起来了,沙子就奈何不了咱了"。看着黑黝黝倔强的儿子,父母笑了,但这份笑里却都带着许心酸和眼泪。 (席宝力皋和他的妻子)
不经过艰苦的奋斗, 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滋味。
不知道经历多少风雨,不知踏过多少坎坷,不知有多少血汗洒在茫茫沙地上,辛勤换来了丰硕的果实,汗水滋润了绿色的希望,这一年席宝力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造林近百亩,围封面积500余亩。小树也开始渐渐成活长大,茫茫沙海中终于升起了这一点生命的绿色,慢慢的连成一片绿洲,变成了绿色屏障。辛勤的劳动有了回报,少年宝力皋和父母都笑了,这份笑里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
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在他栽植过长势茂盛树木的沙地上,沙了变得异常的温顺,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疯狂。生态意识成了席宝力皋的一个治理支撑,他向沙地里要财富,他要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路子。于是,生态经济圈在他的头脑里逐渐的形成了,并很快的付诸了实施。他在生态经济圈中推沙造田,打井配套,加大科技投入,以提高单位产量和亩经济效益。在草库伦里采取轮牧措施,既发展壮大了牧业生产,又使草牧场得以休养生息。席宝力皋的生态经济圈终于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辉。96年,他卖黄柳收入了1000元,他得到了生态经济圈的第一桶金。
席宝力皋看到了希望。
十几年过去了,曾经年少的宝力皋在这条治沙建立生态经济圈的道路上也慢慢走向成熟。为了丰富自己,他参加了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充电"后的席力皋在经营自家的生态经济圈中更加得心应手。十几年来,他共投资40余万元,生物经济圈发展到1300余亩。其中有林地550亩;打小管井12眼并全部配套,有基本农田近150百亩;草牧场150亩,有黄柳300亩,生态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牛200余头,羊500只。现如今,宝力皋的家庭生态经济圈实现了"粮、林、井、草、畜、宅"六配套,真正达到了"粮、经、畜"三元立体结构。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当初宝力皋走进沙漠的目标很单一:造林治沙。
但随着建设的发展,宝力皋的经营思路更加广阔,他不再满足于生态效益,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不再把自己局限于生态圈中微薄的经济效益。聪慧的他走出沙海,走进了大市场,为家乡的群众带回了一个又一个致富信息。当他把柳编产品可以出口日本、韩国的信息和订单带回家中的时候,小村子沸腾了,人们没想到这过去都当作柴烧的黄柳竞也能出口创汇,这小小的黄柳也能换回花花绿绿的洋票子。他立即组织村民,利用家乡盛产黄柳条的优势,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割采黄柳,既保护了生态,又使5、6年自然死亡的黄柳用上派场。仅此一项,就为家乡的父老年增收百万余元。看着自己的腰包渐渐鼓起的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宝力皋,依和艾玛尔(真厉害)。
新路总要有人走,他是个开路者。
是他第一个率先走上"为养而种"的路子,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为畜牧业生产服务,既解决了牲畜饲料不足的难题,也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
是他在当地第一个推广使用种子包衣、米麦套种、麦茬复种、节水灌溉等十余种实用新技术的人。科技进步因素在其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由此也给其经济收入带来了新的增长,每年全家纯收入达到6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
政策助腾飞,他就是个实践者
家庭收入的急剧增长并没有让年轻的宝力皋陶醉,他并没有停止不前。1998年,宝力皋根据通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五子"(管蹄子、封坨子、开甸子、换脑子、抓票子)的扶贫思路和发展农区畜牧业的要求,大胆地在舍饲养畜上作文章,他投资15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三化两贮"窖池6处,推广糖化、氨化技术养畜,建永久性暖棚30间,让所有的牲畜全部实现舍饲。同时改良基础母畜,着力发展奶牛。组织村民生产制做各种奶制品,推销到城里饭店、商店,仅此一项为村民年增收20余万元。
已具规模的畜牧业发展,给宝力皋及同嘎查的村民的农业、林业生产带来良性循环,如今在他们的生物圈里家家都真正达到了"农牧林"三结合,"粮、林、水、草、畜、宅"六配套,"粮、经、畜"三元立体结构,农牧林各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凭着他的睿智,凭着他勇于吃苦耐劳的精神,用他人生的大笔在茫茫科尔沁沙地的不毛之地绘就出了一幅农牧林各业齐头并进的家庭生态牧场的"小康蓝图"。
几多耕耘 几多收获
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创业,现在他家有大小畜近900头(只),固定资产近300万元,宝力皋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同时也带领父老乡亲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小康路。他所在的镇在他影响和带动下共建生态经济圈460多处共计4.8万亩,昔日茫茫的荒沙现如今全都披上了绿装,林木植被覆盖率恢复到30%以上,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至,1999年,宝力皋当选为奈曼旗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同年又当选为通辽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0年,他被自治区团委评为"全区五四青年标兵";2001年,他又被评为通辽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2002年,被评为全国创业致富带头人,2003年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的候选人,2003又被评为第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2004年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来到了他的沙漠绿洲, (央视主持人王志采访席宝力皋)......他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中播出...... 面对各种荣誉,面对鲜花与掌声,年轻的宝力皋平静地说:这一切都代表着过去,荣誉只是我重新出发的起跑线!
这就是席宝力皋。
朴实的席宝力皋。 原载《通辽日报》
(我采访席宝力皋时穿着蒙古袍照张像)
相关资讯
- 06-23· 2010年雅风书法之星
- 06-23· 荷塘月色雅风居 样板房
- 06-23· 我和雅风
- 06-23· 吉林市雅风诗社十七届诗
- 06-13· 淘宝北京购买新娘披肩披
- 06-13· (转载)说瑞丽
- 06-13· 襄樊新娘跟妆报价-先锋时
- 06-13· 《瑞丽》《时尚新娘》白
- 06-13· "淘宝网冬季婚纱礼服"淘宝
- 06-13· 新娘跟妆 2010.1.23“瑞丽日
最新资讯
- 06-06· 防治三高与“甘诺宝力B
- 06-02· “平安的圣诞”
- 06-01· 2010 FIFA (十) 如何干掉龟派
- 06-01· 诗歌的特点、分类、派流
- 06-01· 大始祖新恩公子孙派序
- 05-31· 花开有声 启智无形
- 05-31· 【转】 让花开有声
- 05-31· 梦里梦外:花开有声
- 05-31· [转载]陕西首届文化创意产
- 05-31· 创意学期末作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