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于丹《论语》心得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5 19:52 浏览 N 次《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是07年买的,当时《百家讲坛》于丹讲《论语》很火,我几乎每天都看,后来买了书,却没认真读,温故而知新,好书就是要反复读。
易中天写的序——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他说,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只适用于一时一地或一人,他具有普遍的意义。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孔子,不知道是不是学者的孔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历史的孔子,更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孔子,但他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
只有温度,没有色彩,没有时间和空间,灰色的孔子,永恒的孔子。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
我们总以为孔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可于丹教授却讲得那么通俗易懂,她说,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也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它就是一本语录。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撰,后来就成了《论语》。
原文二十篇,于丹分七个部分讲解: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一、天地之道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
子贡问政,孔子回答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如果必须去掉一条,就去兵,如果还要去掉一条就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最重要的是民信,如果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国家就会崩溃,就会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子的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孔子还教给了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而且能宽容别人的尽量宽容,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但是,真正做到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所以该放下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二、心灵之道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
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所以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就像印度诗哲泰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气,那么你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
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三、处世之道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孔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感情,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对待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度。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耻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的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是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要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位置,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首先是做事的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過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就是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一旦知道做错了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
四、君子之道
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孔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也就是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至高无上的标准,你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知者不惑,就是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面对很难如何取舍的一些选择,能明白怎样去做,我们的烦恼也就没有了。
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五、交友之道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边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他的意思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朋友,就是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友直,直,指的是正直。友谅,就是诚实。友多闻,就是这种朋友见闻广博。
而损害自己的朋友也有三种,友便辟,就是专门喜欢献媚逢迎、溜须拍马的人;友善柔,就是典型的两面派;友便佞,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只会耍嘴皮子。
可是怎样才能交上好朋友呢?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前者叫仁,后者叫智。就是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朋友的意愿,再者要有辨别能力。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并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善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还需要知道怎样与朋友相处好。与朋友相处应当注意分寸,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尺度。
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博客,其实是急于要把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展示给人看。但过去没有博客,大家靠说话来交流了解,大家也许会发现,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喜欢滔滔不绝说自己关心的事情,比如,我最近去打猎了,我最近升职了。或者一些女性一上来就会说我男朋友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样,等等。这些都是她特别想说的话题,但这些话题是不是大家一定关心呢?也就是说,她一个人无形中剥夺了其他人选择话题的权利。所以在“言未及之”的时候喜欢跳出来说话是不好的。
但还有另一个极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儿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有隔膜。你不说,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
还有一个极端,就是说话的时候没眼色,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疼,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疼,这就需要你有眼色。
六、理想之道
一个人的志向至关重要,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和方向。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于终极的理想有多么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
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所有古圣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论语传递出的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七、人生之道
孔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涉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
孔子说从十五岁开始学习,而我们何止是十五岁,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但每个人到四十岁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学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就接近了不惑的状态。
真正的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使外部世界给你许多不公正,打击,缺憾,你也能在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
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富,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多。这应该就是孔子的知天命。
把学习的各种道理最后达到了一种融会和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就是耳顺的境界了。一个人要做到耳顺,就要使自己无比辽阔,可以遇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以自己恒定的标准坚守在某一高度。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踰距”。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之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代。
- 06-15· 浙江首家民营航空公司筹
- 06-15· 钱塘航空国资“庇护” 陈
- 06-11· 衬衫企业如何更好的进入
- 06-07· 《战苍穹记》第十九章:凶
- 06-06· 新西兰灭绝巨鹰曾以人类
- 06-06· 托举巨鹰翱九霄:广空运输
- 06-05· 鹿在远方
- 06-05· 公司动态:关于高邦医疗器
- 06-05· 匡威高帮板鞋 匡威ato高邦
- 06-05· 高邦!服装店赚第一桶金
- 06-04· 对话
- 06-04· [转载]超越历史我们该向日
- 06-04· 在奔亚的生活暂告一段落
- 06-04· 全能充缴费便利站
- 06-04· 个人对绅士的一些浅陋的
- 06-04· [转载]品味英国人的绅士风
- 06-04· “绅士”换“唐装”让尊
- 06-04· 像绅士一样送你回家
- 06-04· 谈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的
- 06-04· 孕妇产前产后用品大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