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一别人间三十秋

一别人间三十秋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7 21:37   浏览 N 次  

一别人间三十秋

昨天上午,和分别了32年的老战友张金祥相聚了。

32年前的19782月,这位战友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分到我所在的三营测绘班锻炼。5月份,我奉命调到兰州军区第二测绘大队,6月份,他就被调到团部并提为干部。短短的4个月朝夕相处,竟令我们记忆了32年。

32年来,我多方打听这位战友的下落,终因各种原因,一直联系不上。前不久联系上后,电话打了20多分钟,约定哪天有时间了一定聚一下。

老张是甘肃镇原县人,1971年当兵,后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土民建工程。我们认识时,我20岁,他26岁。他每天上班时和我们一道上工地搞测量,下班后,他便捧起书本认真阅读或者埋头演算数学题。他没职务,我们这些比他小67岁的人不好直呼他的名字,便用“大学生”来代替,他叫我们,就是“小宫”、“小黄”等等,在各人的姓前加上“小”字就行了。

一分别就是32年,且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和工作,并且都互相打听,却一直没有彼此的消息。

不但我打听,另一位战友黄东也在打听他。原因是我们没有他工作的确切单位,他也把我们的籍贯搞错了。他问过几个泾阳籍的战友,问我的情况,几个都说不认识我(因为我在第一个部队只待了一年半就调离了),他一直认为黄东是西安市的,实际黄东是户县的,他父亲在西安工作,他在户县。

我们约好三个人一起见面。黄东复员后的30年,和我联系比较多,我们每年总能碰面几次,时不时还打个电话,保持联络。和老张我们就一别30年(对我来说,是一别32年)。

我们的见面就在老张的办公室,老张是陕西省工艺美术公司老总,这几年经过不断改制,公司下属的工厂、企业纷纷倒闭,只留下这个空架子管理机构,他和几个机关干部就靠出租门面房和办公用房来维持日常开销和工资。32年没见,老张还不显老像,身板依旧挺拔,声音依旧洪亮。他驾车把我们拉到附近的一家规模较大的小吃城。同时应邀前往的还有和老张比较熟悉,而和我俩(我和黄东)比较陌生的一位姓叶的律师,叶律师是我们一个团的战友,他1980年初入伍,我们俩1980年底退伍。在部队时互不认识。吃饭的时候,我们回忆30年前在一起的点滴往事,包括一些生活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黄东甚至记得老张当年对象的照片,老张记得当年我们在一块探讨鲁迅著作的情形,尤其记得我们对阿Q形象的共识。我们一起回忆当年的副教导员陈振中,营部管理员徐中明,技术员吴江树、张甫定,这些人那时留给我们的印象和转业后的居住地等等。还有就是我们分别后的30年个人事业、家庭的变迁。老张1980年转业后就被安排在省工艺美术公司,1988年就担任副老总职务,1998年担任老总至今。30岁的女儿,没能考上大学,没有一技之长,现在工作不稳定,婚事也拖延下来,没有解决。这成了老张的一件最头疼的事。黄东则是复员后被安排在县上的一家企业,先在车间,后到厂办工作,因为文字功夫好,很快就受到县委的重视并被调到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后来几年被下派到一个乡镇担任副乡长,接着又摇身一变,被调到市政府的一个部门工作,现在是令人羡慕的公务员。我的经历就不需多费笔墨,上大学、留校,结婚,生女。三位老战友风风雨雨几十年,不说事业有成,起码还都身体健康。

如今,当年26岁的老张已经迈过了58岁的门槛,进入59岁的行列,再过不到两年,他就要退休,回家赋闲了。当年20岁的我和黄东也都进入“知天命”之年。我们互相鼓励,一定要健康地活到下一个“三十年”之后。

我们都充满信心……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