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太原婚姻心理|追寻完美的对象

太原婚姻心理|追寻完美的对象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4 16:50   浏览 N 次  

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一个男人,不论有多少浪漫史,在他的心中,一般都只有一个无法替代的女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这个女人的爱情的无法实现,就成了对异性对象的轻率态度和不稳定追求的主要原因。爱情对象的选择是把众多熟悉的异性中某一个人的价值理想化,并具体地偏爱于他或她。没有谁会同时爱上两个或三个人。如果那样,必然会引起心理不安,把感情的洪流分散,使人面临着抉择的困惑。爱情首先要求感受的和谐与完整,要求一个人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个对象上。在完美形象的理想中长时间地遨游的人,他(她)感情是会迟钝的。有时,在性的精神升华这个错综复杂的领域中,人们会觉得有许多矛盾存在。
在爱情方面,一般的男女都在寻求完美。所以,有时,他们会沉浸于对可能的爱情对象的认识理想之中。可是,幻想王国会对人的生命力产生许多影响,最终失去现实意义。无论男女,要使爱情幻想成为现实,都必须选择活生生的、具体的爱情对象。正如海涅所说:女人不可能嫁给古希腊雕塑家伯拉克西特列斯的赫耳墨斯雕像,男人也不可能娶米洛的维纳斯为妻。作为正常人就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现实生活的人身上,应该从幻想的理想中降到现实的世界中来。爱情一般有具体的、亲近的现实内容。倘使一个人沉浸于对异性的抽象类本质的幻想,他(她)就决不会有任何活生生的爱情。如果个别化的女性形象不存在,就不一定能唤起炽热的爱情,导致感情的冲动。注意力越分散,感情的强度就越弱。就算在可感触的具体王国里,增加分散注意力的中心,也可以使总的感受强度削弱。在一定的时期内,像人们说的那样,小孩生活在一群人中,他们玩火却不会感到火的危险。可是到了最后,注意力会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本来已经平静的心情也会沸腾起来,而受到感情的震颤。爱情的出现就是这样的。有人规劝年轻人,目光不能太狭窄。当一个青年人不再围在众多姑娘身边,而专注于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时,她会顿时在他心目中变得最出众、最美丽、最有吸引力,成为他的中心。而他也会想方设法地沿着某条轨道,紧紧地围绕着这个神秘的宇宙中心旋转。动物的雌雄个体的性选择,通常只是出于习惯而在纯本能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这种选择满足种属的需要,从生物观点来讲,它是合适的。而人的性选择却不同,人的性选择具有社会因素。原始社会时,对一个男人或女人的追求自然是很简单的。那时候,人的性选择与动物的性选择差不多处在同一水平上。在一些部落,男人会为他们所爱的某一个女人而打斗。他们常常用狩猎比赛、赛跑等办法来决定胜负。女人选择身体健壮、肩背宽阔、肌肉结实发达而又勇敢的男人当配偶。就算是在原始社会,除了纯生物方面的因素外,理智的、有意识的社会因素也已经开始在性选择中起作用。这些因素在后来随着阶级制度的形成而逐步分化。对方的品质、社会地位、个人的道德倾向等在产生好感的总的标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本质上不相同的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互相影响,使爱情对象的选择成分有了独特性,成了对一个人的意识、感情、价值体系和审美情趣的考验。有时,寻求意中人时,思想游移不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找不到共鸣点,使爱情充满痛苦。由于由意识调节的人对爱情对象的选择,不单在生物方面追求并存,还要求两个人在审美、道德和心理上的和谐。所以,与动物本能的性选择不同。恋爱双方都认为对方是没有人能代替的、惟一的对象,他们完全沉浸于亲密无间的爱情之中。霍布斯生活在17世纪清教徒式的气氛中,他在《利维坦》中说,选择爱情具体对象的必要性和对象都是不可替代的。他认为,爱情是一个人对需要他(她)爱慕的那个人的认识。他在考察环境时,区分了一定社会环境中人对特定对象的追求。对特定对象的追求,是诗人取之不尽的爱情题材。卢梭说,在爱情生活中,钟情和挑选一个人,是由他的习惯、信仰和教养水平决定的。如果没有这些,个人的感情依恋就不会存在。他认为,爱情永远是比较的结果,亚当的性要求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除夏娃外,至少还应有另一个女人,才有可能算是爱情。爱情需要潜在对象有引人之处,否则,实际的活动就不会存在。法国作家缪塞的小说《弗雷热里克和贝尔讷勒塔》中,主人公贝尔讷勒塔对自己心爱的弗雷热里克说:“从我爱上你那天起,我就深感其他的男人都是怪模怪样的,傻里傻气的蠢货。”这种新的认识,这种强烈的表现,是感情注入的结果。莫泊桑说:“人们为什么相爱?在这么大的一个世界上,人们却只看到一个人,嘴边也总挂着一个人的名字,难道这还不奇怪吗?” 在内心,恋人对各种人按其品质和价值进行排列。他总是在这座金字塔的顶端,作为不变的理想,他绝不会把他与其他形象进行比较。一个人,不管他是男是女,他(她)必定会把有关他(她)存在的想法与他(她)对爱人的神思联系到一起。男女双方的这种对未来的憧憬表现为理想的感情反映形式。在英国作家托姆的一部作品中,主人公旅行者伊特曼对伊扎贝拉说:“除了你,我看不见任何人,在我的心中,再也没有谁能与你相比。”
意中人那种不可替代的想法,使爱情具有了特殊价值。这差不多都是一个人的愿望、世界观和感情的体现。这种意中人的无法替代的思想,有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至死不渝的爱情,并不是情人的戏剧性表白、一时冲动的产物。可是,在众多的形象中,不可替代的爱情对象有时也会在不经意间变成能够替代。这种转变也许是因为客观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可能是主观上造成的。随着感情的冷漠,爱情的对象由不可替代变成能够替代,心灵逐渐开始进行新的选择。甚至大自然在人的感情范围内也不让存在空白。失去一个美丽的女人,创伤是相当痛苦的,要医治这种创伤,最好的药物就是再找一个同样迷人的女人。虽然这是一句笑话,却也自有道理。关于这种择异性的对象的选择,是可以争论的。缪塞的小说《弗雷热里克和贝尔纳勒塔》中,一个主人公说:“人的命运,其实就是忘记一个和爱上另一个。”与他谈话的女人则回答:“要明白,真正懂爱情的人。一生只爱一次。而那种朝三暮四的人,是不懂爱情的,他们只知道玩弄感情。然而,事实上还要更复杂。一个人也许只爱一次,也可能爱很多次。这是由他(她)个人特质决定的。人具有在感情上进行时常显示爱情和自我恢复的奇妙能力。他会一切从头开始,重新进行选择,而且必须是选择,只要他(她)珍惜自己的感情,他(她)就不会盲目地从一个对象身上转移到另一个对象身上。当然,无论是男人或女人,感情会专一。他们会违背事情的发展而不能专注在一人身上。即出现一个女人动摇于两个男人之间或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犹豫的情况。就算在这种感情不专一的情况下,同时对两个人产生的爱情也是有偏差的。其中的一种通常都会具有道义或人性的性质。在具体的感情联系中,总是真正的爱情获胜。一般来说,因为某些原因而具有的其他关系都没有爱情牢固。有人说,只有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才可能长时间地爱同一个人,而伟大的人,有创造性的人,通常都是经过多次恋爱的。许多大人物在一生中都只有一次爱情,而且很稳定,白头偕老。关于这一点,许多传记、回忆录、历史文献乃至文学作品都可以证明。大物理学家牛顿仅钟情于药剂师克拉尔克的养女、年轻的斯道拉小姐。他曾想与这位年轻的姑娘结婚,但根据中世纪的传统,他是剑桥学院的成员,只能独身,不能结婚。德国剧作家莱辛,在34岁时才第一次对年轻的寡妇夏娃·柯尼格产生爱情。他等待、追求了6年,这个高尚而审慎的女人才接受了他的求婚。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不幸的是,夏娃后来难产而死。顿时莱辛觉得失去了精神支柱,一下子苍老了很多,连创作活动也遭受沉重打击,3年后,他就与世长辞。黑格尔选择的对象玛丽亚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美女,他们成了夫妻。黑格尔是一位严肃、不爱交往的哲学家,他的一生也只有一次爱情。他为自己的玛丽亚写下了许多充满情感的诗篇。著名的迈克尔·法拉第,30岁时与一个20岁的姑娘结了婚。他对爱情也是忠诚的,也是坚定不移的。他和妻子沙拉甜蜜美满的夫妻家庭生活一共持续46年。关于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美好结合,约翰·丁绎尔写道:“永远不会有谁的爱情能比他们的爱情更纯洁、更牢固和更热烈了。他们的爱情就像闪光的金刚石,46年来始终光明……” 马克思18岁时与燕妮订了婚。后来,他做了燕妮的丈夫。他们成了苦乐共享的忠实伴侣。他们的爱情史,堪称一曲浪漫主义的凯歌。在将近40年的共同生活后,燕妮的逝世给马克思带来了沉重打击。他写道:……我的大部分思想都沉浸于对我的妻子的怀念之中,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都与她有关。也许是由于极度的悲痛,马克思的死亡加速了,仅在燕妮去世两年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就逝世了。他去世后,恩格斯在他上衣口袋里发现了燕妮的照片。原来这张美丽的照片成了马克思最后的安慰。马克思的女儿劳拉,与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保尔·拉法格的结合也是幸福的、长久的。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一起生活了43年。具有艺术气质的热情的人,通常会出现更换自己的钟情对象的问题。由于他们有独特的感受,他们就对一种恋爱会感到单调,他们就会追求新的对象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频繁地更换爱情对象,乍看来为宣扬美人醇酒的享乐主义做了伪证。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