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向大師偷師

向大師偷師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2 22:29   浏览 N 次  

(前文提要:羅拔·阿特曼擅用「zoom」。有幾個竅門,是可以從他那裡借鏡(或偷師)的。第一:大師永遠不用「快zoom」,因為它的效果太突兀、太明顯、太有違真實感。除非追求的是十分戲劇性的效果,否則「快zoom」確實不易隨便被使用。大師的電影愛從平凡的生活中發掘非比尋常的戲劇性,浮誇急躁的「快zoom」又怎會適宜大師呢?)

第二,大師用「zoom」時,總愛配合左右移動的搖鏡頭(pan),一邊搖一邊「zoom」――即是在用搖鏡頭追隨著人物的橫移時,一路衝近或鬆後,這樣,畫面便同時兼備了橫、縱兩種movement與視覺效果。這種用法,在另一大師,義大利的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 1906-1976)的作品裡,也可以找到。例如《魂斷威尼斯》(Death in Venice,1971)、《納粹狂魔》(The Damned,1969)、《Conversation Piece》(1974)等。(原則上,「直zoom」只有一種movement,很容易會流於死板、呆滯、單調;但同一戲法落在不同人手上,卻又別有洞天――這點讓我們在下面談到寇比力克時再說。)

第三:大師用「zoom」,也同時不忘人物在場景裡的相互走位(blocking)。這裡,「zoom」被視作為一場戲裡整個mise-en-scene(場面調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第四:我相信大師在拍攝一場戲時,通常都用超過一部攝影機(這在荷裏活十分尋常)。兩部以至幾部攝影機都同時在「zoom」出「zoom」入,調度得宜,便會造成一種仿似是交響樂般的韻律和節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阿特曼特別喜歡把故事的背景設定在與音樂、舞蹈、表演等有關的場所裡(歌廳、劇院、天橋、片場)。

第五:大師用的鏡頭,一般都是倍數強勁的長焦距鏡頭,是以逐步向人物「zoom入」時,人物的背景便會愈模糊,遂使人物更突出、更集中;「zoom出」時,則又把人物重新置回於環境之中。形式與內容配合的近乎天衣無縫。

從上述例子,我們可學習到的,是怎樣把固有的語言工具/技巧作靈活組合,推陳出新。阿特曼一生產量豐富,類型多變,但作品個性卻獨樹一格,特別是「zoom」的運用,幾乎被他壟斷成為個人的標記與簽名(signature),便絕不簡單了。(之四)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