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苏轼的生活经历(下)

苏轼的生活经历(下)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5 19:02   浏览 N 次  

  苏轼暂时在常州那里等待。等待到五十岁这一年,刚好是五十而知天命。实际上是周岁四十九岁,虚岁就五十岁了。五十岁这一年,他就开始(被)任命他为登州太守,到任才五天,就被朝廷又给继续提升,让他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起居舍人就是跟皇帝经常在一起参与决策了。当然当时主要是太后了。

  然后接着,因为又没过几个月,又擢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翰林大学士这个身份很高的,宋代的宰相,就是总理大臣,有一大半是翰林学士出身的。也就是说翰林学士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知制诰,这就更加是参与了核心的政治决策。知制诰,这个“知”也就是管这个事,就管理,我们把它翻译成管理可能差不多,就是管这件事情。管什么事情呢?制诰,“诰”就是诰命,就是诏书,皇帝要向天下发一个什么文件,由谁来起草呢?就是由这个人,这个“制”叫做起草,制作嘛,制作嘛。“知”就是负责,负责管理这件事情。知制诰这个职务啊,它不仅仅是一个写的问题,它是参与决策,商量,然后当场写出来。所以这个职务,谁当了这个官,那简直就是,就是有点儿,起码是个副总理吧,那样的地位,很高的。

  这就是这一年,就是这一年,失败的王安石去世了,六十六岁。司马光终于吐了一口气,为什么呢?他被起用出来当总理了。太后就启用了,为什么苏轼,苏轼因为比司马光的年辈要低,司马光来执政。

  但是司马光执政很短的时间,年老的司马光也去世了。敌对的双方的领袖,同时去世了。

  这个时候苏轼在朝廷,就参与了核心的决策。这是五十岁。

  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年,那是苏轼一生中最风光的四年,天下人都以能当苏轼的学生,或者是苏轼的朋友为光荣。是他最辉煌的四年。

  但是苏轼这个人不会做官的,不是说不会做,他不会玩弄权术,因为他没有城府。他那个做官的人不是有的时候,很多话不能说嘛,苏轼是什么都乱说的,他是这样一个性格。所以他不太赞成保守派上来把改革派的政策全都给推翻了。司马光上来以后是尽废新法,苏轼就不同意。苏轼说他改革那些法律也有的也不错的啊,而且经过了这么些年,证明也是有效果的。苏轼就又不完全,又不赞成人家那个尽废新法。这样一来就是改革派当年整了苏轼,现在的保守派上台了,也慢慢的不太喜欢他了,说这个家伙净给我们唱反调。所以苏轼不自安于朝,“不自安”就是觉得我和你们合不来,那我就请,我就到外面去吧,我不跟你们在一起了。就不在朝堂,免得你们看见我心烦,我也不愿意跟你们合作了。

  于是宋朝有个习惯叫做“自请”,就是每个人都很自觉,自己上疏请求外任。到外面去做地方官,那么他就被批准了。这个时候他就第二次到杭州,但是这次到杭州,他就是第一把手,知杭州。

  过了两年多,他又被召回京城了,继续当翰林学士,继续知制诰,而且还兼太子侍读。这个兼皇帝的侍读,这个工作太不好做。因为皇帝年龄还没成年,十六七岁,正是青春逆反期。老师就要以儒家之道教他,其实这个皇帝后来我们知道了,太后一死,他一开始正式执政他就又把太后用的那些人,全都给处罚了,包括苏轼。也就是说老师教他,实际上这是个很危险的职务。你教他你就得管着他,是不是?而他恰好逆反。他不仅仅是青春期的逆反,他那个时候已经有一定的政治见解了。在他的一帮支持者,也是一帮大臣的整天在他耳边就说先皇,先皇就是宋神宗的改革是对的,说太后把先皇的那个政策给改了是不对的,整天在他耳边给他灌输这个。所以当他还没执政的时候,他就忍着,所以苏轼教他的时候,实际上那才叫伴君如伴虎呢,对不对?

  后来苏轼又去知颍州。才一年,又回来了,这个苏轼,你看这个人,皇帝就是太后总想任用他,他总要求出去。又回来又做兵部尚书。又迁了,这个迁也是升迁的迁,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个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就跟我们现在的部长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比我们现在部长的地位要高。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部长不是有几十个嘛,那个时候不一共才几个,六个嘛,明朝只有六部尚书嘛。所以尚书这个官职很大的,仅次于执政的总理。

  五十八岁这一年初知定州。我们这样算吧,从五十岁到五十八岁,这八年是苏轼一生中最风光的八年。全国的文士们,都以能和苏轼做朋友,晚辈就做他的学生为光荣,所以当时就出现了 “苏门四学士”、“六君子”等等那些人。还围绕着苏轼,还有一大批文人,叫做一个,苏轼就是文人的领袖。他们一到假期的时候,有的时候不到假期就忍不住了,就是晚上下了班以后,就开始忍不住了。就到王室的花园里边,一个大贵族,花园里边去喝酒,娱乐。都是,谁要能参加了苏轼到场的这个聚会,那都是一个荣耀啊。这八年的生活,就这样度过了。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