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转载]天府早报、广州日报、马斌读报新闻串...

[转载]天府早报、广州日报、马斌读报新闻串...

luyued 发布于 2011-06-12 15:06   浏览 N 次  

  10月15号下午,我在成都的新知书店和“圈友”们见面之后,就直接飞回北京,16号下午就飞来温哥华了。成都乃是此次回国走访数座城市与“圈友”聚会的最后一站,没想到,这最后一站居然引出了一些火花。

  刚到温哥华,受时差反应煎熬,向来喜欢晚起的我在拂晓时分就爬上网了。一位成都的网友在MSN上说:天府早报报道你了。为后续讨论之方便,现将题为“大学生进外企学先进经验再创业痴人说梦?”的全文引述如下:

  “天府早报10月16日消息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需要长期的职业规划吗?面对跳槽机会,究竟该如何抉择?怎么才算一个成功的职场人士呢?昨(15)日,在“成都市全民读书活动”新知图书全国连锁第一分会场,曾以畅销小说《圈子圈套》名震职场的作者王强来到现场,给大家带来了一场“职场成功之道”的讲座。

  外企培养出来后还是颗螺丝钉?

   “进外企,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之后再准备回国企发展,或者自己创业――其实,这是痴人说梦。”有着丰富职场经历的他,不但没有就学生们如何进入外企的问题给出捷径,反而将外企的光环一一揭开。

  “大公司从来不培养创业人才,他相当于一个机器,而员工就是一颗螺丝钉。”他说,因为这类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都已制订得非常完善,“尽管他们会提供各种出国或者培训机会,但最后它只会将你培养成他们所需要的人”。王强说,几年之后,你从外企出来,就只不过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寻找的不过是另一辆“机器”而已。

  外企自由? 穿衣服有 言论却没有

   “很多外企都称自己可以容忍女生穿吊带装、凉拖鞋,男生可以穿圆领T恤,这些让很多人以为外企很自由。”王强说:“实际上,很多进入那些企业的员工并不能随意对媒体透露有关公司的任何情况,你只有选择穿衣服的自由,却没有言论自由。”因此,王强总结到:刚毕业的学生去外企,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职业规划! 走走停停寻找岔路机会

   “刚毕业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最好不要超过3年,因为,在选择了一条路时,你可能就放弃了途中遇到的其他岔路的机会。”王强说,一路走到底固然是好事,但也有可能这条路是一条永远也走不完的路,“与其这样,还不如走走停停”。

  他说,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没有一点职场经验,没有社会资源,最好不要想1年以后的事。每个人都是商品,都希望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可只有当你有了被市场所认可的价值,才会有高的价格,那就是要靠工作中的经验积累与自我能力的提高。”

  浏览一遍,有几处觉得不太舒服,首先,我不记得我言之凿凿地总结过“刚毕业的学生去外企,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而且这个话题也不是与在外企有否着装与言论自由紧密联系的;其次,我记得我说的是做五年或者十年后的职业规划意义不大,我认为规划不要长于三年,但好像从未说过连一年以后的事都不要想。我有些郁闷,但也只是郁闷了一下。

  第二天,有位天津的网友告诉我:你挨批了。原来是天津的网络媒体转载了广州日报10月17日一篇署名“川之林”的评论,题为“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也引用如下:

  “曾以畅销小说《圈子圈套》名震职场的王强近日在一场“职场成功之道”的讲座上发出惊人之语:“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天府早报》10月16日)。为什么“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呢?王强说,大公司从来不培养创业人才,他相当于一架机器,而员工就是一颗螺丝钉。几年之后,你从外企出来,就只不过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寻找的不过是另一架“机器”而已。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我的一些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他们就是毕业后直接进了外企,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并且成为了一些外企的骨干。有的因为“羽毛丰满”了,或被国企看好进而到国企独当一面,或干脆不再进入任何企业(公司),自己创业。论者发出以上论断,真乃令人费解!王强还说,很多人以为外企很自由,但实际上,很多进入那些企业的员工并不能随意对媒体透露有关公司的任何情况,你只有选择穿衣服的自由,却没有言论自由。恕笔者直言,职员在企业(公司)的“言论自由”,其实,只要涉及到企业(公司)经营管理、荣誉名声乃至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别说外企,就是国企乃至民企,职员能说吗?面对这样的论断,人们还是谨慎地对待为好!”

  看罢之后觉得果然不出所料,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是容不得沙子的,批得有理!

  第三天,有位北京的网友欣喜万分地告诉我(感谢MSN,使北京喜讯得以即时到边寨):中央电视台点你的名了。诧异之际,把央视网站上的消息看过,才明就里。原来是马斌同学在读报的时候提到了天府早报的那篇报道,他说:

  “刚毕业去外企是个很大损失!说这话的是一本畅销小说的作者王强。《天府早报》报道,最近,王强在一个讲座上说,现在很多在国内经营的外国大公司都不愿意培养中国本土人才,它们把自己看成一架机器,中国员工就是螺丝钉。哪个螺丝钉脱扣了,换一个就是。进这些大公司,不光学习不到什么东西,而且职位上提升也很困难,许多人从外企干几年出来,要么是一颗闪闪发亮的螺丝钉,要么是一颗锈迹斑斑的螺丝钉,反正都不会变成飞上枝头的凤凰。这话说得有点绝对,国际化的公司吸引了大量人才,一定有可取之处。”

  三天看了三条消息,我有些坐不住了。要知道,那天在成都讲座现场的人绝对算不上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我当场也就仅仅毒害了百余号人,但经天府早报、广州日报、马斌读报这么一传播,其流毒便深远了。我深知,毒草的泛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对它的批判,不批不知道,一批全知道,所以我要澄清一下,以求不要贻害众人。

  我不是大学毕业直接去外企的,是1年之后去的,如果“1年之内”都可以算做“刚”的话,也可以勉强算做“刚毕业”就去了外企。我在四家外企干过,有美资有德资,做过级别最低的销售员,也混到过总经理的位子,对外企那些事儿应该说是清楚的,是有发言权的。

  马斌说“国际化的公司吸引了大量人才,一定有可取之处”,此言不虚,我本人和大多数曾在外企、现在外企或想去外企的人一样,应该都清楚外企的“好处”:待遇不错(虽然如今难找工资发‘美刀’的了,人民币也越来越值钱了,但外企的待遇依然算高的),门面不错(国际大公司的名份还是很能唬人的,能给年轻人足够的虚荣,虽然开好车的不一定是好人,大公司里的也不一定是能人,但外界明白这道理的依然不多),能学东西(即使出国培训的机会不如以前多了,但培训仍然不少而且颇为系统,似乎外企的人依旧能见到比较多的世面)。外企的好处大抵如此。

  但是,有得必有失,我要强调的正是这一点。所有的选择都存在机会成本,选了A就不能选B,而B就是选A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外企在给予的同时也在剥夺,在培育你的同时也在裁剪你。所以,在对外企心存向往之时,也要意识到进入外企是需要你付出代价的,最大的代价莫过于:你的未来,取决于外企想要你成为怎样的你,而不尽取决于你想成为怎样的你。

  外企相对成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和文化,即使成立时间不长的Google之类,也已经具有很强的打造能力。我曾遇到甲乙两位清华的学弟,甲去了Google,乙同年去了联想,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Google在甲身上打下的烙印,远远比联想给乙的烙印要深。甲让我首先感觉到的是Google,其次才是他自己,而乙还是乙,联想只是他的工作单位。Google的强势远比不上老牌的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IBM、西门子、麦肯锡,而联想的特色文化和实力已经强过国内的大多数国企和民企,可见上述老牌巨头对新人的打磨程度要比一般的国企民企强得太多。

  外企对人员的选拔,最强调的莫过于候选人的适应性、可塑性之类,就是着眼于培养它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如果一个年轻人不想过早地被定型,而是想尽可能多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尝试更多的发展方向,最好不要急于进外企,尤其不要进那些老牌巨头。在一个尚不完善的环境中,在一家边摸索边成长的企业里,新人恰恰更容易脱颖而出。

  我没说过“刚毕业的学生去外企,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这句话,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任何选择都有得有失、有利有弊,要看清得失,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要知道你将因此而失去什么,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出决策。

  至于外企的着装与言论自由一段,完全是题外话。起因于有人说外企不是很强调个性化和创造性吗?怎么能说外企把一个人定型了呢?问题的实质在于,外企是在对每个人的职能和目标做出明确的限定后,才要求在这个范围内去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就像你可以在舞台上随意表演,但那个舞台却很小。有关言论自由,说实在的,打工一族无论在外企、国企和民企,都没指望这个的,因为这东西没意义。我的意思是,在外企鼓吹个性化的背后,是比国企和民企都更森严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广州日报的那篇评论提及,“一些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就是毕业后直接进了外企,不但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并且成为了一些外企的骨干。有的因为“羽毛丰满”了,或被国企看好进而到国企独当一面,或干脆不再进入任何企业(公司),自己创业”。的确,这样的人不少,我自己不就是从外企出来创业的吗?但不妨仔细想想看,目前国企、民企的领头人中,在外企干过多年的有多少?目前的那些自主创业成功的老板中,从外企出来的人又有几个?为什么外企到国企民企的空降兵纷纷折戟?为什么外企出来创业的大多举步维艰?就是因为外企培养锻炼人的目的,是为企业自身所用,是为了适应企业自身环境和发展,而不是为了让这个人未来创业、或者到其它的环境中去大展宏图。

  大学毕业是否应该直接去外企,取决于每个人的权衡,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可一概而论。大多数人想走的路,不一定是对每个人来说都适当的路,有时正相反,另辟蹊径远比随大流、从众要好的多。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