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28,以色列为什么不信外邦神--《闲读圣经和论语》

28,以色列为什么不信外邦神--《闲读圣经和论语》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2 13:06   浏览 N 次  

《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34到35篇中,讲述了雅各和他的孩子们怎样在上帝的庇护下,逃过了灭顶之灾,为了感谢上帝的庇护,“雅各就对他家中的人并一切与他同在的人说,你们要除掉你们中间的外邦神。”(创世纪35,2)

《圣经》的作者写到,当雅各和他的家人们流浪到那地的时候,他的女儿底那遭到了那地的主末希人哈抹的儿子示剑的强奸。示剑还想娶地那为妻,让父亲哈抹去向雅各提亲。(创世纪34,2-4)书中写到:“哈抹和他们商议说,我儿子示剑的心恋慕这女子,求你们将她给我的儿子为妻。你们与我们彼此结亲。你们可以把女儿给我们,也可以娶我们的女儿。你们与我们同住吧。这地都在你们面前,只管在此居住,作买卖,置产业。”(创世纪34,8-9-10)

“示剑对女儿的父亲和弟兄们说,但愿我在你们眼前蒙恩,你们向我要什么,我必给你们。任凭向我要多重的聘金和礼物,我必照你们所说的给你们。只要把女子给我为妻。”(创世纪34-11-12)

雅各的儿子们决定将计就计,说除非答应全城的男人都接受割礼,否则不能答应将妹妹嫁给示剑。全城的男人在哈抹和示剑的劝说下,都答应接受割礼。(创世34,13-15-24)

书中写道:“到第三天,众人正在疼痛的时候,雅各的两个儿子,就是底拿的哥哥西缅和利未,各拿刀剑,趁着众人想不到的时候来到城中,把一切男丁都杀了。又用刀杀了哈抹和他儿子示剑,把底拿从示剑家里带出来就走了。雅各的儿子们因为他们的妹子受了玷污,就来到被杀的人那里,掳掠那城,夺了他们的羊群,牛群,和驴,并城里田间所有的。又把他们一切货财,孩子,妇女,并各房中所有的,都掳掠去了。雅各对西缅和利未说,你们连累我,使我在这地的居民中,就是在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我的人丁既然稀少,他们必聚集来击杀我,我和全家的人都必灭绝。”(创世纪34,25-26-27-28-29-30)

《圣经》的作者写道,在这紧要关头,上帝出来解救了雅各和他的家族,让雅各等逃往伯特利,同时还“使那周围城邑的人都甚惊惧,就不追赶雅各的众子了。”作为对上帝的回报,雅各除了在伯特利筑坛供奉上帝,还要求“家中的人并一切与他同在的人”除掉他们中间的一切外邦神。(创世纪35,1-2-5)

为了躲避雅各家族屠城抢掠的坏名声,上帝让雅各改名为“以色列”。据说雅各共有12个儿子,他们就是今天以色列民族12分支的源头。(创世纪35,10-22)

示剑强奸了雅各的女儿,雅各的儿子为了报仇,将示剑杀掉,即便有点过分,也还是可以谅解的。但是雅各的儿子们,居然以此为借口展开了大屠杀和疯狂的抢掠,甚至把全城男丁都杀掉,把全城的孩子妇女财物都掠夺一空,实在是太过分、太残忍、太野蛮、太卑劣了!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了日本侵略者当年以两个士兵失踪为借口挑起了芦沟桥事件,并开始了对中国的野蛮血腥的侵略暴行。难道日本侵略军当年的野蛮侵略战术正是从《圣经》的这篇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卑劣野蛮的行径,居然还受到《圣经》神话故事中的上帝的庇护?试想,《圣经》的作者这样塑造出来的上帝,怎么还能让今天的读者相信上帝是公正的呢?

不过只要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圣经》作者的思路,就一点也不会对此感到意外。其一,这个故事所表达的精神,与《圣经》前面所表达的强烈的复仇观是一致的,“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若杀该隐,遭报七倍。杀拉麦,必遭报七十七倍。”其二,也与《圣经》所宣扬的“上帝只保佑以色列民族”的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即使雅各的儿子们犯了天怒人怨的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上帝还是会保佑他们。为此,他们才专一地信奉上帝,不能再信奉其他的外邦神。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圣经》的作者并不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真神,他们同时也承认其他外邦神的存在,只是不允许以色列人信奉外邦神,因为在以色列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上帝救了以色列,所以以色列民族只应该信上帝,不应该信其他外邦神。与此对应,上帝也只庇护以色列人,不庇护其他外邦人。

由此不难看出,基督教为了一己传教的需要,硬将旧约《圣经》的作者所塑造的上帝敷衍发挥成是全人类唯一的真神的说法,既缺乏宗教理论依据,也是违背旧约《圣经》作者的原意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变过程,以色列的的历史上即便真发生过类似情形,也是不难理解的,正如中国古代历史上同样发生过类似的屠杀抢掠的事情。正因如此,孔子从“春秋无义战”中看到了这样的野蛮带给人类的灾难,于是在《论语》中提出了要用仁爱来取代野蛮的思想,他在“述而篇第七 ”之(3)中写到,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把不对品德进行修养,不追求学问,不能崇尚正义,有了错不能改,看成是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孔子所担心的、直到今天、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依然令人担心,所以《论语》的警示作用也就依然存在。

(未完待续)
2008/8/1

上一篇:与主相亲 下一篇:生命史誌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