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藏书漫笔译著篇(25):美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奖者

藏书漫笔译著篇(25):美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奖者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2 09:50   浏览 N 次  

《王孙梦》封面
《王孙梦》作者辛克莱。刘易斯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新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为美国现代文学树立起一面崭新的旗帜,使他成为美国人民最熟悉最亲切的文学家之一。

辛克莱·刘易斯1885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索克萨特镇,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两位哥哥后来继承父业当了医生。刘易斯五岁那年,母亲病故。从此以后,他就一直过着孤僻的生活;加上他本身红头发,红面孔,不惹人喜欢,还得了个“红人”绰号,因而这位未来的作家从小养成了忧郁寡言的性格。他的业余时间全在公共图书馆里看各种书籍,他从小还喜爱偷偷地记日记,把他对家乡古老小镇上的印象和见闻记录下来,这些对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十七岁那年,刘易斯离开家乡,到奥伯林学院读预科,翌年考进了耶鲁大学。有几位教授发现了他的文学才气,鼓励他进行文学创作。在耶鲁大学求学期间,刘易斯一度信仰社会主义理论。虽然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进步,但整个学校环境对他来说是枯燥无聊的,他感到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三年后未待毕业便离开母校,到新泽西州参加小说家厄普顿·辛克莱组织的空想社会主义团体“赫利孔村社”。1907年秋天,他又回到耶鲁大学。第二年夏季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刘易斯先后担任广告作家和新闻记者。1941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瑞恩先生》问世。在当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此后,又连续出版了四部反映纽约社会生活的小说。 当时正值美国文学新旧交替的时期,豪威尔斯式的“斯文”、“雅致”的“现实主义”已成为过去,德莱塞的作品开拓了“通向诚实,大胆和生活的激情的”新现实主义道路。刘易斯正是在美国文学的这样一个转折时期开始写作的。

1920年,刘易斯选定了他最熟悉的索克萨特镇作为背景,根据他长年在日记中记载的素材,构思了一部主题新颖、风格别致的长篇小说《大街》。

刘易斯一反美国文学中将美好的乡村生活与邪恶的城市生活相对照的传统主题和纯朴的农村青年来到喧嚣的城市后弃善从恶的传统情节,在《大街》中描写了一位具有叛逆、反传统精神的青年女子,她怀着把城市新兴的精神文明带到农村的夙愿,来到一个小村镇,但单调的乡镇生活磨蚀了她的信心,她由一个叛逆者变成了一个随和者。

《大街》是刘易斯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作品艺术地再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的现实,批判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市侩的庸俗心理和生活,向人们揭示了美国病态社会的某些局部细节。《大街》问世之后,轰动全国,竞相传颂,连续印刷数十版,许多大学还用它作教材。它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中最出色的地方主义教科书,连 “大街”一词也成了美国中西部社会保守生活的代名词。

1922年,刘易斯又出版了他的第二部成功之作——长篇小说《巴比特》它标志着,作者的目光从乡村小镇转向了城市和商人。作者以嘲讽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揭露了美国商人空虚无聊的精神生活。巴比特这个人物形象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生活自满、思想贫乏而溢于言表的艺术典型。《艾罗史密斯》是现代美国文学史中最早以医生为题材的小说,揭露了二十年代美国医务界和医学界腐败的社会现象。《艾罗史密斯》在情节上比《大街》及《巴比特》更有趣,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快,叙事和科学细节有机地结合,艺术上更加成熟。

这时,刘易斯已经成为文坛上的一位名人,普利策文学奖评委会决定奖励刘易斯的 《艾罗史密斯》。但是,刘易斯以《大街》和《巴特立》没有获得该奖为由,拒绝接受这一次的普利策文学奖。

《艾尔·甘特立》(1927)上是《大街》和《巴比特》的继续,作者继续探索美国的社会问题。小说集中描写了一个宗教骗子的政事。小说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后,上演时也遭到过阻挠。但成千上万的读者争购此书。因此,这本书成为美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争论最甚的一部文学作品。

1930年11月,他因为“描述的刚健有力、栩栩如生和以机智幽默创造新型性格的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个荣誉的作家。这不仅意味着对刘易斯本人成就的承认,而且还意味着国际文坛终于承认了一个独立的美国文学的存在,以英国的文学趣味为标准的时代已成过去。刘易斯创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粗犷,充满讽刺诙谐,具有“文献”式的真实性。他善于在含蓄的陈述中表现出最大鄙夷,擅长滑稽的模仿;他的形象与比拟充满乡土气息;在现实主义描写方面,他铺开的美国生活画面是那样广阔,可以跟德莱塞媲美;在讽刺幽默方面,他的贡献是独特的。

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发奖仪式上,刘易斯作了题为《美国对文学的恐惧心》的演说。他无情地抨击了美国的保守、沉闷、学院派的批评家和商业化倾向对真正的文艺创作的恐惧以及由于恐惧而进行的扼杀,“我们美国的教授希望文学是清晰的、冷静的、纯洁的”。他指出美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并认为在这种气候里,一切真正的艺术家必然是孤独的。他又以极大的热情赞扬了以德莱塞为代表的美国二十世纪新现实主义作家群在创作道路上披荆斩棘的伟大精神,对未来的美国文学寄予了热烈的信心。

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金时已经四十六岁,他成为闻名世界而十分富有的作家。可是,就从这个时候起,他身体日渐虚弱,创作才能开始衰竭。虽然他一如既往地继续关注当代问题,坚持对自由价值的信念;但作为作家,刘易斯已失去对现实的真正把握。他虽然还在不断出书,而且销路很好,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急剧下降。

刘易斯晚年单身旅居欧洲,平日嗜好饮酒。1951年1月10日病逝于罗马。

刘易斯晚期作品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184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王孙梦》,它反映了美国统治阶级对黑人的歧视和迫害,接触到了美国国内严重的民族问题。《王孙梦》,是写一个贵族,因为血统中有几十分之一的黑人成分,在蓄奴时代,即被划到黑奴的等级之内,其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尽管主人公外表是白皙的皮肤,金发碧眼也难逃致命的种族歧视观念。

《王孙梦》里,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情节,也没有正面描写血腥屠杀黑人的场面,他只描写了美国社会上人所共见的、极其普通的一些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种族歧视问题。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得极为细腻动人,这是《王孙梦》的主要特色之一。

小说发行后非常畅销,达150万册。这使得刘易斯的知名度与资金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他的这些作品在观念上类似于本世纪20年代的黑幕小说。使得他的才能发挥在衰退,描写中出现了一些模仿,显得作品有些俗套。

《王孙梦》,扬小石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3年10月上海第三次印刷。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