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维吾尔族的Y的数据集合

维吾尔族的Y的数据集合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7 04:41   浏览 N 次  

维吾尔族的Y的数据集合[转帖]

karafet文章中的

(68个人的取样)

C*——1.5%

C3——5.9%

D——4.4%

G——4.4%

J*——4.4%

J2——5.9%

K(xL、H、O、Q、R)——5.9% 估计主要是N了

L——4.4%

O*——1.5%

O1——2.9%

O3——11.8%

Q——4.4%

R*——5.9%

R1a——22.1%

R1b——17.6%

spencer(哈萨克斯坦的维族,41个人的数据)

C*(xC3c)——14.6%

F*(xH、I、J2)——9.8%

H——2.4%

I——2.4%

J2——19.5%

O*——4.9%

O3——12.2%

L——2.4%

N3——2.4%

P(xR1a、R1b、R2、P2)——7.3%

R1a——21.9%

hammer的(测了67个人)

C*——1.5%

C3——4.5%

C3c——1.5%

D3——4.5%

G——4.5%

J——10.4%

L——4.5%

N*——3.0%

N2——3.0%

O3——10.5%

O1a——3.0%

Q——3.0%

R*——46.3%

xue的乌鲁木齐维族(测了31个维族)

C*(xC3)——3.2%

E——6.5%

J——25.8%

N*——3.2%

N2——6.5%

O1——3.2%

O3——6.5%

P*(xR1a)——15.4%

R1a——22.6%

其他(F、DE)——3.2%

依犁的维族(39个去样的数据)

C*(xC3)——2.6%

C3c——7.7%

D——2.6%

K(xNO、P)(含有K*、K2、L、M)——12.8%

N*——2.6%

N3a——5.1%

O3——15.4%

P*(xR1a)——15.4%

R1a——15.4%

其他(DE、F*、F2、G、H、I)——20.1%

比较值得注意的有四点

一是维族的C,不但有C3,还有C*,东北亚的C,95%的是C3,剩下的5%的C*,再扣除日本人的C1后应该是比较少见的了。

二是维族中的O1,非常普遍,几乎每次取样都能找到,显然不能用从汉族扩散而来这么简单的理由来解释。

三是维族中古老的R1b比例在东方各民族中,出现频率之高是罕见的,甚至不排除是印欧语以前的居民的残留,是印欧语以前的最古老居民的后代。

四是原始突厥人的N(N*、N2、N3),在维族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很普遍的存在,维族是典型的被黄色突厥人同化了的当地白色土著民族。

从李辉《闽越消失》一文中的插图来看:百越显然在史前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不明迁移,一次是向日韩-东北-东北亚,还有一次是华中-西北。从这两次迁移留下的痕迹看似乎早于或不晚于O3的大规模扩张,目前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以参考佐证。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O1、O2、O3各支系的史前迁移是极为复杂的。从现在已有资料来看,把新疆的O1说成是O3的混血成分,还有把O3a看成苗瑶起源时就带有的主要成分,还是把史前东亚族群的演化问题看得太简单化了!里面有大量的史前迁徙需要一点点澄清。

現在關於R1b有兩种可能

1。吐火儸人本來就有,因爲他來自西支,西支R1b都很高

2。印歐人之前在新疆還有更古老的居民,吐火儸人的R1b來自他們

。。。。。。。

揭開問題的關鍵,就是佈魯沙斯基!

佈魯沙斯基 是R*.

东亚的R1b是R1b2b与高加索类型以及伊比利亚类型都不同,是在冰盛期之前就已经扩散开来了. 冰盛期后,R1b与I在欧洲扩散开来,R1a1从塔吉克一带扩散. 吐火儸人从南俄带来了R1a1.俄国人有一篇文章提到天山以东的R1a1与俄国-中亚的R1a1有不同的CLUSTER以及共祖时间不同,我已经在另一篇帖子提过.

在冰盛期之前的那次扩散, R1&R*进入印度,后者诞生了R2.

那R的族係有R1a的印歐,R1b的西歐土著,R*的佈魯沙斯基。

佈魯沙斯基的R*和叶尼塞的Q*,是说明北方超语系的关键,.

最近阅读俄国人的西伯利亚考古的文章,发现与分子人类学所见是契合的。

比如说, M.列文发表文章认为,爱斯基摩人(可以追述到旧石器时代)是起源于北亚和太平洋-蒙古一带的两个人群的混合而成的北极人种。H.H.季科夫推断爱斯基摩-阿留申人起源于更新世末期。 科利亚克-楚科奇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时代。以上都是从人类学,文化,考古学得出的结论,现在对应分子人类学,可见他们的远见。

种种迹象表明,R1b在冰期之前有过一次大规模的扩张,R1a到过的地方R1b全都到过,R1a没到过的喀麦隆R1b也到过。

另外R1a和R1b的总体分布规律都是远端高、起源地低,典型的狩猎采集或者游牧经济的小集团整体迁移模式。

对于新疆的R1b,现在的证据除了解释为冰期前的土著外,还找不到其他可能的解释。从不同的检测可以看出,天山以东的R1b是局限在一个小区域内集中分布的,在这个小范围外就检测不到。

而且各数据显示新疆人群远远没有混合均匀,象是“杂拌沙拉”:好像都有一点西伯利亚、古老中亚、东藏的底层,但是在欧洲人北支R*,中东人EJ,近东人IG,印度人HL,北亚C*,东亚O3等几个标志性数据上有很大的差异。

维族是典型的被黄色突厥人同化了的当地白色土著民族。

又开始胡说了,我再一次告诉你,突厥人不是黄色人种,而是白黄混血人种,即印欧人种与蒙古人种混血的亚人种。

不要扣帽子,学术研究就按学术研究的方法。维吾尔人中的O3最大的源头应该是在西汉凿空西域之前就已经在此生活的一些古羌人部落,西域三十六国里就有羌人国度。

当然后来汉、唐遗存也应该有一些。

01确实就很难联系到上古时期了,应该如楼上某位所说是后世跟随征服者们到来的吧?

---------------

维吾尔人中的R,应该就是古雅利安人东迁的遗存,西域三十六国里那些白种人国度的后裔,也就是被突厥语和伊斯兰同化的佛教雅利安后裔。

此论约略基于所谓的“纯种突厥”雅库特人的N,但雅库特人自己的古老传说已经说明他们是借用了南方突厥人的语言的。就如同与临近的部分埃文基人互相转换语言那样。

(好像北方民族的语言非常容易被替换,大概与其人口数量有一定关系。)

阿尔泰人就是近200年里从操蒙古语转变为操突厥语的。

目前定论突厥的代表性Y染色体还有点困难,原因比较复杂,首先是操突厥语的诸民族系统在各地的血统混杂和语言替代非常严重,很难确认那里是“纯”突厥人。即便是古突厥人也分为蓝突厥(貌似白种)与黑突厥(貌似黄种)两大系以及若干小系。

私以为,篮突厥可能是以R或者P为主干,黑突厥则是原先操蒙古语的被同化的C。好像篮突厥发端于阿尔泰西部,黑突厥的根则来源于蒙古高原。

--------------

实际上,较隔绝的绿洲文明与较流动的游牧文化杂处的新疆也有小聚居现象,各地各绿洲的血统构成并不均衡,如果能细致到各 区,就会发现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也能从视觉上看出来,部分地区维吾尔人蒙古人种特征比较明显,部分地区则是高加索人种特征完全优势。

回复:维吾尔族的Y的数据集合[转帖]

谜一般的布鲁沙斯基-罕萨文化

谜一般的布鲁沙斯基-罕萨文化在巴基斯坦的东北部,分布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布鲁沙斯基文化。布鲁沙斯基各族主要分布于今天克什米尔西部喀喇昆仑山中,他们说的布鲁沙斯基语BURUSHASHKI,是另一种系属不明的语言。《魏书·世宗纪》永平四年( 511年)载,“六月乙亥,乾达、阿婆罗、达舍、越伽使密、不流沙诸国,并遣使朝献。┅┅八月辛未,阿婆罗、达舍、越伽使密、不流沙等诸国并遣使朝献。” 以上记载,已有学者指出,越伽使密应为伽使密,即克什米尔。 乾达无疑是犍陀罗。至于阿婆罗,笔者怀疑系Khaplu之音译。

上述《魏书》之“不流沙” 、唐代之“勃律” 、宋代之“布路沙” ,以及藏文的Bru-sha或Bru-za,均为布鲁沙斯基语Burushal一词之音译。布鲁沙斯基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它处在印欧语、藏语和突厥语的接壤地带,而又不属于任何一种语族,因而很可能是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的一种语言体系的残余。布鲁沙斯基语现仅分布于罕萨河右岸的罕萨中部地区和左岸的纳格尔(Nagar),以及亚辛,使用者主要为Yashkun,Shin, Nagaris, Kamin, Gabara, Chilis, Hunzakuts, Marooch等部族,这一语言原先曾流布于相当广泛的地域。Burushal指“操布鲁沙斯基语之人所居之地” ,巴基斯坦学者认为它包括吉尔吉特、纳格尔、阿斯托尔(Astor)、戈尔(Gol)、达丽罗(Darel)、布尼亚尔(Punial)、古比斯(Gupis)、亚辛及奇特拉尔北部等一片广阔的地方。对比现在的地图,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除去巴尔蒂斯坦后的全部地域,此外还包括毗邻的奇特拉尔地区的一部分。布鲁沙斯基民族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纳尔噶人和罕萨人。

和大多数南亚人不同,雅希昆人(YASHKUN),纳尔噶人(NAGARIS)和罕萨人(HUNZAKUTS)个高肤白,发色浅淡,说着不为外人知的语言BURUSHASHKI。人种学家知道他们源于同一个祖先,却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来自何方,口耳相传的历史追溯回千年前,除了传说,还是传说。相信自己流着亚历山大大帝属下士兵的血液,纳尔噶人和罕萨人中代代出现的蓝色眼睛,也印证着当年的骄傲。

罕萨山谷(Hunza)距离新疆仅30多公里,是一处被喜马拉雅山包围的地方,位于海拔2438米的喀喇昆仑山区,包容在崇山峻岭之中,长161公里,宽5公里,有居民4.5万人。这里风景如画,恬静如诗,人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与世无争。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岁仍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这里是罕萨王统治的独立王国,只有绝壁上的数条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1986年的罕萨王国只有两万多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人类学家至今没有搞清楚罕萨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偶然出现的沙色头发和蓝色眼睛,暗示着古老的传说:罕萨人源自亚力山大大帝的士兵。 罕萨人信奉伊斯兰教以卡里姆.。阿加汗四世(Krim Aga Khan Ⅳ)为精神领袖的什叶派支系——伊斯玛仪派。

卡里马巴德(Karimabad)是罕萨地区的首府,罕萨大王还在这里延续着他的统治,除了一些卫戍部队,整个罕萨没有警察,没有监狱,更不曾有过税收与保险。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这里是罕萨王统治的独立王国,这种隔绝与封闭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建了喀喇昆仑公路,公路在1978年就通了车,但当第一批游客看见背衬乌尔塔雪峰(Ulta,海拔7388米)的巴勒提特古堡(Baltit Fort)时,已经是1986年的事了。从此喀喇昆仑的美丽山谷和巍峨雪山向世界登山者展示了它的万种风姿与千般娇媚。

维吾尔族的Y的数据集合[转帖]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上一篇:上帝为何要保佑美国? 下一篇:服妖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