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道德经】 十二卷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道德经】 十二卷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5 01:04   浏览 N 次  

第 十 二 卷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版本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版本2)


【注释】

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⑦畋猎⑧,令人心发狂⑨;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⑾,故去彼取此⑿。


①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③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⑧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⑨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⑩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⑾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⑿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译文】

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睛遭受损害;婉转动听抑扬顿挫的声音,容易使人耳朵受到伤害;香腹芬芳浓郁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放马飞奔醉心狩猎,容易使人精神癫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内在的目的不求外在的诱惑。把以抛去外物引诱以确保本性的纯朴。(译文1)

五颜六色的视觉刺激使人眼花缭乱;纷乱的音调妨碍人的听觉;饮食丰盛奢侈使人味觉失灵;纵情狩猎玩乐使人心境放荡浮躁;奇珍异宝使人操行受损。因此圣人追求内心的纯净、朴素而不追求物欲享乐,所以摒弃物质诱惑而保持恬淡简朴的生活。(译文2)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译文3)

缤纷的色彩能使人眼花缭乱,变幻的音乐能使人沉迷,美味佳肴能使人对食物越来越挑剔,驰骋狩猎等娱乐活动能使人放荡不羁,让世人追求奢华,就会妨碍正常的管理。总之,有得必有失。因此,圣人重在心灵的感悟,不去追求表面的奢华。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取与舍的关系,得到这一方面,必然失去另一方面。(译文4)

【古文正解】

多有则殆,无之则足。


难得之货,不过足用;舛杂五味,不过饱腹;绫罗五彩,不过蔽体。足生则可,多则损之。


是故,五色不若素淡,五音不若清静,驰骋畋猎有伤心宁,赘于欲也。


是以,圣人但取其实,但善其用。故,以物为粗,以本为精。故去彼取此,谓之勿取其壳焉!

【今文正解】


身外之物拥有多了则有害,抛弃多余的东西反而充足。


稀缺的物资,不过是满足用途;可口的滋味,不过是吃饱肚子;华丽的服饰,不过是遮蔽身体。够生活之用就够了,过多贪求反而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招来灾祸。


所以说,五颜六色不如素淡,丝竹音声不如清静,打猎杀生则损伤内心安宁,这是贪欲对生命的累赘。

所以,圣人但求功用之实,而不是功用之外的虚华;但求满足生命所需,而不是贪婪于多余。以身外之物作为粗糙,以善生守道作为精华。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就是说不要舍弃内实而求取那空壳啊!

【订正与辨析】

“为腹不为目”句中乃是比喻表达,“腹”则“内实”,“目”则“虚表”。不可以作肤浅理解.

【引语】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但对此章在具体解释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评析】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

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补充:反向思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这里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这里指有形物质的味道。


大象无形,目不可视,只因五色乱目,使人迷失了心灵的家园。尽管有形世界,风光无限,但是眼睛的视野,相对于心灵的视野来说,是有局限的。人们只执着于五色世界,忽视了精神世界,而心灵的失明,才使人真正迷茫。


大音希声,耳不能听,只因五音乱耳,使人失去了大道的声音。大道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动听、最感人的。人们只执着于外在的声音,忽略了心灵的呼唤。而心灵的失聪,才使人真正寂寞痛苦,孤独可怕。


爽,是违背的意思。人们贪求口福,喜欢山珍海味,只去满足口感的需要,却违背了心灵的渴求。心灵所渴求的是淡而无味却又韵味无穷的大道。


追求“五色”、“五音”、“五味”,只是为了满足外部感官的需求,忽视的是心灵的渴求,违背了“利”和“用”的辨证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心灵过早地枯竭,肉体过早地腐败。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驰骋:骑马奔驰,喻动之极。畋猎:猎取野物。发狂:心理失常,处于疯狂状态。追逐野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需求,这样会使人失去平静,以至心情狂乱,不能自抑。


难得之货:从正常渠道,以正常手段很难获取的东西。令人行妨:“难得之货”的诱惑力使人心生奸诈,行为不端。


心灵本是宁静、充实的,一个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必定会不停地追求外来刺激和身外之物。这是迷失心灵的缘故。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为腹:通过返观内视即神视来认识大道。神视是反向思维,是对本体世界的客观反映。认识的条件就是通过修练道德功进入道境,只有进入这一境界,才能知常人所不知。为目:通过目视来认识现象世界。目视是扩散思维,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一功能,为人人所具备。“为腹”的目的是通过对世界本质的认识直接把握普遍规律,“为目”则只能通过对外部世界具体事物的认识来总结规律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互相对应、互相联系、息息相通的,只要认识了内部世界,也就认识了外部世界。相反,只把目光停留在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上,那么,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就永远无法揭示,神秘主义亦将永远神秘。所以,老子强调要去彼(为目)取此(为腹)。认识外部世界的主体是自我,认识内部世界的主体是心灵。要想认识自身内部世界,就必须通过修练道德功来超越自我,解放心灵。


本章揭示了“为腹”与“为目”的辨证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上一章的“利”和“用”关系归结到人体科学上来。表明了老子以道为本的微观认识论。

【英译】


The motley visual stimulation will make people dazzling; the involute music will weaken people’s hearing; the sumptuous food and beverage will make people’s gestation failure; apolaustic hunting and entertainment will make people profligate and fickle; the treasures will tempt people’s heart and lead people’s conduct to evil.


Therefore the sage seeks inner purity, and not the longing of creature comfort. The sage keeps to the peaceful, thrifty and simple life, rejects temptation from nonego.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