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躺在金矿上的修水寡妇乡

躺在金矿上的修水寡妇乡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4 15:03   浏览 N 次  

寡妇”乡! v* z# y# r k5 U% k8 T
——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矽肺病人的家庭悲剧

本报记者 赵翔

+ E7 \+ M7 @+ U6 [: B& w2 X
离开喧闹的修水县城,我跳上了一辆破旧的中巴。; p: c5 ~& l3 j/ t) t$ F
轻声问司机:“去上衫乡的路怎么走?”司机好奇地打量着我:“是去寡妇乡啊,到塔头村下就行。”
& H+ d) j9 B8 J 上衫乡远近闻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以盛产金矿而著称,如今,它以全国罕见的高密度矽肺病而扬名。2003年,江西省的一位矽肺病专家在当地调查情况后,留下了一句话:“用不了10年,上衫乡就会变成寡妇乡。”7 K. S6 M( U2 j/ W; M+ t
寡妇乡由此而得名。
- A1 h% t% B. ], r 中巴车在青山绿水中往西走了60多公里,我于9月8日下午2点17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
. c; K6 y6 R5 l( E1 o: U 坐在矽肺病二期患者朱群虎的摩托车后,我们一起绕着山路,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干部朱庚华热情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坐在他家门前的土坪上,看着远方秀美的群山,喝着大嫂沏泡的香茶,很快,身边围坐下6个村民,一打听,其中5个是矽肺病的患者。我们聊起了沉重而又哀伤的话题——矽肺病。
/ }! X. i' S# a6 A “我是矽肺病,50岁就失去了劳动能力,三个小孩都外出打工去了。我没钱治病,房子是靠子女打工的钱修建的……”朱庚华轻声细语地说着,一脸的无奈,一脸的茫然,一丝丝苦笑,一声声叹息……
( H& J) G" v2 I# c0 i |2 T
/ E+ {" X' \( E8 ?: a9 Z( x

数以千计的农民成为县乡金矿的矿工

, e. N3 R/ k6 q% g0 [& R) w& @
从上衫乡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峰峦起伏的土龙山,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金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武警黄金部队在山里发现了金矿,于是,山里的平静被打破。
~' a! J, W& C5 }# L 1986年,上衫乡人民政府办起了一座金矿,与此同时,修水县人民政府也办起了一座金矿,两座金矿正好分据一座山峰的两面。上衫乡数以千计的农民成为县乡金矿的矿工,通往金矿的山间小道被蜂涌而至的淘金者堵得水泄不通。
2 f5 s9 t7 J! [, @) K 所有矿工的招聘全由乡政府组织,用不着做什么动员,尤其是金山脚下的王桥村、同升村、上衫村、下衫村和红星村,全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成为乡金矿的工人。一位当时的矿工说,“比起种田,金矿风钻工一天能赚到100元钱,钱的诱惑比什么都大。”
7 X2 o& g, y& R 从1986年10月到1999年的元月,上衫乡金矿疯狂开采了13年。直到上衫乡笼罩在一片挥之不去的矽肺病的愁云惨雾中,才不得不被迫关闭。# ~ `# O7 i' V" @
黄金,并没有给修水县上衫乡的农民带来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只是对财富的梦想和无尽的痛苦。现在的上衫乡到处可见尚未完工的新房,来不及修缮的破旧土泥房,到处都有可怕的矽肺病人。
. A t2 P) r/ G T0 e* Y3 D4 r 上衫乡600多人得上了矽肺病,目前已有80多人死亡,仍然活着的矽肺病患者477人(乡政府统计数),还有第五批100多人要被送去检查。矽肺病暴发,也使得乡政府背上了60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 ]: n6 h7 R; X5 E% E9 P
在上衫乡采访的时候,我找到了一封修水团县委、上衫乡团委2002年7月26日发出的求援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 q0 I$ S! x7 I7 h U) N# } “打开记忆的门,往事不堪回首。二十世纪末,赣西北、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的土龙山发现了金矿,为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县、乡立即组建了金矿,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开采,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没有劳保卫生防护措施,它不但没能推动上衫的经济发展,相反给上衫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上衫乡这个仅有14000多人口的小乡,现在就已经发现了400多人染上了一种无可医救的职业病——矽肺病,且已死亡40多人。对此国家黄金管理局的一位领导曾说:“这是建国50年来罕见的矿山职业灾难!”江西省职业病医院的专家曾预言:“十年后这里将成为寡妇乡!”7 o2 j! L. U% Y* L" h9 b2 \/ A" l
上衫乡矽肺病患者死亡的速度在加快,从2002年的死亡40余人,已经发展到目前的死亡80余人。
6 b3 G- a% |0 n6 e; F
, y4 K! c: J# N! B0 l! V* j" O

接下去不知道该轮到谁了6 u5 [) X f0 k+ P$ D# g

上衫乡同升村村民万国平是个1+矽肺病的患者,今年40岁,爱人吴淑兰和他同岁,自从万国平确诊为矽肺病后,全家的生活都靠妻子一人打理,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吴淑兰得了一场大病,在修水县医院做了肝胆手术,为了维持家庭最后的这个经济支柱,万国平和妻子借了1、5万元钱将手术做完了,妻子吴淑兰至今仍直不起腰。
: a# V% U0 m' V6 s ? 万国平说:“我知道自己的矽肺病无法治愈,借点钱给妻子看病吧,往后全家的日子就靠她了。”万国平很平静地说着。
9 K& I! I" K9 d2 f 万国平的儿子在修水县第四中学读高二,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7000多元钱,县里对他们的优惠每学期只有200元,这对一个矽肺病家庭来说少得可怜。
% Y. Z% B* J8 l" h* e4 E 万国平的妻子告诉我,不是不想给万国平看病,而是没有钱去看病,为了孩子读书,家里已经负债3万多元,现在连钱都借不到了。+ [' ]* Q& @7 k0 h' k
儿子洪宝一直站在门边听我们说话,他说:“家里的状况对我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老是去想,家里欠下的这么多钱怎么还呀。”3 v, z6 O% N1 w: {, ]
离开万国平家,我们来到同村的朱列华家。0 z( m0 v6 p& p" \( d
朱列华今年42岁,他正在地里帮着妻子收割早稻,从地里赶回家,朱列华仍在大口大口地喘气。朱列华是2002年诊断出来的矽肺病患者。他说,从2000年起,就感觉到浑身不舒服,没劲,当初总以为是感冒,也没有多去想,后来乡里组织了100多人去体检,才发现自己得了矽肺病,而且一检查出来就给定了矽肺病二期,并且给定了伤残4级。
' u7 [0 y- H U* U4 P. n4 G4 n* ~( ~, }/ b 按理说,朱列华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可他看见自己的妻子在田里冒着酷暑干活,拼着性命也下了田。他说:“我不能看着妻子一个人累死,哪怕帮她擦擦汗也行。”
3 A; G1 ^2 V3 p8 C 朱列华全家6口人,母亲和妻子,加上三个孩子,一个孩子读大学,一个孩子读大专,一个孩子仍在读高中,三个孩子每年的学费要花2万多元,为了孩子读书,朱列华每天想着的事就是愁眉苦脸地去借钱。他说:“现在的感觉是一天不如一天,很不舒服,有条件的都去省城医院洗过肺,我没有钱,有钱也想着孩子读书,我知道自己是个死期不远的人。”
2 h( i4 X/ P; Z0 J* H3 f" c6 s, o 随后,他深深叹了口气说:“已经死掉了80多人,还有100多个家庭面临着破碎,接下去就不知道该轮到谁了。我们对自己的死期都心知肚明,你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吗?”
5 x, B4 |* Z: U# S 沉默了许久,我和朱列华的对话没有再继续下去。
5 V1 Q# S' \7 r2 J5 n 朱列银是我在同升村采访的第三位矽肺病患者,他今年只有39岁,当年在金矿打风钻时,他还是个生龙活虎20出头的小青年,如今的他早已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今年初,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使他的双手关节严重变形,生活已无法治理。朱列银母亲是个精神病患者,3个孩子两个在读书,最小的只有两岁。7 v# s$ T4 N* [; A
朱列银的妻子欲哭无泪,她告诉我,现在两个孩子读初中,最小的儿子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看,家里已经欠下了8万多元的债务,为了给丈夫看病每月医药费要2000多元,她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挺下去。”
3 v, B! B8 w: ?" h 在同升村还有50多人得了矽肺病,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痛苦经历和悲惨命运。4 `" ~% [% T( \, A
随后来到红星村,一个叫朱正林的病人斜靠在床头吸着氧,记者采访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一脸行将就木的绝望表情。他今年只有39岁。/ L6 v; Q6 g9 B( O* B: P5 e
他的父亲告诉我,朱正林已经不久于人世,他已经接了两年的氧气,长年卧床的他只能斜靠已经无法躺下,每个月仅吸氧就要花掉400多元钱。7 }% N6 k8 o* a5 V1 g7 g0 ^/ Z% T
在这个贫病交加的山村里,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舍得用或者说用得起氧气,一位陪同采访的矽肺病患者说:“吸氧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死亡前的痛苦,但最后还是绝望地看着氧气活活憋死。”2 c: H" }: G2 t+ L% X
9月8日,朱正林因为内急,拔掉氧气去上厕所,窒息着倒在地上,差点就死在厕所里没有出来。
- r9 H2 W, P0 }5 p$ \7 R$ t. u& u 红星村半个月前又添了一座新坟。2006年8月26日,40岁的朱洪石死于矽肺病,新坟掩映在几棵松树之中,与金山遥遥相望,坟头的花圈还在风中摇曳着。1 |7 s; J( H& h" X2 N
朱洪石的妻子跪在坟前痛哭哀嚎,朱洪石70多岁的老母亲哭昏在坟前,被亲友们抬回了家里。樊员英说:“洪石不想死啊,他前前后后从乡里到省里住了4次院,抢救了不知多少回,最后还是被送回家来等死,他死得好惨啊!”: ?0 X6 L( i' G& u) j; O4 k D
朱洪石死了,给寡妇樊员英留下了7万元的债务,留下了3个孩子。现在,两个孩子在县里读中学,小女儿辍学在家。樊员英不停地抹着泪说:“洪石临死前留下的话是,家里再困难,也要把3个孩子带好,让他们读书。”

5 G. Z- Z( i2 U

恐怖的阴影笼罩着山清水秀的乡村
+ X5 V% C5 B2 c o: ^7 f


. z7 l* |! ~3 S, _" Y6 V; l 红星村的朱炳辉是上衫乡数以千计的金矿工人中第一个被诊断为矽肺病的,那是1993年春夏之交的时候。$ x) p9 C9 l3 m1 i: {0 B8 e
当时,正在田里干活的朱炳辉突然感觉全身无力,胸中憋得慌,呼吸也很不畅。晚上,躺在床上的他眼盯着黑灰色的屋瓦大口大口的喘气,妻子对他说:“别拖着啦,明天还是去乡医院检查一下吧。”
4 _# n! M$ N t F9 m' X: ` 第二天,朱炳辉在妻子的陪伴下走进了乡卫生院,乡里的医生告诉他:“你可能是得了矽肺病”。: T6 h1 q1 \3 }# }
“矽肺病是什么?”老实巴交的朱炳辉睁圆了双眼问。
$ j, ]/ ~0 P; S$ Q2 |' ?0 t0 z/ Q “怎么可以治好?”朱炳辉的妻子更是焦急地打听。+ z8 }, Q3 K* u$ i; b$ M; {9 c
“这种病很麻烦,目前还没有什么治疗的好办法。而且这种病发展下去会非常的痛苦,令人无法呼吸,最后会窒息而死。”医生说。
8 h4 ^1 D9 \# v0 Y4 P 朱炳辉心透凉,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r1 m( |4 U# S- _# ?7 ` @0 V( t
矽肺病,这个可怕的名词开始被山村里的人们记住了,它的严重危害性在上衫乡不大的范围内立即传播开来,恐怖的阴影迅速笼罩着这个山清水秀的乡村。
" c% |1 b5 i! `( [' x& M$ S$ b, d- s 朱炳辉第一个确诊为矽肺病,已经死去了好几年,他家就在红星村的一个小桥头,至今还保留着他死前的样子,房子象是一座新房,但仅仅只盖了一层。我路过他家门口时,他的亡妻正陪着他的母亲坐在房门前默默地守望着远处的“金山”……
7 u) }6 b* ~/ |1 n5 W9 ~ 王桥村是当地公认的矽肺病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全村1000多人口中就有100多人得了矽肺病,全部是35岁到45岁的青壮年,是家庭的主要支柱。( F/ D/ A, _4 M& k4 v
王桥村的路边有一家小小的食杂店,小店的主人名叫吴生福,2005年4月27日被矽肺病夺去了生命。吴生福死前躺在小店边的卧室里整整吸了3年的氧气,苦命的妻子靠着这片小店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G9 ` f6 Z- s/ P& J3 D/ `9 a4 ]
吴生福的妻子是我在上衫乡采访到的第一个寡妇,当时,她一句话都没有说,抱着丈夫的遗像失声痛哭不停。她是眼睁睁看着丈夫一天天走向死亡,3年多的时间,吴生福插着氧气管,最后死于窒息。( K% S. ^2 H. V4 F# k6 l
身边的人告诉我,吴生福死前留下一句话:“为什么不向政府申请让我安乐死。”
; R8 y3 {& z$ S+ ]0 L* H+ j# W, ] 我起身离开了小店,走出去好远,身后仍然传来吴生福妻子悲恸的哀嚎。8 J- C! z1 P6 @" C* d& g9 k
随后,我走进了上衫乡最悲惨的家庭——王桥村村民吴学前的家里。, `% X' i+ T* {/ @& o" y" C7 I
偌大的门厅空空如也,厅堂的正中央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彩色画像,画像的底下供着一块祖宗的牌位,牌位前依次摆放着吴学前死去的3个儿子的遗像:小儿子吴国栋,死于2000年,年仅30出头,二儿子吴国平,死于2002年,不到35岁,大儿子吴国华死于2003年,年仅39岁。6 j5 G7 |2 K8 _) N+ X+ F( ^
小儿子吴国栋留下了两个女儿,妻子已经改嫁,二儿子吴国平留下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吴国华留下了三个孩子。
8 T& F2 C5 ~( Y4 [3 ^ 吴学前的妻子在小儿子死后不久就疯了,现在已经瘫痪在床。小媳妇改嫁后,吴学前把两个孙女带在自己身边。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妻子没有改嫁,她们守着寡,带着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年老的父母。! s! ]+ N2 I K6 _* K( T3 D
在王桥村的一块田垅边竖起一座新坟,新坟的主人朱应兰于2006年5月17日死在家里,他的弟第朱利军也因矽肺病死于1997年,死时年仅20岁。# v, C6 ]8 q5 h* p; o& V# G7 O( L
朱应兰死后,留下了5个孩子和寡妇吴金花,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盖完的新房。她家的厅堂里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和两兄弟的遗像,家里一贫如洗。生活的艰辛已经把吴金花催残得没有了人样,她蓬头散发,面如土色,早早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屋后丈夫坟前的墓碑上。
1 u$ s4 w7 ?- [ ……王桥村有着太多的痛苦,他们离金山最近,遭到的打击也就最大。
: H5 {% {! c( l0 S( n6 Q


- r# d$ q: {5 \6 k" {无奈的乡政府


( D2 a2 l7 ?# c! C* \" f5 @ 山村的夜晚凄凉而又冷清,窗外雨声敲得人心乱如麻,夜不能寐,白天的采访过程象一个个镜头在眼前闪过,令人震撼,令人悲哀。
0 v* d+ ^8 T& g晚上,乡党委胡书记和乡政府戴乡长接受了采访。 K `, L. N3 q
胡书记告诉我,上衫乡477个还活着的矽肺病患者,涉及到几百户人家,几千个人口,其密度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 t; n9 t" u) Q6 Y- \# a/ {& p 胡书记在上衫乡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从一般干部一直干到乡党委书记,他亲眼见证了上衫乡所发生的一切,心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 v* |* y; E' i0 s: B1 u5 k戴乡长介绍,上衫乡的矽肺病患者家庭几乎占了这个不大的上衫乡总户数的五分之一,乡政府这么多年为了救助矽肺病患者已经负债600多万元。对矽肺病家庭的救助,仅靠乡政府是杯水车薪。
; u) v- k1 w, S7 x# x2 L 尽管上衫乡财力有限,但仍然在尽着政府的责任。1 v) h$ Y8 \6 J4 Q) Q/ Y
乡里下决心关闭了上衫金矿,咬着牙兑现了群体赔偿金493万元。此外,乡政府每年都要向上级部门打报告求助,为矽肺病患者争取到洗一次肺减免1200元的优惠,减免了因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开小店的费税,千方百计为矽肺病患者引进一些诸如蚕桑、中药材、果树的种养项目,以便减轻矽肺病家庭的经济困难。7 r5 d: w* h2 L2 z
上衫乡是个著名的革命老区,上衫乡人民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乡里至今仍保留着1931年鄂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旧址,据介绍,在淘金热的上世纪90年代,这里也是个令全县干部和周边百姓羡慕不已的地方。
9 y& H: w% v; z2 R. x& m* p/ ] 如今的上衫乡一片萧条凄凉,土龙山上的金矿也是坑埋草长。9 S$ ^; C( K- D
上衫乡的农民工抱着致富的想法从田间地头走来,然而,他们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上衫乡我所听见的最刺耳、最绝忘的呐喊只有两个字:“天哪”!在王桥村村头小店里,吴生福的妻子捧着死亡丈夫的遗像痛哭欲绝时,嘴里喊着的是“天哪!”;在红星村朱洪石的新坟前,寡妇樊员英哭哑了嗓门哀嚎着的还是:“天哪!”……一位上衫乡的农民工对记者说:“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只能在死去的农民工兄弟坟前,对着苍天呼喊一句:‘天哪’!”
0 g' S& }* Y% F$ e9 W1 s 在离开修水县上衫乡的那个早晨,我一个人沿着乡政府门前的马路,来到正在兴建的敬老院,这是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用于收留和赡养那些死去的农民工兄弟遗下的孤寡老人。伫立门前沉思许久,我无法想象十几年后,几十年后,当上衫乡敬老院里住满了故去的矽肺病家属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样子?
C; N1 j1 I! p+ G" m
寡妇”乡! v* z# y# r k5 U% k8 T
——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矽肺病人的家庭悲剧

本报记者 赵翔

+ E7 \+ M7 @+ U6 [: B& w2 X
离开喧闹的修水县城,我跳上了一辆破旧的中巴。; p: c5 ~& l3 j/ t) t$ F
轻声问司机:“去上衫乡的路怎么走?”司机好奇地打量着我:“是去寡妇乡啊,到塔头村下就行。”
& H+ d) j9 B8 J 上衫乡远近闻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以盛产金矿而著称,如今,它以全国罕见的高密度矽肺病而扬名。2003年,江西省的一位矽肺病专家在当地调查情况后,留下了一句话:“用不了10年,上衫乡就会变成寡妇乡。”7 K. S6 M( U2 j/ W; M+ t
寡妇乡由此而得名。
- A1 h% t% B. ], r 中巴车在青山绿水中往西走了60多公里,我于9月8日下午2点17分钟到达了目的地——江西省修水县上衫乡。
. c; K6 y6 R5 l( E1 o: U 坐在矽肺病二期患者朱群虎的摩托车后,我们一起绕着山路,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干部朱庚华热情接待了我这个不速之客。坐在他家门前的土坪上,看着远方秀美的群山,喝着大嫂沏泡的香茶,很快,身边围坐下6个村民,一打听,其中5个是矽肺病的患者。我们聊起了沉重而又哀伤的话题——矽肺病。
/ }! X. i' S# a6 A “我是矽肺病,50岁就失去了劳动能力,三个小孩都外出打工去了。我没钱治病,房子是靠子女打工的钱修建的……”朱庚华轻声细语地说着,一脸的无奈,一脸的茫然,一丝丝苦笑,一声声叹息……
( H& J) G" v2 I# c0 i |2 T
/ E+ {" X' \( E8 ?: a9 Z( x

数以千计的农民成为县乡金矿的矿工

, e. N3 R/ k6 q% g0 [& R) w& @
从上衫乡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峰峦起伏的土龙山,这座山被当地人称为“金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武警黄金部队在山里发现了金矿,于是,山里的平静被打破。
~' a! J, W& C5 }# L 1986年,上衫乡人民政府办起了一座金矿,与此同时,修水县人民政府也办起了一座金矿,两座金矿正好分据一座山峰的两面。上衫乡数以千计的农民成为县乡金矿的矿工,通往金矿的山间小道被蜂涌而至的淘金者堵得水泄不通。
2 f5 s9 t7 J! [, @) K 所有矿工的招聘全由乡政府组织,用不着做什么动员,尤其是金山脚下的王桥村、同升村、上衫村、下衫村和红星村,全村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成为乡金矿的工人。一位当时的矿工说,“比起种田,金矿风钻工一天能赚到100元钱,钱的诱惑比什么都大。”
7 X2 o& g, y& R 从1986年10月到1999年的元月,上衫乡金矿疯狂开采了13年。直到上衫乡笼罩在一片挥之不去的矽肺病的愁云惨雾中,才不得不被迫关闭。# ~ `# O7 i' V" @
黄金,并没有给修水县上衫乡的农民带来富裕,给他们带来的只是对财富的梦想和无尽的痛苦。现在的上衫乡到处可见尚未完工的新房,来不及修缮的破旧土泥房,到处都有可怕的矽肺病人。
. A t2 P) r/ G T0 e* Y3 D4 r 上衫乡600多人得上了矽肺病,目前已有80多人死亡,仍然活着的矽肺病患者477人(乡政府统计数),还有第五批100多人要被送去检查。矽肺病暴发,也使得乡政府背上了600多万元的巨额债务。" ]: n6 h7 R; X5 E% E9 P
在上衫乡采访的时候,我找到了一封修水团县委、上衫乡团委2002年7月26日发出的求援信,信中是这样写的:
; q0 I$ S! x7 I7 h U) N# } “打开记忆的门,往事不堪回首。二十世纪末,赣西北、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的土龙山发现了金矿,为了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县、乡立即组建了金矿,组织当地农民进行开采,由于当时缺乏经验,没有劳保卫生防护措施,它不但没能推动上衫的经济发展,相反给上衫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上衫乡这个仅有14000多人口的小乡,现在就已经发现了400多人染上了一种无可医救的职业病——矽肺病,且已死亡40多人。对此国家黄金管理局的一位领导曾说:“这是建国50年来罕见的矿山职业灾难!”江西省职业病医院的专家曾预言:“十年后这里将成为寡妇乡!”7 o2 j! L. U% Y* L" h9 b2 \/ A" l
上衫乡矽肺病患者死亡的速度在加快,从2002年的死亡40余人,已经发展到目前的死亡80余人。
6 b3 G- a% |0 n6 e; F
, y4 K! c: J# N! B0 l! V* j" O

接下去不知道该轮到谁了6 u5 [) X f0 k+ P$ D# g

上衫乡同升村村民万国平是个1+矽肺病的患者,今年40岁,爱人吴淑兰和他同岁,自从万国平确诊为矽肺病后,全家的生活都靠妻子一人打理,没有想到的是,妻子吴淑兰得了一场大病,在修水县医院做了肝胆手术,为了维持家庭最后的这个经济支柱,万国平和妻子借了1、5万元钱将手术做完了,妻子吴淑兰至今仍直不起腰。
: a# V% U0 m' V6 s ? 万国平说:“我知道自己的矽肺病无法治愈,借点钱给妻子看病吧,往后全家的日子就靠她了。”万国平很平静地说着。
9 K& I! I" K9 d2 f 万国平的儿子在修水县第四中学读高二,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7000多元钱,县里对他们的优惠每学期只有200元,这对一个矽肺病家庭来说少得可怜。
% Y. Z% B* J8 l" h* e4 E 万国平的妻子告诉我,不是不想给万国平看病,而是没有钱去看病,为了孩子读书,家里已经负债3万多元,现在连钱都借不到了。+ [' ]* Q& @7 k0 h' k
儿子洪宝一直站在门边听我们说话,他说:“家里的状况对我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我老是去想,家里欠下的这么多钱怎么还呀。”3 v, z6 O% N1 w: {, ]
离开万国平家,我们来到同村的朱列华家。0 z( m0 v6 p& p" \( d
朱列华今年42岁,他正在地里帮着妻子收割早稻,从地里赶回家,朱列华仍在大口大口地喘气。朱列华是2002年诊断出来的矽肺病患者。他说,从2000年起,就感觉到浑身不舒服,没劲,当初总以为是感冒,也没有多去想,后来乡里组织了100多人去体检,才发现自己得了矽肺病,而且一检查出来就给定了矽肺病二期,并且给定了伤残4级。
' u7 [0 y- H U* U4 P. n4 G4 n* ~( ~, }/ b 按理说,朱列华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可他看见自己的妻子在田里冒着酷暑干活,拼着性命也下了田。他说:“我不能看着妻子一个人累死,哪怕帮她擦擦汗也行。”
3 A; G1 ^2 V3 p8 C 朱列华全家6口人,母亲和妻子,加上三个孩子,一个孩子读大学,一个孩子读大专,一个孩子仍在读高中,三个孩子每年的学费要花2万多元,为了孩子读书,朱列华每天想着的事就是愁眉苦脸地去借钱。他说:“现在的感觉是一天不如一天,很不舒服,有条件的都去省城医院洗过肺,我没有钱,有钱也想着孩子读书,我知道自己是个死期不远的人。”
2 h( i4 X/ P; Z0 J* H3 f" c6 s, o 随后,他深深叹了口气说:“已经死掉了80多人,还有100多个家庭面临着破碎,接下去就不知道该轮到谁了。我们对自己的死期都心知肚明,你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吗?”
5 x, B4 |* Z: U# S 沉默了许久,我和朱列华的对话没有再继续下去。
5 V1 Q# S' \7 r2 J5 n 朱列银是我在同升村采访的第三位矽肺病患者,他今年只有39岁,当年在金矿打风钻时,他还是个生龙活虎20出头的小青年,如今的他早已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今年初,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使他的双手关节严重变形,生活已无法治理。朱列银母亲是个精神病患者,3个孩子两个在读书,最小的只有两岁。7 v# s$ T4 N* [; A
朱列银的妻子欲哭无泪,她告诉我,现在两个孩子读初中,最小的儿子有病也不敢去医院看,家里已经欠下了8万多元的债务,为了给丈夫看病每月医药费要2000多元,她说:“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挺下去。”
3 v, B! B8 w: ?" h 在同升村还有50多人得了矽肺病,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痛苦经历和悲惨命运。4 `" ~% [% T( \, A
随后来到红星村,一个叫朱正林的病人斜靠在床头吸着氧,记者采访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一脸行将就木的绝望表情。他今年只有39岁。/ L6 v; Q6 g9 B( O* B: P5 e
他的父亲告诉我,朱正林已经不久于人世,他已经接了两年的氧气,长年卧床的他只能斜靠已经无法躺下,每个月仅吸氧就要花掉400多元钱。7 }% N6 k8 o* a5 V1 g7 g0 ^/ Z% T
在这个贫病交加的山村里,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舍得用或者说用得起氧气,一位陪同采访的矽肺病患者说:“吸氧的目的只是为了减轻死亡前的痛苦,但最后还是绝望地看着氧气活活憋死。”2 c: H" }: G2 t+ L% X
9月8日,朱正林因为内急,拔掉氧气去上厕所,窒息着倒在地上,差点就死在厕所里没有出来。
- r9 H2 W, P0 }5 p$ \7 R$ t. u& u 红星村半个月前又添了一座新坟。2006年8月26日,40岁的朱洪石死于矽肺病,新坟掩映在几棵松树之中,与金山遥遥相望,坟头的花圈还在风中摇曳着。1 |7 s; J( H& h" X2 N
朱洪石的妻子跪在坟前痛哭哀嚎,朱洪石70多岁的老母亲哭昏在坟前,被亲友们抬回了家里。樊员英说:“洪石不想死啊,他前前后后从乡里到省里住了4次院,抢救了不知多少回,最后还是被送回家来等死,他死得好惨啊!”: ?0 X6 L( i' G& u) j; O4 k D
朱洪石死了,给寡妇樊员英留下了7万元的债务,留下了3个孩子。现在,两个孩子在县里读中学,小女儿辍学在家。樊员英不停地抹着泪说:“洪石临死前留下的话是,家里再困难,也要把3个孩子带好,让他们读书。”

5 G. Z- Z( i2 U

恐怖的阴影笼罩着山清水秀的乡村
+ X5 V% C5 B2 c o: ^7 f


. z7 l* |! ~3 S, _" Y6 V; l 红星村的朱炳辉是上衫乡数以千计的金矿工人中第一个被诊断为矽肺病的,那是1993年春夏之交的时候。$ x) p9 C9 l3 m1 i: {0 B8 e
当时,正在田里干活的朱炳辉突然感觉全身无力,胸中憋得慌,呼吸也很不畅。晚上,躺在床上的他眼盯着黑灰色的屋瓦大口大口的喘气,妻子对他说:“别拖着啦,明天还是去乡医院检查一下吧。”
4 _# n! M$ N t F9 m' X: ` 第二天,朱炳辉在妻子的陪伴下走进了乡卫生院,乡里的医生告诉他:“你可能是得了矽肺病”。: T6 h1 q1 \3 }# }
“矽肺病是什么?”老实巴交的朱炳辉睁圆了双眼问。
$ j, ]/ ~0 P; S$ Q2 |' ?0 t0 z/ Q “怎么可以治好?”朱炳辉的妻子更是焦急地打听。+ z8 }, Q3 K* u$ i; b$ M; {9 c
“这种病很麻烦,目前还没有什么治疗的好办法。而且这种病发展下去会非常的痛苦,令人无法呼吸,最后会窒息而死。”医生说。
8 h4 ^1 D9 \# v0 Y4 P 朱炳辉心透凉,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r1 m( |4 U# S- _# ?7 ` @0 V( t
矽肺病,这个可怕的名词开始被山村里的人们记住了,它的严重危害性在上衫乡不大的范围内立即传播开来,恐怖的阴影迅速笼罩着这个山清水秀的乡村。
" c% |1 b5 i! `( [' x& M$ S$ b, d- s 朱炳辉第一个确诊为矽肺病,已经死去了好几年,他家就在红星村的一个小桥头,至今还保留着他死前的样子,房子象是一座新房,但仅仅只盖了一层。我路过他家门口时,他的亡妻正陪着他的母亲坐在房门前默默地守望着远处的“金山”……
7 u) }6 b* ~/ |1 n5 W9 ~ 王桥村是当地公认的矽肺病最严重的村庄之一,全村1000多人口中就有100多人得了矽肺病,全部是35岁到45岁的青壮年,是家庭的主要支柱。( F/ D/ A, _4 M& k4 v
王桥村的路边有一家小小的食杂店,小店的主人名叫吴生福,2005年4月27日被矽肺病夺去了生命。吴生福死前躺在小店边的卧室里整整吸了3年的氧气,苦命的妻子靠着这片小店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G9 ` f6 Z- s/ P& J3 D/ `9 a4 ]
吴生福的妻子是我在上衫乡采访到的第一个寡妇,当时,她一句话都没有说,抱着丈夫的遗像失声痛哭不停。她是眼睁睁看着丈夫一天天走向死亡,3年多的时间,吴生福插着氧气管,最后死于窒息。( K% S. ^2 H. V4 F# k6 l
身边的人告诉我,吴生福死前留下一句话:“为什么不向政府申请让我安乐死。”
; R8 y3 {& z$ S+ ]0 L* H+ j# W, ] 我起身离开了小店,走出去好远,身后仍然传来吴生福妻子悲恸的哀嚎。8 J- C! z1 P6 @" C* d& g9 k
随后,我走进了上衫乡最悲惨的家庭——王桥村村民吴学前的家里。, `% X' i+ T* {/ @& o" y" C7 I
偌大的门厅空空如也,厅堂的正中央挂着一幅毛主席的彩色画像,画像的底下供着一块祖宗的牌位,牌位前依次摆放着吴学前死去的3个儿子的遗像:小儿子吴国栋,死于2000年,年仅30出头,二儿子吴国平,死于2002年,不到35岁,大儿子吴国华死于2003年,年仅39岁。6 j5 G7 |2 K8 _) N+ X+ F( ^
小儿子吴国栋留下了两个女儿,妻子已经改嫁,二儿子吴国平留下了两个孩子,大儿子吴国华留下了三个孩子。
8 T& F2 C5 ~( Y4 [3 ^ 吴学前的妻子在小儿子死后不久就疯了,现在已经瘫痪在床。小媳妇改嫁后,吴学前把两个孙女带在自己身边。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妻子没有改嫁,她们守着寡,带着自己的孩子,还要照顾年老的父母。! s! ]+ N2 I K6 _* K( T3 D
在王桥村的一块田垅边竖起一座新坟,新坟的主人朱应兰于2006年5月17日死在家里,他的弟第朱利军也因矽肺病死于1997年,死时年仅20岁。# v, C6 ]8 q5 h* p; o& V# G7 O( L
朱应兰死后,留下了5个孩子和寡妇吴金花,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盖完的新房。她家的厅堂里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和两兄弟的遗像,家里一贫如洗。生活的艰辛已经把吴金花催残得没有了人样,她蓬头散发,面如土色,早早地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屋后丈夫坟前的墓碑上。
1 u$ s4 w7 ?- [ ……王桥村有着太多的痛苦,他们离金山最近,遭到的打击也就最大。
: H5 {% {! c( l0 S( n6 Q


- r# d$ q: {5 \6 k" {无奈的乡政府


( D2 a2 l7 ?# c! C* \" f5 @ 山村的夜晚凄凉而又冷清,窗外雨声敲得人心乱如麻,夜不能寐,白天的采访过程象一个个镜头在眼前闪过,令人震撼,令人悲哀。
0 v* d+ ^8 T& g晚上,乡党委胡书记和乡政府戴乡长接受了采访。 K `, L. N3 q
胡书记告诉我,上衫乡477个还活着的矽肺病患者,涉及到几百户人家,几千个人口,其密度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 t; n9 t" u) Q6 Y- \# a/ {& p 胡书记在上衫乡已经工作了十几年,从一般干部一直干到乡党委书记,他亲眼见证了上衫乡所发生的一切,心头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 v* |* y; E' i0 s: B1 u5 k戴乡长介绍,上衫乡的矽肺病患者家庭几乎占了这个不大的上衫乡总户数的五分之一,乡政府这么多年为了救助矽肺病患者已经负债600多万元。对矽肺病家庭的救助,仅靠乡政府是杯水车薪。
; u) v- k1 w, S7 x# x2 L 尽管上衫乡财力有限,但仍然在尽着政府的责任。1 v) h$ Y8 \6 J4 Q) Q/ Y
乡里下决心关闭了上衫金矿,咬着牙兑现了群体赔偿金493万元。此外,乡政府每年都要向上级部门打报告求助,为矽肺病患者争取到洗一次肺减免1200元的优惠,减免了因丧失劳动能力的患者开小店的费税,千方百计为矽肺病患者引进一些诸如蚕桑、中药材、果树的种养项目,以便减轻矽肺病家庭的经济困难。7 r5 d: w* h2 L2 z
上衫乡是个著名的革命老区,上衫乡人民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乡里至今仍保留着1931年鄂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的旧址,据介绍,在淘金热的上世纪90年代,这里也是个令全县干部和周边百姓羡慕不已的地方。
9 y& H: w% v; z2 R. x& m* p/ ] 如今的上衫乡一片萧条凄凉,土龙山上的金矿也是坑埋草长。9 S$ ^; C( K- D
上衫乡的农民工抱着致富的想法从田间地头走来,然而,他们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上衫乡我所听见的最刺耳、最绝忘的呐喊只有两个字:“天哪”!在王桥村村头小店里,吴生福的妻子捧着死亡丈夫的遗像痛哭欲绝时,嘴里喊着的是“天哪!”;在红星村朱洪石的新坟前,寡妇樊员英哭哑了嗓门哀嚎着的还是:“天哪!”……一位上衫乡的农民工对记者说:“我们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只能在死去的农民工兄弟坟前,对着苍天呼喊一句:‘天哪’!”
0 g' S& }* Y% F$ e9 W1 s 在离开修水县上衫乡的那个早晨,我一个人沿着乡政府门前的马路,来到正在兴建的敬老院,这是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用于收留和赡养那些死去的农民工兄弟遗下的孤寡老人。伫立门前沉思许久,我无法想象十几年后,几十年后,当上衫乡敬老院里住满了故去的矽肺病家属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样子?
C; N1 j1 I! p+ G" m

<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