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谈《卡拉玛佐夫兄弟》与恐怖片的比较

谈《卡拉玛佐夫兄弟》与恐怖片的比较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3 20:26   浏览 N 次  
谈《卡拉玛佐夫兄弟》与恐怖片的比较
今晚六点半,终于把该书读完。诚如林老师所言,这是一部很闷的小说,不过也正因为闷而留给自己更多的思考空间。原计划花一周来读完八百页的小说,为的也是能在其余的吃饭,睡觉,走路,工作的时候可以细细思量。平淡而隽永更适合我,正好相对于恐怖片的惊心动魄。
既然谈到恐怖片,就先谈一下恐怖片,我是不惮于看恐怖片。自从了解了日本的武士道后,对于恐怖便有了更多认识,也不会再因为电脑的影像而被吓着,再加上前段时间受基督的感召,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神在,我又怎么会怕鬼呢?虽然看的是据说很恐怖的《笔仙》,但对我心理却未产生任何阴影。当然,也没有刺激和有趣,只是想证明,我并不害怕。
《卡拉玛》此书作为宗教哲学的文学读本,其中弥漫了很多是其所非,非其所是的论述,往往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其中情节却是如此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这也许可以跟恐怖片来个比较,恐怖片通过紧张的情节发展,切换的镜头以及周围阴森的环境来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小说不会,小说虽然悬念迭生,但终究都可以预料得来,而且最精采的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卡拉玛》如果只看它情节的话,确实是一个很闷的小说,但其浓厚的宗教情感让人爱不释手。可以说,对基督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一部分来自于该书。
谈本书前得谈一下作者,作者是一个身世复杂且经历过死亡考验的人。一个贵族,对于农民有深切的憎恶,有高尚的情感,对基督有若即若离的虔诚,最后的精神分裂者.最让我吃惊的是,近代每个伟大的人基本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尼采那部<论道德的谱系》也是在他两次发疯之间成就的。不过尼采对基督充满了怨恨,就像他认为基督徒对贵族的怨恨一样。该书作者对基督的态度可能也是如此复杂,一边是恨,一边是爱。爱恨并非如此泾渭分明,不然也不会精神分裂。
书中最出采的有四部分,而有两部分是跟伊凡这个人有关,而这个人最后得了脑炎,危在旦夕,也许就是作者的写照。他的抒情长诗《宗教大法官》也许洞悉了几千年来信奉基督的奥秘,而在最后却是由魔鬼来向他反驳。他和魔鬼的对话也就是对自己以前笃信的宗教的回归。纵使不信基督,但还是可以造一个神。对基督的理解,另外两个人也别有见地,一个是长老,一个就是阿辽沙。这两个身上弃满圣徒光洁的人对基督有坚定的信仰,可以说基督的真正内涵只有他们可以洞悉,而愚众在利用上帝以及被上帝利用。
如果说此书只讲了愚众和使徒,那未免太低估了此书价值。正像一切不可能黑白分明一样,这两者的冲突也不是一眼可以洞悉,甚至可以说永远没有办法澄清事实,因为本身没有事实。信仰既是个人,同时也是群体,个人有选择的自由么?信仰却不能由事实和真理来说明。我们总有一些东西是永远说不清楚的,虽然有说清的可能,但就是不能够去说。书里究竟说了什么?
小说不是哲学著作,不是历史,小说没有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应该什么不应该,小说也不会告诉你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小说不是教科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莱特,但每一个哈姆莱特并不平等。必然有高下贵贱之分,历史往往告诉人们一些显而易见而人们却不肯承认的事实。文学正好相反,文学永远不想把显而易见的事实说出,而让人们用心灵去感应和接触。没有答案的问题又让人多么地难以适从,读该书的感受就是难以适从中的苦涩。
恐怖片呢?《笔仙》中一个忧郁的眼神,化解了它的悲情和恐怖。也许他还在试图告诉观众,恶有恶报。
上一篇:众博友(续二) 下一篇:报完志愿了`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