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孙俊才:虎门又响新号炮(一)

孙俊才:虎门又响新号炮(一)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3 08:32   浏览 N 次  

采访人物:孙俊才,虎门镇富民时装城总经理

采访时间:2004年11月23日

采访地点:东莞虎门龙泉大酒店会议室

潮涨潮落,斗转星移。

几经沧桑的虎门,160年前,正是在你的怀中,不屈的中国人民,蘸着血和泪写下了中国近代史的序言;而今天,手抚斑驳的古炮台,我们眼前所展现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虎门流传一首民谣:“虎门六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这是形容虎门独特的地理位置的。历史上虎门就是一个军事要塞,山高、水急、滩多,地势异常险要。虎门销烟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又增修炮台、加固炮位,在海面上设巨型铁链,使得虎门成为一个坚固的前哨阵地。

作为历史的一页,早已翻了过去。炮台、炮位、锁海的铁链都成了古战场的遗物。

虎门再不是一个偏僻、闭塞的边陲小镇,而成了一个灵敏度高、信息反馈快、各种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镇。在这样的氛围中,新一代的虎门人,他们的视野宽了,胆子大了,信心足了。他们要干大事业,闯大世界。

投资3.5亿的富民商务中心夜景图

田炳信:80年代初,我在新华社工作时,曾跑过中国很多市场搞专题调查,先后跑过河北、安徽、广东、浙江、福建等省,调查过摩托车拉件市场、皮毛市场、纽扣市场等等。后来我在跑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市场不是产生在交通要道,也不是产生在大都市,恰恰是在省和省,地区和地区,县和县交界处,形成一些三不管地段,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形成的特征。那作为虎门镇,历史上不产服装,和服装一点渊源都没有,为什么会在短短的十几年、二十年时间,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说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它这个历史过程是怎么形成的?你在这工作十多年,谈谈这个过程和认识。

孙俊才:服装在虎门现在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这也是在那么十来年当中做起来的。因为虎门本身历史上就是商埠,在改革开放早期,也是中国南大门的一个窗口,一个门户。最早进来的东西都是泊来品,服装、尼龙布、尼龙袜和尼龙伞,还有电器,如照相机、录相机、手表等等。那时候这个地方很活,它水路交通方便,离香港60多海里,不到1小时的路程。香港很多居民都是东莞人,其中虎门、厚街、长安很多人都在香港,我自己祖辈、父母也是,我母亲在香港出生的,我爸爸也在香港做生意,呆了很长时间,后来回来虎门生活。

田炳信:有一种天然的人脉、地脉关系。

孙俊才:人脉、地脉是相连的,上午到香港,晚上就能回来了。所以当时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东西进来,香港人回来探亲就带衣服、电器回来。有的人舍不得穿就拿去卖,搞点钱,也有人穿不完拿去卖。后来感觉到这东西赚钱。虎门当时只有一家裁缝厂,镇上办的,属二轻的,有几十台缝纫机。小时候过年,父母给我们做新衣过年,量一量身,订做一身衣服,只有这一家,而且这一家服务整个东莞一带,虎门长安。

田炳信:那时候到这家裁缝厂做衣服要不要排队?

孙俊才:要排队,做衣服起码半个月才能拿得到货。裁缝不是这里的优势,但虎门是贸易的一个中心。后来那些人带些东西,我们想自己不用穿得那么好,拿去卖掉算了,发展到沙头角亲戚朋友带衣服回来卖,又发现这个东西我们还可以做,很简单的,做出来以后满街地摆。当时有个万国市场,有些是从香港进来的,有的当地加工的,什么都有,乱七八糟,反正都来这里拿衣服,这样子当时没人管,管也管不了。卫生、交通各方面都乱,但乱当中有商业氛围,蛮好。

田炳信:这是八十年代初期?

孙俊才:是,改革开放初期,与香港毗邻的虎门人借“邻居”那里弄来的“新、奇、特”衣物,变现出货币;接着,由变卖赠物到小作坊加工,洗脚上田的农民开始走上前店后厂的服装制作之路……虎门服装市场和产业的荫芽由此而生,流通的旺盛需求和市场的简陋尴尬之间矛盾也开始凸现出来,后来政府感觉到这样阻塞交通,影响市容,防火、卫生都跟不上,就成立了个体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这些人,把这批人集中在一块。旧富民那地方我们现在装修,把它改造成别的市场,那个地方培育了很多市场。我们商业大厦是从那个地方搬出来的。有了个体管委会就能管理这帮人,它形成一个服装集市。

田炳信:生产服装是不是可以讲家家户户都可以生产?家庭作坊式?

孙俊才:很多都是在家里搞台机器就干起来了,家庭作坊式。我们家自己都这样干过。

田炳信:那时候服装样式是怎样取得?看电影还是看画报,还是从香港带来样品仿造?

孙俊才:很多人通过电影、电视或一些杂志取得,那时有本香港杂志叫《姐妹》,里面介绍了很多有关服装东西。当时服装比较简单、单一。虽然简单、单一,但在全国来说还没有,抢先一步打出去。

田炳信:那时货发到哪里?已经发到全中国了吗?

孙俊才:货还没有发到全中国,只是周边。形成一种氛围以后,政府知道应该管理,现在的钟书记是当时的镇长,他95年当镇长,96年去大连参加第七届服装节,我与钟镇长、邓镇长一起去大连。实际上当时虎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大连发现虎门这个地方服装做得蛮红火的,于是他们想招我们的客户过去发展,把我们虎门说成“南国服装集散地”,“中国女装名镇”,“服装名城”,我们才知道原来虎门在外面有这么大的名气。

田炳信:以前还不知道?

孙俊才:不知道。于是钟书记召集大家想办法,我们开始研究虎门也应该做服装节,当时为了取名字,还去了香港,想借鉴香港贸发局的经验,他们搞博览会搞得很好,也搞过服装节之类的。后来跟他们谈,想他们协助我们一块搞,贸发局资深人士就给意见我们,说不要叫做“服装节”,要叫做“服装交易会,因为虎门服装节实际上是交易,不是做秀,要务实,所以应该叫交易会。这样在政府扶持下,政策引导下,又建了虎门大厦这样配套齐全、新颖美观的场所,每年搞交易会就水到渠成了。1996年是第一届。

田炳信:第一届来了多少人?有多少客商?

孙俊才:第一年销售额6个多亿,客流量很大,几万人。虎门的服装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我认为主要是政府引导得好,扶持得好,所以能不断扩展,像服装交易会今年已是第九届了。现在叫做服装成果,不叫交易量,今年有32.6亿。

田炳信:现在虎门服装规模是个什么概念?比如说多少商铺?多少厂家?这里有服装的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

孙俊才:现在形成了一种产业链,最开始拿人家的衣服卖,到后来加工,冒人家的品牌,冒人家的式样,现在闯品牌,打自己的品牌,是这么一个过程。前几年我们的“松鹰”服装成为东莞市第一家著名品牌,现在已经有五、六家著名品牌,五、六家广东省著名商标,这是一个从做泊来品到做品牌、商标的一个飞跃。你好像“松鹰”原来做服装是靠量,靠人力,靠劳动力,现在一套服装卖1000-2000元,还找张学友做形象代言人,是这么一个飞跃。这么一个过程不容易。

田炳信:现在从业人员有多少?

孙俊才:现在起码超过10万人,生产大军就不只这个数了。去年搞了个统计,本地人有11万,外来人口大概有50-60万人,这50-60万人是什么概念呢,是实实在在在生产第一线,要不就搞生产,要不就搞销售,还不算老人、小孩。虎门不但是商品集散地,它还是加工基地,生产服装的厂超过1000多家。除了刚才讲的“松鹰”以外,还有“以纯”这个著名品牌,也做得不错,是整个虎门唯一一家国家免检产品。

田炳信:现在的发货方式有没有什么变化?当年是用汽车、手推车,到现在用的是轮船、飞机、火车。

孙俊才:这个多种多样,国内坐火车、飞机来往,国外像前几天俄罗斯的客人包了架飞机来,包专机来深圳机场,然后到富民拉货。整个发展都是靠政府,我们这个企业也是政府派出机构,管理这些个体户,起初以服装为龙头,后来也发展其他产业,我们现在有11个商场,包括农副产品、童装城、布料市场、步行街、夜市等等。富民还输出管理,输出我们的品牌,深圳明华集团用我们富民的品牌在东门建了一个大型服装市场。现在富民模式在不断扩大,虎门有20家服装批发市场。

田炳信:市场是不是面向全世界的,是国内多还是国外多?

孙俊才:面向全世界,70%在国内,30%在国外,最早国内只占50-60%。最近这两年世界经济气候不好,比如原来俄罗斯包飞机来采购,俄罗斯经济崩溃了,他们就很少来了,原来东南亚、阿拉伯、中东国家都来拉货,现在也少了。

田炳信:国外有没有30多个国家跟我们打交道的?

孙俊才:有,各大洲都有,不只30多个国家,美、日、加、澳等国的商场都有富民的时装在销售,政府每年搞一届交易会,这种推介显得很关键。现在富民发展到有自己的报纸,有自己的网络,有设计推广部,我们的网站在全世界服装网站访问量排第二名,叫富民服装网。虎门形成销售地点、产业基地,但是我认为产业要升级……

田炳信:在中国能不能排第一?

孙俊才:如果就服装产量及影响力,作为一个镇是第一。

田炳信:作为城市大连是第一?

孙俊才:大连是服装节出名。

田炳信:那接近虎门排第二的是哪个城市?

孙俊才:我认为是沈阳市、广州市,但是这些都是大城市。作为一个镇,我们这么一个边陲小镇,我们应该是数一数二的,从做市场的一个角度说,能和我们齐名的是淅江的义乌、温州。

田炳信:虎门镇本地人有没有10万人?

孙俊才:本地人有11万,外来人口约有50-60万。

田炳信:八十年代初,我们第一代的服装生产、经营个体户是本地人,但是到了现在,服装的生产者、经营者,本地人还占多少?占没占到整个市场的一半?第一代做,做了以后卖,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结束以后,他就不一定再干这种活,他可能转到去吃地租、铺租,当然其中有些有头脑的他就继续做,在服装行业还能称大哥。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外省的人,也到这里头安家落户,扎根在这里,以这为基地,也做起来了,这个情况多不多?就是说我们这个市场是个开放性的市场,并不是说就虎门人能做,而是为全球、全中国开放的。

孙俊才:虎门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城市,服装这个产业包容性也很大。虎门人没有排外的习惯,所以服装产业发展到这个规模,有一部分是以前做服装一直做到现在的,更多的是外省来的、外地来的。比如说现在“松鹰”的老板,他是一个复员军人,河南人,复员以后和未婚妻留在这里,开始的时候给别人缝缝补补,慢慢为别人加点工,后来自己做,现在做起来了。“以纯”的老板是从河源那里毕业以后,带着几百块钱来到虎门,起初给别人推销,做销售,后来他把人家卖不出去的货自己收了推销出去,然后想到自己做也好,他就自己做老板了,搞推销,开工厂,他一年的销售额有20多个亿,在世界范围内有3000多家专卖店。

田炳信:东莞人和番禺、珠海、中山人对比的话,有什么特点?像你刚才讲的开放性,不排外,除了这些外还有什么特点?或者说虎门人,这里能够集中了这么多外省人在这,除了不排外,还有什么特点?

孙俊才:原来最早是潮州人来这里,福建人、温州人。虎门这地方跟中山、番禺比较,我觉得虎门人包容性要比他们要强一些,我记得番禺原来专卖电器,易发市场,后来宰客,外来人经营呆不住,也买了很多假货。

田炳信:相对来说,虎门人厚道一点,怎么说?

孙俊才:比较淳朴一点,特别重感情。

田炳信:虎门人来源是不是也有一部分是客家人?

孙俊才:没有,虎门很少客家人。

田炳信:虎门历史上从哪里来?属于广州白话?

孙俊才:广东人历史上就是从中原过来的,现在都是移民城市,比如说深圳市,原来深圳那个小镇没有虎门的地方大,那时候深圳很穷,没有虎门经济那么发达。(未完待续)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