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念佛胜易》【正 讲】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上篇)

《念佛胜易》【正 讲】第二章 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上篇)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9 23:19   浏览 N 次  

《念佛胜易》

【正讲】

第二章 超世本愿唯说念佛(上篇)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

「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

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先解释愿,一切菩萨成佛,都要发殊胜的大愿,总愿是大家共同要发的,所谓四弘誓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还有别愿,别愿是区别於其它的佛菩萨、独自所发的誓愿,释迦佛有五百大愿,愿在秽土度眾生,《药师经》记载,药师佛有十二上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这都称為别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

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逾诸佛」。

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阿弥陀佛的别愿,超过其它一切佛的别愿,所以称為「超世别愿」,《无量寿经》言:「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阿弥陀佛的名号被十方诸佛讚扬,是因為他的誓愿超越了十方诸佛,為何超越十方诸佛呢?因為以十方诸佛通途教法不能得救的眾生,阿弥陀佛一佛能够救得起来,所以誓愿超越十方诸佛,「发愿逾诸佛」,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弥陀别愿叫做「超世别愿」,又叫「别意弘愿」,「别意」就是特别的意味,不同於通途法门,印光大师把一切佛法分成通途法门和特别法门,其根据就是「别意弘愿」,「别」是特别。通途法门是修行戒定慧解脱生死,但是弥陀的本愿,凡夫眾生虽然没有戒定慧的修学,也可以仰仗阿弥陀佛的誓愿、称念弥陀的名号到净土去,这是「别意」。「别意弘愿」这四个字出自於善导大师的《观经疏》。

别愿中的别愿

弥陀别愿亙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

故第十八愿释尊名為「本愿」,祖师讚為「王本愿」、「本愿王」。

四十八愿都称為弥陀别愿,但是,第十八愿是别愿中的别愿,比如说,第一愿「国无恶道愿」,在诸佛的誓愿里边也有,乃至第二愿、第三愿,别的净土也都有,不见得特别超胜的地方,唯独这第十八大愿「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十方诸佛别愿当中所没有的,所以,四十八愿之所以称為「超世弘愿」、「别意弘愿」,就是特别在第十八愿。其它的诸佛净土也有微妙庄严的景象,但是我们凡夫往生无份,而阿弥陀佛的殊胜净土,是凡夫但以称名便可往生的,这就是特别不共的地方,所以,「别局第十八愿」。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有四句偈子说明第十八愿:「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这四句偈子叫做「本愿成就偈」,它是解释第十八愿的。「其佛本愿力」,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力量;「闻名欲往生」,使得我们十方眾生听闻到他的名号,发起愿往生的心;我们能够闻名,能够愿意往生净土,力量的来源在哪裡呢?就是本愿力,本愿力是最初的原动力,在我们眾生身上落实下来,就是闻到了佛的名号,而愿意往生净土,有本愿力的作用,十方诸佛讚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劝导我们去往生,我们都听闻到,愿意去往生;「皆悉到彼国」,「皆悉」就是百分之百,一百个人闻名号、愿往生,就一百个往生,万不漏一;「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得致不退转。这就是第十八愿称為本愿的根据、来源。

自古以来,第十八愿称為「王本愿」、「本愿王」,其它的愿就属於从属的地位。

本愿有二义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眾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

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本愿有两重含义,一是「因本」,对果末,「因」是和「果」相对的,「本」是和「末」相对的,因地发愿,才有佛果,所以,对於佛果而言,因地的誓愿称為本愿。这样来讲,四十八愿通通叫做本愿。不过,净土宗大多所讲的本愿,不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根本」,「根本」与「枝末」相对应,就像一棵树一样,有了根本,自然会生长枝叶花果,根本如果断了,枝叶花果就枯萎了。四十八大愿并不是平铺罗列,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的誓愿,因此称為本愿。当然,第十八愿不能脱离其它四十七条愿单独存在,其它四十七条愿是引导进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的。

比如说,三峡移民工程,政府要建城镇、村庄、道路、学校、邮局、商店等等,那麼,建这些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是把三峡库区的人民移到这里来居住,為了移民的需要而建设所有的设施。

极乐净土也一样,為了把我们娑婆国土的苦恼眾生救度到净土去,而有「国无恶道愿」、「不更恶道愿」、「悉皆金色愿」等等,目的在此,如果没有眾生的往生,其它四十七条愿就没有意义,所以,第十八愿称為本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為王本愿,

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如果四十八愿都称為本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中之王,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唯」是唯一,只说了念佛。

往生的行业

第十八愿言: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里只取了四句,是要突出说明它的行业,第十八愿全文说:「设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至心」、「信乐」、「欲生」是一个信仰的意识,贯穿在「乃至十念」的念佛当中。这里是它的行体,以区别於其它法门。净土法门往生的行业就是念佛。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观」就是观知、了知,通过听闻,领纳在心中。「观佛本愿力」,了知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力量;「遇无空过者」,但能遇到弥陀的本愿力,没有一个空过的。

本愿力是什麼

想问问大家,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什麼?

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愿以成力,力以就愿。

就好像一个发明家,他想建造一艘船,他有这样的愿心,但如果不把船建造出来,那麼就是空愿了,当他通过设计、施工,把船建造出来,这艘船就是他愿心的体现。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想读大学、读博士,他有这样的愿,通过十年寒窗,乃至二十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的愿心的体现,就在这本博士学位证书当中。

阿弥陀佛本愿的体现,是通过兆载永劫的修行,而成就「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六字名号,所以,本愿力并不是空洞的、虚幻的、没法把握的,而是可以让我们听闻、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

「遇无空过者」,遇到了「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空过的。什麼叫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呢?知道六字名号可以救度我,而专修念佛,这叫「遇」,不然就擦肩而过,见如不见,闻如不闻。有的人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然后去修别的行法了,那就是擦肩而过了;「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能让我们快速满足一切功德大宝,一声称名之处,获得无上功德,这当然是指遇到弥陀本愿力的人;你没遇到,你心里不相信,你怀疑,你拒绝,然后你杂行杂修,遇到等於没遇到。

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根据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成就偈,在《易行品》中指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这样子的:如果有人忆念我,信受我的救度,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归投我的救度,当下必定往生不退转,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应当时常忆念佛的名号。

為什麼「常应忆念」呢?是因為弥陀名号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说我先常念名号,才得到这样的功德,而是名号本身就有这样「称名自归、即入必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很喜欢念。

龙树菩萨另外一个偈子是这样说的:「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如果有眾生忆念这尊佛,可以得到本愿力的无上功德,当下进入必定往生、不退转的位子,所以我经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名号本身有这样救度的功能和作用。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

从龙树菩萨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来看,「乃至十念」就是「称名自归」,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内心归凭弥陀的救度,又是「常应忆念」,不是说今天念、明天不念,善导大师所谓「相续念佛」。

亦即是「上尽一行、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常应忆念」又怎麼解释呢?善导大师解释说:多到一辈子的念佛。

平生之机与临终之机

作為念佛人,活在这世上,我们的生命就是念佛的生命,「上尽一形」,这一辈子是过念佛的生活,是过一种愿生极乐的生活,我们的身体虽然在娑婆界,但是我们的心已经飞向了极乐净土,那自然是心心念念忆念阿弥陀佛,这是指平生之机,早早就遇到了念佛的法门;还有的眾生,是到临终之时,才遇到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法门,那就成為「下至十声一声一念」,所以,依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讲,不是「十声一声」这样的根机,而我们是「上尽一形」的根机,什麼意思呢?因為我们并不是临终才遇到「南无阿弥陀佛」、念十声一声往生的人,我们是平生遇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一生念佛的眾生,以这样的身份而得救。

如果误解说「十声一声」就得救了,平时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了念佛的法门,也不念佛,等待临终去念十句一句,那就不是弥陀的本愿,不符合「上尽一形」。

「下至十声一声」其实也是「上尽一形」,為什麼呢?他的寿命只有这麼长了,他只能念十句佛了,当下就命终了,当然也是一辈子念佛了。

总而言之,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说:「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為期。」我们一旦选择这个法门,一旦决定走念佛往生的道路,就不改变法门,不改变方向,常行念佛,心里只有一个目标:西方净土是我的目的地。

念佛人的目的就是到净土,这个目的在我们心中落实下来的话,自然就会常时忆念阿弥陀佛。

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

為什麼善导大师说「十声一声一念」呢?就是说有念十句佛号的,如果十句佛号来不及念的,只念一声,甚至还有的人连一声都念不出来,到临终舌根发硬,话也说不清楚了,当然念一句佛号也做不到了,他脑子里有「我想往生,愿弥陀慈悲接引我」的一个意念,都可以往生。

其他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

我们不属於临终之机,则应该上尽一形而念佛。

有人误解,「本愿讲临终念十句,那哪裡保险哪?」那当然不保险,谁这样提倡的话,那不符合弥陀的本愿,那就是眾生的私心见解,没有祖师的传承,善导大师所讲的本愿念佛是「一向专称」,不是等到临终才念的,因為本愿讲的「乃至十念」不限於临终,包括平生,我们平生遇到这个法门,就平生念佛,一生念佛。

弥陀的召唤

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眾生之救度的召唤与约束。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对我们十方眾生的召唤。何以见得是召唤呢?弥陀说:「欲生我国!」呼唤我们回到他的净土。他用什麼样的声音呼唤我们呢?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声音呼唤我们到净土去。当我们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心中就应该知道:这是弥陀的呼唤声,这是爸爸喊我回家的声音。你不要说「这是我哀求阿弥陀佛,不知道你老人家要不要我回去呀?」阿弥陀佛说:「是我在呼唤你呀!我通过十方诸佛这个转播台,把我的六字名号的声音贯穿到你的心中,让你称我的名号,来往生。」所以是弥陀的呼唤,这样的领解。

二河白道喻

故善导大师於《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召唤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三心释」文中有一个比喻,為防止念佛的人不走专修的道路,用这个比喻守护念佛人的信心。大师比喻说:

有一个人在荒野当中,从东向西而行,路途遥远,半路上忽然遇到两条大河,向南是火河,烈火燃烧,看不到边;向北是水河,波涛汹涌,看不到际。两条河各宽百步,水火二河中间有一条白道,大概四五寸宽,从东岸通向西岸,水与火交替漫过白道,一刻不停。

这时,背后杀来追兵,喊声阵阵,刀枪剑戟就来了。他想:这下不行了,如果踏上白道过河,恐怕被水淹死、被火烧死,追兵来了怎麼办?

他想向南绕,毒蛇猛兽拦住去路;想向北绕,豺狼虎豹竞相加害,三面环敌,情况危急。

他想:如果停在这里,也是死路一条,想走回头路,也是死路一条,向前过河也可能掉到河里,无论如何都不免一死,不如顺著白道向西而去。既然有这麼一条白道,应该可以过去。

他就打定主意,準备顺著白道过河。

这时,东岸有人对他说:「某某啊!你就顺这条道过去,必无死难,如果停下来,决定死路一条。」他一听,也就有信心。

西岸又有人呼唤他:「你一心正念直来,就这样过来,我能保护你,不用害怕堕落到水火之中。」

他听到此岸的催促和彼岸的召唤,立即直身正念,顺道西行。

刚走了几步,东岸又有人喊他:「某某,快回来吧!这条小道很狭窄,肯定过不去,我们对你决无恶意。」

善导大师把这个比喻说完之后,就作了解释:此岸这个人,就是我们十方眾生,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茫茫的荒野,代表我们无尽轮转的人生;水火二河,代表我们的贪瞋烦恼,水代表贪心,火代表瞋心;身后追兵及毒蛇猛兽、豺狼虎豹,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六贼,能劫夺我们的功德法财;白道:代表阿弥陀佛的誓愿;东岸的催促,代表释迦牟尼佛的发遣(释迦牟尼佛说:「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西岸的呼唤,代表阿弥陀佛的召唤,「你就这样过来,我能保护你。」

这则比喻就是非常著名的「二河白道喻」。

对照这则比喻,想一想这个念佛人,如果像现在这样混日子,那肯定是要六道轮迴;如果退回去像以前一样造罪造业,肯定也是死路一条;如果念佛求生西方,又怕自己没有功德,怕不能往生──就是不能往生,也是死。既然佛讲念佛可以往生,那不如就选择念佛的道路。他正要横下心的时候,听到释迦牟尼佛发遣说:「没有关係,这样肯定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又在对岸呼唤:「你一心正念直来!」这个「你」是指十方眾生,指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一心」就是信靠不疑的心,「正念」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正念直来」是解释第十八愿的:「一心」就是「至心信乐」,不要怀疑;「正念」就是「乃至十念」;「直来」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直接就来,不要化妆,也不要打扮,也不要拐弯,也不要等待,说「我修好了以后再去」,现在就让弥陀救,现在就来念佛,现在就发愿往生西方,「正念直来」,直接就来!「哎,我这麼多罪业,怎麼行啊?等我修成清净心,修成有智慧的人,我再去回向求往生吧。」不要这样往后推託,因為形势很紧张,追兵要来了。他上了白道之后,阿弥陀佛跟他讲:水火二河不能為难,不要怕掉到水里淹死,也不要怕掉到火里烧死,「我能保护你!」我们念佛的人,很多人担心:「我虽然念佛,我瞋恨心这麼重,我贪心这麼重,我这麼多烦恼,能往生吗?」怕自己掉在贪瞋二河当中。阿弥陀佛明确地告诉你「我能保护你」呀!他没有告诉你说:你回去拿灭火器来,把火灭掉,再拿抽水机来,把水抽干,再过来。我们很多人念佛是為了伏烦恼,把贪瞋心消掉以后再去往生,那还用这条愿力的白道吗?就不要白道了,自己可以过去了。所以是「不顾水火二河」,不要管水火二河,不要管自己有贪瞋之心,一向专念!管那些东西干什麼?那些东西是让你死路一条的,你还把它当作宝贝抱著干什麼?不要理会它!水火二河当中的白道,就代表我们於贪瞋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从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念佛的时候,虽然心中有贪瞋,但是,水火二河当中有这条愿力的白道作為保证,阿弥陀佛愿力的白道、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功德,火不能烧,水不能浇,所以说「我能护汝」,「我能保护你,你别害怕!」是因為弥陀的护念,我们才能到净土去,这个「我能护汝」就是「念佛眾生摄取不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保护我们,忆念我们,所以我们可以安全到达彼岸。一百步代表什麼呢?代表我们人的寿命,今生今世,大约是一百岁,很短,但是,贪瞋的烦恼很猛烈,南北无有边际。

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说:我们虽然有贪瞋烦恼,无碍弥陀的救度!如果需要我们自己修诸功德,那就被火烧掉、被水淹掉了,所以,我们的往生,是仰仗弥陀的誓愿去的。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踏上了这条愿力的白道,一旦踏上阿弥陀佛的誓愿所成就的白道,自然受到弥陀的光明摄护,往生无有障碍。

弥陀的约束

阿弥陀佛在彼岸召唤我们:「你一心正念直来!」「正念」念什麼?当然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佛号是弥陀的呼唤,同时,也是弥陀救度我们的约束,什麼叫约束?你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你不能得救。如果不走愿力的白道,肯定会掉到水火二河淹死、烧死,所以,这个约束,体现了阿弥陀佛至极的慈悲和关爱。

约束有两重含义,一个方面,对我们眾生来讲,要专修念佛,杂行杂修是不能得救的;另一方面,对阿弥陀佛而言,我们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受到约束,这个条约是甲方、乙方共同承担的。我们念佛,阿弥陀佛就要遵守约定,必定迎接我们到净土去,因為「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眾生称念我的名号,我不能使他来往生,我就不成佛」,阿弥陀佛自己承担了这样的约束,所以,我们念佛,自然往生净土。

四十八愿唯明专念名号得生

又於《定善义》之「真身观」云: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这是善导大师讲的话,可能多数人都会批评这句话,祖师讲的话,让我们听起来吓一跳。

也有人问我「愚者面前的罪业,智者面前是功德,愚者面前的功德,智者面前反而成了逆罪」这句话怎麼理解。「愚者」就是我们这样的人,依我们凡夫的心,「哎呀,这样搞、那样搞……功德应该很大吧!」其实,从智者来看,从祖师大德来看,反而成為逆罪。我们总觉得修很多法门往生更有把握,恰恰相反,更没有把握!专修专念才有把握。有的人总觉得「专念一句名号没什麼把握吧」,恰恰相反,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是这样的吗?

我们自己觉得是功德的,在智者看来,反而是罪业。总而言之,关於智和愚、功德和罪业,不是依我们凡夫的心来衡量的,是以佛法為标準的。比如善导大师这句话,「《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大师在这里明确告诉我们,《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只讲明瞭一件事: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如果依我们的心,就不统一了。其它的愿暂且不谈,比如说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眾现在其前,接引往生净土;第二十愿,闻我名号,繫念我国,植诸德本,不果遂者,不取正觉。这两条愿不也是讲往生吗?第十八愿固然讲念佛,第十九愿不是讲「修诸功德」往生吗?《观经》里边不也是讲「三福九品」吗?我想这个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

善导大师直探阿弥陀佛的本愿,探佛的本心,以诸行往生為方便,引导进入念佛,所以,不违背「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善导大师讲的话,可能会说:「这个人连《无量寿经》都读不懂!《无量寿经》不是讲了很多吗?怎麼说只讲了一件事呢?」

一向专念

我们再往下看:

又於《法事讚》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 偏标念佛最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 专心想佛佛知人

在《法事讚》里,善导大师说:弥陀因地的誓愿虽然有四十八条,但是特别指出念佛是跟弥陀最為亲近的(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贯性的,《观经疏》说:四十八愿唯明念佛;这里《法事讚》说:四十八愿偏标念佛,都是一样的。),眾生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然也忆念眾生,所谓「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母子相忆,不相违远」,佛忆念我,我忆念佛,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你是不是专念弥陀的人,佛知道的,你专心专念弥陀,肯定往生净土。

说实在的,往生极乐世界,就看你愿不愿意去,你愿意去,就能去!不是说你愿意去,你自己能去,因為你愿意去,阿弥陀佛就会知道,阿弥陀佛的本心就是要救助十方眾生。你不愿意去,他还想方设法给你做思想工作,劝导你,让你去往生。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反覆讲「眾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现在愿意去,阿弥陀佛怎麼不让你去呢?「浪子回头金不换」,只要愿生极乐,没有不往生的。所以,曇鸞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说:「愿往生者,皆得往生。」真想去往生的,没有一个不往生,只怕你并不是真想去往生。真心想去往生的,一定会专仰佛的誓愿,专称佛的名号,佛就知道你是个一心归命的眾生了,成為念佛的眾生,自然就获得「摄取不捨」的光明。

又云:

极乐无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復专

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世界,凡夫凭藉所造作的有為、有漏、有生灭的随缘杂善,是不能到达无為、无漏的涅槃净土的,那怎麼办呢?弥陀慈悲地為我们选取要法,让我们念他的名号,专而又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 意在眾生 一向专称 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作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你能把这个结论掌握了,净土宗就毕业了)如果以佛的本愿為基準,是要我们十方眾生都来一向念佛的。修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非佛本愿。

顺他意与顺自意

佛讲法有顺自意,有顺他意。什麼叫顺他意呢?眾生有这样的想法,随著眾生的心,委婉地讲,因為跟眾生讲真实,眾生不能接受。但是,总是顺他意呢,真实不能显现,所以,到最后,把眾生引导过来,顺自意。

我们很多人求往生是这样子的:也念佛,也修行别的,做功德回向,这个叫顺他意──佛顺眾生的意──佛讲十三定观、三福九品,叫顺他意。如果顺自意,「望佛本愿」,专念弥陀名号!

我们跟别人谈话,有时也有这样的局面,跟对方想讲的话,如果一下子讲出来,怕对方难以接受,对方讲什麼,我们先表示赞同,「这样也好,也可以……」但是,那根本不是我们心中所想的,所以我们就在那里寻找机会。一旦发现机会来临,「哦,那这样子,就更好了!」其实,这最后一句话,就是要讲的话。

释迦牟尼佛也是这个意思,我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