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资料篇--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汇编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4 21:23 浏览 N 次
几点说明:
这些资料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
1)音乐杂志;
2)英特网;
3)自己翻译的资料;
4)已经注明出处的来源。因为范围广的问题,不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感谢,因无商业目的,所以不存在侵权,赫赫。。
5) 编排顺序以作曲家诞生日期为序,从远到近。
以上是整理者的话
Euridice整理补充普契尼之后原资料没有的 并且会持续完善
罗西尼那篇被审核了好久都审不出来 只好加在最前面了
:L :L :L :L :L :L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意>1792-1868
----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音乐家庭(父为佩扎罗的市府小号手,母为歌唱家),学于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1810年,他的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问世.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为最早的成功之作.两剧都在威尼斯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原称《阿尔玛维瓦》,1816年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迄今仍为意大利谐歌剧的最高造诣.1816-1824年间, 《奥瑟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 《灰姑娘》在罗马、《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巴黎上演了他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的修订本) 、《奥里件爵》和《威兼?退尔》,还有他的最著名的杰作《塞维利亚理发师》.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由于1830年爆发革命,他与政府签订的十年内写作五部歌剧的合同作废;但他要求政府给予年金,1835年获准.他在十五年内写了四十部歌剧,其余的岁月却只写了一首《圣母悼歌》(1842) 、一首《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不少小曲,不仅令当时的崇拜者瞠目结舌,也使后人不能理解.1830至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其寓所成为名士XX之地,他以为人风趣闻名.除歌剧外,尚作有康塔塔、歌曲、钢琴风(《老朽的罪愆》1857-1868)和器乐四重奏六首.死于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葬于巴黎凯鲁比尼、肖邦与贝利尼墓附近.九年后,遗骸迁葬佛罗伦萨,有六千人、四支军乐队和三百名合唱队员参加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摩西》中的祈祷乐.
----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 主要作品列表:
- 威廉.退尔序曲(1829) Guillaume Tell <法>
-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1816)Ouverture ll barbiere di Seviglia<意>
- 贼鹊序曲 (1817) La gazza ladra <意>
- 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奥里伯爵 Count Ory<英>
-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The Italian girl in Algiers<英>
- 试金石 The touchstone<英>
- 科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英>
- 绸梯序曲 (1812) La scala di seta <意> The silken ladder <英>
- 赛米拉米德序曲(1822) Ouverture “Semiramide”<意>
-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Ouverture “Il Signor Bruschino”<意>
[[i] 本帖最后由 Euridice 于 2008-7-12 20:31 编辑 [/i]]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法>1683-1764
---- 法国作曲家、音乐家理论家。生于第戎。幼年跟管风琴师的父亲学音乐,七岁已擅长于演奏古钢琴。十八岁起在法国各地任教堂管风钢琴师,四十岁后定居巴黎。作有古钢琴曲、歌剧、经文歌、康塔塔等。所著《和声论》、《音乐理论新体》等音乐论著,为确立功能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1737年起致力于教育,开始教授作曲的私塾。1745年被任命为路易十五的宫廷室内乐作曲家,晚年被列为贵族。其创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古钢琴曲。从1706年起陆续发表的古钢琴曲集所收乐曲多数系小品。在1728年发表的《新钢琴曲集(第三卷)》第十曲、第十一曲《小步舞曲两首》被改编为吉它独奏曲后成为吉它小品中最常演奏的曲目。
-----主要作品介绍:
《小步舞曲两首》 根据拉摩所作古钢琴曲改编的吉它独奏曲。1728年,拉摩发表了包括十六首小曲的《新古钢琴曲集》(第三卷),其中第十曲、第十一曲都是《小步舞曲》,原系拉摩所作喜歌剧《普拉蒂》中的选段。这两首小步舞曲被改编为吉它曲后,以《小步舞曲两首》的曲名广泛流传;塞戈维亚、耶佩斯、拉格斯尼格、渡边范彦等人都录制过唱片。吉它改编曲的版本多种,其中由意大利作曲家、吉它教授米圭尔阿博洛尼茨(Miguel Abloniz,1917--)改编的最著名。本曲定弦把第六弦降低全音为D音。乐曲为D大调。第一小步舞曲小行板速度,单二部曲式,开始七小节有主音(D)的持续音,但是有些版本改变了低声部的进行。第二小步舞曲d小调,单二部曲式,为乐曲的三声部中段。它的后半部分曾被用在影片《被禁止的游戏》中。乐曲最后再现第一小步舞曲终曲。
《小步舞曲》 塞戈维亚根据拉摩的古钢琴曲改编的吉它曲。采用三部曲式。A大调的前后部分与a小调的三声部中段之间大小调色彩对比鲜明。本曲虽不及《小步舞曲两首》流行,但格调高雅而受到注目。
---- 其他作品列举:
小鸟惆秋 Le rappel des oiseaux<法>
母鸡 La Poule<法>
加伏特与变奏 Gavotte avec 6 doubles<法>
长鼓舞曲 Tambourin<法>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德>1685-1750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出生于爱森那赫城的一个著名音乐世家。巴赫早年丧父,是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的。生前只被看做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乐器鉴定家。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很少巴赫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其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故此巴赫有着“西方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仅流传下来的就有500多首。主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 主要作品列举:
管弦乐组曲No.1-1066 (1781) ouverture<德>
管弦乐组曲No.2-1067 (1721) ouverture<德>
管弦乐组曲No.3-1068 (1722) ouverture<德>
管弦乐组曲No.4-1069 (1725) ouverture<德.
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1) Brandenburg concertos<英>
G弦上的咏叹调(1722)Air on the G string<英>
托卡塔与赋格 -565 Toccata und Fuge<德 >
圣诞清唱剧(1734) Christmas oratorio<英>
咖啡康塔塔(1732) Coffee cantata<英>
英国组曲(1715) English suites<英>
法国组曲(1722) French suites<英>
德国组曲(1731) German suites<英>
创意曲(1723) Inventions<英>
意大利协奏曲(1735) Italian concerto<英>
音乐的奉献(1747) The musical Offering<英>
平均律钢琴曲集(1722和1744)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英>
g小调赋格-578 Fuge<德)>
夏空 Chaconne<法> ciaccona<意>
布列 Buourree <法> (1717-1723)
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意>1685-1757
意大利作曲家、古钢琴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之子。曾从其母和加斯帕里尼学习音乐。十六岁任那不勒斯皇家教堂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开始写歌剧。曾与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比赛琴艺,以古钢琴弹奏取胜,而亨德尔则以管风琴弹奏取胜。后来去伦敦、里斯本、梵蒂冈、马德里等地活动,提任过宫廷长等职。作有单乐章、两段式的古钢琴奏鸣曲,以其色彩绚烂,对比鲜明、手法灵活多变而被公认为是奏鸣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作品:
舞曲速度 L.463 Tempo di Bailo<意>
- 小猫的赋格:有一天,意大利作曲家多美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书房里的古钢琴盖子打开着,一只小猫跳上了键盘,一脚脚踏在一个白键和五个黑键上,弹出了一古怪的旋律:斯卡拉蒂听了这个旋律,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作为主题,写成了一首赋格曲,世称“小猫的赋格”(即《g小调奏鸣曲》隆哥编号499)。
亨德尔(Geoeg Feiedeich Handel) <德>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 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 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一生共创作了 《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 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 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
---- 趣闻轶事与主要作品:
* ) 水上音乐与乔治第一
1712年,在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里担任乐长之职的亨德尔,再次向宫廷请假去英国。宫廷批准了 他的请求,但要他及时回来。亨德尔到伦敦后,取得了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于是常住英国, 久久没有返回汉诺威。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继承了英国的王位,称乔治第一,他对亨德尔的迟迟不归 一直心存芥蒂。
据说,第二年乔治第一乘御船巡行泰晤士河时,亨德尔为他写了《水上音乐》, 才重新博得了他的欢心。 其实,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1717年才完成的,那时乔治第一对亨德尔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 据布兰登堡公爵驻英国的使节彭内特的记述,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为1717年乔治第一从 兰贝斯到舍尔西(均为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地名)的水上巡行而作的。基尔曼西格男爵精心安排了 这次巡行,舳舻迤逦,侍从如云,极宴乐之盛。
一只游船上安置着五十人的乐队,包括小号、 猎号(即圆号)、双簧管、大管、德国长笛、法国长笛(鸟嘴笛)和弦乐器,但没有歌者。 亨德尔为这次巡行特别创作的《水上音乐》,包含二十个曲子,演奏一遍要一小时。亨德尔的音乐 大为乔治第一所赏识,他命令在晚餐前和晚餐后各演奏一遍。当时碧波万顷,管弦齐作,其独特意境 可想而知。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 《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
《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 一、天国礼赞 1741年8至9月,亨德尔在二十四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当他写完 《哈里路亚》合唱时,他的仆人看到亨德尔热泪盈眶,并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整个天国,还有 伟大的上帝”。
《弥赛亚》第一部分的《田园交响曲》,采用了意大利阿勃鲁齐山区风笛吹奏者的音乐, 据说是1709年亨德尔在罗马听到的。 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音乐协会,为亨德尔安排了一场慈善音乐会。亨德尔非常感谢他们的盛意, 答应为他们“写一些比较好的乐曲”,结果就创作出《弥赛亚》。
1742年4月,《弥赛亚》在都柏林 的尼尔斯音乐会堂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743年3月,《弥赛亚》在伦敦首次演出时,听众深深地为音乐所打动。当《哈里路亚》一曲中 “主上帝全知全能的统治”一段开始时,听众感动得一齐肃然起立。当时英王乔治二世在座, 也站了起来,一直站到合唱结束。从此形成习惯,每逢演出《弥赛亚》,唱到《哈里路亚》时, 听众都要一齐起立。奇怪的是,《弥赛亚》的词作者杰南斯对亨德尔的音乐并不满意,他在写给朋友的 一封信中说,《弥赛亚》的音乐配不上他的歌词。
亨德尔死于1759年4月14日复活节前一天的早晨,死后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上刻着 《弥赛亚》第四十五曲的第一句: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 主要作品列表:
水上音乐组曲(1715-1717)Suite “Water music”<英> Wasser Musik<德>
焰火音乐(1749) Fireworks music<英>
阿西斯与加拉蒂亚(1720) Acis and Galatea
阿尔辛那(1735) Alcina
哈利路亚协奏曲 Hallelujah concerto<英>
米赛亚(1742) Messiah
塞墨勒(1744) Semele
快乐的铁匠 The harmonious biacksmith<英>
广板 (1738) Largo<意>
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
----吉亚克莫-梅耶贝尔 (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德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十岁在柏林首次公开登台表演,成为知名的小钢琴家。后立志要创作歌剧,十四岁起学作曲。二十一岁时完成第一部歌剧。1826年后定居巴黎。五年后歌剧《恶魔罗勃》在巴黎歌剧院初演获得成功,以后成为法国大歌剧体裁的代表作曲家。
代表作有歌剧《埃及的十字军》、《北方的明星》、《非洲女》、《先知》等。《非洲女》中的咏叹调《啊! 美丽的人间天堂》,《先知》中的管弦乐选曲《加冕进行曲》(Marche du couronnement<法>)流传很广。所作歌剧场面豪华,讲究演出效果。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意>1792-1868
----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音乐家庭(父为佩扎罗的市府小号手,母为歌唱家),学于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1810年,他的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问世.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为最早的成功之作.两剧都在威尼斯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原称《阿尔玛维瓦》,1816年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迄今仍为意大利谐歌剧的最高造诣.1816-1824年间, 《奥瑟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 《灰姑娘》在罗马、《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巴黎上演了他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的修订本) 、《奥里件爵》和《威兼?退尔》,还有他的最著名的杰作《塞维利亚理发师》.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由于1830年爆发革命,他与政府签订的十年内写作五部歌剧的合同作废;但他要求政府给予年金,1835年获准.他在十五年内写了四十部歌剧,其余的岁月却只写了一首《圣母悼歌》(1842) 、一首《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不少小曲,不仅令当时的崇拜者瞠目结舌,也使后人不能理解.1830至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其寓所成为名士聚会之地,他以为人风趣闻名.除歌剧外,尚作有康塔塔、歌曲、钢琴风(《老朽的罪愆》1857-1868)和器乐四重奏六首.死于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葬于巴黎凯鲁比尼、肖邦与贝利尼墓附近.九年后,遗骸迁葬佛罗伦萨,有六千人、四支军乐队和三百名合唱队员参加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摩西》中的祈祷乐.
----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 主要作品列表:
- 威廉.退尔序曲(1829) Guillaume Tell <法>
-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1816)Ouverture ll barbiere di Seviglia<意>
- 贼鹊序曲 (1817) La gazza ladra <意>
- 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奥里伯爵 Count Ory<英>
-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The Italian girl in Algiers<英>
- 试金石 The touchstone<英>
- 科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英>
- 绸梯序曲 (1812) La scala di seta <意> The silken ladder <英>
- 赛米拉米德序曲(1822) Ouverture “Semiramide”<意>
-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Ouverture “Il Signor Bruschino”<意>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意>1792-1868
----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音乐家庭(父为佩扎罗的市府小号手,母为歌唱家),学于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1810年,他的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问世.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为最早的成功之作.两剧都在威尼斯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原称《阿尔玛维瓦》,1816年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迄今仍为意大利谐歌剧的最高造诣.1816-1824年间, 《奥瑟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 《灰姑娘》在罗马、《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巴黎上演了他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的修订本) 、《奥里件爵》和《威兼?退尔》,还有他的最著名的杰作《塞维利亚理发师》.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由于1830年爆发个名,他与政府签订的十年内写作五部歌剧的合同作废;但他要求政府给予年金,1835年获准.他在十五年内写了四十部歌剧,其余的岁月却只写了一首《圣母悼歌》(1842) 、一首《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不少小曲,不仅令当时的崇拜者瞠目结舌,也使后人不能理解.1830至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其寓所成为名士聚会之地,他以为人风趣闻名.除歌剧外,尚作有康塔塔、歌曲、钢琴风(《老朽的罪愆》1857-1868)和器乐四重奏六首.死于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葬于巴黎凯鲁比尼、肖邦与贝利尼墓附近.九年后,遗骸迁葬佛罗伦萨,有六千人、四支军乐队和三百名合唱队员参加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摩西》中的祈祷乐.
----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 主要作品列表:
- 威廉.退尔序曲(1829) Guillaume Tell <法>
-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1816)Ouverture ll barbiere di Seviglia<意>
- 贼鹊序曲 (1817) La gazza ladra <意>
- 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奥里伯爵 Count Ory<英>
-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The Italian girl in Algiers<英>
- 试金石 The touchstone<英>
- 科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英>
- 绸梯序曲 (1812) La scala di seta <意> The silken ladder <英>
- 赛米拉米德序曲(1822) Ouverture “Semiramide”<意>
-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Ouverture “Il Signor Bruschino”<意>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奥> 1797-1828
---- 弗朗兹-舒伯特(1797一1828)是19世纪奥地利的天才作曲家,他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八岁随父学习提琴与钢琴,12岁时他被送到了免费寄宿的帝国神学院合唱团学习,在这里他努力学习作曲理论,而且担任过管弦乐队的指挥,实践了歌曲创作。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他终生清寒,依赖别人救济而生,在三十一岁因伤寒病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在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其中有: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他的《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天鹅之歌》以及剧乐《罗沙蒙》等,都享有盛名。
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的,贫困潦倒的,可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抒情歌曲六百多首,被誉为“歌曲大王”,是世界上歌曲创作最多的伟大作曲家,此外还有歌剧十四部,清歌剧六部,交响曲十三部,序曲六首,弦乐四重奏十五首等大量作品。由于舒伯特在世时的地位所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后来被人们挖掘整理出来的。
舒伯特和贝多芬被后人称为世界乐坛上量科最灿烂的金星。这两位大师都处于当时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时期,他们一生都用音乐艺术来反抗这种统治。舒伯特采用轻蔑漠然的乐观主义去斗争,在作品中除去对黑暗势力的描写,同时还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其作品风格是以抒情性为主,结构较为自由,旋律性很强。 在钢琴曲和交响曲方面,舒伯特承袭和发展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而在歌曲方面,舒伯特在民间音乐中寻找源泉,开创了浪漫派抒情歌曲的先河。
舒伯特在艰苦的生活中作品源源不绝,他屏弃贵族似的社交界和有钱人。他的作品在以他为中心的青年人当中流传,很少得到当时社会的公认。虽然偶尔也出版过少数几首作品,也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贫困交加中与世长辞。
---- 歌曲之王
舒柏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当他写出那首动人心弦的歌曲《纺车旁的马格丽塔》时,才只有十七岁;而《魔王》、《野玫瑰》等至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是他十八岁那年写成的。据说,贝多芬临死前在病床上读了几首舒柏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柏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
舒柏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 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他的歌曲创作既继承了 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所以,人们把舒柏特誉称为“歌曲之 王”。
除了大量的歌曲外,舒相特还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他 的创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八一三年 —— 一八一七年。在这个时期中,舒柏特首先在歌曲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的半数是在这几年内写出 来的。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 熟。一八一八年——一八二七年是舒柏特创作的中心时期。 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 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并写了 《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等钢琴小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 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十九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状况的急剧变化,欧洲文学艺 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浪漫主义的潮流。这种新的 文艺潮流,也对舒柏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 在题材内容上、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形成了一种 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 格——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 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柏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slrt” ?9. 和奠基者之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足舒柏持和 德国音乐家威柏。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如侧重个 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吸收民放民间音乐的特 点等,另外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上也有许多革新、创造。浪漫主 义音乐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感情在音乐上的一种反映,它是一 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浪游主义音乐的评价,须根据不同作家的 作品、艺术观、世界观来进行具体件析)。和贝多芬那些充满英雄性、斗争性以及结构极其严谨的音乐不同,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形式自由,富有抒情性,着重于对人的心理的细腻刻画,并往往从“我”的角 度出发来倾诉感情。他的音乐听起来就象是作曲家本人的日记的一页,又象是作曲家和听众在娓娓交谈。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但是,这美好理想往往只局限在个人幸福的圈子里;温暖的家庭、甜蜜的爱情、恬静的生活等等。他还常常在作品中描写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阻挠人们去获得幸福,把人们 引向黑暗、死亡,而人们虽然痛恨它却无力抗拒它(如《少女与死神》《魔王》等)。在舒柏特后期的作品中,孤独、苦闷、心灰意冷的情绪越来越强烈,甚至成为一些作品的基调(如《冬之旅》);这反映出饱经生活风霜的舒柏特,已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天真的幻想,而对严酷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舒伯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 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十九世纪初叶的 封建复辟, 使德奥一部分有进步要求的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 深深的苦闷之中。当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处于高潮时,他 们还未出世,他们未能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们为理想 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他们眼前看到的 只是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的 破灭,四周一片黑暗。他们不满于德奥一般市民阶层对统治 者的奴颜卑膝和苟且偷生的庸俗习气,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理 想和政治出路在哪里;他们的理想只能停留在朦胧的幻想和 个人的小天地之中,而这些朦胧的幻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 往往落空。最后,他们只有堕入悲观、失望、彷徨之中。因 此,舒柏特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以青年的磨工或是孤独 的流浪者的身分出现),正是当时奥地利这一部分匈识分子的 缩影。
舒柏特的音乐还和民间文艺、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性的生 活有密切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奥地利、德 意志、匈牙利等地的民间音乐、民间舞曲的音调;他的朋友们 常常把他叫做“艺人”,这说明了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了 解。他的有些朋友,也曾向他提意见,说他的音乐“乡土风 味太浓了”、“太奥国式的了”,但舒柏特不同意这些意见;他 回答说:“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点,也正是舒伯特的音乐 之所以深受奥地利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舒柏特没有象某些消极浪漫主义艺术家那样,以自己的 创作去美化中世纪的社会,以乔装打扮的古代亡灵来引导人 们逃造现实;也没有象某些受统治者支持的音乐家那样,用 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音乐去麻醉人们的精神;而是面对着 严酷的现实,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 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虽然, 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还不可能找到造成这不平 命运的社会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处。但是, 通过他那一首首曲诉衷肠的音乐作品,人们 以更清楚地 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 矛盾。这一点,正是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 意义。(摘自《无限的痛苦在折磨着我》作者:韩建彬)
----- 主要作品列表:
- 魔王Op.1D328 (1815)The Erl-King <英>
- 悲剧交响曲D417(1816)Tragic symphony<英>
- 小交响曲D589 (1818)The little<英>
- 鳟鱼五重奏 Op.114,D667(1819) Trout quintet<英>
- 未完成交响曲 D759(1822) Unfinished symphony<英>
- 浪者幻想曲D760(1822) Wanderer fantasy<英>
- 音乐的瞬间Op.94,D780 (1828)Musical moments<英>
- 阴谋者D787(1823) The Conspirators<英>
- 罗莎蒙德Op.26,D.797 (1823) Rosamunde<德>
- 音乐瞬间Op.94-3 (1823/26) Moments Musicaux<法>
- 军队进行曲Op.51-1,D.733-1 (1818) Marche militaire<法>
- 大奏鸣曲 Op.143,D784 (1823)Grande sonata<法>
- 死神与少女四重奏D810(1824) Death and the maiden quartet<英>
- 阿佩乔尼奏鸣曲 D821(1824) Arpeggione sonata<英>
- 小夜曲 D.957-4 (1828) Standchen<德>
- 圣母颂Op.52-6,D839 (1825) Are Maria <英>
- 冬之旅Op.89,D911(1827) Winter journey<英>
- 大交响曲 D944 (1825/28) The great<英>
- 天鹅之歌D957(1828) Swan songs<英>
贝里尼 (Vincenzo Bellini)<意> 1801-1835
---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亚的音乐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师从辛加莱里学习作曲。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诺尔玛》最为著名。他的歌剧富含浪漫主义特色,尤以旋律的清丽婉畅著称(肖邦、威尔第在旋律写作上都颇受其影响)。除《诺尔玛》外,《梦游女》、《清教徒》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著名作品为:《进行曲(1831) Marcia 》
兰纳 (Josef Lanner) <奥>1801-1843
---- 素有“圆舞曲之父”的美称。
Autodidacte du violon, ce fils de gantier, distingué, sensible, pudique, a été l'un de premiers (avec Weber) à débarasser le vieux l ndler autrichien de ses rustres "sabots" pour donner naissance à la valse citadine, élégante et rythmiquement plus élaborée; il a posé les fondements d'un style qui sera par la suite magnifié par Strauss père et ses fils.
Il composait avec une grande facilité et se fiait à sa veine riche et spontanée : avant un bal, il lui arrivait de jeter au dernier moment quelques notes sur le papier; dans la pièce voisine, ses collaborateurs veillaient à l'accompagnement et à l'orchestration. C'est à cause de cette aisance justement qu'un jour, malade, pris de court et incapapable d'aligner trois notes, il fit appel à son associé Johann Strauss I qui composa à sa place. On connait la suite : profitant de la situation, Lanner utilisera à l'excès les talents son ami , jusqu'à ce que ce dernier, lassé et humilié, ne décide de faire cavalier seul...
Les oeuvres les plus marquantes de Lanner sont :"Trennungs-Walzer" op.19 (valse de la séparation), "J gerLust-Galopp" op.82 (galop de la joie des chasseurs), "Pesther-Walzer" op.93 (valse de Pest), "Die Werber" op.103 (les prétendants), "HofBallT nze" op.161 (danses du bal de la cour), "Die Romantiker" op.167 (les romantiques), "Abend-Sterne" op.180 (étoiles du soir), "Hans-J rgel-Polka" op.194 (polka de Hans J rgel), "Die Sch nbrunner" op.200 (valse de Sch nbrunn).
---- 主要作品:
- 新维也纳连德勒舞曲Op.1(1823) Neue Wiener Landler<德>
- 巴登轮舞圆舞曲Op.64 (1830)Die Badner Ring’ln<德>
- 宫廷舞会圆舞曲Op.161 (1840)Hofballtanze <德>
- 浪漫者圆舞曲 Op.167 (1840)Die Romantiker <德>
- 玄布隆的人们圆舞曲 Op.200 (1842)Die Schonbrunner<德>
- 施太尔风格舞曲 Op.165 (1840)Steyrische Tanze<德>
- 汉斯波尔卡 Op.194 (1842)Hans jager-Polka<德>
柏辽兹(Hector Berlioz)<法>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具体说柏辽兹,他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十年-三十年代写出的.早在1826年,他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还把《马赛曲》改编供合唱与乐队演出之用,并在总谱上注明这首乐曲是"为一切有嗓音、有良心和血管里流着热血的所有的人而写"的;他参加过意大利的烧炭党这一革命组织,在《浮士德的沉沦》中他还用入著名的匈牙利革命歌曲《拉科齐进行曲》.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到1848年,柏辽兹的创作生命实际上已近结束.他在晚年写出的大型作品,如《天主颂歌》(1849年)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4年) 、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年)等,在风格上变得平静而稳健了.柏辽兹的最后作品,是在1860-1862年间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写出的喜歌剧《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C.F.Gounod,1818-1893) 、托玛(A.Tomas,1811-1896)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 主要作品:
-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法>
-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法>
-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法>
-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英>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法>
-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法>
- 基督的童年Op.25(1850/4)The childhood of Christ<英>
- 幻想交响曲Op.14(1830)Fantastic symphony<英>
-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Op.16(1834)Harold in Italy<英>
-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英>
- 夏夜Op.7(1840/1)Summer night<英>
- 罗马狂欢节Op.9(1843)The Roman carnival<英>
- 罗密欧与朱丽叶Op.17(1839)Romeo and Juliet<英>
- 送葬与凯旋交响曲Op.15(1840)Funeral and triumphal symphony<英>
- 特洛伊人(1856/9)The Trojans<英>
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 <奥>1804-1849
罗列莱圆舞曲 Op.154 Loreley-Rhein Klange <德>
安娜波尔卡Op.137 Annen Polka<德>
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俄>1804-1857
-----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在1804年6月1日生于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一个地主家庭里.十三岁,他到彼得堡一所贵族寄宿学校读书,接触到当时的一些时步思想,课余不断地从事音乐研究----学钢琴,学唱歌,研究音乐理论,并尝试作曲.毕业后,他在一个政府机构中工作,同时仍积极参加业余音乐活动,这时候,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格里鲍耶多夫和奥多耶夫斯基等文艺界人士的友谊交往,大大地促进了格林卡的创作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1830年春,格林卡第一次出国旅行,他在意大利住了三年多时间,结识了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和唐尼采蒂(G.Donizetti,1797-1848)等,并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和时兴的意大利"美声"唱法.
1834年回国后,他决心根据俄罗斯的题材,按俄罗斯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即运用自己的创作才能来发展本国的音乐,特别是发展民族风格的歌剧.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在1836年间写成,同年年底在皇家剧院首次演出.格林卡称之为"祖国英雄悲剧"的《伊凡?苏萨宁》的上演,受到了广大的群众的称赞,普希金和果戈理等还用自己的诗作来祝贺它,歌剧初演的那一天,甚至被视作"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诞生的日子".歌剧《伊凡-苏萨宁》上演后,格林卡便被任命为宫廷唱诗班乐长,与此同时,他又着手构思他的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歌剧的写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842年才写成和上演.
1844年夏天,他再次出国旅行:在巴黎,他跟柏辽兹建立了友谊,随后在西班牙,他潜心观察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包括民间娱乐和音乐表演,所有这些都使他得益不少,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1847年,格林卡又回到祖国,但在这之后将近十年时间中,他屡次迁居,有时住在斯摩斯克,有时到华沙,有时在彼得堡,还到巴黎去走了一趟,过的几乎是流浪的生活.在这一时期中,他写出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风格的基础.1856年夏天,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开祖国来到柏林,他辛勤研究各种古代调式,想用以改革俄罗斯的教堂合唱.1857年2月3日,格林卡病逝于柏林,同年,他的骨灰运回祖国,安葬在彼得堡的一所修道院墓地里.
在格林卡的创作中歌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两部不同题材的歌剧,开辟了俄罗斯歌剧的发展道路;格林卡的真正的交响音乐作品不多,而且篇幅也不大,但都称得上是才气横溢的范例.格林卡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盛时期,他的创作必然带有这些方面的印迹,他自认具有"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但这又不同于西欧浪漫主义艺术家常有的那种病态和偏激的幻想.
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常被公允地同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或者,用俄罗斯著名评论家斯塔索夫(B.B.Ctacob,1824-1906)的话说,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作用,就像格鲁克和莫扎特在德国音乐史上的作用一样.
---- 主要作品: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842)Ouverture Russlan and Ludmilla
伊万.苏萨宁序曲(1836) Ivan Sussanin
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1848)
阿拉贡霍塔(1845)
马德里之夜(1848)
幻想圆舞曲(1856)
弗朗索瓦.舒伯特(Francois Schubert)<德>1808-1878
著名作品
蜜蜂 Op.13-
这些资料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
1)音乐杂志;
2)英特网;
3)自己翻译的资料;
4)已经注明出处的来源。因为范围广的问题,不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感谢,因无商业目的,所以不存在侵权,赫赫。。
5) 编排顺序以作曲家诞生日期为序,从远到近。
以上是整理者的话
Euridice整理补充普契尼之后原资料没有的 并且会持续完善
罗西尼那篇被审核了好久都审不出来 只好加在最前面了
:L :L :L :L :L :L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意>1792-1868
----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音乐家庭(父为佩扎罗的市府小号手,母为歌唱家),学于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1810年,他的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问世.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为最早的成功之作.两剧都在威尼斯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原称《阿尔玛维瓦》,1816年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迄今仍为意大利谐歌剧的最高造诣.1816-1824年间, 《奥瑟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 《灰姑娘》在罗马、《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巴黎上演了他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的修订本) 、《奥里件爵》和《威兼?退尔》,还有他的最著名的杰作《塞维利亚理发师》.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由于1830年爆发革命,他与政府签订的十年内写作五部歌剧的合同作废;但他要求政府给予年金,1835年获准.他在十五年内写了四十部歌剧,其余的岁月却只写了一首《圣母悼歌》(1842) 、一首《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不少小曲,不仅令当时的崇拜者瞠目结舌,也使后人不能理解.1830至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其寓所成为名士XX之地,他以为人风趣闻名.除歌剧外,尚作有康塔塔、歌曲、钢琴风(《老朽的罪愆》1857-1868)和器乐四重奏六首.死于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葬于巴黎凯鲁比尼、肖邦与贝利尼墓附近.九年后,遗骸迁葬佛罗伦萨,有六千人、四支军乐队和三百名合唱队员参加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摩西》中的祈祷乐.
----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 主要作品列表:
- 威廉.退尔序曲(1829) Guillaume Tell <法>
-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1816)Ouverture ll barbiere di Seviglia<意>
- 贼鹊序曲 (1817) La gazza ladra <意>
- 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奥里伯爵 Count Ory<英>
-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The Italian girl in Algiers<英>
- 试金石 The touchstone<英>
- 科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英>
- 绸梯序曲 (1812) La scala di seta <意> The silken ladder <英>
- 赛米拉米德序曲(1822) Ouverture “Semiramide”<意>
-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Ouverture “Il Signor Bruschino”<意>
[[i] 本帖最后由 Euridice 于 2008-7-12 20:31 编辑 [/i]]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2
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法>1683-1764
---- 法国作曲家、音乐家理论家。生于第戎。幼年跟管风琴师的父亲学音乐,七岁已擅长于演奏古钢琴。十八岁起在法国各地任教堂管风钢琴师,四十岁后定居巴黎。作有古钢琴曲、歌剧、经文歌、康塔塔等。所著《和声论》、《音乐理论新体》等音乐论著,为确立功能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1737年起致力于教育,开始教授作曲的私塾。1745年被任命为路易十五的宫廷室内乐作曲家,晚年被列为贵族。其创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古钢琴曲。从1706年起陆续发表的古钢琴曲集所收乐曲多数系小品。在1728年发表的《新钢琴曲集(第三卷)》第十曲、第十一曲《小步舞曲两首》被改编为吉它独奏曲后成为吉它小品中最常演奏的曲目。
-----主要作品介绍:
《小步舞曲两首》 根据拉摩所作古钢琴曲改编的吉它独奏曲。1728年,拉摩发表了包括十六首小曲的《新古钢琴曲集》(第三卷),其中第十曲、第十一曲都是《小步舞曲》,原系拉摩所作喜歌剧《普拉蒂》中的选段。这两首小步舞曲被改编为吉它曲后,以《小步舞曲两首》的曲名广泛流传;塞戈维亚、耶佩斯、拉格斯尼格、渡边范彦等人都录制过唱片。吉它改编曲的版本多种,其中由意大利作曲家、吉它教授米圭尔阿博洛尼茨(Miguel Abloniz,1917--)改编的最著名。本曲定弦把第六弦降低全音为D音。乐曲为D大调。第一小步舞曲小行板速度,单二部曲式,开始七小节有主音(D)的持续音,但是有些版本改变了低声部的进行。第二小步舞曲d小调,单二部曲式,为乐曲的三声部中段。它的后半部分曾被用在影片《被禁止的游戏》中。乐曲最后再现第一小步舞曲终曲。
《小步舞曲》 塞戈维亚根据拉摩的古钢琴曲改编的吉它曲。采用三部曲式。A大调的前后部分与a小调的三声部中段之间大小调色彩对比鲜明。本曲虽不及《小步舞曲两首》流行,但格调高雅而受到注目。
---- 其他作品列举:
小鸟惆秋 Le rappel des oiseaux<法>
母鸡 La Poule<法>
加伏特与变奏 Gavotte avec 6 doubles<法>
长鼓舞曲 Tambourin<法>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2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德>1685-1750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出生于爱森那赫城的一个著名音乐世家。巴赫早年丧父,是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的。生前只被看做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乐器鉴定家。巴赫在世时,他的作品很少巴赫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巴赫的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其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故此巴赫有着“西方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仅流传下来的就有500多首。主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 主要作品列举:
管弦乐组曲No.1-1066 (1781) ouverture<德>
管弦乐组曲No.2-1067 (1721) ouverture<德>
管弦乐组曲No.3-1068 (1722) ouverture<德>
管弦乐组曲No.4-1069 (1725) ouverture<德.
勃兰登堡协奏曲 (1721) Brandenburg concertos<英>
G弦上的咏叹调(1722)Air on the G string<英>
托卡塔与赋格 -565 Toccata und Fuge<德 >
圣诞清唱剧(1734) Christmas oratorio<英>
咖啡康塔塔(1732) Coffee cantata<英>
英国组曲(1715) English suites<英>
法国组曲(1722) French suites<英>
德国组曲(1731) German suites<英>
创意曲(1723) Inventions<英>
意大利协奏曲(1735) Italian concerto<英>
音乐的奉献(1747) The musical Offering<英>
平均律钢琴曲集(1722和1744)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英>
g小调赋格-578 Fuge<德)>
夏空 Chaconne<法> ciaccona<意>
布列 Buourree <法> (1717-1723)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3
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意>1685-1757
意大利作曲家、古钢琴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之子。曾从其母和加斯帕里尼学习音乐。十六岁任那不勒斯皇家教堂管风琴师兼作曲家,开始写歌剧。曾与著名音乐家亨德尔比赛琴艺,以古钢琴弹奏取胜,而亨德尔则以管风琴弹奏取胜。后来去伦敦、里斯本、梵蒂冈、马德里等地活动,提任过宫廷长等职。作有单乐章、两段式的古钢琴奏鸣曲,以其色彩绚烂,对比鲜明、手法灵活多变而被公认为是奏鸣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主要作品:
舞曲速度 L.463 Tempo di Bailo<意>
- 小猫的赋格:有一天,意大利作曲家多美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书房里的古钢琴盖子打开着,一只小猫跳上了键盘,一脚脚踏在一个白键和五个黑键上,弹出了一古怪的旋律:斯卡拉蒂听了这个旋律,觉得很有意思,就把它作为主题,写成了一首赋格曲,世称“小猫的赋格”(即《g小调奏鸣曲》隆哥编号499)。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3
亨德尔(Geoeg Feiedeich Handel) <德>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 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 ——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 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
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一生共创作了 《阿尔西那》、《奥兰多》等四十六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 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三十二部 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
---- 趣闻轶事与主要作品:
* ) 水上音乐与乔治第一
1712年,在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里担任乐长之职的亨德尔,再次向宫廷请假去英国。宫廷批准了 他的请求,但要他及时回来。亨德尔到伦敦后,取得了英国宫廷作曲家的职位,于是常住英国, 久久没有返回汉诺威。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继承了英国的王位,称乔治第一,他对亨德尔的迟迟不归 一直心存芥蒂。
据说,第二年乔治第一乘御船巡行泰晤士河时,亨德尔为他写了《水上音乐》, 才重新博得了他的欢心。 其实,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1717年才完成的,那时乔治第一对亨德尔的不快早已烟消云散。 据布兰登堡公爵驻英国的使节彭内特的记述,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为1717年乔治第一从 兰贝斯到舍尔西(均为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地名)的水上巡行而作的。基尔曼西格男爵精心安排了 这次巡行,舳舻迤逦,侍从如云,极宴乐之盛。
一只游船上安置着五十人的乐队,包括小号、 猎号(即圆号)、双簧管、大管、德国长笛、法国长笛(鸟嘴笛)和弦乐器,但没有歌者。 亨德尔为这次巡行特别创作的《水上音乐》,包含二十个曲子,演奏一遍要一小时。亨德尔的音乐 大为乔治第一所赏识,他命令在晚餐前和晚餐后各演奏一遍。当时碧波万顷,管弦齐作,其独特意境 可想而知。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 《水上音乐》,《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
《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 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 一、天国礼赞 1741年8至9月,亨德尔在二十四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当他写完 《哈里路亚》合唱时,他的仆人看到亨德尔热泪盈眶,并激动地说:“我看到了整个天国,还有 伟大的上帝”。
《弥赛亚》第一部分的《田园交响曲》,采用了意大利阿勃鲁齐山区风笛吹奏者的音乐, 据说是1709年亨德尔在罗马听到的。 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音乐协会,为亨德尔安排了一场慈善音乐会。亨德尔非常感谢他们的盛意, 答应为他们“写一些比较好的乐曲”,结果就创作出《弥赛亚》。
1742年4月,《弥赛亚》在都柏林 的尼尔斯音乐会堂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743年3月,《弥赛亚》在伦敦首次演出时,听众深深地为音乐所打动。当《哈里路亚》一曲中 “主上帝全知全能的统治”一段开始时,听众感动得一齐肃然起立。当时英王乔治二世在座, 也站了起来,一直站到合唱结束。从此形成习惯,每逢演出《弥赛亚》,唱到《哈里路亚》时, 听众都要一齐起立。奇怪的是,《弥赛亚》的词作者杰南斯对亨德尔的音乐并不满意,他在写给朋友的 一封信中说,《弥赛亚》的音乐配不上他的歌词。
亨德尔死于1759年4月14日复活节前一天的早晨,死后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上刻着 《弥赛亚》第四十五曲的第一句: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 主要作品列表:
水上音乐组曲(1715-1717)Suite “Water music”<英> Wasser Musik<德>
焰火音乐(1749) Fireworks music<英>
阿西斯与加拉蒂亚(1720) Acis and Galatea
阿尔辛那(1735) Alcina
哈利路亚协奏曲 Hallelujah concerto<英>
米赛亚(1742) Messiah
塞墨勒(1744) Semele
快乐的铁匠 The harmonious biacksmith<英>
广板 (1738) Largo<意>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3
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
----吉亚克莫-梅耶贝尔 (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德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十岁在柏林首次公开登台表演,成为知名的小钢琴家。后立志要创作歌剧,十四岁起学作曲。二十一岁时完成第一部歌剧。1826年后定居巴黎。五年后歌剧《恶魔罗勃》在巴黎歌剧院初演获得成功,以后成为法国大歌剧体裁的代表作曲家。
代表作有歌剧《埃及的十字军》、《北方的明星》、《非洲女》、《先知》等。《非洲女》中的咏叹调《啊! 美丽的人间天堂》,《先知》中的管弦乐选曲《加冕进行曲》(Marche du couronnement<法>)流传很广。所作歌剧场面豪华,讲究演出效果。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4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意>1792-1868
----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音乐家庭(父为佩扎罗的市府小号手,母为歌唱家),学于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1810年,他的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问世.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为最早的成功之作.两剧都在威尼斯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原称《阿尔玛维瓦》,1816年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迄今仍为意大利谐歌剧的最高造诣.1816-1824年间, 《奥瑟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 《灰姑娘》在罗马、《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巴黎上演了他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的修订本) 、《奥里件爵》和《威兼?退尔》,还有他的最著名的杰作《塞维利亚理发师》.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由于1830年爆发革命,他与政府签订的十年内写作五部歌剧的合同作废;但他要求政府给予年金,1835年获准.他在十五年内写了四十部歌剧,其余的岁月却只写了一首《圣母悼歌》(1842) 、一首《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不少小曲,不仅令当时的崇拜者瞠目结舌,也使后人不能理解.1830至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其寓所成为名士聚会之地,他以为人风趣闻名.除歌剧外,尚作有康塔塔、歌曲、钢琴风(《老朽的罪愆》1857-1868)和器乐四重奏六首.死于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葬于巴黎凯鲁比尼、肖邦与贝利尼墓附近.九年后,遗骸迁葬佛罗伦萨,有六千人、四支军乐队和三百名合唱队员参加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摩西》中的祈祷乐.
----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 主要作品列表:
- 威廉.退尔序曲(1829) Guillaume Tell <法>
-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1816)Ouverture ll barbiere di Seviglia<意>
- 贼鹊序曲 (1817) La gazza ladra <意>
- 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奥里伯爵 Count Ory<英>
-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The Italian girl in Algiers<英>
- 试金石 The touchstone<英>
- 科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英>
- 绸梯序曲 (1812) La scala di seta <意> The silken ladder <英>
- 赛米拉米德序曲(1822) Ouverture “Semiramide”<意>
-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Ouverture “Il Signor Bruschino”<意>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5
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意>1792-1868
---- 意大利作曲家.生于音乐家庭(父为佩扎罗的市府小号手,母为歌唱家),学于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1810年,他的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问世.1813年,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为最早的成功之作.两剧都在威尼斯上演.《塞维利亚理发师》原称《阿尔玛维瓦》,1816年在罗马首演时惨败,但日后成为他最负盛名的佳作,迄今仍为意大利谐歌剧的最高造诣.1816-1824年间, 《奥瑟罗》与《摩西在埃及》在那不勒斯上演, 《灰姑娘》在罗马、《塞米拉米德》在威尼斯上演.巴黎上演了他的《摩西》(《摩西在埃及》的修订本) 、《奥里件爵》和《威兼?退尔》,还有他的最著名的杰作《塞维利亚理发师》.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由于1830年爆发个名,他与政府签订的十年内写作五部歌剧的合同作废;但他要求政府给予年金,1835年获准.他在十五年内写了四十部歌剧,其余的岁月却只写了一首《圣母悼歌》(1842) 、一首《小庄严弥撒曲》(1864)和不少小曲,不仅令当时的崇拜者瞠目结舌,也使后人不能理解.1830至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其寓所成为名士聚会之地,他以为人风趣闻名.除歌剧外,尚作有康塔塔、歌曲、钢琴风(《老朽的罪愆》1857-1868)和器乐四重奏六首.死于1868年11月13日星期五葬于巴黎凯鲁比尼、肖邦与贝利尼墓附近.九年后,遗骸迁葬佛罗伦萨,有六千人、四支军乐队和三百名合唱队员参加葬礼,安葬仪式上一遍又一遍地演奏《摩西》中的祈祷乐.
----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 主要作品列表:
- 威廉.退尔序曲(1829) Guillaume Tell <法>
-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1816)Ouverture ll barbiere di Seviglia<意>
- 贼鹊序曲 (1817) La gazza ladra <意>
- 灰姑娘 Cinderella<英>
- 奥里伯爵 Count Ory<英>
-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 The Italian girl in Algiers<英>
- 试金石 The touchstone<英>
- 科林斯之围 The siege of Corinth<英>
- 绸梯序曲 (1812) La scala di seta <意> The silken ladder <英>
- 赛米拉米德序曲(1822) Ouverture “Semiramide”<意>
-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 Ouverture “Il Signor Bruschino”<意>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7
舒伯特(Franz Schubert) <奥> 1797-1828
---- 弗朗兹-舒伯特(1797一1828)是19世纪奥地利的天才作曲家,他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八岁随父学习提琴与钢琴,12岁时他被送到了免费寄宿的帝国神学院合唱团学习,在这里他努力学习作曲理论,而且担任过管弦乐队的指挥,实践了歌曲创作。十四岁作第一交响曲,十八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五部歌剧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他终生清寒,依赖别人救济而生,在三十一岁因伤寒病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在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其中有: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他的《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天鹅之歌》以及剧乐《罗沙蒙》等,都享有盛名。
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的,贫困潦倒的,可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抒情歌曲六百多首,被誉为“歌曲大王”,是世界上歌曲创作最多的伟大作曲家,此外还有歌剧十四部,清歌剧六部,交响曲十三部,序曲六首,弦乐四重奏十五首等大量作品。由于舒伯特在世时的地位所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后来被人们挖掘整理出来的。
舒伯特和贝多芬被后人称为世界乐坛上量科最灿烂的金星。这两位大师都处于当时封建王朝的黑暗统治时期,他们一生都用音乐艺术来反抗这种统治。舒伯特采用轻蔑漠然的乐观主义去斗争,在作品中除去对黑暗势力的描写,同时还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其作品风格是以抒情性为主,结构较为自由,旋律性很强。 在钢琴曲和交响曲方面,舒伯特承袭和发展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传统。而在歌曲方面,舒伯特在民间音乐中寻找源泉,开创了浪漫派抒情歌曲的先河。
舒伯特在艰苦的生活中作品源源不绝,他屏弃贵族似的社交界和有钱人。他的作品在以他为中心的青年人当中流传,很少得到当时社会的公认。虽然偶尔也出版过少数几首作品,也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1828年11月19日,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贫困交加中与世长辞。
---- 歌曲之王
舒柏特是十八、九世纪以来第一个以优秀的歌曲创作闻名于世的音乐家。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歌曲。当他写出那首动人心弦的歌曲《纺车旁的马格丽塔》时,才只有十七岁;而《魔王》、《野玫瑰》等至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优秀歌曲,是他十八岁那年写成的。据说,贝多芬临死前在病床上读了几首舒柏特的歌曲后,曾惊叹地说道;“真的,在这个舒柏特身上闪耀着神奇的火花!”
舒柏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 钢琴伴奏三者密切配合、水乳交融。他的歌曲创作既继承了 前人的艺术成果,又把歌曲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所以,人们把舒柏特誉称为“歌曲之 王”。
除了大量的歌曲外,舒相特还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他 的创作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一八一三年 —— 一八一七年。在这个时期中,舒柏特首先在歌曲领域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歌曲的半数是在这几年内写出 来的。这个时期他也创作了一些交响曲,但这些作品还不够成 熟。一八一八年——一八二七年是舒柏特创作的中心时期。 在这十年中,他除了继续写作歌曲外,还创作了声乐套曲、 交响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比较大型的作品,并写了 《音乐瞬间》和《即兴曲》等钢琴小品。这一时期他的大型 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十九世纪初叶,随着社会状况的急剧变化,欧洲文学艺 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浪漫主义的潮流。这种新的 文艺潮流,也对舒柏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使他的音乐创作 在题材内容上、形式结构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形成了一种 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作曲家迥然不同的新风 格——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如果说,贝多芬是西欧古典乐派 的登峰造极者,那么舒柏特就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slrt” ?9. 和奠基者之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足舒柏持和 德国音乐家威柏。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如侧重个 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音乐艺术的结合、吸收民放民间音乐的特 点等,另外在创作手法、体裁、形式上也有许多革新、创造。浪漫主 义音乐是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感情在音乐上的一种反映,它是一 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浪游主义音乐的评价,须根据不同作家的 作品、艺术观、世界观来进行具体件析)。和贝多芬那些充满英雄性、斗争性以及结构极其严谨的音乐不同,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形式自由,富有抒情性,着重于对人的心理的细腻刻画,并往往从“我”的角 度出发来倾诉感情。他的音乐听起来就象是作曲家本人的日记的一页,又象是作曲家和听众在娓娓交谈。他的作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但是,这美好理想往往只局限在个人幸福的圈子里;温暖的家庭、甜蜜的爱情、恬静的生活等等。他还常常在作品中描写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阻挠人们去获得幸福,把人们 引向黑暗、死亡,而人们虽然痛恨它却无力抗拒它(如《少女与死神》《魔王》等)。在舒柏特后期的作品中,孤独、苦闷、心灰意冷的情绪越来越强烈,甚至成为一些作品的基调(如《冬之旅》);这反映出饱经生活风霜的舒柏特,已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天真的幻想,而对严酷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舒伯特在作品中所表现的这种个人的生活体验和遭遇, 在当时的奥地利社会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十九世纪初叶的 封建复辟, 使德奥一部分有进步要求的青年知识分子陷入了 深深的苦闷之中。当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处于高潮时,他 们还未出世,他们未能看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们为理想 而斗争的英雄气概和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他们眼前看到的 只是资产阶级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的 破灭,四周一片黑暗。他们不满于德奥一般市民阶层对统治 者的奴颜卑膝和苟且偷生的庸俗习气,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理 想和政治出路在哪里;他们的理想只能停留在朦胧的幻想和 个人的小天地之中,而这些朦胧的幻想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又 往往落空。最后,他们只有堕入悲观、失望、彷徨之中。因 此,舒柏特作品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以青年的磨工或是孤独 的流浪者的身分出现),正是当时奥地利这一部分匈识分子的 缩影。
舒柏特的音乐还和民间文艺、民间音乐以及风俗性的生 活有密切联系。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奥地利、德 意志、匈牙利等地的民间音乐、民间舞曲的音调;他的朋友们 常常把他叫做“艺人”,这说明了他对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了 解。他的有些朋友,也曾向他提意见,说他的音乐“乡土风 味太浓了”、“太奥国式的了”,但舒柏特不同意这些意见;他 回答说:“就应该是这样的”。这一点,也正是舒伯特的音乐 之所以深受奥地利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舒柏特没有象某些消极浪漫主义艺术家那样,以自己的 创作去美化中世纪的社会,以乔装打扮的古代亡灵来引导人 们逃造现实;也没有象某些受统治者支持的音乐家那样,用 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音乐去麻醉人们的精神;而是面对着 严酷的现实,用自己的音乐作品,道出了压抑在心中的悲 愤、唱出了自己对光明的渴求、控诉了命运的不平。虽然, 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还不可能找到造成这不平 命运的社会根源,更不可能看到光明的出路在何处。但是, 通过他那一首首曲诉衷肠的音乐作品,人们 以更清楚地 了解到他所处的社会的黑暗和当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痛苦、 矛盾。这一点,正是舒柏特的音乐作品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 意义。(摘自《无限的痛苦在折磨着我》作者:韩建彬)
----- 主要作品列表:
- 魔王Op.1D328 (1815)The Erl-King <英>
- 悲剧交响曲D417(1816)Tragic symphony<英>
- 小交响曲D589 (1818)The little<英>
- 鳟鱼五重奏 Op.114,D667(1819) Trout quintet<英>
- 未完成交响曲 D759(1822) Unfinished symphony<英>
- 浪者幻想曲D760(1822) Wanderer fantasy<英>
- 音乐的瞬间Op.94,D780 (1828)Musical moments<英>
- 阴谋者D787(1823) The Conspirators<英>
- 罗莎蒙德Op.26,D.797 (1823) Rosamunde<德>
- 音乐瞬间Op.94-3 (1823/26) Moments Musicaux<法>
- 军队进行曲Op.51-1,D.733-1 (1818) Marche militaire<法>
- 大奏鸣曲 Op.143,D784 (1823)Grande sonata<法>
- 死神与少女四重奏D810(1824) Death and the maiden quartet<英>
- 阿佩乔尼奏鸣曲 D821(1824) Arpeggione sonata<英>
- 小夜曲 D.957-4 (1828) Standchen<德>
- 圣母颂Op.52-6,D839 (1825) Are Maria <英>
- 冬之旅Op.89,D911(1827) Winter journey<英>
- 大交响曲 D944 (1825/28) The great<英>
- 天鹅之歌D957(1828) Swan songs<英>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7
贝里尼 (Vincenzo Bellini)<意> 1801-1835
---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亚的音乐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师从辛加莱里学习作曲。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诺尔玛》最为著名。他的歌剧富含浪漫主义特色,尤以旋律的清丽婉畅著称(肖邦、威尔第在旋律写作上都颇受其影响)。除《诺尔玛》外,《梦游女》、《清教徒》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著名作品为:《进行曲(1831) Marcia 》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7
兰纳 (Josef Lanner) <奥>1801-1843
---- 素有“圆舞曲之父”的美称。
Autodidacte du violon, ce fils de gantier, distingué, sensible, pudique, a été l'un de premiers (avec Weber) à débarasser le vieux l ndler autrichien de ses rustres "sabots" pour donner naissance à la valse citadine, élégante et rythmiquement plus élaborée; il a posé les fondements d'un style qui sera par la suite magnifié par Strauss père et ses fils.
Il composait avec une grande facilité et se fiait à sa veine riche et spontanée : avant un bal, il lui arrivait de jeter au dernier moment quelques notes sur le papier; dans la pièce voisine, ses collaborateurs veillaient à l'accompagnement et à l'orchestration. C'est à cause de cette aisance justement qu'un jour, malade, pris de court et incapapable d'aligner trois notes, il fit appel à son associé Johann Strauss I qui composa à sa place. On connait la suite : profitant de la situation, Lanner utilisera à l'excès les talents son ami , jusqu'à ce que ce dernier, lassé et humilié, ne décide de faire cavalier seul...
Les oeuvres les plus marquantes de Lanner sont :"Trennungs-Walzer" op.19 (valse de la séparation), "J gerLust-Galopp" op.82 (galop de la joie des chasseurs), "Pesther-Walzer" op.93 (valse de Pest), "Die Werber" op.103 (les prétendants), "HofBallT nze" op.161 (danses du bal de la cour), "Die Romantiker" op.167 (les romantiques), "Abend-Sterne" op.180 (étoiles du soir), "Hans-J rgel-Polka" op.194 (polka de Hans J rgel), "Die Sch nbrunner" op.200 (valse de Sch nbrunn).
---- 主要作品:
- 新维也纳连德勒舞曲Op.1(1823) Neue Wiener Landler<德>
- 巴登轮舞圆舞曲Op.64 (1830)Die Badner Ring’ln<德>
- 宫廷舞会圆舞曲Op.161 (1840)Hofballtanze <德>
- 浪漫者圆舞曲 Op.167 (1840)Die Romantiker <德>
- 玄布隆的人们圆舞曲 Op.200 (1842)Die Schonbrunner<德>
- 施太尔风格舞曲 Op.165 (1840)Steyrische Tanze<德>
- 汉斯波尔卡 Op.194 (1842)Hans jager-Polka<德>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8
柏辽兹(Hector Berlioz)<法>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具体说柏辽兹,他的主要创作都是在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十年-三十年代写出的.早在1826年,他写过《希腊革命》大合唱;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还把《马赛曲》改编供合唱与乐队演出之用,并在总谱上注明这首乐曲是"为一切有嗓音、有良心和血管里流着热血的所有的人而写"的;他参加过意大利的烧炭党这一革命组织,在《浮士德的沉沦》中他还用入著名的匈牙利革命歌曲《拉科齐进行曲》.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到1848年,柏辽兹的创作生命实际上已近结束.他在晚年写出的大型作品,如《天主颂歌》(1849年)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1854年) 、大歌剧《特洛伊人》(1856-1858年)等,在风格上变得平静而稳健了.柏辽兹的最后作品,是在1860-1862年间根据莎士比亚的喜剧《无事生非》写出的喜歌剧《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1869年3月8日,柏辽兹在巴黎孤单地死去,他的遗体由古诺(C.F.Gounod,1818-1893) 、托玛(A.Tomas,1811-1896)和其他一些著名音乐家护送,在《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声中入葬.
---- 主要作品:
-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法>
-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法>
-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法>
-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英>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法>
-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法>
- 基督的童年Op.25(1850/4)The childhood of Christ<英>
- 幻想交响曲Op.14(1830)Fantastic symphony<英>
-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Op.16(1834)Harold in Italy<英>
-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英>
- 夏夜Op.7(1840/1)Summer night<英>
- 罗马狂欢节Op.9(1843)The Roman carnival<英>
- 罗密欧与朱丽叶Op.17(1839)Romeo and Juliet<英>
- 送葬与凯旋交响曲Op.15(1840)Funeral and triumphal symphony<英>
- 特洛伊人(1856/9)The Trojans<英>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9
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 <奥>1804-1849
罗列莱圆舞曲 Op.154 Loreley-Rhein Klange <德>
安娜波尔卡Op.137 Annen Polka<德>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9
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俄>1804-1857
-----俄罗斯作曲家、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在1804年6月1日生于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一个地主家庭里.十三岁,他到彼得堡一所贵族寄宿学校读书,接触到当时的一些时步思想,课余不断地从事音乐研究----学钢琴,学唱歌,研究音乐理论,并尝试作曲.毕业后,他在一个政府机构中工作,同时仍积极参加业余音乐活动,这时候,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格里鲍耶多夫和奥多耶夫斯基等文艺界人士的友谊交往,大大地促进了格林卡的创作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1830年春,格林卡第一次出国旅行,他在意大利住了三年多时间,结识了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和唐尼采蒂(G.Donizetti,1797-1848)等,并悉心研究意大利歌剧和时兴的意大利"美声"唱法.
1834年回国后,他决心根据俄罗斯的题材,按俄罗斯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即运用自己的创作才能来发展本国的音乐,特别是发展民族风格的歌剧.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在1836年间写成,同年年底在皇家剧院首次演出.格林卡称之为"祖国英雄悲剧"的《伊凡?苏萨宁》的上演,受到了广大的群众的称赞,普希金和果戈理等还用自己的诗作来祝贺它,歌剧初演的那一天,甚至被视作"俄罗斯古典民族歌剧诞生的日子".歌剧《伊凡-苏萨宁》上演后,格林卡便被任命为宫廷唱诗班乐长,与此同时,他又着手构思他的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歌剧的写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五年多的时间,一直到1842年才写成和上演.
1844年夏天,他再次出国旅行:在巴黎,他跟柏辽兹建立了友谊,随后在西班牙,他潜心观察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包括民间娱乐和音乐表演,所有这些都使他得益不少,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1847年,格林卡又回到祖国,但在这之后将近十年时间中,他屡次迁居,有时住在斯摩斯克,有时到华沙,有时在彼得堡,还到巴黎去走了一趟,过的几乎是流浪的生活.在这一时期中,他写出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奠定了俄罗斯交响音乐风格的基础.1856年夏天,格林卡最后一次离开祖国来到柏林,他辛勤研究各种古代调式,想用以改革俄罗斯的教堂合唱.1857年2月3日,格林卡病逝于柏林,同年,他的骨灰运回祖国,安葬在彼得堡的一所修道院墓地里.
在格林卡的创作中歌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两部不同题材的歌剧,开辟了俄罗斯歌剧的发展道路;格林卡的真正的交响音乐作品不多,而且篇幅也不大,但都称得上是才气横溢的范例.格林卡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盛时期,他的创作必然带有这些方面的印迹,他自认具有"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但这又不同于西欧浪漫主义艺术家常有的那种病态和偏激的幻想.
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地位,常被公允地同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或者,用俄罗斯著名评论家斯塔索夫(B.B.Ctacob,1824-1906)的话说,格林卡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作用,就像格鲁克和莫扎特在德国音乐史上的作用一样.
---- 主要作品: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1842)Ouverture Russlan and Ludmilla
伊万.苏萨宁序曲(1836) Ivan Sussanin
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1848)
阿拉贡霍塔(1845)
马德里之夜(1848)
幻想圆舞曲(1856)
Euridice 发表于 2008-7-10 00:29
弗朗索瓦.舒伯特(Francois Schubert)<德>1808-1878
著名作品
蜜蜂 Op.13-
上一篇:《仙逆》王林兄弟及手下的动向 下一篇:JOOP!
相关资讯
- 07-01· 北凉国的那些事(组诗)
- 07-01· 《乱世佛音》 第七章 巨变
- 07-01· 南匈奴始末(3)
- 06-30· 流浪在波希米尼亚
- 06-30· 希尼亚从大洋西岸放飞新
- 06-28· 瑪利亞之城 - 家庭日 "光
- 06-28· 至青年营弟兄姐妹的一封
- 06-26· 《三国群英大富翁》追忆
- 06-24· 东莞血汗工厂实录(281:沙田
- 06-22· 第一次看戏
最新资讯
- 06-22· 经典复刻,独一无二:试
- 06-22· 蓝旗营教学中心9月份盛大
- 06-22· 品牌折扣女装嫣然品牌折
- 06-21· IQVopdnkvdz 1100
- 06-21· kriyoylto8fyds'p;tyijyfuifiogoi
- 06-21· 巴黎春天缤纷圣诞 喜迎新
- 06-21· 晒JS宝宝贝贝些 咯
- 06-21· 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 06-21· [转载]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 06-21· 闲来蓟县看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