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沪商业街升级怪象:国产品牌"请"出 让位国际品牌

沪商业街升级怪象:国产品牌"请"出 让位国际品牌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6 18:06   浏览 N 次  

在中国商业经济繁华的上海,部分商业街在升级改造中不约而同地把一个个本土品牌“请”出去,让位于国际品牌。

漫步于那些新改造的路段,能看到中国字的店招差不多只剩下餐馆、药房、书店,消费品尤其是服装、化妆品几乎清一色是“洋品牌”。“升级造街”演绎成了“以品牌出身定去留”。


上海著名商业街——南京路步行街上一派热闹景象。

本土品牌被逐竟因“血统不好”

随着上海各区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更加“国际化”“提高档次”成为多个中心商业街的共同目标。

作为国产中高档化妆品品牌,家化集团旗下的“佰草集”“清妃”等产品在全国许多城市销售良好,“佰草集”还进入国际化妆品连锁零售巨头丝芙兰的门店销售。而当上海的淮海路规划定位于“国际时尚商务区”后,沿街百货商厦却要求其撤柜。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曲建宁无奈地说:“我们提出确保‘佰草集’产品销量进入商场前3名,‘清妃’进入前10名。但商场表示,他们的标准不是看销售额,而是看品牌,本土品牌‘血统不好’。”

中国驰名商标“美特斯邦威”是中国最大休闲服产销商的代名词,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位于上海淮海中路758号的美特斯邦威淮海店,租赁合同将于3月31日到期。而当这家企业向房东提出续约时,却被告知,为配合淮海中路的商业格局升级改造,有关部门已要求将店面转租给国际品牌。

“他们的解释是,淮海中路需要引进国际品牌,我们连参与竞价的机会都没有。”公司相关负责人周文荣说。

此前,南京东路所在的黄浦区也几次派人向这家企业表明,根据政府对南京东路规划的调整,美特斯邦威南京东路店将转租给其他国际品牌,并希望提前结束租约。

记者了解到,南京东路店、淮海路店的销售额占到美特斯邦威上海市场销售总额的40%。不久,这两个位置很好的店面将分别被国际品牌耐克和阿迪达斯租用。

据调查,上海不少中高档百货商场都有类似的排斥本土品牌的心态。即使在提升品牌定位和形象之后,中国驰名商标“三枪”仍然被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百盛等多家商场清退。占国内内衣市场份额20%以上的 “三枪”,在上海市中心百货商厦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部分“洋品牌”鱼目混珠

不久前,上海内衣行业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内衣品牌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发现,所谓的“海外品牌”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如“黛安芬”“安莉芳”等;二是海外品牌授权经销,国内总代理,如“兰黛”;三是在海外或港澳台注册的品牌,由内地品牌推广和出口企业负责经营,如“帕兰朵”“歌迪”等;四是起了个洋名字、实际是中国人注册和经销的品牌,如“维多利·保罗”“凯撒大帝”“威雯利”等。

“一些政府部门、商业企业和消费者重国外、轻国内,重品牌、轻品质。”上海内衣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国琪说,这种观念使得部分国内企业,非要将产品打上个不伦不类的洋名字,并且夸大宣传。

更有甚者,一些本土品牌被逐出后,取而代之竟是挂着洋文、实际为国内加工的非知名品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服装业从业人士说,部分国内企业自创新品牌时,请代理公司在海外注册商标,拿个“外国身份证”,尽管设计、生产全在国内完成,也能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洋品牌”,并设定一个较高的商品价位。

譬如,自称“英伦皇室内衣”的“GP”(企鹅卫队)品牌,成功进驻上海多家高档百货商厦。而经过工商部门调查,尽管在英国、中国注册了商标,但其所谓的“百年品牌”“英伦皇室内衣”等宣传纯属子虚乌有。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表示,为了快速打入高端市场,部分企业热衷于借“洋名”扬名,甚至假冒“洋品牌”。“这种看似走捷径的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打造有生命力的品牌,还会欺骗消费者,破坏和谐的消费环境。”

“国际化”需要公平竞争环境

专家指出,一些地区出现排挤、歧视本土品牌的现象,主要与相关部门、市场经营者及消费者对品牌片面理解、盲目崇洋的心理有关。

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多个中心区的商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高国际品牌经营比重”“引进世界顶级品牌”“建设国际一流商业街”之类的文字屡屡出现。一些区的商业主管部门还明确设定了商业街引进国际品牌的具体目标,提出要用3年时间使“国际品牌比重从目前的65%上升到70%”。

“政府部门对商业街进行规划、改造升级,无可厚非。”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上海财经大学孙元欣教授说,不应该把“一流”狭义地理解为国际品牌,只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品牌和商品,也可以是“一流”的。

专家指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本土品牌首先要练好“内功”,不断提高在市场中的谈判和竞争能力。但值得重视的是,商业街区规划,应当对符合商业街区形象和品质要求的各国品牌给予公平的吸纳,搭建平等的竞争舞台。如果刻意将本土品牌排除在外,剥夺它们的参与权,这样打造出来的商业街区,岂不成了“外国商业一条街”?

“除了真正弄清‘国际品牌’的概念、不要盲目崇洋,一视同仁的监管也很重要。”上海市政协委员、著名律师夏善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审查力度,尤其要杜绝海外品牌在宣传过程中刻意夸大品牌知名度、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坚定不移,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新一代消费群体对海外品牌的认知度较高,且已超越了以往对价值、质量、技术、服务的认知,因此整个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很重要,改变盲目崇拜“洋货”的消费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