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现代人还要不要建《家谱》、《家训》?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4 22:53 浏览 N 次现代人还要不要建《家谱》、《家训》?
一、 为什么要弘扬“家学文化”
(一)“富不过三代”其“富”丢在哪里
家学文化对家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孟母择邻而居,愤断机杼,而笃励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启超的祖父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学文化与书香门第,得以培养出学业大成的思想家梁启超。
现代人的遭际又如何呢?某市曾于九十年代评出‘十大青年企业家’,当年他们是何其风光,却没有几个想到禀祖训,立家规,塑家学文化。到今天,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十大青年企业家’只剩下寥寥几个。其他人要么犯案进了监狱,要么难以支撑而宣告破产,更何谈三代富贵?与古人相比,差异实在太大。
庄子曰: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天性”与祖宗的修道立德、宗族的文化渊源有关,它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心态、性情、知行、人格及富贵等。一代人传艺给一代人。如历史上出现的许多祖孙或父子相传、相继的各类专业世家或文化世家,慢慢形成“家学文化”,使“天性”亦离凶趋吉,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旺族)临门,人生幸福。
二、“家学文化”都说些什么?
家学文化的意义如此深远,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去继承与发扬呢?
通俗地说“家学”就是一门关于“如何传家、兴家、安家与发家”的学问。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
第一方面是表现在家学上的“外在”文化,那就是居家文化,居家文化主要由建筑文化和家具文化组成,建筑文化主要讲居住环境的选择、地基、新房的风水地理、门房的大小布局、建筑材料的选择、花草树木的栽种等。但居家文化更主要的是重视在传统家具文化上。
我国传统居家中的家具造型、摆设及厅堂的座位是严格有序的,“中堂”所悬一定是按“皇、相、翰林、名人、格言”为序的匾额,这不是“阶级剥削”,而是中国古代的社会文明中的“序”和“礼”。中堂两侧是“联”(门柱的为楹),厅堂东西墙悬挂的皆是名人字画,内容涉及均为儒家、礼教或养性修身的有益作品。厅堂中最重要的是家具,家具是人格、地位、学位、族位的物化序列。厅堂家具以“静”为主,这和欧洲以华丽的“闹”为主形成鲜明的不同风格。首先是条案,上陈供器,有瓶(平)炉(政权与丰稔)、灯(明、智)为主要内容,是相序有致的象征。中间是八仙桌、左右置大椅,右主、左宾。左为上,右为下,无论是长辈还是僚幕皆以“序”来平衡社会的法则。两侧是“属”,皆晚辈或下属的排列座式。两椅间设有茶几,是缓冲过渡的中庸设计。
这种厅堂气氛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结晶,在大静中有稳如泰山的素穆气象,这种模式有一种系统的、高涵量的文化氛围。它使人从小就按一种传统而先进文化的模式去生活,这种家具陈设的结构曾经在历史上接受了各种考验,尤其是大批外族入侵或政治动乱北方夷族的入侵皆为历史大患,都未能动摇堂中陈列的一把椅子,到了清朝,努尔哈赤的子孙们,亦尊重汉规,并在此氛围中,虚心学习大儒文化,创造了历史上堪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的“三朝盛世”,今日我们落后于西方,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否定。
家学文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表现在家学上的“内在”文化,那就是《家谱 》与《家训》
《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来源、发展、功绩及本门子孙姓名,传记的谱碟,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积累并沿袭下来的一笔独特的文化遗产,历史学家称之为我国浩瀚历史资料宝库中一个未开发的“金矿”;海内外炎黄子孙更把它视作寻根问祖、辨别血缘归属的依据。俗话说:鸟飞千里不离林,树高万丈不离根。寻宗问本,弘扬祖德,这是华夏子孙固有的世俗观念。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国有国史,地有方志、家族有族谱,从而形成中国上下五千年之文明光辉史册。
华夏民族,人皆有姓,生而具之,古今中外,男女老幼,概莫能非。泱泱华夏,亿万苍生,今日中华,百姓众多,拥有本族谱,家训的却为数不多。如果在我们现代社区村镇里,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部不曾有过的属于自己的“家谱”记念册,从古至今,排列有序,让我们其本族后代子孙追源流,寻根基、知祖宗、扬家风、理家财、鼓奋斗、求上进,去创造比祖先更加辉煌的业绩。每一个家庭为自己建立一个宗谱历史档案,形成新的“家学”文化体系。成为一代传一代的传家宝。使新时代的新“家谱”走入百姓千家万户,走入海内外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家庭;在中华大地和海外炎黄子孙中掀起寻根问祖、立业报国的热潮。
(丙)什么是《家训》
《家训》往往附在《家谱》或《族谱》中,放在谱碟的前面,给本族子孙座佑,也有另行成册。“家训”,又称家法、家规、家范、家戒等,是用以规范家人行为,调和家庭内部矛盾,处理和管理家庭事务,同时教育子孙如何生存立足,如何修身立德,如何传家、兴家、与发家等的准则与宝典。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著名的家训传世,从北齐颜之推(唐颜真卿的祖上)的《颜氏家训》到唐太宗的《帝范》,司马光的《家仪》,陆游的《家训》,以及元代郑太和的《郑氏规范》,清代康熙的《庭训格言》等。
(丁)为何要传承《家训》
以上这些家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部分内容仍然可以为我们现代家庭所用,而且与当今的“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内容大体上分为“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子、勉学、择业、养生、宗法、婚嫁、交友、艺文等十二个方面。在多数家训中“修身”与“治家”的比重最大。他们认为,修身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治家、睦亲以及其它所有行为之基。那“修身”到底修些什么?在古人看来,修身几乎包括一切道德论理,孝敬、仁义、诚信、友爱、善良、谦恭、勤奋、节俭、宽容、自省、忍耐……因此,一个青少年最终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往往与他当初的修身立志大有关系。显然,一个人若以道德完美为目标,必须立志高远。因为志向远大的人,未必都能成为国家栋材,但胸无大志的人,则必定碌碌无为。
(戊)家训与家族生存
当今社会、学校已成为新一代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有知识不一定就有修养,文化高不一定情性好。学校里大多是素质教育,而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情性教育往往是得益于家庭的日积月累的熏陶。因此,家庭在现代社会仍不失为基本的社会化媒体。所以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在传承历史优秀家训的基础上,结合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相应的家庭准则及家庭教育规范,对于家庭成员走向社会,使家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需要。事实上,中国历史上许多影响深远的家训总是与历史深远的家族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拥有《郑氏规范》的元代郑太和家庭,十一世同居,垂240余年。唐颜真卿祖上传下的《颜氏家训》,使该家族十五代人富贵,出了许多人材。这些事实印证了家训对家族生存竞争的重要意义。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似乎忘记了家谱、家训、忘记了传统家具与传统居家文化的概念,只顾一心挣钱发家,殊不知挣钱发家的源头在哪里,更不知发了家后如何恒家,使家族永远沿续下去的法宝在哪里?社会各界也在提倡“和谐社会”,但疏忽了从小事做起,小到个人修身,小到百姓家谱,小到民居家摆设……,正如温总理所说的“百姓家事无小事”一样,这些“小事”重视了,才会有和谐家庭,家庭和谐了,社区村镇方有和谐的基础,社区、村镇出现了一片和谐景象,那么整个社会才会出现:无“炒作”之迹,无“表面”之状,无“修饰”之容,无“败坏”之象,“若黄帝之道熙之然,君子之风穆之然”。使社区的居民“其心乐,其神和,其气融,其政太平,其道无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 07-01· 北凉国的那些事(组诗)
- 07-01· 《乱世佛音》 第七章 巨变
- 07-01· 南匈奴始末(3)
- 06-30· 流浪在波希米尼亚
- 06-30· 希尼亚从大洋西岸放飞新
- 06-28· 瑪利亞之城 - 家庭日 "光
- 06-28· 至青年营弟兄姐妹的一封
- 06-26· 《三国群英大富翁》追忆
- 06-24· 东莞血汗工厂实录(281:沙田
- 06-22· 第一次看戏
- 06-22· 经典复刻,独一无二:试
- 06-22· 蓝旗营教学中心9月份盛大
- 06-22· 品牌折扣女装嫣然品牌折
- 06-21· IQVopdnkvdz 1100
- 06-21· kriyoylto8fyds'p;tyijyfuifiogoi
- 06-21· 巴黎春天缤纷圣诞 喜迎新
- 06-21· 晒JS宝宝贝贝些 咯
- 06-21· 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 06-21· [转载]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 06-21· 闲来蓟县看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