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装 > 历史之眼:迷幻的西域〈之十二〉

历史之眼:迷幻的西域〈之十二〉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4 19:06   浏览 N 次  

  

  历史之眼:迷幻的西域〈之十二〉

  犹太人亚伯拉罕的东方传奇

  出生

  公元七世纪初,辉煌的大唐帝国像太阳一样把它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所有的异域蛮族都对它无限向往。这时,沉旧、没落的波斯帝国的一个犹太家庭出生了一个不寻常的男孩,取教名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是犹太民族传说中最古老的祖先,是他于公元前20世纪率领繁衍于幼发拉底河畔的犹太人子孙来巴勒斯坦,完成了伟大的民族迁徙。

  关于出生这名不寻常的男孩的犹太人家庭为什么会在波斯高原扎根,这要追溯到这个民族历史上的几大悬念。当族长的权杖传到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时,因为巴勒斯坦一带爆发了大灾荒,于是全族人迁往埃及。雅各有12个儿子,后来发展为12个支系部落。犹太人繁息日众,变成了强大的部落后又迁回巴勒斯坦。又经过了几个世纪,犹太王大卫征服了巴勒斯坦,建成了犹太圣城。大卫的继承人所罗门历时七年又在耶路撒冷的郇山兴建犹太人圣殿。从此,圣城耶路撒冷成了犹太人不管日后遭受任何苦难和漂流到世界任何角落也不会忘记的圣地。灾难的噩梦从新巴比伦大帝尼布甲撒攻占耶路撒冷时开始,当时5万犹太人被分成三批迁往巴比伦,是为"巴比伦之囚"。波斯帝国吞灭巴比伦后,部分犹太人又成了波斯帝国的臣民。犹太人曾经两次夺回故土,重建犹太国和犹太圣殿,但随后又被更为强大残暴的罗马帝国所灭亡,公元70年耶路撒冷城陷落,罗马军队将城内的110万犹太人屠杀得只剩下了10万人。耶路撒冷一带的犹太人终于被迫向世界各地逃亡,12支系部落只剩下两支,其余10个散失于战乱之中而下落不明。

  出生于波斯帝国的亚伯拉罕显然是向东散落的犹太部落的遗民,但他从出生开始就注定要成为一个以另一种文化符号存在的人物。

  经历波斯帝国覆亡

  阿拉伯人伴随着伊斯兰教的诞生像一股凶猛的潮水向东席卷,波斯帝国萨珊王朝尽管在艺术和文化上的建树举世闻名,但在新兴的阿拉伯势力面前,尤其在军事上束手无策。萨珊王朝末代君主伊嗣俟被阿拉伯人追杀至中亚木鹿城,他在此地遭受一个磨坊主杀害。他的儿子卑路斯逃往吐火罗斯坦,即古大夏地,在这里组织了波斯流亡政府。亚伯拉罕这时的身份是末代萨珊王朝的重臣,年龄为36岁。

  波斯帝国与大唐帝国具有传统的极其友好的关系,此时的流亡政府首脑王子卑路斯所能想到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向唐帝国求援,亚伯拉罕以重臣兼王子特使的身份前往东方大唐帝国。

  东方人的外交辞令也许是委婉和巧妙的,即使拒绝也让人带有无穷希望的感觉。亚伯拉罕也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客居长安等待煌煌大唐对苟延残喘的波斯政权施以强援。

  两年之后,大唐帝国彻底平定了西突厥汗国的残余势力,大唐的军队在中亚的塔什干生擒了西突厥大首领阿史那贺鲁。为了巩固新收复的疆土,最重要的是,更为了抵御咄咄逼人的阿拉伯东侵势力,大唐帝国决定把广阔的中亚纳入保护范围,即从政治上收归帝国的版图。波斯帝国已经覆亡,还没有被占领的残余领土也列入了大唐帝国封疆之列。这一庞大的册封使团成立时,亚伯拉罕以波斯帝国流亡政府重要官员的身份成为使团的正式成员。凭借着大唐的声威,再佐以折冲斡旋的政治和外交才干,册封使团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大唐名义的领土扩大到了里海以东。就连波斯帝国残存领土也成立了波斯都督府,流亡政府首脑卑路斯成为大唐册封的波斯都督。具有犹太血统,又经历了波斯亡国巨变的亚伯拉罕无疑成了使团首领大唐光禄卿卢承庆的得力助手,他出色地发挥了语言和侨民优势,他的才干名闻西域。册封使团归来后,论功行赏,亚伯拉罕被唐政府任命为从三品的右屯卫将军。对于异国侨民来说,这是相当高的职位了。

  作为大唐皇帝特使出访东罗马帝国

  大唐高宗大帝是个尚武皇帝,他的皇后武则天更是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在高宗大帝在位时期,大唐边界直抵波斯帝国的边郡。大唐帝国与阿拉伯人在波斯高原形成对峙局面。

  阿拉伯人不仅向东扩张,向西也直接攻击了东罗马帝国,迫使皇帝君士坦兹二世不得不将宫庭从君士坦丁堡迁往意大利。大唐高宗大帝向东罗马帝国派出特使的目的显而易见,即联合两大帝国的军事力量,东西夹击,摧毁那个咄咄逼人的以贝都因人为主的半游牧的野蛮国家。对于新兴的阿拉伯势力,当时正统的文明世界,如波斯人、唐朝人、罗马人尚无正确的认识。

  如果高宗大帝这一军事战略得以实现,那么波斯帝国便复国有望。亚伯拉罕是代表唐朝皇帝的最佳人选。亚伯拉罕一行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伊吾、铁勒属地,到了伊犁河谷的西突厥可汗庭。然后经过 罗斯、渡欧克河,抵咸海。沿咸海北岸沙滩西行来到伊克河,又到乌拉尔河,伏尔加河,进入阿兰境内,接着越过高加索山口,到达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因君士坦丁皇帝已将宫庭迁往意大利,亚伯拉罕随即赶往意大利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官方使节来到罗马帝国,几百年前大汉帝国的甘英曾因安息人的阻挠只差一步未曾踏上罗马帝国的土地,给自己和无数的后人留下了遗憾。犹太人亚伯拉罕是代表这个东方大帝国以官方名义正式造访的使节,这一行为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此,亚伯拉罕使团在见到了罗马皇帝后立碑以作纪念。

  亚伯拉罕在迢迢数万里的跋涉中,以大唐帝国的名义,沿途访问了诸小国和部落的首领。因此,尽管他没有达到让两大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阿拉伯人的目的,从外交意义上,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功。沿途诸小国君主的使节纷至沓来,东罗马帝国也连续向唐朝派遣了三批回访的使节。这是亚伯拉罕在这个东方大帝国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出使回来后,他被封以上柱国和开国公的正二品爵位。

  高宗大帝的皇后武则天当政时期,亚伯拉罕仍然受到器重,为武周朝庭团结蕃王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亚伯拉罕被列入功臣之列,画像得以在高宗大帝和则天大圣皇后的陵墓前刻立。

  犹太人亚伯拉罕以95岁的罕见高龄在大唐东都洛阳的私邸中辞世,结束了他为波斯、大唐两大帝国忠诚服务并屡建奇勋的一生。谁也没有想到,他会以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千多年后重新出现,并揭开了犹太部落"大疏散"的东支下落的秘密。

  阿罗憾墓志碑出土

  阿罗憾墓志碑出土于大清光绪末年,出土地点是大唐东都、武周神都洛阳。最先发现汉字"阿罗憾"即犹太人常用名Abraham〈亚伯拉罕〉的是日本人羽田亨。随后,墓志上所叙述的史实陆续被研究者层层剥离,得到了确证。有人提出,阿罗憾这个姓名不来自拉丁语,应本自希伯来语。

  阿罗憾--亚伯拉罕,一个犹太人的东方传奇,便全部凝聚到这块墓志碑上,几百个汉字隐含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更把这位为大唐帝国创立了不朽外交功勋的犹太人填回了历史的记忆之中。因其如此,向东奔逃的犹太支系的下落到此似乎明朗清晰起来。

  犹太古典《以赛亚书》第49章第12节预言自耶路撒冷圣城陷落后散落各地的犹太人总有一天要回到本土参拜圣殿:"看呀!这些从远方来,这些从北方、从西方来,这些从西尼姆来"。所有的犹太人甚至所有的西方人对这句话深信不疑,许多人都相信"西尼姆"就是中国,即秦王朝。

  在20世纪初年,斯坦因在新疆和田东北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一件犹太人遗物,这是一封用希伯来文写的犹太波斯语书信,共37行,写信人是一位是犹太商贩。他在于阗经商赔了本,写信给泰伯里斯坦〈Tabaristan,今里海南岸〉的朋友,恳求帮忙处理他收购到的劣质羊群。

  伯希和从敦煌藏经洞拿走的文书中有一件忏悔祈祷文,被学界认为是唐代文书,用希伯来文写在纸卷上,内容大部分摘自《旧约 圣歌》。也是敦煌出土的景教文献《世尊布施论》中的第138行至140行写道:"所以,拂 向石国伊大城里,声处破碎,却亦是向量从,石忽人被煞。余百姓被抄掠将去,从散普天下。"拂林是"罗马"一词的隋唐译法,伊大城显然是耶路撒冷城,石国即犹太国,石忽人即犹太人。文字所叙述之事就是公元70年罗马军队血洗耶路撒冷事件。

  阿富汗是古大夏地,即吐火罗斯坦,有一个杜兰尼族,他们自称是"以色列的子女",在"巴比伦之囚"时初安置在米底亚,后米底亚东进至阿富汗西北部。他们传说自已是犹太扫罗王〈大卫之前任〉的嫡裔。扫罗有子名耶利米,耶利米之子即称阿富汗,进入阿富汗的就是他的各派子孙。他们的法律,称为《普黑通洼里》〈Pukhtunwali〉,也和古代希伯来的法律大体相同,只是包含一些伊斯兰教因素。与上述传说相印证,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南155公里至坎大哈途中的加兹尼贾姆村曾有最重要的犹太人遗址考古发现。这些地下实物证明,兴都库什山南麓也是犹太人疏散地之一。

  9世纪有个叫伊本 法德兰的旅行者曾到过可萨突厥汗国境内,他说可萨汗及其亲属信仰犹太教,当城里有个犹太教堂被穆斯林破坏后,可萨汗曾发誓要夷平汗城阿的儿城内的所有清真寺。10世纪时,出身于犹太家庭的西班牙著名外交家沙普鲁听说在远东有个犹太人国家,统治者也是犹太人,于是托来访的斯拉夫使团中的犹太随员带信给可萨汗国可汗,信中描述了西班牙在欧洲所处的位置,要求可汗也来信介绍他们的情况。当时的约瑟可汗大概在960年左右回信给沙普鲁,信中说,数世纪前布兰可汗梦见一位上帝,答应给可汗荣耀和权力。布兰得到这一鼓励,果然强大起来。拜占庭皇帝和哈里发都派使节来要他信奉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布兰也请了以色列的贤人来,经分别询问后,他就决定信奉犹太教。

  失去了祖国,逃亡,流落,迁徙,在漫长的历程中,在不同民族各种文化宗教的夹缝中仍然顽强地保持自已的信仰,这使得犹太民族在20世纪终于实现了回到耶路撒冷参拜圣殿的愿望,建立了犹太以色列国。数万里丝绸之路,向东疏散的犹太人以经商的身份维系着生存和希望,维系着复国的梦想。在9世纪,一位叫伊本 霍达特贝的阿拉伯人就写过一本《省道记》,在题为"被称为拉唐人的犹太商人"一章中写道:

  "这些商人讲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斯拉夫语。他们的旅途从西方至东方,从东方至西方,部分道经陆路,部分经由海路。他们从西方输出阉人、女奴、儿童、丝绸、毛皮和剑。他们在佛朗国〈即法国〉乘船经西海〈即地中海〉,驶向法拉玛〈Farama,埃及沿地中海的一个城市,古代称Pelusium〉。在那里他们将货物装在骆驼背上,经陆路至柯尔祖姆〈Kolzoum,即苏伊士〉,约五天路程,全长20法萨赫〈每法萨赫约6公里〉。然后在东海〈即红海〉乘船,由柯尔祖姆至贾尔〈麦地那的一个港口〉和吉达〈麦地那的一个港口〉。以后驶向信德、印度和中国。在归途中,他们将麝香、沉香、樟脑、肉桂和东方国家的其他货物带回到柯尔祖姆,再运至法拉玛,在西海装船。由此驶往君士坦丁堡将货物售给罗马人,有些则直往佛朗国王宫庭展示他们的货物。

  "有时这些犹太商人自西海乘船驶向安提俄克,然后经三日路程抵达幼发拉底沿岸和巴格达,又从那里沿着底格里斯河而抵乌布拉〈Obollah,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一港口〉。再从这里乘船往阿曼、信德、印度和中国。

  "各种旅程中也有通过陆路的。商人们从西班牙或佛朗出发至苏阿克沙〈即摩洛哥〉,然后抵丹吉尔,经凯鲁万〈Kairowan,突尼斯的一个城市〉而至埃及首都。再经拉姆拉〈巴勒斯坦西部城市〉、大马士革、库法、巴格达、巴士拉、阿瓦士、波斯、起儿漫、信德、印度而抵中国。有时他们采用另一条路线,从拜占庭腹地穿过斯拉夫人地区而达可萨人的首府。又渡里海而至巴里黑,他们从那里通过河中地区继续其旅程而到达回鹘人地区,从那里至中国。"

  阿罗憾--亚伯拉罕--Abraham,他的墓志碑的出土,惊现了一个古老的历史预言,似乎是护佑犹太民族神灵的启示;他的传奇经历和他的高官显爵,高寿而终,也体现了东方的温和儒雅和海纳百川。

  亚伯拉罕,率领犹太子孙找到了一块繁息生根的故乡;也是亚伯拉罕,把向东散落的犹太民族千年回归的记忆存留。久远的历史浸在血脉中的情感,令人心中颤抖而悲凉。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