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满径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4 18:42 浏览 N 次·五月二十一日·从依赖到独立
依赖与独立是相辅相成的。
有人需要你,这是天下最可珍惜的感情。
英国散文大师卢卡斯写过一篇感人的童话:一个母亲的当兵的儿子在战场上死了,消息传到了母亲那里。她的儿子是在冲锋陷阵时阵亡的。母亲哀痛非常,祈祷上主说:“要是我能再见到他,即使只见五分钟,我也心满意足。”这时天使出现了,对她说:“你可以见他五分钟。”母亲欢喜的眼泪流满双颊说:“快点,快点让我见他。”天使回答说:“你的孩子是个大人,他已经三十岁,你要看他三十年中的哪个五分钟呢?”母亲听了以后,一时也说不出来。天使说:“你愿意见到他英勇殉国的情景呢?还是他离开你参加军队的那一刻呢?你愿意见到他在学校里走上讲坛接受奖品的那一天,抑或是他还是婴儿在你怀中的时候呢?”母亲的眼神开始闪亮,她一字一句的告诉天使:“这些我都不要。我要的是那一天,他从院子时跑进来,要我饶恕他的顽皮。他年纪那么少,却那么不开心,满脸污泥,眼泪直淌。他扑向我的怀里,几乎把我撞倒。”
孩子三十年的岁月当中,母亲最愿意见到的,是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刻。人生最感人的事无过于听到有人对你说:“我需要你,没有了你不行。”
凡是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有这种需要感,遇事都会来找他。
要是看见自己的孩子或是学生能够勇敢的面对人生的挑战,有能力、也有准备,而你曾经帮助过他,让他达到今天的圆满成熟,那种高兴,是语言难以形容的。
我们不应该让孩子依赖我们,受到父母性格的左右。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去自力更生。孩子应该做的事,父母不要替他做。父母也不要事事替孩子做决定,要给他机会去勇敢地作智慧的决定。
有人需要你固然可爱,但是养育儿女和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却是培养他们独立的能力。
·五月二十二日·付代价
耶稣帮助人、医治人,付的代价都是很大的。
那个患血漏病的女人,偷偷的走近祂,摸祂衣服的繸子,以为耶稣不知道;但是主耶稣转过来身来向她说话,因为有能力从祂身上出去(可五30)。
保罗·图尼尔在他所写的《医生手记》这本书中,谈到一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城的医生的故事。这位医生有时会按手为人治病,可是后来他放弃了,因为他受不了这种治病方法在他自己身上所产生的后果。他说:“比方我的病人患的是咽喉火,祷告后,他的病霍然痊愈,可是我自己却立刻患上了同样的病。”
图尼尔接着说:“我把这件事告诉我的妻子,我们立刻想起一件我和她常常注意到的事,这就是每逢我们为别的夫妇排难解纷之后,当天晚上,我们自己也会口角一场。”
要帮助人而自己不付出代价,是办不到的。要帮助人一定要自己真正亲尝他人的酸甜苦辣。我们最大的矛盾是想领受,很少付出。
我们在交友上是如此。
有一种所谓的友谊是守财奴式的。这种人只想从他的朋友那里得帮助、得安慰、得力量,自己却一毛不拔。有一种人可以滔滔不绝向朋友诉苦,可是他的朋友要是向他诉苦,他却不想听。也有一种人处处觉得人家有义务尽朋友的责任,人家若要求他做什么,友谊对他便成了一种负担。
我们在教会里面也是如此。
教会中有一大群人,总是讲希望教会为他们做什么,老是说他们要的没有得着;可是却不愿教会对他们有什么要求,或者等他们来为教会做什么事。他们要利用教会,却不愿为教会所用。
我们在与上主的关系上也是如此。
许多人长远的把上主放在一边。,我行我素,要到需要祂的时候才去找祂。我们要的时候才找上主,可是从没有想到,上主也要求我们给祂。
人生无可避免的要有所付出,这是在凡百事上成其伟大应付的代价。一个只知贪图舒适、安乐的人,绝不会懂得什么叫做伟大,也不会了解成其伟大所要付的代价。
·五月二十三日·徘徊门外
我们一生做事,徘徊门外的时间很容易太长。
我们讲道就容易犯这种错误。
讲道要表达一个主题,当然应该提供历史的背景,加以铺陈。可是我们常常把太多的时间用来讲开场白,等到转入主题,时间已经无多。特别在今天,讲道长过二十分钟,听众就会不耐烦。
我们在读书的事情上也会犯这种错误。
很多学生读书,大多点到即止,不求深入了解。读书要深入,就得下功夫,要有恒地钻研;不是每个学生都愿付出这种代价的。结果,是每一科都只能沾一点儿边,从不能登堂入室。要得到圣经中所蕴藏的宝贝,只是徘徊门外是没有用的。
我们在交朋友上也会犯这种错误。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都有“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之感,原来友谊的建立需要下功夫的,要得到真正的友谊,单是表面肤浅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有内心的深相契合,能肝胆相照。
我们与主基督的关系也会犯这种错误。
许多人与主基督的关系也是徘徊不前。他们敬佩主,像英国诗人布朗宁所说的,相信基督的真道是真理。他愿意做基督徒,可是基督要求我们完全的摆上。做基督徒需要全生命的奉献,可是一般人在全身心奉献的大门口便停步了,他们在门外徘徊。
·五月二十四日·生与死(一)
人生的价值是不能够用年岁来衡量的。这道理人人都明白。
生命的长短与生命的价值,其间没有必须关系。亚历山大帝死时只有三十三岁,但他已经实际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为基督教会的来临铺平了道路。英国神童诗人查特顿死时十八岁,济慈死时二十六岁,布鲁克只活到二十八岁,雪莱三十岁便死了。这些诗人所留下的诗作,留存千古。舒伯特死时三十一岁,莫扎特也只活了三十六岁,但是他们给世人留下的乐章会传诸万世。
人生不可以用生命的长短来衡量。
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人无论怎么老,都不可以死,因为死后要见上主。谁也没有资格去见圣洁无瑕的天父。
可是凡是懂得怎样与主基督同行的人,不问年龄,随时可以死;因为与主同行的人,已经生活在天父面前。
圣经上有一处奇妙的经文,是在《约翰壹书》二章二十八节,作者约翰当时所思念的是主的再来,和再来时会发生的事。他告诉他的读者:“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祂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俱,当祂来的时候,在祂面前也不至于惭愧。”约翰的意思是说,我们若住在基督里面,与基督同活,祂的再来,就不会是生命的中断,而是生活中再自然也不过的事。
要是我们不认识天父,死亡是可怕的。要是借着耶稣基督,天父成为我们的朋友,那么无论死的呼召何时临到我们,不管是早晨、中午或晚上,我们都可以坦然无俱面对死亡。
·五月二十五日·训练成材
有年夏天,我们开车在英国北部旅行,看见路旁有块嵌在墙上的石碑。这块碑好像是维多利亚女皇在一八九七年树立的。
我把碑文抄了下来:
塑造你成为合用;嵌在这壁上的石头,并不是天生那样;要有人把它量度改造,才能说:你值得我用。石头不经雕凿,不能成材,会遭废置,变成垃圾。要经过雕凿,才能变成合用的碑石,树立给人观赏,让人记念。人生也是如此。
天生我材必有用。彼得把每一个人看成一块活石,由天父用来建造灵宫,奉献给祂(彼前二5)。天父需要我们做祂所建造的宫殿的石块。
生活在世上,人人都有一定的用处,世上每个男女都可以在天父的计划和旨意中有份。
石头不经过雕凿,派不上用场。
石头要经过匠人的斧凿,塑造,才可以安放在规定的地方。这也就是说,我们若不受锻炼,就不能在天父的计划里有份。
这世上处处可以见到失败的生命的残骸,都是不肯接受锻炼的结果,有许多人天赋甚高,且有成就,却不能律己,不受管教,结果昙花一现,变成枯枝,饮恨终生,因为不能自律而失败的人,很可能比任何其他原因所毁坏的人更多。
生活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塑造我们。
父母管教我们,老师栽培我们,但是生活的经验锻炼我们成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塑造我们的力量。使徒保罗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主的人得益处。”就连灾难、不幸都能在我们身上起作用,锻炼我们。
因此不肯接受生活的锻炼和塑造,都是人生的真悲剧!
·五月二十六日·人的两种性情
我从报纸上读到一条新闻,说是有个罪犯被判下监。他养了一只喜鹊。结果这只鸟居然可通人意,成了他的好伴。读了这则新闻之后,我们不免会问,谁是那个真正的人呢?是杀人不眨眼的罪犯,还是有无限的忍耐来养鸟的人呢?
读圣经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问题。谁是真正的大卫?是宽宏大量,屡屡不杀扫罗的大卫呢?是不愿意喝他的手下冒生命危险从城门旁的井边取来的水的大卫呢?抑或是冷酷无情的,设计让乌利亚丧命,好占有拔示巴,满足自己私欲的大卫呢?
谁是真正的彼得呢?是在大祭司住宅的院子里不认基督的彼得呢?还是在公会面前为了基督奋不顾身做彼得呢?
谁理真正的约翰呢?是希望召来天火烧毁撒玛利亚一个村庄的约翰?还是再三叮咛:“小子们哪,要彼此相爱。“的约翰呢?
这样说来,谁是真正的我呢?我可以工作到精疲力竭,也会完全不想做事;我有时十分慷慨,有时却很吝啬;我能慈悲,也能残忍;我可以很忍耐,也会很暴躁。
犹太人相信每个人里头都有两种性格,一个好,一个环。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两个守护他的天使,好天使站在他的右边,不断把他向上提;坏天使让在他的左边,不断把他向下拉。
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性好像赶两匹马拉的战车的人,两马一驯一野,野马代表感情,驯马代表理智。”保罗在《罗马书》第七章非常生动而尖刻的写出了这种人性里头的斗争。
人的一个特色就是我们里头的两重性格,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只有一个人能有力量控制我们恶的一面、发扬善的一面,让善成为至善。这人就是耶稣基督自己。我们一生决难完全打胜这场仗;不过我们愈靠近主,愈发恒切的记念祂,我们里面的善就能不断的胜利,而我们里头的恶就会频频失利。要战胜自己,必须靠赖基督。
·五月二十七日·家庭聚会
基督教有一些对诗流传很广,听见的人很容易产生共鸣。
我在大学念书的时候,常常趁夏夜坐游船打发一个晚上,船上的人载歌载舞,玩游戏,十分开心。可是每次歌唱完了,总会唱出《诗篇》二十三篇。在英国国际足球最让人感动的场面,就是观众全唱“夕阳西沉,求主与我同居”。人心深处一定存有一种需要,听到这首赞美诗,会不由自主的回应。
人在本质上不是反宗教的,反而是相当虔敬的,得看我们用什么方法接触他们。
他们要是不愿来礼拜堂,我们难道不可以把礼拜堂搬到他们那里去吗?
教会今天最大的失败,是我们把教会和教堂(建筑物)混为一谈。
在保罗的书信里提到一对夫妇亚居拉和百基拉。我们对这对夫妇除了《使徒行传》简单的记载以外,所知不多。可是保罗书信中两次提到他们,不是保罗问候他们和他们家里的教会,便是他们和他们家里的教会问候其他的人(罗十六3-5,林前十六19)。
一次是这对夫妻在哥林多,另一次是他们在以弗所。不管他们在哪里,他们的家就变成教会。
有句拉丁俗语:“Ubi Christus ibi ecclesia”,译出来就是“基督在哪里,哪里就是教会”。
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到:只要有勇气又有吸引力,任何地方都可以变成教会。
·五月二十日八·快乐的脸和喜乐的心
天父喜欢我们用快乐的脸和喜乐的心来面对人生。
能快乐对自己有益处。
《箴言》的作者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这句话按原文也可以译为:喜乐的心可以让医药发挥作用。解经家莫菲特说:“内心快乐能医疾病。”
对一个心地快乐的人,药物能起的作用,远远大过对悲观苦闷的人。医生当然不会在他开的方子上写上:“每日三次,用快乐的心服下。”要是医生能的话,他一定会写的。笑得最多的人活得最长,这是在医学上证明了的事。
开开心心的笑,可以扩张我们的肺部,因而对健康有益。
我们若能用欢乐的面孔迎接生活,每多笑一次,也就把我们的生命拉长一次,等于给自己服下了一包良药。
能快乐对他人也有益处。
英国小说家斯蒂文森说:“宁可找一个快乐的人,好过找一张五镑的钞票。”可是认真想一想,真正快乐的人差不多找不到。
许许多多人的脸孔,如果要他们笑一笑,因为太硬,说不定会裂开。今天许多主日的聚会,如果硬要会众笑一笑,大家会很不自然。
不知怎的,他们就是不能又欢笑又敬拜天父。
《约伯记》告诉我们,地的根基被安置的时候:”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诗篇》的作者也说:“耶和华的圣民哪!你们要歌颂祂!”(诗三十4)有些人,你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即使黑云满天,也会变得像阳光普照。有些人,你和他们在一起即使是仲夏的日午,好像也见不到阳光。要是能遇到一个人,和他见过以后,你会觉得生活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可怕。能和这种人见面,一定好得无比。
·五月二十九日·自己的影子
我们要记住,在他人身上可以看见我们自己的影子。一般人相信,人既然如此,由他去吧。可是我们更应该相信;人虽然如此,可以改造他。
要是我们觉得一个人态度冷酷又不友善,很可能我们在他身上所看到的,只是自我的反映。我们要是觉得别人消沉,很可能是因我们而起。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耶稣说:“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七2)要是我们能记住,我们对别人的批评,常常只是自己缺点的反映,会大大帮助我们处事为人。
我们因此要用喜乐的心和快乐的脸孔与世人想处,这样我们才能把喜乐带给他人。真喜乐只能从基督那里得到。对经上最难解释的一个神迹的记载,就是耶稣在加利利的迦拿婚筵上变水为酒的故事。
不问这个故事有多少个意思,也不管我们怎样解释它,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这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的生活里有了耶稣,新的活力和欢乐也就随着祂进入生活,就像把水变成酒一样。
英国医药传教士格伦费尔,有次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请一位护士去到拉布拉多帮忙他。
他告诉那些应征的人说:“如果你们想生活得快乐,明年夏天在北美要为孤儿办一家医院,你们可以去帮我管理它。你们不但拿不到一分钱薪水,连生活费用还得自己付。可是我敢保证,你们会有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是过去从不曾体验过的,因为服侍基督可以让每一个人生活在快乐中。”
他的话透露了得到喜乐的心和快乐的脸孔的秘诀。
·五月三十日·自信
有对的自信,也有错的自信。
有充分的准备,又有力量能应付,这是一种自信。
有人非常惊奇,为什么飞行员能用那么快的速度驾驶飞机;因而对机师说:“你所冒的风险可大得不得了!”机师的回答是:“做飞行员的一个责任,就是要确保不冒任何风险。”
飞行员起飞之前,一定要尽人力之所能做的充分准备,相信自己一定能应付任何可预见的情况。
这种自信是好的。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有把握的自信。
有天赋而又有自知之明,也可以产生一种自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小时候告诉父亲,打算一生献身文学,成为一个作家。他父亲深知作家的苦乐,对儿子说:“做作家,一生以文学为事业,幸运的话,可以做王子;不幸的话,只能做乞丐。”小巴尔扎克回答说:“那很好,我要做王子。”英国海军上将坎宁安还在念书的时候,他的父亲写信给他,说现在有个进海军的机会,问他愿不愿考虑。坎宁安回信说:“我当然愿意,我要做海军上将。”
一个人选定一生的目标,胸怀大志,全力以赴,本着无比的信心向前。这,没有什么不对。
心高气傲,自命不凡,当然也是一种自信;但是,是错的。
一个人要是自信到认为自己完美无缺,凡事第一,那就错了。
有人说到一个自命不凡的人:“他说自己是自学成名,他不断把自己捧得天般高。”
这种发自骄傲的自信,总是丑恶的,惹人憎厌。
·五月三十一日·不要忧虑
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你真正去接近它们的时候,总能完全改观。
一件事从远处看,好像完全作不到;一旦非做不可,居然可以完成。
科学家爱迪生说得好:“困难和不可能之间的区别是:要实现不可能的事,花的时间长一点。”
英国派驻缅甸的勇将温盖特,有次向他的军队下达了一个命令,里头说:“要是你没有进去过,不许向我报告有进不去的热带丛林。”
人生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是表面看去办不到的工作,因为非做不可,也就办到了。
从远处看,好像不能解决的问题,等到非面对它、不能不解决的时候,就得到了解决。
许多人最大的毛病,是有一种天生的、内在的失败的倾向。英国十七世纪著名诗人约翰·苏克宁爵士对终日徘徊无策、灰心悲观的恋人,有一句很中肯的忠告:
要是神飞气扬感动不了她,难道神沮气丧反能赢得芳心?基督徒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因为能从天父恩惠中不断汲取力量。
看来难以担当的忧虑真正来临的时候,却负担得起。
有时候我们听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想到要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会要活不下去。可是事实上,人就活了下去。
不到要负起担子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能负多重。一个人不到呼求天父的帮助的时候,不会知道这种帮助有多大。
耶稣对我们有一句好忠告:“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六34)
·六月一日·平等
不分肤色,人人平等。
在孩子的眼里,是没有肤色上的歧视的。
这证明肤色是歧视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
英国有座神学院,设有一个著名的讲座;每年把著名的讲道人、神学家请来,教导学生在将来成为优秀的教牧人才。
应邀来主持讲座的都是一时之选。可是有一年从锡兰请来了一位不是白人的神学家,在这座神学院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一个不是白皮肤的人得到这种荣誉。这件事很难为人忘怀。
有肤色歧视的地方,不能谈基督信仰。
在天父眼中,没有肤色的歧视。祂爱一切人,不分肤色。我不是说,简简单单说这么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包括异族通婚在内。有许多实际的困难,需要用智慧、谅解来逐渐解决。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肤色歧视和基督教会是不能并存的。
天父爱世人。教会是天父的大家庭、世人是这家庭成员。
·六月二日·父母的考验
英国小说家巴里在《小白鸟》中,描写一位母亲照顾孩子上床睡觉。她望着孩子的脸,心里涌起一个问题:“我对这孩子尽了我一天的本分吗?”做父母的若能少一点想到要求孩子做什么,多一点思想孩子希望我们为他做什么,可以做更好的父母。
子女需要父母的指导。
英国作家切斯特顿在他的自传里,谈到自己的父亲。他小时候有件心爱的玩具,是一座小戏院,里头有硬板纸剪成的人物,还有舞台和布幕。其中有一个纸人是手握金钥匙的男人。
切氏告诉我们,他早已不记得那个纸人扮的是什么角色;可是在他脑中,一想到这位拿着金钥匙的纸人,就想到他的父亲;因为他的父亲为他打开了许多事事物物的大门。
切氏的父亲一定很出色,其实每个做父母的都应该是孩子们的好导师。
子女需要父母的友谊。
孩子有了问题,常常不愿找父母商量。这是很奇怪也很不幸的。他宁可和他喜欢的老师、同学、朋友谈心事。父母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件工作,就是和孩子建立一种关系,让孩子肯把自己的希望、忧虑、得意的事、挫折、成功和错误都告诉父母。
孩子要是有话却不能说出来,对他的心理可以造成无比的损害。说不出来的困惑会永远埋藏在他的下意识里,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有甚于毒药。
子女需要父母的爱。
人的最大的需要是要觉得自己有用、对他人有价值。人的最深切的愿望是安全感,希望在他生活在圈子里平安,不用害怕什么。
孩子的心里最大的需求,就是要有人爱护他。穷苦人家如果有父母的爱,胜过管理得最好、却没有爱的孤儿院千百倍。
·六月三日·校正波长
我们希望听到想听的东西,必须要把波长校正。
我们要是真想听自己的声音,波长必须放在诚实上。
这世界上能对自己诚实的人比较少。很少人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感情,他们眼里所见到的只是别人的短处。我的一位做牧师的朋友,常常爱用这样一个比方:我们看人有时好像看一张团体照片,里头的人不是个个凶神恶煞如凶犯,就是愁容满脸像在殡仪馆里。
我们看这样一张照片时会说,或者至少会想:别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只是自己与众不同。其实对自己应该要诚实,用诚实才能看清自己。
我们要是希望听他人真正的声音,波长应该校正在同情上。
朋友之间谈话(我自己就常常这样),我们总不愿耐性等人家说完他的经历、不幸、或者忧伤,自己抢着要说自己的,认为比人家的更动听;觉得我们的不幸和忧伤,比别人的更深沉。在这世界上,喜欢说话的人和愿意听话的人之间的比例,恐怕是五十比一,其实,世上最有价值的人,是肯听别人说话,而别人也肯向他倾吐心曲的人。
我们不能听,是因为我们缺乏同情。我们太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事,没有时间,也不愿意去听别人的话。
与别人交往需要同情。
·六月四日·做桥梁
有位很出名的神学家讲到他大战时当随军牧师的体验,他说:“在军队里,大家看牧师都把他当成上主的代表。”他接着说:“如果把当年的印象和记忆加以整理,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的牧师,应该有以下三种特别的品质。”
他们希望牧师能了解他们、关心他们、把他们当做一个个的人。
保罗·图尼尔在《医生手册》这本书里谈到现代社会的群体化倾向,个人失落在群体中。今天的趋向,是个人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张表格上的号码,档案中的一张卡片。图氏说:“一个医生容易犯的大毛病,是不把病人看成一个人,只把他当成一个肺病或是胆病的病案。”
我们生活在一个用号码、卡片来代替人的时代,可是人的一个基本需要却是希望大家把了当作一个人。在教会里面,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当成人来看待。
在世人眼中,他也许只是一个号码,但在天父眼中,他是有姓有名的一个人。在上主的教会里,人都应该是人。
他们希望牧师清楚他们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处境。
要是一个人既不认识也不了解他们的问题、体验和盼望,对他们毫无用处。以西结把天父的信息带给被掳的人,他自己虽然没有被掳,但是他说的话值得在这儿重述:“我就来到提勒亚毕,住在迦巴鲁河边被掳的人那里,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在他们中间忧忧闷闷的坐了七日。”(结三15)帮助人的秘诀是:“到他们所住的地方,坐在他们中间。”这也是为什么天父要借着耶稣亲自来到人间的道理。
他们希望牧师能替他们向天父说话,也把天父的话告诉他们。
做牧师要能把信徒的祷告、需要和要求设法带到天父那里,又能把神的信息带回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真是伟大得不得了的任务。要完成这任务,必须在生活上同时亲近上主和人。他要像古时的大祭司,是天父和人之间的桥梁。
我们在这里所思想的,虽然只是牧师的工作,但这些要求不应该只限于教牧人员,每个基督徒对他四周的人都应该做到。
·六月五日·美好的事物
英国作家戈西甫常爱讲伟大的探险家帕克的一个故事。白氏在中国的西北极其荒凉的地区旅行,跋涉数千里。有天他在荒芜的大地上,就在他的脚边,十分意外地看见一朵蓝色的小花,他感动地说:“天父来过这里。”
这也正是当年主基督看见野地的百合花的感受。
平淡的生活中总可以见到美好的事物,戈西甫对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悲观人生颇有微词。他说:”要是哈代看见绿草如茵的原野,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他可看不见这一切。他眼中所见到的,只是田角上的一堆牛粪。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蓝天、白云、星光、深邃的穹苍,即使在拥挤的街道上,也有它美好的地方。孩子眼中闪着的好奇;青年情侣携手同行,浸沉在自己的幸福世界里,仿佛地球虽大只有他们两个人;人家帮我们的一个小忙;不期然而听到的一句好话,或者一声多谢;朋友间的友谊;人与人的交往。在这一切事事物物中,都藏有教人惊异的美。
即使世事变得很黑暗,生活陷入不幸中,我们必须记住,美丽仍旧留在那里。注意美好的事物,思想美好的事物,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对美的追寻,可以让我们得到三件东西:
它让我们思念天父,懂得这个世界是天父所创造、所管理的。人的罪恶、忘恩负义和自私,都不能将天父的美好完全遮蔽。
它能让我们心存感恩,知道天父总会为我们预备一些美好的事物,让我们能够献上感谢。
它能让我们立下决心、采取行动,尽我们的所能,为这世界除去丑陋,增添几分美丽。
·六月六日·坚信
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是坚定的信心。
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让人信服。
使徒保罗引用《诗篇》的话:“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因信,所以也说话”(诗一一六10,林后四13)。说也奇怪,布道家司布真对哲学家马蒂诺的唯一神论立场十分反对,却欣赏他的讲道。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如此,是不是也相信他讲的。司布真回答说:“我当然不相信,可是他自己坚信不移!”
无论是讲道或是演说,大家都会注意的一点,就是说的人对所说的话所持有的那份真诚的相信。
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产生真正的力量。
一个清楚知道他的目标,毫不怀疑自己做得对的人,是真有力量的人。一个委员会中只要有一个人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能改变整个委员会的决定。要人家相信你、接受你的意见;要把一个计划贯彻,你必须先相信你自己做得对。
有坚定的信心,才能泰然自若。
举棋不定,有点像在可怕的无人地带里迷路。一个人要是站在歧路口上彷徨,绝对得不到平安。要平安,要能泰然自若,必须先有坚定的主意。
要信心坚定,才能得安慰。
小说家巴里有次讲到一个名叫杰斯的人的故事。他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名叫乔埃,不幸给车撞死。乔埃本来要出任牧师。他的就职讲章打算用经文:“看顾人的上主”(他十六13)。杰斯二十年后讲到这件事时说:“天啊!这天他应该讲道,他却进了棺材。虽有牧师祷告,我怎么样也说不出‘看顾人的上主’这句话。我喜欢这段经文,常常打开圣经来读,可是一读到:‘看顾人的上主’,我就停了下来。要是我能信。什么问题都没有了。”
对杰斯来说(其实对人人都是一样),要信心坚定,才能得安慰、得平安。
·六月七日·听的人
我们说话总有人在听,这是为什么我们说话得十分小心的道理。
我们要是说脏话、丑话、污言秽语,总会有人听见,留在脑海里。
英国十七世纪散文作家富勒很有感叹地说:“我听过一个不干净的笑话,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旧记得,可是有多少正正经经的话,说的时间迟得多,却早已忘了。”不干净的笑话会贴在脑里,洗不掉。我们日常的生活可以见证这件事。一个小孩子会把街上听来的脏话(是他不应该听的)脱口说了出来,叫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说一句话,说出了就收不回。
“世上有三件事是收不回来的:说出了的话、冲力已完的箭,和失去的机会。”
今后我们要是想说不合适的话,得记住:总有人会听得见。
我们要是说好话、真话,说见证主基督的话,总会有人听见。
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天路历程》作者约翰·本仁的故事。有一天,他听见三四个穷苦的妇人坐在门口晒太阳闲谈。他自己那时就是一个好逞口舌、表面虔诚的人。本仁说:“她们虔敬的程度远非我所及,她们讲论重生,谈到上主怎么在她们内心作工,”又讲到:“她们自己的义是何等污秽、亏欠,不能救自己。从我看来,她们的内心充满喜乐,才能说出这种带有圣经话语馨香之气的话来。”本仁的心大受感动。他就是因为听见这三四个穷苦的妇人在大门口晒太阳所说的话,有了生命上彻底的改变。
我们说造就人的好话,斥责恶事,赞扬美事,总会有人在听。我们所说的,应该是能够扭转一个人的心向、抗拒引诱、走上天父的道路的话,这句话会进入他们的内心,经过一段时日,还会记起,成为挽救他们的灵魂的话。
我们知道我们说话,一定有一个人在听,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
祂听我们说的每一句话。耶稣告诉我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太二十36-37)
·六月八日·潜移默化
儿童时代所接受的教训和所见所闻永难抹去。耶稣会创立人罗约拉有一句名言:“只要把一个孩子的前七年交给我,以后他在谁的手中我都不在乎。”他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传记作家鲍斯韦尔谈到他和美国哲学家约翰逊某次一道进早餐时的谈话。他们是在英国作家思雷利的家里。约翰逊强调应该注重事事物物的真相,连细微末节都不放过。这是约翰逊本人一丝不苟做到的。约氏告诉人:“训练你的孩子,经常留意这件事。要是分明发生在这个窗口的事,他们讲的时候,却说在另一个窗口,千万别轻轻放过,应该立即查问。须知差以毫厘,失之千里。”鲍斯韦尔认为任何事实的记载,一点点差误的确能谬以千里。思雷利夫人认为这样做未免过分,她说:“一天到晚,除非分分秒秒都留意,把小地方说错的事,何止千百。”
约翰逊博士听了很生气:“夫人,你就应该分分秒秒都留意,因为今天世界上不真不实的事这样多,大部分都不是因为故意说谎,而是因为对事实的大意。”
约翰逊博士是对的,从小就应该教导孩子注重事实。
儿童年幼的时候就应该教导他爱心、体谅和礼貌。
孩子常常看见父母争吵,互相指责、意见不合,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很可能在下意识里认为婚姻生活是一场永无休止的争吵。
对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常常会很不礼貌,这种不礼貌的态度是绝不会用在陌生人身上的。我们把这当作一种权利。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基督徒的家庭必须互敬互爱。
儿童年幼的时候,就应该养成他主日崇拜的习惯。
要是礼拜天做父亲的懒在床上一直到午饭才起身。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在主日去赴礼拜呢?
习惯的力量真是牢不可摧。要主日赴礼拜必须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一天到晚不断把许多观念灌输给孩子,以后不容易抹去,因此应该把正确的、好的、高贵的事物教导他们。
·六月九日·死了仍会说话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那伟大的第十一章里头讲到亚伯:“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来十一4)不单只是亚伯,许多人都能够。
父母死了,他们仍旧向我们说话。
有的父母去世已经多年,可是他们仍旧深深影响子女的生活。父母教导下来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安身立命的标准,仍旧是子女生活和做决定的准则。子女在为人处事上常常不知不觉的仍旧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天父要我们把从父母那里接受的好传统教导我们自己的子女。
许多好老师,虽然死了,仍旧说话。
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学问和思想都可以深深影响学生;有的建立起学说,死后影响深远。有的学校虽小,教师也不出名,但一样能长活在学生的心里。好老师是永垂不朽的。
有的朋友虽然死了,仍旧说话。
伟大的友谊的影响力不会因死亡而终止。英国小说家金斯利温文尔雅,清高脱俗,与他亲近,如沐春风。人家问他,怎样能做到这种地步。他的回答是:“我有过一个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指的是英国神学家莫理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不少讲道人虽然死了,仍旧说话。
讲道的人很难知道他说的话去了那里,流传到多远。可是,许多生活有了改变,虽然从没有说出来,却是由于一些诚恳的传道人诚诚恳恳的话;他们为神所用,却很少人知道他是谁。许多人在患难困苦中,会记起他们说过的话。
人人都会在身后留下一点东西,人虽死了,仍旧会说话。天父要我们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仍旧能留下一些话,见证耶稣基督。
·六月十日·划小圈子
没有见过本人,不要随便论断他。
人生最危险的一件事,是给人家划小圈子。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基要派不可救药,自由派都是异端。
我们应该知道,人仍旧是人,不是根据我们的偏见所制定的分类法里面的一个项目。
在耶稣的眼中,人都是有生命的活人。马太不只是税吏,他是马太这个人。抹大拉的马利亚不只是罪人,她也是马利亚这个女人。法利赛人西门不只是法利赛人,他也是西门(路七36-40)。
要是我们把不认识的人来分类、来划小圈子,不去深入认识他们,我们不喜欢的人会多得不可胜数。要是我们停止划小圈子,设法和这些人接近,就会发现,可爱的人的确不少。
·六月十一日·天下无易事(一)
大多数人都有一个错觉,以为伟大的人物都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大事。我们动不动就讲灵感,好像有了灵感,什么事都不用花力气,便可以做成。可是事实证明刚刚相反。
有一件我早已忘记最近才记起来的事,使我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件事就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邓尼逊教师以写诗技巧纯熟闻于世的大师,可是他们写诗都习惯查韵谱。
读他们的诗,韵脚整齐,自然如天籁,得心应手,好像毫不费力;谁知却翻查韵书、韵谱,苦思推敲才有的成果。
我们总以为一位抒情诗人触景生情,写诗时会像流水行云一般轻松。可是伟大的爱尔兰诗人济慈说到他某次生病,对调养期间照顾他的格里高利夫人的感谢:“我请她第天上午十一时要我回去工作,又规定每天写信的时间,如果我偷懒,她可以责备我;要不是她严格执行,而又悉心照料我,我那里能完成那么多工作。”要一位抒情诗人天天十一点钟回到书桌上,听来很可笑。可是,这位诗人的工作,就是这样完成的。
短篇小说圣手巴尔扎克说,他好像死在矿坑里的矿工,朝锄夕铲,只为自己宝贵的生命凿坟墓。写小说真是那样轻松吗?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他自己的作品是历尽艰辛、苦痛万分的力作,“不分晴雨,不问风霜,像工人卷起双袖,汗流满脸,不断锤炼,为了完成工作。”
普通人眼里似乎轻松、靠灵感完成的工作,谁知却是绞尽脑汁,千锤百炼果实。
·六月十二日·天下无易事(二)
人的常情都是希望不花什么力气得到成功。本世纪初英国最出名的剧评家J·阿格特,当人家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说:他是研究了大约三十位伟大的剧作家的作品,知道什么才算伟大的戏剧以后,才敢做剧评家的。听的人不服,说要读完这么多书,人起码已四十岁了。阿氏回答说:“不到四十以后,一个人的话不会有分量。”
不经辛苦不能成伟大。做任何事,都得付出努力的代价。这是我们要学的功课。
在社会和经济的圈子里也是如此。
要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一种稳定的制度,不能不有牺牲。
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大多数人所要求的都是尽量少付代价、少作牺牲的权利。薪水愈高愈好,工作时间愈短愈好。只要生活费用涨一点,要求加薪水、加工资的声音便接踵而来。今天人人所要求的权利,很奇怪的,与其说是要生活,不如说是要享受。可是事实上,生活也好,享受也好,若要安定,无论在那种文化里头,都不能完全没有牺牲。
把享受当作一种权利来争以,结果一定带来灾祸。
在宗教和信仰的领域里也是如此。
要过基督徒的生活,不全力以赴是办不到的。没有工作来实行的信心,根本不能算是信心。如果恩典是天父给世人最大的礼物,恩典也是天父要世人负起的最大的责任。英国神学教授丹尼说:“天国是给拚命想得到的人而有的。”我们现在也许可以懂得,不付代价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下坡路。
去到星际的道路是陡的。
·六月十三日·化苦难为欢乐
环境是由你来创造的,同一种环境可以成为祝福,也可以成为灾难。
有位小学校长提到一件他一生都难忘的事。在学校的足球练习比赛中,一位男学生跌倒在地,把手臂跌断了;刚好是他的右臂。
在等救护车把他送去医院的时候,他要同学给他笔和纸。同学问他:“这种时候,你还要纸笔干吗?”他回答说:“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右臂既然断了,我想我应该立刻训练自己用左手写字。”
跌断了一条臂膀,也不能叫他气馁。
我们无论怎样必须记得:不问环境如何,都是我们的机会。
马利·里德是在印度工作的一位传教士,她的故事十分感人。在她那个时代,麻疯病人无人照料,为世人所厌弃,里德女士却一心一意去帮助他们。
她后来得了一种怪病,没有人能判断是什么病。送她到山区去休养,也不见好转;只好把她送回本国,可是一样断不出是什么病来。她有一个手指麻木,脸上有块斑,久久不褪。
后来医生终于发现是什么毛病。原来她自己已经染到麻疯。
里德女士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跪下来感谢天父让她也长了麻疯,因为她可以把余生和她最关心的麻疯病人一同度过。
里德女士回到印度,她现在已是麻疯患者,她在麻疯病人当中工作,给许多病人带来健康和希望。她感谢天父,因为看似难受的苦难,却成了她无穷的机会。
我们也会遇到(也许已经遇到了)看似苦难的事。在这种情形下,让我们记住:只要不把它当成苦难,这苦难便算不得什么。任何不幸都能成为我们的机会,只要我们相信能让万事互相效力的天父。
·六月十四日·错误的方向
我们常常从错误的方向去寻找人生的目标。
我们希望幸福,可是走的方向刚刚相反。
这是一个信任物质空前厉害的时代。我们认为只要薪水高,换部新的电视机,自己有汽车、有洋房,一年有一次豪华的旅行,我们就会幸福快乐。一个人要是不能悟到物质绝不能给我们幸福,他不能算是真正认识人生。
你也许听过一个国王的故事,他患上忧郁症,奄奄待毙;群医想尽办法来救他。后来想出一个方法,这就是:他若能得到国内一个十足快乐的人的一件衬衫,把它穿上,他的忧郁症就可痊愈。国王派出臣仆,在全国找寻一个完全快乐的人。
最后终于把这个人找到。他是一个流浪汉,脸孔熏黑,无拘无束,快乐万分。国王的臣仆告诉他,只要他肯把衬衫出让,什么价钱可以给。谁知这位流浪汉穷得连一件衬衫也没有。
要得到真快乐,绝不能靠物质,而是建立在对自己、对别人的正确关系上。没有了耶稣基督,不会有真幸福;因为只有与祂的关系正确,才能保证与自己和人和社会关系的正确。
我们希望得到满足,可是走的方向刚刚相反。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好像都觉得工作愈少愈快乐。我们要求缩短办公时间,我们要求更多的休息,要求舒服。
可是生活若要真满足,一定得辛勤工作;苟且偷懒是不会有满足感的。今天到处不满,到处动乱,很可能是因为我们不肯尽全力贡献所长来工作,心致生活上充满苦闷,失去人的尊严。要得到真满足,不是减少工作,而是更加勤快去工作。
“悔改”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回转,一个人悔改就是彻底改变生活的方向;从我们原来走的方向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然后开始向新的方向走去。
这两个不同的方向是什么呢?一个是朝自己走的,是错误的;一个是朝基督走去,是正确的。
·六月十五日·外表
判断一件事的好坏只凭外表,就像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只看封面,一样是错误的。
只凭外表看人是不对的。
外表看去无足轻重的人,很可能是个大人物。十九世纪初叶,负责全大英帝国释放奴隶的英国政治家威尔伯福斯,不仅身体瘦弱,而且个子矮小,外表一点也不吸引人。
英国传记作家鲍斯韦尔听过他讲话之后说:“开初看去,他好像是一只蛰伏在会议桌旁的小虾;可是当我听下去他在我眼前开始长大,大到后来,变成一只大鲸鱼。”
只从一个人的外貌、衣冠、体格来判断一个人,是不应该的。这些都是外在的、偶然的因素,真的人藏在一个人的里头。
只凭外表来看一所教会是不对的。
单有华美的建筑物,或者庄严堂皇的崇拜仪式并不等于教会。我们就该常常记住,新约圣经里头的“教会”二字,从没有用来指建筑物,而是指一群把他们的心和全生命献给了基督耶稣的人。
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把人所能想到和造出来的最好的东西献给天父;而是说,在乡间、在小礼拜堂里比在一些的大教堂里,可以找到更有活力的教会。这种机会真是多得不得了。
基督在“登山宝训”里面,对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外表,有极其深刻的教导。他说,不杀人还不够,心里面根本就不应该动怒;不犯奸淫还不够,根本不应该让肮脏的思想进入心田。这才是判断我们的标准,在这个标准前,我们都失败了。
我们当中很少有人用拳打过谁,但是耶稣说,我们根本不应该有打人的念头。
绝少有人犯奸淫,但是耶稣说,人心里根本不可以有淫念。
耶稣所要求的是:不单只我们外在的行为,连我们心底里的思念,都要经受得起父神的查核。这种要求,只有耶稣能帮助我们达到。
·六月十六日·儿童
为什么儿童讨人喜爱?
因为儿童肯信任。
儿童心里没有怀疑,天生相信人,相信这世界上人人都是他的朋友。信任产生信任,怀疑只能引起更多的怀疑。
因为儿童能欣赏。
在儿童眼里,再简单的东西也是希奇的。年龄渐长,所以不幸,是因为失去了这种好奇心,开始厌倦,对四周的事物变得麻木不仁。要让孩子开心、讨他笑,非常容易。这些让孩子快乐的新奇事物,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了。天父的造物奇妙无比;祂对人的大爱,无时或息,只要我们肯留意、肯用心灵去体验。我们可以祷告:“天父啊,求祢别让好奇心离开我。”
因为儿童肯感谢。
人年龄愈大,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便愈多。可是任何人对儿童一点注意,他都会欢喜得不得了。也许我们在旅馆、在餐厅,看见太多的客人受到那么好的招待,却没有一句多谢的话,或者欢喜的表情;有的还要罗嗦一轮、抱怨一番。很可能是因为如此,大家特别喜欢小孩子,因为他对什么都充满了感谢。
要是白天我们忘了向帮助了我们的人和天父心存感谢,又没有表示出来,到晚上应该十分难过,因为没有把这一天过好。
因为儿童天真未凿。
儿童到底还是善良的。做父母的都知道一个孩子可以“坏”到什么程度。可是无论孩子怎么坏,他仍存有那份未凿的天真。从儿童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本来有却已经失去的东西,也可以发现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
只有借着基督的恩典和全能,我们这些在主里已经成长的子女,可以重新获得生命中已经失去了的美善。
- 07-01· 北凉国的那些事(组诗)
- 07-01· 《乱世佛音》 第七章 巨变
- 07-01· 南匈奴始末(3)
- 06-30· 流浪在波希米尼亚
- 06-30· 希尼亚从大洋西岸放飞新
- 06-28· 瑪利亞之城 - 家庭日 "光
- 06-28· 至青年营弟兄姐妹的一封
- 06-26· 《三国群英大富翁》追忆
- 06-24· 东莞血汗工厂实录(281:沙田
- 06-22· 第一次看戏
- 06-22· 经典复刻,独一无二:试
- 06-22· 蓝旗营教学中心9月份盛大
- 06-22· 品牌折扣女装嫣然品牌折
- 06-21· IQVopdnkvdz 1100
- 06-21· kriyoylto8fyds'p;tyijyfuifiogoi
- 06-21· 巴黎春天缤纷圣诞 喜迎新
- 06-21· 晒JS宝宝贝贝些 咯
- 06-21· 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 06-21· [转载]司马氏的谥法和葬仪
- 06-21· 闲来蓟县看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