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性爱新异美简论--李之鼎
luyued 发布于 2011-06-18 09:42 浏览 N 次
引用
看客 的 性爱新异美简论——李之鼎
“真理的反面是假理。道德的反面是邪恶。......只有头脑糊混不清的价值迷(value fad)才把真理和价值混为一谈。” ——殷海光常言说,爱与死是人生两大千古难题:"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的这首《摸鱼儿》,既是永恒的追问,也是无奈的倾诉:世人为情所苦所累者的深沉的痛苦。
什么是爱情?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哲人、艺术家回答它、解释它,然而,似乎从来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人们仍在继续追问着,追问可能是永恒的。不知有多少学术领域或艺术样式的作品(或以它为主题或涉及它)在探索着它的奥秘;尤其是艺术,爱情是艺术的统治者。在人类居住的地球上,无数的人在经历着实际生活中的爱情的幸福与痛苦的同时,还在琢磨舞台上上演着的一幕幕交织着欢乐与痛苦的爱情剧。不难想象,日月轮转,以爱情为内容的真实生活和艺术表演充满着每一个24小时的分分秒秒。且不说自古尤其近现代以来汗牛充栋的研究爱情的著作,只要听听地球村里充斥于耳的大众歌曲的或欢唱或哀叹,只要看看目不暇接的影视形象的或昵蜜或拒抗,就理解爱情是如何须臾未离人类之身了。这一私人感情的历史条带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宏大历史条带韧性地并行交织千百年不断。人类似乎并不象对待其他历史条带那样都那么堂而皇之和郑重其事。但爱情的力量有时却超过了政治经济,并让人嗟叹不已。(1)在不同的国族,爱情所获得的关心程度大致与文明程度成正比。人类主观意愿似乎难以驾驭爱情本身的意志,但是,它作为一个历史条带韧性地存在,影响着人们的事业、欢乐痛苦,甚至左右着人们的命运,有时甚至生死。
一、性爱、恩爱、亲情、友情
性与爱(爱情)虽有区别,但难以分割。从发生学角度看,爱情,我们的议题限于涉性之爱,它是爱情的始源和核心。性学家从三个角度看人类的性:性的生理存在、社会存在和心理存在。生理存在即身体,是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即涉性社会关系,如婚姻制度等。性的心理存在即爱情。爱情产生于性、性欲望,是性成熟促进了性欲,经由文化酝酿成爱。没有性的生理需求,不会有心理的爱;但没有以语言为核心的人类文化,也不会形成作为文化心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的爱情。
人类尚未进入文明期的时代,性欲望的满足方式是粗野的、无序的、混乱的。进入文明时代后,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经济政治军事等宏大历史条带并进的需要,人类创造出了社会制度之一的婚姻制度,并同时积累出一系列的性道德准则,后二者在规范、管理和统治性的欲望过程中,对它进行栽培、疏导、限制、阻遏,赋予某种合理性和合法性,规定释放的方式,逐渐从欲望中培育出作为心理机制的爱情,同时把爱情请到前台,把欲望推入后台,用爱情装饰欲望,并在历史长时段中使之形成为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2)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婚姻制度和性道德规范是重要的。没有它们,难以想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会发展到今日这样的高度。但自然人性的存在状况高于一切,婚姻毕竟是一种社会制度,性道德也只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它对性欲望和作为性心理的爱情的轨训、管理与统治方式是否合理,是否对人类幸福、对人类文明发展真正有利,由于历史不停地发展,是可以因时因地而异地讨论的。
关于爱情,不能不指出,由于受现时文化结构与文明进展的限制,我们时常主要是自觉不自觉地局限在现行婚姻制度框框内、在现行道德规范框框内思考爱情,包括婚前爱情,而对于婚外爱情往往是鄙夷的。对爱情的这种婚姻性思维方式,自然应该肯定,因为婚外爱情是违犯法律与道德的。但从社会发展看,从自然人性与制度和与意识形态的矛盾看,这种思维方式也有不足处。因为人性是自然的,欲望和感情也是自然产生的,而制度与道德是欲望和感情的管理者和统治者。单纯从管理者和统治者的立场与态度去看待被统治者和被管理者,既是历史长河中一切婚恋悲剧的根源,也有碍于人类文明进展。
婚姻向度的单线思维方式常常包办代替地制约着我们对爱情的思考,致使我们对于爱情的思考主要狭隘化在制度性的夫妻关系内。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首先考察婚姻性爱情,因为婚姻制度虽有巨大变化的迹象,但它在长时段历史中是不会废弃的。在婚姻这个恒定的容器内影响爱情发展变化的因素颇多。可以把爱情看成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对它做结构性分析。以夫妻爱情(或以夫妻之爱为目的、为范本的爱)为公认典型的爱情结构至少包括四个要素素或四种亲密关系:1、性爱,2、恩爱,3、友情,4、亲情。
性爱作为两性之间的重要的亲密关系,具有较强的非理性和浪漫性,即偏于生理性或本能性。性爱是爱情的发生学源头和成长的核心,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整个爱情结构,自然也接受其他要素的反作用。性爱也是不少婚姻成与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恩爱主要指性爱深广的延长,身心的相互关怀、耳鬓厮磨的生活亲近、投桃报李的物质互惠之情等方面的亲密关系,它具有更多的理性性质。应该说明的是,在文化不发达、经济不充裕的条件下,对一般人而言,主要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恩爱常常起超过性爱的作用。反过来说,常常是物质条件越充裕,恩爱的作用越弱。友情或友爱指因事业、利害、兴趣、气质、性格等产生的类似朋友般的亲密关系。在传统中,这种亲密关系的作用力极强,往往超过性爱。亲情或亲爱指家庭成员及亲戚网络间尤其是亲子间的感情及其对两性亲密关系的双向强化因素。在四个要素中,性爱在本质上是浪漫的,充满激情的,是存在的一种诗性体验。常让当事人和旁人眉开眼笑、心花怒放的。就是说,它有把普通人变成诗人的力量。性爱的热恋期多高峰体验。爱情的其他三种要素则是理性的、现实的,即过日子,它们稳定而具有吸引力,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爱情的四个要素因为是统一的亲密关系系统中的要素,所以实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了分析的方便,可以把爱情大致一分为二,即性爱和恩爱。这里恩爱成为广义的,它涵概上面恩爱、友爱、亲爱三者。爱情系统结构的四个要素间,有着复杂的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关系。例如,爱情中的友爱与普通的友爱不同,就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友情是与性爱伴生的、与性爱不可分割的,是性爱性质的友情,二者间是难以用语言概念划分清楚的。(3)恩爱主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亲密关系,性爱是身体的生理、心理、审美自然需求所形成的性亲密关系,传统所谓爱情的“纯洁” 就其主要方面即指此而言,即爱情不受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影响,二人间的两情相好的审美愉悦超过一切。古代没有个人爱情或性爱,婚姻的维护主要靠恩情。在某种意义上,性爱是解放的力量,传统培育的恩爱是异化人性的助手。
恩爱因具有较多理性的性质,所以平和、绵长、稳定,在性爱丧失的条件下,有时恩爱可以救治婚姻,如果它的力量足够的话。现行婚姻制度的威力就在于用恩爱填补性爱淡化或缺失条件下的所有感情空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大厦筑基于恩爱之上,性爱的力量巨大的、暴发性的、短暂的。或者说,人类文明是靠牺牲许多性爱、性审美享受换取的。婚姻制度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历史目的,人性却被异化了。在自由婚姻中,性爱往往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自由婚恋多自性爱审美发生,性爱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制造最初的恩爱;但当性爱美感消逸,有时巨大的恩爱也显得颓然无力。山盟海誓多是性爱的作品,恩爱则近于君子之交,平淡而隽永。性爱具有的这种非理性、叛逆的性质,常常为传统法律道德所不容。用恩情统治性爱的收获就是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忠实性、专一性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根源。现代性为性爱打开了一个人性自然复出的缺口,但由于社会与物质发达程度和文明程度还不足以满足人性的自然需求,性爱仍须受恩爱管辖,管辖的力度与效果与社会发达程度成反比。只有文明的巨大进步,才会为性爱提供更多的生长与存在的土壤。
如果说,爱情是激情,这并不准确。性爱才是激情。本文对性爱不做本质主义的判定,与恩爱相较,重要与否,往往因人而异,因个性、需求或条件而异。生活本身无比丰富,爱情结构中要素也多,如果两性间性爱激情淡化,有时恩爱确实可以补充或替代。如果扩大和强化恩爱,使性爱退居背景,在相互忠诚、信赖的基础上相处融洽和睦,生活总质量可以得到补足,婚姻依然坚实可靠。这一思路或与当代中国初步进入现代化的生活条件相合契。
二、性爱新异美
把性爱从爱情系统结构中离析出来,就可以讨论性爱新异美了。
什么是性爱新异美?可以借用康有为的理论说明。前现代向近代转换的思想先驱中,先贤在思考人类婚姻制度的不合理性时,显示出对爱情的洞见。约一百年前,康有为在1902-1903年间写的《大同书》,在该书伸张妇女权利的第五部《去形界保独立》中,特辟第九章,大胆提出《男女听立交好之约,量定期限,不得为夫妇》的主张。与白头偕老的传统夫妇准则相反,认为:“男女合约当有期限,不得为终身之约。”原因是:“盖凡名曰人,性必不同。”指出:“凡人之情,见异思迁,历久生厌,唯新是图,唯美是好。”他对于“终身”很有些反感:“男女之事,但以循人情之欢好,非以正父子之真传,又安取强合终身以苦难人性乎!”他强调人性和自由:“假令果有永远欢合者,愿听其频频续约,相守终身;但必当因乎人情,听其自由耳 ,......”这样一来,“两人永好,固可终身;若有新交,听其更订;旧欢重续,亦可寻盟;一切自由,乃顺人性而合天理。”
康有为是政治家、思想家。他的理论也产生于价值观念巨变的年代,上述婚姻创制是从社会改革的角度提出的,他并未明确地表达他对性或爱的观点,也没有从审美着眼,但由于性、爱、婚姻的密不可分以及此三者都必然含有的审美因素,----------而且鲜明地含蕴着性爱新异美的思想,他所说“唯新是图,唯美是好”实即性爱新异美,可以说,他的方案的设计的深层动力就是性爱新异美。不过,虽然追求新异,性爱毕竟是两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的人之间的亲密结合,一般人不可能日日换新,下文所据现代社会学家们的结论,新异的周期是从三个月到三、四年不等。
美本是弥散性的,有文化,就有美。人是文化的人,是具有美感的人,所以有人就有美,有生活就有美。爱情美学是美学的分支,性爱美学是爱情美学的一项。爱情和性爱的美感性质是显然的。性爱和恩爱都具有美感,但性爱美感的情感强度更高。美感和审美又是多元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化无穷的。美学规律之一是:新异之为美。譬如饮食,古人说,食色性也。食有审美,——美食,爱情岂能例外?美食遵循新异之为美的规律,性爱审美何以不可?正如人们对食物的色香形味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中外,人对性爱的要求也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就是说:新异性作为审美规律,性爱审美也不能例外。但食色二者毕竟不同。食的审美和食新异美,是自我的、单体实现的,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是充分自由的。但性爱审美尤其性爱新异美,不可能象美食这样方便简单。因为第一,对于文化动物的人,性爱审美不是单纯的欲望满足过程,它更需要文化心理多层次多要素的共同远作,从外表形象到心理气质等的多方面互相欣赏、吸引的程度等,双方互为审美对象,如果因为某种要素缺陷产生某种生理/心理抗拒,好事就不能成功。第二,性爱审美是二人的,是一个双向交流的性味相投的过程。一方单思,就不能成就。第三,有时后果是涉及三人的,(产子)或多人的,(如果二异性有或各有配偶)从而也必然是社会性的。这些因素都影响性爱审美过程。问题的复杂也在这里:性爱审美的自由须是被多方面地限制的。上文提到婚姻性思维对人们爱情思维方式的制约,主要指的是对性爱新异美的排斥意识,这是传统对人类思维规训的结果。现代性观念中思想感情可以是自由的,前现代性则没有这种自由且不准许表达,付之实践有可能违法。在传统观念中,性爱新异美与罪恶感相联系,即使今日谈性爱新异美,也或还有冒天下大不韪的意味,它或许会打扰一些人的平静心境。当然,本文所论性爱新异美不只是有一个食色性也的比附根据。
性爱的新异美和性爱多元论是有一定自然科学根据的。神经生理学证明,如果一个人反复地、频繁地感受同样的信息和刺激,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对这种信息的敏感性和接受性,会自然地降低。固定的信息作为长期不变的模式出现,必然会使接受者只能感觉到一种刻板的认知与感受的心理定势,从而使情绪消极、欲望减退,刺激向抑制方向转化。性爱信息与刺激也不例外,多次的重复与机械性运作会使原来的美感体验变为平淡与餍足。
还有人用脑神经生理学证明。有少数作家曾对处于恋爱状态的人的大脑神经生理机制做过研究。阿城曾写道,脑神经生理学家发现,人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phenylethylamine,——阿城说此词难译,也是苯和胺的化合物),“当脑‘浸'于这些化学物质时,人就会堕入情网,所谓‘一见钟情',所谓‘爱是盲目的',所谓‘烈火干柴'等等,总之是进入一种迷狂状态。”“......目的是交配并产生带有自己遗传基因的新载体,也就是子女后代。男女交合后,双方的三种化学物质并不消失,而是持续两到三年,......”(24页33)阿城说,脑神经生理学家还没有找到长久保持这三种物质的方法,“你们大概要关心迷狂之爱是不是也要消失了?当然,虽然很残酷,‘老婆(也可以换成老公)是别人的好'。生物遗传学家解释说,遗传基因的这种安排,是为了将迷狂的一对分开,因为从偶然率上看,交配者的基因不一定是最佳的,只有另外组合到一定的数量,才会产生最佳的基因组合,这也是所谓的‘天地不仁'吧。”(25页35)看来,一般的美感以及性爱美感并非凭空而来,或许有其科学的基础和人类自然本性的基础。
人的性格可能既有遗传根由又有后天习得因素。有科学家认为寻求新异是人的性格组成部分的一种。饶毅教授曾著文介绍和讨论人的性格与特定基因有关的研究。他曾介绍华盛顿大学克朗宁杰(Robert Cloninger)教授的研究成果:“他有这样一套理论:人的性格包含四个主要组分:寻求新颖、避免伤害、依赖奖赏和持之以恒,每个组分有不同的神经化学基础。而且可以由遗传决定。克氏的理论为科学家所熟知,也颇有争议性。但它具有特定的预测(pediction),所以与早年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许多理论不同,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手段加以证明或否定。” “‘寻求新颖'这个性格组分是由多巴胺(dopamine)系统决定的。多巴胺是脑内一种信号分子,它是通过与靶物‘多巴胺受体'(dopamine receptor,即DR)结合而产生作用。神经药理学家早已发现有多种多巴胺受体。不同受体起不同作用,其中有些是影响人的性格的。典型的例子是:普通的成瘾药物中,有一些就是作用於多巴胺受体的。这些基本事实是克氏提出多巴胺系统影响性格的理论基础。最近以色列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各有一组科学家直接利用分子遗传学对‘寻求新颖'的性格进行研究,......他们从不同人群的调查发现:‘寻求新颖'的性格与一个特定多巴胺受体的基因有关。这个基因的变化造成多巴胺受体功能差异,进而影响脑内信号传递,最终影响性格。除了发现‘寻求新颖'这一性格与DR基因有明显相关性之外,他们的分析又显示同一性格与种族、年龄或其他性格特征没有显著相关性。这两个研究第一次直接表明人的性格与一个特定基因有关。” (6)
寻求新颖既然是人的性格基本组分之一的话,那么,性爱新异美就有了更为确凿的根据了。自然,我们注意到对这一理论还有争议,而且涉及到性格基因,常常因人而异,(“凡名曰人,性必不同”)“寻求新颖”也不完全等于性爱新异美,性爱新异美与“幸福感”的关联也待考究,但无论如何,这一理论至少为性爱新异美的思考拓宽了思路。
三、性爱新异美与性爱多元论
在20世纪,与世界性民主化浪潮第三波互动,个人生活的民主化也在深入,1960-70年代,西方有性解放运动发生,这是一场婚恋内容的革命,差不多同时,西方产生了性多元论。按照主张多元主义性政治的吉登斯的说法,在生活方式选择完全自由的大前提下,对性关系模式的选择和对性欲望实现方式的选择,都是自由的。(7)著名性学家威克斯(J?Weeks),也是性多元主义的理论家,在承认真理多元性的前提下,主张在包括性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建构创造性的自我,允许个人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他指出:“除非以承认人类的多样性为起点,否则不会找到出路。性欲,生活方式和关系都存在着多样性。彻底的性政治学肯定了在它们之间加以选择的自由。” (8)
在性爱的范畴里,性与爱难分难解,正如性欲与爱欲联系紧密一样,性多元主义可以理解为性爱多元主义。
1980-90年代,中国学者也开始思考类似问题。哲学家李泽厚在阐释“人类学本体论”的一个内容即“心理(情感)本体论”时,就曾提出:“超越的本体即在此当下的心境中、情爱中、‘生命力'中。......它是丰富而多元的,包括爱情单一,也将失去色彩。只有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才是把握偶然性、实现人自身、消除异化、超越死亡、参与建立人类心理本体的真实基地。”(9)这里说的极为精简概括,“情爱”、“‘生命力'”(力比多──引者)“是丰富而多元的”,“爱情单一,也将失去色彩”云云,实即爱情/性爱多元论,但难以引起广泛注意。约十年后,身在外域,李泽厚与好友刘再复对话,结合文学创作,他把这个问题阐述得较为详细明了,他明确提出“性爱多元化”这一观点:“......可以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比例、不同种类、不同程度、不同关系的性爱。文明不必为性爱这种多样性、多元性感到害羞,而应当感到珍贵。”(10)且指出,“文学的性爱主题和性爱描写已经多元,但一提到现实上,大家还是感到很突然。其实今天中国,实际生活包括性生活,特别是年轻一代,恐怕已相当开放、多元,但就是不准公开说,不许研究讨论,这不好。”(11)还应该指出,李泽厚1980年代用“情爱”、“爱情”来表达,1990年代则明确地用“性爱”了,这一小小的变化中也蕴涵着某种信息。
其实,康有为的方案也含有婚姻多元化或性爱多元化的意指。
性爱多元主义和性爱新异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哲学或社会学视角看,是心爱多元主义;从美学视角看,是性爱新异美。性爱多元主义的内在动力或内驱力(libido)是性爱新异美,性爱新异美在思想和实践上的表现就是性爱多元主义。
性爱新异美和性爱多元论还可以从现代社会学家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证。
面对当代婚恋情感复杂的纠葛、婚姻与性爱的矛盾、婚姻制度的弊病等问题,有些社会学家不顾社会预言的失败率高,还是把眼光投向未来:
“我遐想......未来社会,将是更高形态上的母系社会──即其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亲情仍在,但物质生活无虑,且男女情感生活、性欲生活都将自由选择,无须固定死在某一个人身上。正所谓无须一棵树上吊死。这是否更合于人的本性?”接着又对比地分析现行婚姻制度之弊:
“男女间如果没有物质与生育的双重羁绊,那么,其身心就都是自由的。男人可自去追求自己的兴趣、事业、情侣,也不必拴在某一个小家中一妇人的腰带上‘尽责任';女人也可不必为某一个男人‘贞洁'或被迫与这个男人一世过不情愿的过多或过少(大多是多)的性生活。何时有性生活,完全是他自己的事。这一点对于女人,是多么重要啊!世代女人之苦不会带来男人真正的乐,因此,男人未尝不苦。此种‘苦难'归功于一夫一妻婚制。”(12)
这种分析主要针对现行婚姻制度之弊,核心还是性爱问题,或者说,是试图解决性爱与恩爱的矛盾问题;它抛开恩爱,以性爱多元论表彰现代婚制制所遮蔽的性爱新异美的需求,但实际解决的手段却是婚姻。它表现出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和一种多元宽容心态。它背后有一个理论假设:“一雌决满足不了一雄”。(13)可以理解为男人在性爱需求方面有多于女性并有更换对象的即满足性爱新异美的天性。
对于性爱新异美欠缺造成的婚姻生活平淡,下面社会学家的调查结论不无助益:
1) “持久的爱情难于找到。特别是浪漫蒂克的恋爱关系只能持续六个月至三年。(滕诺夫,1979年;沃尔斯特和沃尔斯特,1978年。)”(14)
2) “......那些精力旺盛、要求强烈的孩子们(此处或有误译?“孩子们”似应为“男性朋友们”即“boys”,未能找到原文,志此存疑。——引者),与罗曼蒂克的爱情所要求的用心专一和排他性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矛盾给人的影响是大多数离婚之所以发生在婚后三年内的原因之一。”(15)这还是作者关于50年代青年的谈论。又,讲到私通时说:“......这些‘不够严肃'的私情大约能够维持多久呢──是9个月还是1年?一般说来可以持续3-4年。”(16)
3) 有作者谈论一夫一妻制新婚的男女双方性爱的魅力时指出:“这一点从结婚2-3年时次数频繁的性行为中不难察到。但是数年后,性交次数就锐减了。(据金西报告)主要原因是丈夫对性行为的兴趣淡薄了,......”(16)
4) “综观我们的研究以及许多社会科学家所发表的文献,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结婚三四年以上的夫妇很少自动向访问者表露他们互相爱恋。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实用主义的口吻或发表单向性的声明,例如,‘约翰很会挣钱'或‘珍妮是个贤妻良母。'”(18)
这些社会学的结论,虽未能解释感情变异或婚变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但它们蕴涵着一个内核:性爱审美中的要素新异美消失了。或者说这是西方人的习惯(甚至西方人的人性),但这是缺乏说服力的。以往绝对斗争论会说这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其实人性是相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东西太多了。只是由于历史或现实条件不同而表现不同而已。当然,东方人的传统负担要重些。否定性爱新异美的存在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的性压抑品格,它至今使人们不敢面对事实,自欺欺人。也应该指出,性爱新异美自然不是单纯的性或单纯的性行为,由于人类历史和文化造就的人类情感心理的复杂性,性爱新异美是爱情审美和性审美要素之一,后者又是人的总体审美观念组成部分,审美观又与个人总体文化心理结构交织在一起,与人的总体知识、修养、性格、素质不可机械分割。如此环环相扣,系统和结构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决定性爱新异美作为从属于多层次的母系统的子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叶知秋,所以说,爱与性都是人的整体表现。不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往今来的许多婚恋问题,常常与对性爱新异美的认识相关;现代人离婚多,(西方发达国家离婚率攀升,一些国家已达或超过半数,中国人似乎也在“追赶”。),婚外恋、第三者,其重要的潜动力之一也是性爱新异美。显然,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性爱多元化。
有社会学家提出“三个神话说”:“第一个神话是,一个人可以并将为另一个人提供全部感情的、社会的和性的需要。第二个神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越来越爱对方。第三个神话是,性行为排他性的产生是毫无疑问和自然的。”(19)三点谈的都是性爱多元,第一、第二都与性爱新异美相关。
不少性学家、社会学家的一些有关性爱的深刻论断,其底蕴大都是性爱新异美。有学者说:性爱不过是大自然巧做安排的一个骗局。意谓热恋之后,不过是种族延续而已。其中含有热恋是短暂的,而热恋之所以短暂,则在于性爱新异美。弗罗伊德对性爱新异美未曾提出专门论述,但他曾有一独到而深刻的发现:“有趣的事实是,正是那些其目的受到抑制的性冲动本能在人们中间造成一种持久的联系。”(20)。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产生“其目的受到抑制的性冲动本能在人们中间造成一种持久的联系”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不难理解,因为未达目的的性爱情感本身就是一种性爱新异美或对其想象性的期待。正是性冲动本能不曾或难以实现而使这种性爱新异美美感的长存,从而保持长久关系。莫阿罗指出:性本能是“容易更换对象的”(21)他又认为,肉体的爱是本能,但“爱之恒久性并非本能。”(22)他几乎接触到性爱新异美:“......爱情必然跟踪着魅惑与美貌的感觉;它受着阻抑时便死灭了,......”(23)性爱包含着性爱新异美以及对对方“美貌的感觉”在内的复杂美感,如视同“魅惑”则未尽合理。但指出“魅惑与美貌的感觉” 消失时,爱情(性爱)确实要死灭的。正是因为性爱新异美,所以“性爱是一个易变的,不确定的因素......,人类性生活并不具有专一的性质。”(24)这些论述都为性爱新异美的提出提供了根据。
四、社会实践一瞥
与思想家关于改进婚制的提议、哲学家“性爱多元化”的思考、社会学家对未来的设想和他们有关爱情变异的结论相呼应,哲学家萨特和女权主义者波伏娃所实践的的“多元化性爱”关系是一个很具体的注解。(这种关系与我国现行道德和法律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一般人难以仿行,他们太超前了。但可以提供思考空间。)萨特说:“我是个一夫多妻主义者,我一向认为:我的性生活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从来也没有想过一个姑娘会成为我生活中的唯一伴侣。”在这方面,他确知波伏娃和他志同道合:“在性生活问题上,我和西蒙娜有共同的见解。一开始我们就约定,我们的爱情是不可少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双方都还有其他偶合的爱情。西蒙娜认为,在她的生活中,最好同时与几个男人有性关系,她不愿意由于和我的关系而妨碍这些关系。因为,她对性关系有多种需要。她不认为性关系只该限于一个男人。”他曾约略地谈到维持这种多元化的关系的一些理由和具体办法:“为什么要和其他人发生爱情呢?因为人需要各种友谊,各种关系。”“性关系要有一个主要对象,其他次要关系不仅取决于需要,还取决于人的身体状况。”他他尖锐地指出:“婚姻和教会的原始规定是没有根据的。”(24)他们那时已经超越了我们在道德上难以挑剔的系列爱和法律上难以挑剔的系列婚,超越了爱情的历时多元化,他们做到了爱情的共时多元化。现在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两位思想家似乎仅限于身体力行,而没有作为一种理论主张及其根据提出来。当然,在萨特的经验表述中,理论含蓄在深层。看来,他们不打算提出这方面的理论来,而只是去实践? 理论近似,生活实践不同。康有为多妻妾,是属于前现代性压迫的男性实践;萨特、波伏娃则是现代性别平等的实践。还可以补充的是,萨特、波伏娃的感情纽带,除了共同的性爱观之外,还有牢固的恩爱如友情等维系,所以萨特逝时,波伏娃与其遗体并卧留恋,这一友情有不相上下的智慧、学识、审美天分等等作为基础。
人们或许真诚地反对这样,也或许有的口头上不赞同萨特、波伏娃的主张,也可以认为他们的思想行为属于未来,但不能不承认,以性爱新异美为内驱动力的“多元化性爱”是一个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大方向,众多的事实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在发达国家,更为显著。本文认为,从人类婚恋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萨特、西蒙娜的婚恋性爱多元化的方式有可能被更多的人采纳。
或许还需对“多元”的含义做进一步的理解。在爱情自由时代,一个人历时地和几个异性谈恋爱,这也是多元爱情,可称为历时性多元爱情,这是常有的事。我国理论界有系列婚即系列爱,是为历时性多元婚姻和性爱。同时和几个异性谈恋爱,可称为共时性多元爱情,如三角恋爱,一般人都不想这样,但也有人喜欢这样。许多国家没有共时性婚姻和性爱,因为它违反这些国家的道德和法律。象上述萨特波伏娃的例子,由于他们反对婚姻形式,只讲爱情,二人又约定,二人的爱情虽历时而不变,并以之为主,同时又承诺双方有自由各自另有他欢;因此,这是一种复合式的,即历时性多元与共时性多元相结合的爱情,这也是常人,尤其国人难堪的爱情。以上所说限于异性间爱情多元的情况。如果是同性,上述分类也可用,成为同性多元爱情。更为复杂的是有的人性倾向是双向的,那就是双性复合多元爱情了。至于变性人的爱情,笔者尚属无知。
活了98岁的哲人罗素与萨特在这方面大同小异,罗素一生结婚四次,此外还有一些十分热烈的恋事,他的传记作者克拉克写道:“尽管要忍受痛苦,但他还想再次体验那种罗曼蒂克的狂喜。在罗素一生的后五十年中,他对这个目标的追求是十分执着的,就象他对满足自己的智力或性欲释放的追求一样。”(25)可证热恋之短暂与人们对性爱新异美不懈的追求。
艺术家毕加索也曾探索性爱的奥密,对他来说,“探索性行为的极限是件正经事。他不但要满足性冲动,而且要通过试验一些被文化禁忌的东西,达到一种高级的境界。”(26)(这一点与福科类似,后者秘而不宣。)毕加索曾告诫他的一个情人:任何爱情都只能持续一段特定的时间。
女性人物如邓肯、乔治桑等的多元恋情也可做进一步思考的例证。
作家、艺术家都具有审美的人生态度、敏锐的审美感觉和修养,所以先知先觉,并能取得不理解的人的谅解。可惜世人对一般人在这方面不免苛求,常以道德责备或法律论处。
中外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或现代帝王将相者流,那些具有摆脱当时政治经济束缚、超越世俗文化规范的人,例如占有的数以千计的妻妾妃嫔的中国帝王,妻妾成群的西方领主等,并不只限于男性,女性亦不例外,吕后、武则天、叶卡杰琳娜等,这些统治者的性爱情事,在传统观念里,一直为世人的反面教材,为世人所詈骂,但如果在价值上保持中立,或能给普通人和后代人提供了自我理解的渠道,剔除其性压迫性剥削因素,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自然人性内核:性爱多元化与人对性爱新异美的追求。
以上是对性爱新异美和性爱多元论的讨论。对于处于初级市场经济、初步现代化的国人来说,二者仅仅在萌芽。但认识是可以前行的。性爱新异美确是婚姻爱情生活的关键性要素。但是,一方面,按照多元主义,正象本文对性爱不持本质主义观点,对性爱新异美也不持本质主义观点,而是本着多元、差异、变化的立场理解事物多元多变的质素;另一方面,本文也不主张把“不确定性” 本质主义化,事物的多元与差异并不妨碍具体的事物在具体条件下具有某种确定性,当前,由于社会发展的限制,中国婚姻大多数仍是以恩爱为主导,这是历史给予的现实,不会快速变化。因此,对性爱新异美和性爱多元论的理解与接受肯定争议不少。
五、婚恋问题例说
性爱新异美这一概念或有助于解释一些婚恋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年龄条件适合并重视性爱的人,才会理解性爱新异美。当然,只有当事人双方有过较为满意的性生活后,才能谈论性爱新异美导致的爱情变异。
爱情难题之一是人海茫茫但知音难遇,之二是无论多么两情相好,你想保持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很困难。不只是因为当事人双方不可能齐生齐死,更是因为人的审美质素所具有的性爱新异美导致性爱多变而不能持久,而且爱情的其他要素常常敌不过性爱。爱的悖论也在此处:由于性爱新异美导致的爱情的易变性,热恋最多维持从半年到3-5年不等,一方或双方热烈的爱情逐渐会变得不爱与冷淡。或者说,古往今来不是有许多历史上与民间流传的恩爱白头、金婚银婚的故事、佳话么?但那主要是恩爱的力量,性爱播种,恩爱栽培并收获;性爱淡出时,如果爱情其他三个要素(或其一二)有足够的力量维护情,则爱情可救;如果没有,爱情只有消亡。因此,白头偕老的佳话主要是恩爱创造的。恩爱背后有强大的传统文化、权力和婚姻制度性力量,当然也有常年亲和性爱的根基。不过,从自然状况来说,对于老年人,恩爱的意义本来大于性爱。
常有社会调查说,我国大部分婚姻属于维持型,即 “过日子“型,为什么这样多的人维持?可以说,这是传统婚姻的惯性。先说西方,西方性学家说:“在整个19世纪,大多数人并未体验到家庭、爱情与亲密的轻易结合。很多人通过亲戚、邻居、同性别的工作同伴,而不是通过他们的婚姻伴侣来寻求友谊和温暖。一直到本世纪最初10年和20年代,‘性学家'们才把夫妻关系的概念扩大,将性方面的亲近包括了进去。”(27)也就是说,西方人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重视夫妻性爱的。中国历史三千年一直是以恩爱压抑性爱,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初级现代化的今日,依然有众多婚姻是维持型的,不得不压抑性爱,更无论性新异没美,是很自然的。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西方人或曰:“扼杀爱情最好的办法是结婚。”)——常常传诵,似乎有理,又语焉不详,所指多是恩爱不缺,但性爱淡化,因为性爱新异美的的丧失。不是笼统地婚姻与爱情有矛盾,而是爱情要素间自有矛盾,性爱新异美与恩爱有矛盾。当子女为爱情选择婚姻对象时,传统父母常常以性爱以外的其他利害得失告诫:婚姻是终身大事,“爱情”就是那么回事!此处爱情实指性爱。这就是以恩爱压制性爱。据他们的经验,爱情(性爱)激情是短暂的,终身大事不可能维持长久激情,应重生活轻爱情。如果不辨性爱恩爱不同,激情淡化后,会有人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型婚姻还是有道理的。维持型多,与此种传统思维的惯性力量不无关系。
为什么千古流传的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大都是爱情悲剧,即未实现、未结合、无结果的爱情?用性爱新异美所决定的爱情悖论解释并不困难。新异美与距离美有密切关系。距离或阻隔也造成新异,从而造成美感。新异美有时是距离美造成的。距离美与新异美都是美学浪漫主义的原则。克服了距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新异美也就消失了。在正常条件下,实现了性关系相当时间后的性爱失去新异品格,美感减弱或消失。恩爱也具有美学意义,但它在美感强烈度上是次级的、因为它是非激情的、非浪漫的。试看,有哪位作家因写夫妻百年恩爱(在本文规定的意义上)而获得伟大的称号了呢?艺术是生活的影子。正是生活的人对爱情难题的奥秘的不懈求解,才造就出了伟大的艺术作品。虽然后者并非理性思维,但有助排解与宣泄压抑的情感。
不朽的爱情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几乎都是夭折的爱情,都是爱情悲剧。中国传统喜欢大团圆,但最后以团圆结局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其审美价值最高的部分,恰是主人公们在爱情上备受磨难的部分,而那个大团圆的结尾无足轻重,往往被读者忽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感人至深,也在于此。似乎得不到的才是真爱情。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这也是爱情悖论的性质之一。这正是因为性爱新异美的满足使爱情、尤其是激情难以持久。而得不到的爱、延宕的爱的性爱新异美感,得以长期心理存贮并强化。
“新婚不如小别”。距离与阻遏造成性爱新异美的强化所致。“家花不如野花香”,“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如果不单纯停留于道德批判,这两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对性爱多元和性爱新异美的向往。
“喜新不厌旧”,“找一个爱我的做爱人,找一个我爱的做情人", 这都是1980年代的时髦流行语。离婚是件麻烦事,又有财产及后代问题;性爱厌倦,相互恩情则难忘,又想满足性爱新异美,所以“喜新不厌旧”。后一句“爱人“即妻子或丈夫, 当时有更多的人还保留着把配偶称为爱人的习惯,这句话既有助于把性爱和恩爱分开理解,也阐释了性爱新异美的作用。这是1980年代思想开放后有人在新旧婚姻爱情之间的矛盾处境中的自我排解或向往。1990年代有: “丈夫喜新不厌旧,妻子吃醋不怕酸”,“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这些事实,也是女权主义所指责的性别压迫,但又与社会学家的“一雌决满足不了一雄”的说法一致。这些都说明性爱新异美作为力比多的作用。
在性道德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情况下,1980年代以来,传媒常报道中年夫妻以各种方式改善夫妻间因陈旧而开始冷淡的情感生活,从包括居室服饰在内的生活方式到性交姿势等不一而足。其目的也是变陈陈相因为新异,强化性生活、性爱美感。这都是对性爱新异美的追求。但这种努力,很难说会有什么良好效果。但由于人生的内容丰富多彩,还有许多内容(如事业、交游、爱好等)吸引人,性爱问题可以悬置,空闲时才有怅然的感觉。弗洛伊德所谓“升华”就是说人把性爱问题弃置一旁,力比多专注于事业从而取得成就,使文明提升。当然,这样的状况并非完全正常,当事人总有缺憾感不时袭来,非意志坚定不可克服。
- 07-01· 禁教唐诗算术能还幼儿快
- 07-01· 2011年06月17日
- 07-01· 唐诗宋词英译:李商隐 筹
- 07-01· 仿评《唐诗1000首》第186首
- 07-01· 没事干的时候背背唐诗吧
- 07-01· [转载]唐诗中“斜”字该读
- 07-01· 湖南醴陵瓷业转型升级
- 07-01· 奇瑞风云2两厢黑色|2010款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士丹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优选
- 07-01· 中金投行部大摩出售中金
- 07-01· 摩根士丹利招聘6月2日【实
- 07-01· 营养防病圣典
- 07-01· 《博伽梵歌原意》之第十
- 07-01· [不错]斑斓圣典---减肥中常
- 07-01· 武乐圣典《太极武当》:武
- 07-01· 铁血英雄-现阶段战功牌兑
- 07-01· 2011年06月10日【原创】南歌
- 07-01· 【淘宝网信息】- 2010年的
- 07-01· 深圳品牌女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