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一禅:每日文摘合集!

一禅:每日文摘合集!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8 18:37   浏览 N 次  
体式姿势与心理状态: 当我们行持或者练习古老瑜伽体式时,我们的意识就会开始全神贯注在身体的姿势上,如:动的姿势不是单一的肢体动,更不是单一的伸拉状态,动的本身是我们意识与身体的一起灵动;坐姿也是如此,我们专注,集中地察觉整个坐姿,而不是单一的身体静坐,身体单一的体式姿势若缺乏心的意境则成了不同的两件事,难以是瑜伽相应的效能,相应的本身是身与心的连接;因此,当你并没有用心专注身体的姿势时,练习的效果难以有进展。 我们在专注练习特定姿势中,各种心理状态与身体动作就在自然,和谐的融合态势中;我们的灵动意识到身体的姿势,我们必须体会体式的姿势是身与心的一体相应,用心专注时,注意到那个姿势则是一个心理状态,我们体会到了肉体与心理状态的和谐。当我们正在注意一个心理状态和肉体时,我们也体悟到了心理状态和身体态势的本是连接的。藉着身体许多不同的姿势,我们将知道每一体式的觉悟的不同。 当我们意识到有改变的身体的态势,相信有一个可以改变的“自我”,这种健康的,积极的生活意识观就会生起。因此,当练习瑜伽体式时,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去敏锐地感觉到,我们所练习时,是在用心注视的是什么形态的体式变化和心理状态,这样,我们能智慧思惟任何形态的存在,我们将渐渐地能够融合一个心理状态与肉体的和谐,连接,达到我们需要健康的本源。{一禅合十}。 生命的本源--瑜伽练习从呼吸开始: 人的全部身心活动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肢体活动,也就是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变化;二类是心理活动,即思维、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展开;三类就是呼吸运动,包括呼气与吸气的实施过程。在这三类活动中,绝大部分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只能主动地、有意识地进行。例如,做体式有意识的进行,思考问题、做出决断也是有意识的进行。但这些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不是主流。 与通常的肢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相比,呼吸活动的操作性质比较特殊,它是一项既可以主动调节也可以不必去管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呼吸既可以主动操作,也可以被动操作。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呼吸都是下意识进行的,用不着主动调节。只有为满足特定的需要时,人们才主动地调节呼吸。例如,我们做呼吸的调整时,会有意识地放缓、放慢呼吸,甚至屏住呼吸。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主动操作的身心活动和被动操作的身心活动分别由不同的神经系统进行控制,呼吸操作活动的这种“两栖”特征,恰恰说明了它可以连接、沟通两种不同神经系统的活动,是两类不同神经系统活动的桥梁,从而有可能通过主动操作的活动影响到非主动操作的深层次生理、心理功能。各种呼吸锻炼方法正是抓住了呼吸活动的这一特点,运用其可以主动调控的性质,依据不同的需要,有意识地对呼吸过程做出相应的变化,以期从正面影响更深层次的非主动调控的身心功能。这正是呼吸锻炼能够增进健康的操作性机理之所在。 各种呼吸锻炼的方法只作用呼吸的一部分,但其影响却会遍及整个呼吸过程。例如,如果适当地加快呼吸的频率,就可能增加吸入肺的氧气量,肺内的氧气量增加了,进入肺毛细血管的氧气量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动脉血的血氧含量上升,并被血液运输到全身各部,继而在进行组织换气时,进入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氧气也就增加了。氧气是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进入各组织器官的氧气多了,必然对整个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适当地进行呼吸锻炼,不但会影响呼吸的全过程,而且会影响全身的生命活动。 {一禅合十:瑜伽练习--从呼吸开始吧}。 以瑜伽体式体会心灵智慧的本质: 如果我们没有用心来专注瑜伽体式的练习,那么体式的练习如何能告诉我们身体的真相呢?如果我们对瑜伽体式的方法没有正确的了解,我们就不会体会到身体的真相。当进行体式姿势的练习时,如果我们没有体会到体式姿势是心意的表达,那么我们做的姿势可能蒙蔽了身体的真相。因此,我们必须保持专注,发现我们体式姿势内在的原因。如:当我们随时都用心来察觉体式姿势,就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喜悦的信念自然产生,这个喜悦就是你获得身与心的和谐与相应。 当单一的进行某个姿势的伸拉状态时,于是就有了身体的苦,这个苦的产生是身体单一面的,身心之间没有平衡的结果;于是,我们便不喜欢那个姿势,而当某个姿势因为不令人舒服而产生不喜欢它时,任何对那个姿势的信念将会消失;对那个姿势的信念消失时,对那个姿势的厌恶会取代原有的快乐体验,厌恶的情绪跟随体式之苦受而产生。 就变换体式的练习而言,虽然我们曾经喜欢练习过的体式姿势,而现在却希望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厌恶;当厌恶进入心中,因为新姿势比较新鲜,欲望即执着于新体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体式都会有执着与厌离。由于,没有用心融合的去体会,心情越发干涩,除了体式的单一,重复,而产生厌离,导致无法坚持,没有信心。 现在,当我们体认到我们是因为厌离而被迫进行体式练习姿势,我们应找出是否还有别的理由,如果回答是为了伸拉或者打开身体某个部位所以改变姿势,这更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对瑜伽体式练习的扭曲。正确的答案是我们为了身心的平衡,健康才进行体式姿势的练习,是为了生命中体验快乐的喜悦而进行。错误的答案是出于误解,如果对瑜伽体式姿势的原因没有正确的认识,烦恼会因而孳长。 因此,当一个人只有了智慧的学修可以领悟与体验姿势的美好,如果没有学修的智慧,贪必然生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一些人总去拼命的伸拉柔韧的练习;理解与练习体式姿势的苦是容易的,因为苦而没有信念,缺乏信心,这都是寄于无效的产生,但是要理解正确的练习。我们就不难辨认出不同体式形态的苦是身体单一缺乏心灵灵动的因子,体会随时都要改变姿势或治苦的必要。能理解所有形成、身与心的本质是相应,和谐,这就是瑜伽智慧的本质。{一禅合十}。 生命中观心的体式: 眼,耳,鼻,舌,身,意;组合了我们的感官,让人在此驻足,品味人生其中蕴涵的生命哲理。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诠释都是不同的,才有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群。生命的解读是一种精神意识支撑着人的思维框架,思维又控制着人的行为,所以,在不断的人生路上领悟做人的道理,会让人生少走许多弯路。我们以真诚的心来学修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瑜伽体悟,吸取精华,纳新自己,使思想净化,身心受益。
瑜伽体式是一种对生命的冥想,冥想是观心,韵含着一种自我反省的体态,观心在前,反省在后。观心是体悟的需要和展现。静静地观看自己的身心,你会有许多健康与美好的所得.
观心的体式出现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生活的,没有任何刻意的做法。如:在寂静时,独坐或散步的片刻,“观心”的体式自会出现。许多事物在这时会变得分明清澈,充分暴露出来,使人想到一些其它时候不易想到的问题。人生的许多道路、走向,甚至重大的决定,很容易在这种看似轻淡的时刻出现。这是很重要的时刻。
而“观心”的体式另一种,是出于人为的需要,知道某些事,或某种情况下,人必须静下心来,调整情绪,让偏差消失,使身和心的位置回归。这是一种寻找,一种最正确的做法,一种自我的选择。 观心的是使人从复杂的现实现象回到直觉与理智的体式状态中,不再受日常事物繁琐的影响,排除干扰,抛弃自己最执著的东西,放下自己紧抱的事物,进入一种相应自然之境,在自由自在的情绪中去发现那个真自我。
观心除了判断是非得失的智能所需之外,一般而言,心所形成的道路,必然促使身体外在形式的道路的形成。观心就是体式的路径。{一禅合十}。 人体有三个层面--身,心,灵:根据瑜伽经典的学修,人能够充分觉知到自我有这三个层面,并平均分配时间精力来学修与生活,以免虚度此生。现代人倾向于一味地花很多钱保养照顾或者练习身体之形,觉得这样就是对自己很好,殊不知只重肉体,已破坏了身,心,灵的平衡,结果注定是无效的闹剧。因为活着时,尽管拥有身形表面的健康,但由于没有心灵的灵性学修,心灵必将枯竭;不断的满足肢体的伸拉状态,却同时也不断扩大心灵空虚的版图。由于只顾身体,所有关于身体的一切其表美丽,形体;力量,物质也都随着这个表面而生灭。原本利用大好人生灌溉心灵,提升灵性成长的机会,也就此消失。 自古传承的瑜伽经典学修阐述:“灵性”的“我”是“真我”,是永恒的,透过“意识”展现,拥有愿力;“心念”和“智力”、“假我”共同构成“精微体”。 “物质躯体”的“我”由五大元素(土、水、火、风、以太)构成。若不具备“灵性”和“精微体”的知识,也就是没有“真我”的观念,人会以“我就是这个身体”的概念行事,认为“满足身体感官的需求”是人生的目的。因此,瑜伽的练习,若没有“灵性”的学修,“物质躯体”便轮为“心念”的工具,透过身体的表面感官去追逐其:人,事,物;而且“心念”也控制不了“感官”,甚至于“身心”都成了“感官”的奴仆。也就是说,当眼,耳,鼻,舌,头,身(皮肤),肚腹,生殖器等感官迫使人去满足他们的时候,不知如何控制感官的人,便受其胁迫,为满足其所求,甚至不知自己这样完全已经脱离了自身的平衡-----带来种种恶性的循环。 印度瑜伽学修者的主张与现代人瑜伽的练习有很大的不同。现代人倾向于先顾身体,行有余力的话再以美好的音乐,冥想等来填补心理的需求,至于灵性则是随机的,被动的,不愿面对的,或觉是需要时才担心的。 古瑜伽圣贤们早已揭示 “真我”--也就是“灵性”---才是解决一切的灵药。他们早已知悉灵性的追求是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要件,而灵性的发展则始于“人”能体认到自己对大自然母亲有所亏欠,自己不可能不仰赖大自然母亲而活!当然也就会心存感激,在“人”和“大自然母亲”之间谋求和乐共存的平衡关系。当“人”先具备这样的灵性学修的认知后,他这个个体的“心理”和“物质躯体”两部份便有所依归,他生活当中的一切:饮食、工作、娱乐、休闲等活动,才能步上正轨。在“人”和“大自然母亲”之间某求和乐共存的平衡关系。{一禅合十:祝福每一位瑜伽的练习者,拥有灵性的学修}。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