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鞋 > 纵横之太极问答篇(一)

纵横之太极问答篇(一)

luyued 发布于 2011-05-25 14:46   浏览 N 次  

  ◎各位拳友、先进:

  今天纵横来此,实乃缘份,所发表的文章,纯綷是基于对太极的爱好,\r

  将经验和大家分享。纵横年纪虽然不大,但年幼即习太极拳,所以学拳至今也有好长的一段时间了。比较特别的是纵横纯綷练太极

  ,并不渗学其它拳术。\r

  各位先进在我的文章中,应可以发现我不喜欢用玄妙的词句来描述太极拳,也不喜欢说一堆的废话,我力求简单明了的解释太极的

  含义。所有文章都是我个人学习心得及教学的经验,呈现在这里,希望能给有需要的人一些帮助。

  中国人很聪明,文字更是精采,所以常见大师们说的太极玄之又玄,令人莫测高深,但其实太极拳是很科学的,完全符合力学原理

  ,所以我尝试用最浅显的语词来解说太极。今天我能来就是一个缘份,那天我不再发表文章,那就是我又消失了。真的看了太多的

  人在太极的大海中浸了数十年,最后连「松」是什么还不清楚。

  太极拳真的很厉害,各位千万不要对「太极拳」失去信心,太极剑更是有强大的杀伤力,如果各位能悟得太极剑的威力,那大概对

  其它兵器就没兴趣了。就以太极拳来说,防御性很好,攻击性也非常强,但是如果观念错了,那太极拳就什么也不是了。一个月前

  纵横和一位常到国外比赛的105公斤超重量级职业自由搏击手对决,这是真的对决,言明受伤自己负责,对手的手臂就和我的腿一般

  粗了,非常的壮。比赛的结果是,他的左眼被我击伤,而他二次从我腿部把我抱起,而我在空中反将他震倒,二次把他的左肩摔伤

  。他本来是完全看不起这个柔柔软软太极拳的,没想到会败在我手下,让他非常惊讶。因为他在赛前他的教练才对我说,半年前一

  个泰拳的国手才被他打断六根肋骨。

  写这些不是要说纵横有多厉害,而是要说太极拳真的很厉害,实在看了太多太极拳练了二十年的人,还不清楚何谓「松」,而一直

  被困在太极的丛林中不知所措。此时纵横的心里就会很难过。在此纵横只想以最简单明确的解释来说太极,期盼有需要的人能有所

  得。

  大家能在网络上认识也是一种缘份,这种缘份能多久谁也没有把握,所以我在此只是要和各位讨论,没有意思要辩论,也不打笔仗

  ,只是大家交个朋友,不求名、不求利,不是炫耀,只是一颗对太极同门真诚的心。

  我常告诉我的学生,纵横教学绝不藏私,我会尽力讲清楚,希望他们能好好的学,现在我也是这颗真诚的心面对各位,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我的书其实是教学讲义,本来没有打算出书的,只是在教学时怕学生忘记,所以把要点写下来给学生,没想到写着写就写了不少。

  最后才决定出书,书中的内容都是一遍又一遍演示及讲述的教学经验。

  太极拳很难,难在观念的建立,尤其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各种论调都出笼了,到底那一个是真的呢?让学习者无法判断。如果练

  太极没有正确的观念,那太极拳练出来就会变形,变成太软拳、太硬拳…….。

  最后再一次强调,练拳时要全身放松,以丹田为中心,腰为第一圈圆、指尖为球的外圆。指尖放下的离心力及向心力就是整个太极

  拳架的动能,肌肉千万不要用力,胯要坐好。等把全身一致的太极球体练出时,你是会知道太极拳是什么了。

  台湾 台南 纵横

  给个问题:

  1、

  何谓「节节贯串」?是什么在「节节贯串」?如何做到「节节贯串」?你怎么知道你是否有「节节贯串」?「节节贯串」有什么效

  果?

  2、 有人说「太极不用点力怎么打人」?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那真不用力要怎么打人,如何对外家拳格斗?

  3、 什么是「松」?什么是「柔」?什么是「软」?这三者之间有何不同?有何相同?

  先提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你都很清楚,那你就真是一个太极高手了。 二水先生:您好

  二水先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真是足见阁下的功力之深。

  以下是敝人个人浅见,请二水先生参考。

  我们练拳时,必须要单纯而直观,这样比较容易体会整个太极的架构。

  如果在练拳时太复杂化,则容易乱了自己的太极规格,这样在细微处有时会忽略。

  在练拳之时,只要注意以丹田为中心、腰为第一圈圆球、指尖为外圈圆球即可。如此单纯的注意练,则我们的太极球体规格才容易

  形成。

  当太极球体规格形成时,再细细的修练,则可发现体内有多处自转的圆,大体是以腕、肘、肩等各个关节处,但就算是发现了这些

  自转的圆,在练拳时也不可刻意的练出,仍是保持丹田为中心、腰为第一圈圆球、指尖为外圈圆球。不过此时在推手时,除了大圈

  的圆柔外,还有小圈的缠丝,此时缠丝劲即可初成。

  在大圈之内而有小圈,对方入我圈中即被缠死而不能动弹,对方的感觉是摸到我们的身体,整个人或手臂就被卷死而不能动弹了,

  这就是缠丝劲。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去在练拳时注意「丹田为中心、腰为第一圈圆球、指尖为外圈圆球」这样的要点,反而因想练缠丝而去注

  意「自转的圆」,这样是本末倒置,如果如此,只能练出有形、刻意的缠丝劲,这种缠丝劲对力量大些的人就失效了。

  所以追本溯源,我们只要注意「丹田为中心、腰为第一圈圆球、指尖为外圈圆球」的一致性练习就好了,这样单纯的注意,比较有

  利于我们太极球体规格的完成。太极球体规格的完成后才能去体会自转的圆。

  关于缠丝劲,在我的著作「纵横太极」中有详细的说明练法及使用方法,我们就等逸文出版社啰!

  台湾 台南 纵横

  ◎论沾黏

  一、前言:

  学习太极拳的人对于「沾黏」这两个字应不会陌生,有人也称之为「沾黏劲」。而各个太极宗师们也对「沾黏」多有阐述,如拳经

  有言:「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须知阴阳,沾即是走,走即是沾,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任他巨

  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等等。由此可知「沾黏」在太极拳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观念,也

  可以说,若是不知「沾黏」的真义,就无法窥见太极之精妙。

  综观各个大师们的言论,言简意赅,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简略的描述实难道尽「沾黏」之巧妙之处,这也就演变成后世的各种

  解释,有时反而令人迷惘。

  二、何谓「沾黏」?

  严格的说,「沾黏」不能称为劲,因为「沾黏」只是推手的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当双方搭手之时,即是「沾」之开始。在沾的同时

  ,双方接触的重量感觉应要清晰,在整个推手的过程之中,这种清晰感觉要保持不变。当对方进我则退,对方退我则进。进退之间

  完全和对方配合一致,如果感觉消失或不清楚了,则表示自己有用力了,也表示自己的太极本体的整体是不完整的。

  在双方的手「沾」在一起之后,就是「黏」的开始,此时表示二人的太极体要进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那一方的太极体不完整

  ,在运转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偏斜以致被弹开或被控制。而在进行融合之时,为了破坏对方太极之体,会将本身的重量如丝般「黏」

  在对方身上,让对方的运转因我外在重量的黏附而滞碍,进而产生偏斜以至败势。

  常有人以为「沾」、「黏」是相同的,其实不然。也常有人误解「沾」、「黏」的本义,在推手时一直想要「沾」、「黏」住对方

  ,不敢丢对方之力,也不敢顶对方之力(假的不丢不顶)。这种被动的「沾」、「黏」是完全失去意义的,不但无效反而缚手缚脚。

  「沾」、「黏」是一种主动的态势,当和对方「沾」住时,则要「黏」住对方,即使对方想要脱离也不行,想要攻击也不行,让对

  方既不能丢开我的重量依附,也无法顶住我的重量的贯注(真正的不丢不顶)。所以可以说「所有的运转完全操之在我是谓沾黏」

  。

  三、「沾」、「黏」在推手上的应用

  前面已经强调「沾」、「黏」是一种主动和积极的态势。在和对方接手之时就是「沾」的开始,推手的运转过程则为「黏」的形势

  ,而弹开对方或制住对方之时为「沾」、「黏」的终止。所以可以说在整个推手的过程中,几乎是以「沾」、「黏」为主轴的。

  从字面上可以知道「沾」是一种表面的接触,如沾水般,水附于皮肤之上。推手时和对方的接触重量大约和沾水也差不多。在整个

  推手的过程中,搭手为「沾」,因为平时练习时是双方伸出手「沾」住对方后才开始运作,所以往往让人不知道「沾」的重要,甚

  至忽略了「沾」的存在。但我们要暸解,太极拳是一门武术,如果和外家拳对抗时,「沾」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拳经言:「动急则

  急应,动缓则缓随」,就是「沾」的工夫,当外家拳出拳如风来时,我能急应而「沾」上,「沾」的重量又不能太多,最多如「沾

  」水一般重而已,如果「沾」不上对方,那要制对方于无形就很难了。

  「沾」上了对方后,接下来就是「黏」住对方,「黏」并不是用力抓住对方,而是将自己的重量丝丝的布在对方身上,让对方在推

  手的运动之中不知不觉的渐渐产生偏移,就好像苍蝇沾上苍蝇纸上,初黏时尚可奋力挣脱,但愈是用力,则愈黏愈多,终至全身被

  困住,这个比喻或可稍稍说明太极「黏」的方式了。

  四、如何训练「沾」、「黏」的工夫?

  在「沾」、「黏」的工夫上,两者是同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沾」比「黏」更为重要,因若无「沾」之始则无「黏」之用。但因

  为一般推手时,是以沾住对方后才开始推手运动的,已经先「沾」好了,自然就感觉不出「沾」的重要性了。

  但是忽略「沾」的后果,就是很多习太极拳多年的人常常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练外家拳的人不跟我推手,而是一拳打来,或一

  脚踢来,我怎么办?」,别人一拳打来,或一脚踢来,许多学太极拳人的反应就是闪躲再乘隙反击,完全无法使用太极「四两拨千

  金」「以柔克刚」的工夫,这也就造成了「推手无用论」「太极无用论」的说法,不只没学太极拳的人有这种想法,就连习太极拳

  多年的人也常在心中有这种疑问的。其实这只是忽略了「沾」的重要性结果,当别人一拳打来或一脚踢来,太极拳要做的是在对方

  快速的动作中,乘其势尽之时「沾」住对方,而后「黏」住对方,进而控制对方。「四两拨千金」就是「沾」的工夫的应用。

  从上面的说明中知道了「沾」的重要性,但要如何训练「沾」的工夫呢?

  训练「沾」的工夫,有几个要点:

  1、心静:心静才能清楚的体会对方的变化,不能心浮气燥。心要静则必需加强站桩的工夫。很多人一直以为太极的站桩是为了要训

  练腿力、腿劲,这是很可悲的错误,关于站桩,我们有详文讨论。

  2、放松:如何放松,可参考「松」一文。要能放松才能「沾」得巧,不太重也不太轻,如沾水般。试想,如果硬梆梆的去「沾」,

  那就形成的是「相抗」而不是「沾」了。

  3、全身一致:如何「全身一致」可参考「规格」一文。有时我们常受限于一般的思考模式,以为「沾」就是用手去沾,其实不然,

  全身皆可沾。不过用手去沾比较符合一般人的想法,但就算是用手去沾,那也只是表象的接触,实质上,手沾上了以后,全身就要

  有相同连动的感觉,而感受的中心主宰点在「丹田」。

  4、不惧:恐惧是紧张的来源,紧张又是僵硬的开始,如果僵硬了,那就连自身的内在感觉都消失了,如何「沾」呢?恐惧是人类内

  在很难克服的问题,我想经过不断的训练自信及太极技巧的提升,应该可以有效的克服内在的恐惧才对。「黏」的工夫和「沾」的

  工夫是同等重要的。其实大部份的太极拳学习者终其一生研究的推手就是「黏」的工夫,「黏」的工夫能做的好,那在太极拳方面

  也可以算是一位高手了。最怕的是研究太极拳推手的学习者,只知钻究招式,去假设对方攻击的模式来发展破解招式;或是强调出

  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推手方式;或是发展几招推手制敌绝招等,如果是研究这种种推手的方式,可以断言,终其一生是无法窥见太

  极的堂奥的。「黏」是一个很细微的工夫,当两个人搭手进行推手的运转时,要配合对方的动态来运作,并且把本身的重量「黏」

  附在对方的身上,慢慢牵制对方的动态,此时就会发现对方的运转渐渐不灵活了,空隙渐渐产生了,那就达到了「黏」的效果,对

  方也就在掌握之中了。

  那要如何训练「黏」的工夫呢?训练「黏」的工夫,有几个要点:

  1、听劲:听劲是「黏」的基本工夫,听劲包含了「听自己的劲」及听他人之劲」。「听自己的劲」就是要了解自己本身的动态,举

  手投足皆要清楚,都要全身一致,若不明白自己内在的变化而要「听他人之劲」者,无异于缘木求鱼者。 能明了自己的内在变化

  后才能「听他人之劲」,「听他人之劲」是要了解他人内在的变化,清楚对方那里用力,那里紧张,来之势、去之路为何,这样才

  能黏附重 量在对方身上。

  2、舍己从人:前面已经强调过,「黏」是两个人搭手进行推手的运转时,要配合对方的动态来运作,并且把本身的重量「黏」附在

  对方的身上,慢慢牵制对方的动态。配合对方的动态就是「舍己从人」。对方伸,我就屈;对方屈,我就伸(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这个「黏」附要在对方不知不觉中进行,甚至在对方以为得势而沾沾自喜中进行。

  五、结论

  「沾、黏」在太极的实际运用上是很常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沾、黏」是太极守势的根本,这是一种主动的守势。从外在的运动

  形势来看,会以为是在对方的攻击中求生存,但实际上则是利用重量的黏附,使对方的攻击偏斜落空,慢慢的对方的运动也会滞碍

  ,最后完全受制于我方。这是和太极「发劲」攻击全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当然推手之时千变万化,「沾、黏」可以自成一体,也可

  以是为「发劲」做先期的准备工作--「以沾黏引出对方的空隙,再发劲(引劲落空合即出)」。要如何运用全乎一心,并无定法。

  但基本的是,一定要能练出「沾黏」的工夫才行。

  台湾 台南 纵横

  ◎此文由whw发表。

  原先生所说"轻而同步而已"很对!但它只是其共性。细细分辨其各自特性,可以增进我们对拳理的理解。

  敬盼纵横先生"再想更好的表达方式来说说看"!

  如果我处背势时"沾"之以空,当我顺势则"黏"之以沉,会不会就有了"劲"意?????

  ◎若能"沾"之以空,先生则似处背势实当顺势;当我顺势"黏"之以沉,则需当心沉过头反成背势。

  先明顺背之理----顺什么,背什么?后知沾粘之法----如何沾,如何粘?

  ◎长风――有人说「太极不用点力怎么打人」?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那真不用力要怎么打人,如何对外家拳格斗?

  纵横兄:

  恕我直言,练太极者,本身不言打人,也不主张打人。不过纵兄把话都说了,还得说说。太极者不是不用力,而是不主张用力,而

  是去借力,力借的好方才好。否则将违背太极宗旨。大力胜小力,不是太极。外家之力主要是直力,而太极之力是绵绵不继,滔滔

  江河。

  ◎ 纵横――长风兄:

  太极本来就是真的不用力,而不仅只是一种主张不用力而已,不用力但其攻击的威力却非常的强,

  我们一直都困于说太极拳是不攻击的,只有借力使力的这种说法。

  但其实借对力之力只是太极的一小部份而已,

  如果不是如此,那兄以为杨澄浦写太极劲有:放劲、截劲、卷劲、入劲、抖擞劲。

  又太极拳论中云: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等等,是写着好玩的吗?

  太极真的不用力,真的要全身放松,但由此所产生的能量却石破天惊,

  纵横绝不夸言,现在还未细说,只是要各位先进去仔细思考一下,

  经过仔细的思考,对各位先进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整个「太极全身不用力而能产生强大的攻击力」的过程,

  纵横一定会仔细的解说,纵横只是希望各位先进能仔细的思考二周,

  二周后我一定解说清楚。

  Whw 兄:

  兄对沾黏之意义,极为在意,

  一直强调是「沾」什么?「黏」什么?

  其实我在文中真的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纵横并不太在意古人所言,如何顺、如何背

  对于沾黏如果要我真正的下一个定义:

  那就是何谓沾黏?唯「控制」耳!

  再说详细些,只要是太极球体未完整者,

  其运作之时,必有力之突点,

  这个力之突点是对方自己完全不自知的,

  只要沾黏住这一点,那就可以制对方于无形,

  对方会觉得你只是轻轻黏着他,他就被制了,

  被制的完全莫名其妙,

  你如果和大师推手就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大师轻轻伸手就制住了你的力之突点,

  所以推手时实不必在意,顺要如何沾黏、背要如何沾黏,

  如若这样,只会缚手缚脚而已。

  那要如何知道别人力之突点何在,可以制住他呢?

  只要你全身放松了,

  自自然然你就会感应到了。

  台南 纵横

  ◎ Hatsu 兄:

  从兄所言:「如果我处背势时"沾"之以空,当我顺势则"黏"之以沉,

  会不会就有了"劲"意?????」。这几句话中,

  可以知道兄对推手已有不少心得,

  不过也可以从兄的这几句话中窥得兄推手时的情形,

  兄即然如此说,推手之时必然如此,

  在此略述之,如有说得不对,请指正。

  因为兄的这几句话,所以可以知道兄的腰已是蛮灵活的,

  推手时胜也居多数,但兄之推手还存在着一个问题,

  就是如果对手的力量大些,

  那大概兄就会觉得应付得很累了,

  何故,因为兄在空与沈中留了空隙,

  这个空隙可能连兄也不自知。

  就是因为这个空隙的存在,所以对方的力量得以生存,

  所以你应会常觉得对手很用力,

  推手时也挺累的,虽能胜,但不轻松。

  如果这句话真是兄的体会,那应是如此才对,

  我的推断对吗?请指教,如果对,我再和兄讨论如何补足这个空隙,

  如果推断不对,那就对不起了,不过也请来信说说。

  台南 纵横

  ◎此文由whw发表。

  若能"沾"之以空,先生则似处背势实当顺势;

  当我顺势"黏"之以沉,则需当心沉过头反成背势。

  先明顺背之理----顺什么,背什么?

  后知沾粘之法----如何沾,如何粘?

  #hatsu――空以沾实乃对方攻势悠长我化我引使我入主动

  虽在背势却未失势

  而且还在主动中

  沉不是常人认知的沉旨在我引我蓄使人失势

  嘿嘿嘿

  去他势使成其九阴大法

  如自己沉过头

  表示对方空引化已将己去势了

  也就不必玩了

  此时已非在背

  我顺时即为蓄之始

  其实此即一体之阴阳

  故有推手的往返

  常人在己顺蓄劲未达75%即出手取人

  或机会消失尚欲强取

  所以顶牛就上演了

  自己也易受伤

  再就无论顺背

  自己均处主动

  双方都在主动

  ◎ 源易兄:

  兄的功力真是非同小可,短短几句话就道尽「沾黏」的精意,不过中国字的就是太精简了,

  兄既有心得即当明述,来给有需要的人一些帮助!

  再依兄之题,提几个问题,望兄能详答,

  就是说清楚,太极才能更加的茁壮!

  1、「轻」是多轻,才算轻?摸到毛、还是皮、还是肉……

  2、是你觉得自己轻,还是觉得对方轻?

  3、「同步」是你和对方同步?还是对方和你同步?如果对方不和你同步呢?

  4、「同步」是手同步?还是全身同步?全身要如何同步呢?

  5、要做到怎样才能叫「同步」?如果「同步」中,对方突然给你一拳呢?要怎么办?

  台南 纵横

  @源易―――[轻」是多轻,才算轻?摸到毛、还是皮、还是肉……

  我的体会:轻----用一分力可达到的效果,绝不再多用一分力!

  2、是你觉得自己轻,还是觉得对方轻?

  我的体会:轻是相对的,当然是让对方觉得我"轻",甚至轻到让对方感觉不到什么。。。。

  3、「同步」是你和对方同步?还是对方和你同步?如果对方不和你同步呢?

  我的体会:同步是个互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心智较量,高手能让对方不自觉的与其"同步"

  4、「同步」是手同步?还是全身同步?全身要如何同步呢?

  我的体会:周身一致人难进,拳架是知己工夫,体验在推手,推手是检验、是矫正、是推究自身的缺陷和漏洞,推手不是较输赢,

  而是放下面子,探究动作变化的适宜与否,是一个方法问题,我认为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是就无法达到与人"同步"

  5、要做到怎样才能叫「同步」?如果「同步」中,对方突然给你一拳呢?要怎么办?

  我的体会:让他摸不着、用不上、背住劲---就称其为"同步",推手时,若碰上冒失鬼喜欢出"冷手",那就该出手时就出手,让

  他下次不敢!

  ◎源易兄果然是高手,源易兄果然是高手,

  纵横如此的问,只是要引源易兄的说明,

  能给大家更多的收获,

  源易兄回答的真是非常的好。

  不过纵横再问几个问题:

  1、「轻----用一分力可达到的效果,绝不再多用一分力!」

  那兄的意思是还是要用一些些力啰!用一分力来推吗?

  一分力够轻吗?如果用0.8分的力呢?

  2、「轻是相对的,当然是让对方觉得我"轻",甚至轻到让对方感觉不到什么。。。。」

  兄如何知道对方觉得你轻?

  你是自己做得很轻吗?还是别人让你很轻,

  如果你觉得自己轻,对手却觉得你在顶呢?

  刻意的做出很「轻」,让别人觉得你「轻」那样对吗?

  3、「同步是个互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心智较量」

  同步是一种心智思考上的较量,不是实际的动作表现吗?

  4、「周身一致人难进,拳架是知己工夫,体验在推手,推手是检验、是矫正、是推究自身的缺陷和漏洞,推手不是较输赢,而是放

  下面子,探究动作变化的适宜与否,是一个方法问题,我认为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是就无法达到与人"同步"」

  这句话讲的真好!

  5、「让他摸不着、用不上、背住劲---就称其为"同步",推手时,若碰上冒失鬼喜欢出"冷手",那就该出手时就出手,让他下

  次不敢!」

  如果他用的是外表看不出来的暗劲呢?如何防?

  台南 纵横

  ◎ 源易――1、「轻----用一分力可达到的效果,绝不再多用一分力!」

  那兄的意思是还是要用一些些力啰!用一分力来推吗?

  一分力够轻吗?如果用0.8分的力呢?

  答:1与0。8是实指吗?还要我用0。79999的力?

  2、「轻是相对的,当然是让对方觉得我"轻",甚至轻到让对方感觉不到什么。。。。」

  兄如何知道对方觉得你轻?

  你是自己做得很轻吗?还是别人让你很轻,

  如果你觉得自己轻,对手却觉得你在顶呢?

  刻意的做出很「轻」,让别人觉得你「轻」那样对吗?

  答:只要觉得对手比我重就近也!

  3、「同步是个互动,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心智较量」

  同步是一种心智思考上的较量,不是实际的动作表现吗?

  答:您以为呢?

  4、「周身一致人难进,拳架是知己工夫,体验在推手,推手是检验、是矫正、是推究自身的缺陷和漏洞,推手不是较输赢,而是放 下面子,探究动作变化的适宜与否,是一个方法问题,我认为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是就无法达到与人"同步"」

  这句话讲的真好!

  答:真好吗?

  5、「让他摸不着、用不上、背住劲---就称其为"同步",推手时,若碰上冒失鬼喜欢出"冷手",那就该出手时就出手,让他下

  次不敢!」

  如果他用的是外表看不出来的暗劲呢?如何防?

  答:那就归0吧!

  ◎ 台南 纵横――源易兄:

  莫见怪,纵横并无任何意思,

  只是有时候我们觉得自自然然的事情,

  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思考,

  有些我们认为好像不必去想的事,

  仔细想一下,问题还真多,

  太极就是这样,

  我们容易以古人所言、先贤所言为师,

  但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有含糊之处,

  所以纵横藉由发问,引兄去思考,

  说不定能给我们一些更深入的东西。

  兄的这句话「周身一致人难进,拳架是知己工夫,体验在推手,推手是检验、是矫正、是推究自身的缺陷和漏洞,推手不是较输赢

  ,而是放下面子,探究动作变化的适宜与否,是一个方法问题,我认为找不出自己的不足,是就无法达到与人"同步"」就真的说

  得很好。

  只是兄对于「轻」的概念似乎还不太清楚!

  如有得罪之处,真是非常抱歉,

  还望源易兄能见谅!

  ◎ hatsu――大哥

  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

  "轻就是不与其接点对撞"

  "轻就是对方接点为我所空我之接点就不用管是

  0.88889或0.7999了发得出去就好"

  ◎ 台湾 台南 纵横――何谓「轻」,

  再轻也有力,而这个力就足以变成别人向我们发劲的根源,

  我们在推手之时,总是有一种概念,那就是「不丢不顶」,

  但为了不丢不顶,很多人就是故意的去「轻」触对方,

  随着对方的力量,转腰闪躲,

  但这种「轻」只是一种故意做出来的轻,并不完全是太极的轻。

  其实太极并不只是要做到轻而已,更进一步的,我们要做到「空」

  要做到「全身虚空」,而且是一种主动的「全身虚空」

  怎么说呢?

  当我们和对手接手之时,就要将我们的重量附在对方力量之上,

  我们就要好像变得和对方同体了,

  完全配合在一起,对方的前进、后退我们都能完全搭合,

  而接手时的重量不能改变,不论对方的速度如何的快,

  我们都要好像是对方结合体般,接触点的重量完全不能改变,

  这时对方不论如何施力,均无法作用在我们身上,

  对方就会觉得我们好像空了、消失了。

  而在此时,我们沾黏住的地方就是对方的力之突点,

  这是对方的败势之处,如能如此,

  就算对方要用暗劲也是不行的,

  只要制住这个点,对方的力量就会被控制而无法施展,

  如果没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称沾黏并不完全。

  完全的沾黏不但要和对方同体,还要控制对方,

  就算对方想抽手出来用拳打也不行,因被黏住了,没机会让他抽手,

  如果对方硬是抽手,则「逢丢必打」,打那里,打对方重心之处。

  这并不须要去思考,只要沾黏好,而对方硬抽手,则自然会引我们的重量去击其重心之处,这就是「逢丢必打」的主要意思。

  并不是对方抽手了,我们才想要去打对方,那就来不及了。

  一点意见,供源易兄参考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