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男鞋 > 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管迪华

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管迪华

luyued 发布于 2011-01-06 02:12   浏览 N 次  

应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成立30周年所出《新清华》专刊之邀所写文章,完成之际噩耗传来,在悲痛之中愿以此文纪念我英才早逝的学生陈小悦博士。

培养研究生的一些体会

迪华

今年是汽车工程系成立30周年,而我国建立正规的研究生培养制度也已有29年了。在这些年里,我总共指导过22名博士生,包括我国第一位来自汽车企业的何泽民博士(后曾任南汽集团总工程师),我国汽车界至今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尚进博士,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者陈小悦博士和宋健博士。此外,还指导过31名硕士生。

回顾自己30年培养研究生的经历,有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就是研究生培养水平与科研工作水平密切相关。欧美国家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水平,一般来说高于我国,原因主要在于其科技定位和研究条件好。现在我们国家对高校科技支持力度大大提高,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相当好了,要想尽快提高科技和研究生培养水平,就更应注意科研定位及指导思想问题。

我所在的汽车动力学课题组,一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及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汽车摆振、制动器振动噪声机理(结构动力学)、轮胎力学及模态分析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水平和成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试验条件有限,以至于当有些国际友人凭着我们发表的文章找到我们,想来做访问学者时,我们都感到很尴尬。就连我们赖以做模态试验的设备,也是直到21世纪初才购置了配置有限的LMS设备,此前所用设备都是由数届研究生在微机上逐渐研制建立起来的。就靠这样的设备,我们开展了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并在国际SCI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包括2篇与试验技术有关的论文。我们正是凭借着对基础理论的坚实掌握、精通的试验技术以及对国际信息的了解,才敢于挑战和创新,而且能坚信不疑,在困难面前做到锲而不舍,终有所成。

我们的科研结果都是在科研指导思想明确并且充分发挥研究生才智的条件下做出的。研究生应具备本学科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科研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学术道德。在这方面,我们深深得益于清华优秀的学子。例如我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陈小悦,上中学时就是清华附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生,经历了12年知青下乡下厂的锻炼,“文革动乱”后考入清华,继又读研,无论是学业还是人品,都堪称研究生的楷模。读研时,他一个人在寒冷的试验室里通宵做大型构件模态试验,没有模态分析设备,他就自己在微机上编制分析软件。他在1985年发表的被EI检索的论文大概是我国汽车界最早的EI论文。更难得的是在他做博士论文工作时,他已被组织上安排去经管系参加领导工作,而面对我们试验研究中遇到的试验台安排困难,他竟然下决心在车上进行试验,这将是非常耗时耗力而又困难的工作,若没有高度敬业、献身的精神是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的。他的感人表现为后来的研究生树立了榜样,为组里科研留下了足迹,他的博士论文是我校第一届优秀博士论文(当时还没有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评选)。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尚进博士,是一位因数理基础特别好而被保送来清华的。出于对问题的超常理解力,他自主选择了我组开展的有高度创新性的轮胎力学研究方向,并在出国和留校研究二者之间选择了后者,终获佳绩。这说明学生自主选题是能够完成高水平研究的因素之一,这也是国外通常要求于学生的。

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严格要求。在我们组的研究生培养中一贯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各项要求和制度。曾经发生过导师主动提出不授予学位的个例。当然,对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导师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其中心内容是导师的科研指导思想、学术思想和严谨学风的影响。由于我要求严格,学生当时也有不尽理解的,甚至有些小摩擦,但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承认严格要求对他们有益,因而在走向社会后仍能与我保持很好的关系。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