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裤子 > 只有一个萍乡——“八零后”诗人金培洪诗歌...

只有一个萍乡——“八零后”诗人金培洪诗歌...

luyued 发布于 2011-05-31 12:22   浏览 N 次  

  只有一个萍乡

  ――“八零后”诗人金培洪诗歌印象

   ●李福登

  于我而言,并没有太多按诗人出生年代来划分“XX后”的概念。在此借用“XX后”的说法,也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罢。在与我交往的诗友里边,有鹤发童颜的老者,也有壮怀激烈的中年,更有青草一样茂盛的青少年一代……其中,最为不乏的,当是现今热闹非常的“八零后”。金培洪,一位生长于赣西乡村的青年歌者,正是这热闹的一群里边,比较安静的一位。在我看来,他不是眼下人们惯常称谓的那一群动辄喊出吓死人口号的刺青式的“燥热派”诗人,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八零后”。

  他安份,但不沉寂;他刻苦,但不张扬。或许正是因了这两样素质,他和他的诗,也便成为我心深处的“好友阁”常客。

  无论你喜欢诗歌与否,我们必须承认,处于这样一个“作秀当吃饭”的年代,作为“时代触觉”的诗歌当然不会太于寂寞。事实上,相比于社会各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今的诗坛,亦称得上是“群雄并起,与时俱进”的格局,一个可喜的“百花齐放”的中国诗歌的大时代正在熔融之中。而“八零后”显然是这个熔融过程中的搅浆者之一。前有“中生代”和“七十后”为鉴,身边是庞大的“八零后”族群并驾齐驱,身后,更为幼嫩的“九零后”已然跃跃欲试。这样的局面,我想,作为诗人,任何一个梦想有所作为的“八零后”,必然是热血沸腾的。

  从这个角度上说,金培洪堪称幸运。生而为“八零后”,虽然不是他的刻意选择,却也真真切切地令他于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便置身于一个“有得比”的创作环境中。他的成长或成熟,也便因此而有了可能。

  极巧的是,读到他这一本行将付印的集子时,正值中秋前夕,也因此,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乡情,便更为轻而易举地令我深醉其中,几欲泪零。从这本长达一千四百多行的诗集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在为自己深爱的家园而颤栗。作为萍乡大地滋养的诗人,金培洪的心里,诗里,梦里,无处不是萍乡,无一不是故园。这一点,从他为自己的集子所分的小辑名称里,可见一斑。

  金培洪把自己的处女诗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深爱这土地》,第二辑为《怀抱我故乡》,第三辑则是《要做一匹马》。这三个辑子,读来给人以层层递进的感觉,是诗人对家乡情感的逐级升温。

  在第一辑里,诗人以自己的方式,诗写故园之美,乡情之醇,亲情之厚。风、童年、月亮、火车、石头、父母、草原、河流等人、事、物,皆被善感的诗人一一摄入诗中。与同时代的大多数八零后诗人竞相摹仿的“八零后朦胧诗”抑或“大白话八零后”不同,金培洪不人云亦云,也不盲目追逐“潮流”,在同样敏感的八零后诗群中,他的诗更为注重诗歌的传统与特质――唯真唯美,其语言朴实无华,却以意境开阔、感情真挚见长。

  真挚的情感,浪漫的情怀,是构成金培洪诗歌的重要元素。他列在开集第一首的《下雨了》,开头第一句就是“其实我的心是很痛的”。因为他担心“下雨”的时候,“大树下有人/是否会被雷击”但诗人同时又是矛盾的,因为他也知道有些地方却是“农田可能干旱少雨”,正需要这雨的滋润。这种无奈并非天生,却因了诗人对家乡的关注而变得沉重。

  但无奈同时也不是诗人笔下的全部,家乡在诗人眼里,是美丽的。“一湾浅浅的小河/弯过几道迷你的田垄和/孩提时候常常出没的窄路/捧起你热闹的甘泉和/你哺育的生计的小鱼,虫虾/一阵一阵的欢喜掩隐在你胸脯//小河啊,我看出了你焦灼的目光/宛如慈母的精心呵护/我感到了你器宇轩昂的气度/宛如幽雅的诗章跃然纸上”(《你,小河》)。在这里,弯弯的小河不但有着“焦灼的目光”,还有着“器宇轩昂的气度”。还有那“月亮下的打谷场上”,那些嬉戏着的孩子,那些“捉迷藏,抓小鸡”的鲜活的游戏中,便有着诗人自身的《童年》印记深刻其中。

  而在《当一切都如火车一样疾驰而过》一诗中,诗人对家乡的情愫则另有一番感慨。他说,“当一切都如火车一样疾驰而过/时间淡化成永恒/……原谅我/纯粹的咿呀/到达不了你的心脏”;他说,“听说难产一种感动/比如诗歌需要设身处地/比如殡仪馆匆忙/我没有能够呼出更新的气息//比如暧昧的人情味/就像午夜的灯火/不会照在梦呓的故乡”……

  对于家乡的人和事的深爱,他毫不掩饰。“我的爱十分坚硬,石头打的/上帝用泥捏的,花儿开的”(《那些人》),他说。“路边的花儿醉了,李白说/……路边的鸟儿昏了,我说”(《那些事》)。“一个时代会葬送一批人……/看似火热/他们却依然孤独”,“当太阳靠近下山的时候/我走向黑夜/端起诗书,挑灯夜读/很快就习惯/这种神仙般的生活”。(《石头开花》)。

  金培洪的诗里,亲情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写《母亲》,“温暖的床/窝在一起的童年”,与此同时诗人透过阳光背后,也看到了“岁月见缝锸针,飘过的落叶/已经不见了,走过的雨/再次回头/母亲,我看见了你/为我而流下的泪”。他也深爱着《父亲》,“黝黑削瘦的背影/仅仅在离别之后才感觉/平凡而伟大”,“他从来一肩挑,扛不住大山/却依然在守候/一年还是一年……”

  而第二辑《怀抱我故乡》,与其说是诗人心怀故里,放眼山外。不如说是诗人对故乡情感的进一步提升。只不过他把切入点主要放在了大山之外,放在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物事里。在诗人看来,“时间不过是一场旅行”(《时间》)。那些《向后的风》,虽然会“把头发弄白”,却依然“要吹回我的故乡”。作为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诗人虽然在灯红酒绿的大都市里生活,但他的目光和耳朵,却一刻也不曾离开过家乡的方向。他甚至关注到那些老辈人的心事,“她们害怕水做的身体不能亲近大地/软弱的骨头就要散在盒子里”(《村里实行火葬的那年》)。在(《殇》组诗)里,虽然大抵以哲思短语的方式记录下了诗人在若干个某一时刻里的心灵火花,却依然把深深的乡情与亲情蕴涵其中。

  诗人笔下,《失色的花朵》(组诗)也是令人深思的。在这一组短诗里,我们可以看得见诗人于光怪陆离的生活表象中捕捉到的若干真实。“一件事物。我就会想起狗/充满诱惑力的音乐、死亡”。还有“打过我的夏天”,“他的行为的确可爱/像晚霞,照在一片天空/沿着山坡滑过稻田”。“窗外是一些晒干了的日子/一些走来走去的光”。在《多少年来我默默地坚守》里,诗人“盼呀盼结果却乱成一堆/找也找不到的柴垛”,“内敛无助尖锐地插在心端”但诗人没有退缩,“我的坚守只有我知道”。“冬过了的时候/我会在春端继续地坚守”。因为他明白,“摸摸母亲织就的毛线”,“看看过期的邮票”,都是一种幸福和爱(《因为爱……》)。

  随着生活经历和阅历的不断丰富,诗人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遥远的故乡或者热闹的城市“主流”。更多的时候,他把内心的爱,留给了那些素不相识的打工者,或者浮萍般在旅途中相遇的有缘人。他们当中,也许就有一些来自诗人的故乡。他欣赏那些敢作敢为的打工仔打工妹。“经她焊接的铁皮铁边/像她的笑容/就那么一捧/在异乡在车站/那么的强悍”(《异乡打工者》)。甚而至于,诗人自己也曾经在假期到打工族中深入生活。“那时候,在闽南的一个小镇/我用双手操作机器/用心灵感觉着双脚穿的袜子……”他欣悦于一个“诗意的邂逅”――“美丽的阳光射入那节车厢/从温州到萍乡”,“我用发现的目光笼着你――/一个年轻女子的容颜/像车窗外的稻穗/每一瓣/都闪着不同的芳香”(《旅行》)。

  然而,无论目光曾经巡抚过多少山外的世界,诗人最终的关怀,还是回到故乡的上空。在第二辑里,对于萍乡,诗人可谓不惜笔墨。在不断地吟咏中,仍然有不少篇什直抒乡情。比如“我无法清点故乡的山/它一脉相连”(《故乡》);“家乡的山和水都不是很突出/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只不过是不起眼的那么一小块……”(《家乡》)等等。无一不把故乡纳入诗写的框架中予以倾情咏唱。

  人们常说,“诗言志”,“言为心声”。渴望着有所作为的青年诗人金培洪亦是如此。如果说,前面两辑都是对故土情深的诗意表达,那么,诗人在第三辑《要做一匹马》里,则是把对故里的爱,升华为了做一番事业的理想。他“要做一匹马”,一匹驮着乡亲疾苦和幸福的好马。他认为,这样的一匹马,必须是“一匹无拘无束的马”,“一匹穷且益坚的马”, “一匹驮起人民的马”,“在江西以西的村庄或曰‘赣西大地’/耕耘奋斗……洒热血抛头颅”,“背着乡亲父老/无怨无悔”(《要做一匹马》)。诗人渴望着大学毕业后能为家乡贡献力量。哪怕是“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给孩子们“朗诵王家新的诗”(《夏天》)。想起即将为家乡、为萍乡这片热土效力,年轻的诗人禁不住热血沸腾。“渴望着新鲜的日子到来”,“翻开双卷本的书册/上册记载着你的过去/下册我将努力为你填满/在内心久存的信念”,“我将倾倒/在每一寸/你精心呵护的土地上/用烙印刻上萍乡的字样……”(《信念:故乡》)。在这里,诗人一腔热血想要为萍乡而洒,一份忠诚愿意为故乡而守护。尽管,“十年前,那条泥泞的小路”,如今“水泥铺就的马路/我走着只觉得太平坦”(《印象》)。“这有什么关系,喊出我的名字”,“这有什么关系,喊出土地的名字/那些土地是不会疼痛你的”(《喊出我的名字》)。“那被称为城的县/对于镇的城是多么遥远啊”(《县城》)。“喜欢故乡的山/――即使它的名字并不十分响亮”。(《更早的时候》)。“有关岁月/我们一半是争取/一半是丢弃”(《有什么让我们如此疼痛》)。“母亲每次和我讲起――她的曾经/都引起我的无数次哽咽”(《外面的儿子》)。“父亲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望着长途汽车/却是那么兴奋”,以致我感觉到“从南昌到上栗的距离/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长途汽车》)。“这些日子洪水泛滥,已成事实/虽然离我所在的南方小城/依然遥远……”

  正如诗人在后记里所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特别不能忘记的是那些为诗而狂的岁月。不是想做一位伟大的诗人,而是像草原上的骏马一样”。与此同时,诗人也明白,“想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不容易的,就像并非所有人都能惊天动地一样”。“在我的文字里,没有太多的修辞方法,就像我这个人一样,回到生命的本真和朴实无华才是我对人生的最好诠释。我爱着这土地、山川、河流,爱着亲人、朋友,甚至是陌路人,爱着那个我的村庄和无比向往的草原和远方,所有的这些就是我诗歌的全部。”

  诗人如是说,也在按着自己的意愿在努力地去做。事实上,通观全集,我们会发现诗人其实是在用一条看不见的乡情牵系着整本诗集,三个辑子互相链接,是一个成熟的整体。而诗人之所以把这本集子分为三个部分,我想,除了方便读者阅读以外,恐怕也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逐层推进的“爱故园”、“爱萍乡”的深情:“我”深爱这土地,因此“我”便能够“心怀我故乡”,而正因为对故乡有了这样的深情厚爱,“我”才会想“要做一匹马”,去为故乡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奔腾不息。

  如果单单从诗创作的角度来讲,平心而论,在诗歌的路途上,年轻的诗人金培洪可谓才刚刚上路。也因此,他的诗歌里,自然也有着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比如诗句的精炼与否、题材的主次选取、同类内容的重复之累或者复沓之美、诗的结构零散与结构美感等等方面,都是需要诗人在今后的创作中进一步去注意和把握的。难能可贵的是,他才刚刚起步,却已站在了正确的方向上。而没有被当下眼花缭乱的世相所左右,写诗了,却依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和纯真的情怀。更为难得的是,这位来自萍乡,也正在攒着劲要为家乡鞠躬尽瘁的年轻歌者,能够把诗之笔触从自身对家乡的爱里,延展出来一个纯美而阔大的精神世界。让人读后,不禁心生这样一番感慨。也许,那一方热土已经、正在、也必将持续不断地涌现出各类人才,但是,“只有一个萍乡”这样一种为故乡出力献智的诗意情怀,却不一定有人记得提出来。幸运的是,我却在金培洪的这一本凝聚着他大学生涯心灵火花的集子里看到了。

  是的,“只有一个萍乡”,也“只有一个金培洪”,作为诗友,我在读他的诗作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品读着他。在这里,谨祝培洪在未来的道路上,在他所选定的理想的田野上,坚定地走下去,连同诗歌,和他的“驮起人民”的抱负。

上一篇:八零后九零后 下一篇:八零后失恋了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