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连托连抹--凤阳花鼓(欣赏)

连托连抹--凤阳花鼓(欣赏)

luyued 发布于 2011-06-30 04:06   浏览 N 次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

  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qoK1Tepnbs/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zOW2rXvoMY/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凤阳花鼓》的前十小节优美抒情,后面的衬词部分幽默风趣。通过学习和欣赏,可以对安徽的民歌音调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进一步的了解,可以扩大我们的民族音乐语言,培养我们对民歌的兴趣。 要注意的重点是:切分音节奏。民间歌舞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歌词: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来咿哟嘿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左手锣 右手鼓

  手拿着锣鼓 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 只会唱个凤阳歌 ( MUSIC )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铃咚 飘一飘

  得儿~ 飘 得儿~飘

  得儿飘得儿 飘飘一得儿

  飘飘飘一飘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清代顾见龙绘“花鼓演唱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凤阳花鼓 -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的比较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大地养育了56个兄弟民族,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各地的风俗民情和民间艺术也各具鲜明的特色。在湖北、四川一带,也有一种类似凤阳花鼓的小曲表演,但使用的节奏乐器不是花鼓和 镗锣,而是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碟子。

  让我们一面学习这种民间节奏乐器的演奏技巧,一面以这种清脆的碟声分别为凤阳花鼓和湖北小曲伴奏。通过我们的对比伴奏,感受我国南北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体验表演民间艺术的乐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 ,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清代顾见龙绘“花鼓演唱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例如:民间舞蹈《花鼓新声》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 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还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声越来越大。凤阳花鼓已在多部影视片中出现,并在全国表演和比赛中获奖,走出国门也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第二届中国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