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8月05日
luyued 发布于 2011-06-24 11:33 浏览 N 次吃透教材,构建网状教学
——2009年度第二学期总结
场桥中心小学 陈海华
对于我来说,这个学期最大的事情是参加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省领雁培训,也是我这学期收获最多的时间。一个多月的培训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一晃就过去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短暂的实习时光,因为是理论和实际给我的启发还算是大的。我是在长青实习的,内容就3块:1、听课、上课,我们每人上一节课两堂——诊断课、提高课,互听互评,指导老师点评指导。2、听指导老师的课。3、疑难问题解答(据说是长青特色)。下面我就结合这三个内容说说自己的两点感触:
一、 纵向分析,解读教材:
对于这点的感触,源于在长青实习期间的一个任务,那就是关于“疑难问题的收集和解答”,我负责的是四年级下册教材,我根据以前的教学情况整理了好几个问题,不过,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一)“四则运算”这块知识的处理,新课程变动比较大,只在四年级下册做系统的学习整理,在此之前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都融进了其他知识的教学,削弱了教师对它的关注度,因此,学生的计算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下降。教师该如何处理这块内容?(二)四年级下册教学“有关0的运算”该注意什么?P13例6的编排意图是什么?仅仅是关注0在计算时的特殊性吗?
为了增加问题一的科学性、可信度,我试着从一年级~六年级的教材中,寻找有关“四则运算”的内容,结果发现从一年级~六年级这块知识总在有顺序的逐步重复递进出现: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二年级的时候——出现了乘加、乘减,解决问题也出现2步计算的,到下册又出现了小括号、乘除;三年级下册的时候——出现了连乘、连除,接下去的几册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内容的扩充——多位数、小数、分数,不过基本的数量关系就没发生过变化。做到这一步,我忽然有了明了的感觉,“四则运算”这块知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并不难,1~3年级是这块知识的逐步呈现,除了新内容要认真教学帮学生建立其数量关系和运算顺序,其他的时间我们只要适时的,经常性的设计相关的练习,让学生不至于遗忘就可以了。而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只是内容的扩充,因此可以用以旧引新的方式简单的帮学生回顾数量关系或运算顺序即可,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学生未知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上!比如:上次的浙派名师大课堂上,张义宝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他就采用了课堂谈话的短短的几秒钟快速的回顾了整数加减法2+1=?为什么用加法(减法)计算的算理,五年级做一年接的内容让学生感觉非常的有趣,因此会记忆深刻。这之后的课堂上他将学生的视角移向其他的未知领域,没有在此处磨蹭过。因此,我觉得如果我们能纵向的、全局的分析教材,那么我们就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宽、更远,可能原先的问题也不成问题了。
至于问题二我是作为疑难问题提出来的,因为对于这块内容我一直有着多此一举的感慨,太简单觉得没必要在“四则运算”单元末再增设这节课。老实说丁杭樱的解答我并不大满意,因为她说的编排意图,也是大家已经认识到的。不过,在解答这道题期间所传递出的思想却令我难忘,她说:我们的教学要把简单的东西放在不简单的背景下,多问几个为什么。让知识有血有肉、有来龙去脉,或者和其他的知识联系起来。。。。。。无独有偶,刚才提到的张义宝也这么认为:“教育的智慧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教简单,把简单的东西教的有厚度!”五年级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基础是三年级上册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三年级的偏向于用分数的意思来计算加减法,五年级的有所提升需要概括计算方法,相对来说抽象一点。不过,区别度不大。因此可以说是——简单的东西,张义宝将它融进了自学的背景下,以这节课为载体,教学生怎样自学!我想,当我们苦恼该怎样给一节课定位的时候,我们不妨纵向关注一下这块知识的前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我们可恼一个知识太简单的时候,也可以去关注一下这块知识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的去打破、提升学生原有的认知。
二、 构建网络,设计教学:
知识的存在和形成绝非是线性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新知识和原有认知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相辅相成的联系,如果我们将新知识的学习置于这种网络之中,那认知必定是深刻而又牢固的。其实,丁杭缨老师的“知识网络说”几年前在瑞安的时候我就已经领略过了,但没有实践的体验,当时的理解和感受并不深刻,因此,并未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也不知道如何去应用。在长青实习期间,不知道是丁杭樱的影响还是其他的原因,三位指导老师教学都有共同的特点——知识求“联”,经过他们的精彩演绎,我才真正体会到“联”的魅力。
那么该如何“联”呢?仔细观察了他们的课堂,发现这三位指导老师很喜欢用“比”这个方法。它是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凸显本质的有效手段。不过,“比”法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是否选用了合适的材料,是否通过适当的呈现方式去沟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最终达到目的,凸显本质。
如:一般我们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们可能会想到表示不同材料(硬币、纸、数轴)的0.3,但往往仅此而已。而陈红霞老师不同之处在于,将这三种材料联系起来,不断的追问:“这里的0.3元也就是这里的哪个部分?”使学生最终抛开表象,自然的抽象出:只要是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都可以用0.3表示,明了十分之三可以用0.3表示。
再如:一般我们设计判断练习时,非常的干脆“一是一,二是二”一道判断题只解决一个问题,绝对不会将两题联系起来。而毕宏辉老师却不同,讲究的触类旁通、一题多用,将两道似乎相似,实质不同的题目放在一起,让学生不自觉的将其比较得出本质特征,达到训练目的。他在教学《正、反比例意义的练习》时,设计了:
(1)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得天数。( )
(2)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 )
(3)买同样的电影票的张数和所付的钱数。( )
(4)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 )
(5)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
(6)速度、时间和路程。( )
这6道题分开看每题都有练习正反比例意义的用途,但放在一起一比较就可以延伸出知识来,(1)和(2)非常的相似,学生会不知不觉的去比较,感悟原来乘积一定的时候才是成反比例的;(3)是为了告诉学生要仔细分析题目,再判断是否成比例;(4)和(5)是结合几何图形认识反比例意义,还可以达到复习图形面积的作用,小题目承载着大容量。(6)为引出下个环节做好铺垫。
一题多用、“比”中求“联”、网状教学~~~~不断的盘旋在我的脑海中,回来之后我经常试着以这样的理念去设计新课教学,收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因为刚运用这些理论,还需要画很大的力气去完成网状教学的“勾网”工程,暑假的时候,打算仔细去寻找各年级知识间的联系,整理成知识间的联系手册,方便以后的教学。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7-01· 禁教唐诗算术能还幼儿快
- 07-01· 2011年06月17日
- 07-01· 唐诗宋词英译:李商隐 筹
- 07-01· 仿评《唐诗1000首》第186首
- 07-01· 没事干的时候背背唐诗吧
- 07-01· [转载]唐诗中“斜”字该读
- 07-01· 湖南醴陵瓷业转型升级
- 07-01· 奇瑞风云2两厢黑色|2010款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士丹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优选
- 07-01· 中金投行部大摩出售中金
- 07-01· 摩根士丹利招聘6月2日【实
- 07-01· 营养防病圣典
- 07-01· 《博伽梵歌原意》之第十
- 07-01· [不错]斑斓圣典---减肥中常
- 07-01· 武乐圣典《太极武当》:武
- 07-01· 铁血英雄-现阶段战功牌兑
- 07-01· 2011年06月10日【原创】南歌
- 07-01· 【淘宝网信息】- 2010年的
- 07-01· 深圳品牌女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