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见闻

见闻

luyued 发布于 2011-06-19 05:35   浏览 N 次  

见 闻

最近,我往返、逗留于延安、西安。坐车的时间很多。两三次经过西安的西大街,街边的两个牌匾名字让我眼前一亮,一个是“忆玫”,白色的字,红底,我在公交车上往店铺里看,那店应该是卖女士衣服的,“忆玫”,这个名字更让我确信;另一个是“珍友社”,是个相声俱乐部,以前似乎在新闻里听说过这个相声爱好者聚集的地方。“珍友社”,看到这文气的名字,我就想到了“尚友社”、“易俗社”、“三意社”,秦腔戏迷必定知道的三大剧社。2000年以后吧,戏曲边缘,文化体制改革,三个秦腔剧社合并,称“西安秦腔剧院”。以前的人似乎比现在的人文雅好多,他们总会去细致地应用汉语,寄寓某种重要而高尚的意思。

从西安来延安,坐火车。我旁边的一个男孩在看《三十六计》,我很惊讶。后来,小孩的妈妈给他买了一个陀螺,他玩得很开心。我问他几岁了,他说,八岁半。和我外甥差不多。男孩的父母怎么能给他买《三十六计》呢?!他应该去读《唐诗三百首》。对了,最近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讲《弟子规》,那小孩去读《弟子规》也好啊!我们不妨笨拙一些,计谋有什么用呢。我总这么认为。

那天,去省委帮别人拿东西。进了那个气派的办公大楼,看见副省长郑小明,他和一些人从电梯出来。郑小明管文体卫生事业。记得去年,搞医疗体制改革,他在电视上接受专访,我专门看了,因为我爸是个农村医生,干了大半辈子。我上了电梯,见两个人,他们在议论大厅里的捐款,意思是不应该让电视台来拍摄,他们骂了脏话。大厅里是省委给七月份受洪灾的陕南地区捐款。我不知道那两个人是不是这座办公楼里的工作人员,不知道他们是否捐了款。他们不习惯宣传,不习惯张扬。他们必然认为,捐款是做好事,可为何还要公之于众呢。在这个媒体时代,太多人乐于展示。那么,做自己分内的事是不是也要展示呢?

今天在延安,坐9路公交,一路过来:车祸,追赶,没收,大骂。两个小车首尾相撞。几个小伙子在大街上追赶,其中有民警,吸引了市民的目光。城管没收了一大堆桃子,往他们车上扔。一个中年妇女,上了9路车就开始用手机大骂,骂得很难听,“要钱给你儿子买棺材”……中间停歇,最后又骂,直到下车,她用的方言,我听出来是为了5000块钱,像是她的兄弟姐妹某个人拿了父亲或母亲遗留下的钱吧。面对这个穿黑裤子、碎花上衣的女人,我无话可说。她不至于那样,都吓着了我旁边坐的一个小孩子。

2010-8-9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