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转载]【论文】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

[转载]【论文】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

luyued 发布于 2011-06-17 19:53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论文】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作者:_夜未央_

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

班级:英语0602班

姓名:···

内容提要:

文艺复兴指 14-17 世纪发端于意大利后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英国文学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英国的诗歌、戏剧和散文,都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巨大发展。

关键词:

英国、文艺复兴、诗歌、戏剧、散文、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指 14-17 世纪发端于意大利后波及全欧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诸领域展开。其思想核心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继古希腊之后第二次思想文化的高峰,对欧洲及世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16世纪﹐由於新航路发现後海外贸易发达﹐英国国力逐渐充实﹐民族主义高涨﹐1588年一举击败大陆强国西班牙派来入侵的“无敌舰队”。文化上也出现了一个活动频繁﹑佳作竞出的文艺复兴局面。

英国文学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

乔叟是英国最早的人文主义作家,其创作深受薄伽丘影响,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也采取框架式结构,将 24 个短篇故事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讽刺幽默手法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莫尔是英国新一代人文主义作家,对话体小说《乌托邦》第一卷揭露了“圈地”运动“羊吃人”的事实,批判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第二卷虚构了一个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斯宾塞代表英国人文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之外的另一座高峰,被誉为“诗人的诗人”。代表作《仙后》通过亚瑟王和仙后葛罗丽亚娜的形象,表现了伦理道德观念和爱国情感。以马洛为代表的“大学才子派”的创作,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代表英国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文艺复兴在英国是以重新发现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开始的。大学里恢复了古希腊语的教学﹐接著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翻译活动﹐众多的学者﹑作家将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义﹑法等国的学术和文学名著译成了早期近代英语。哲学家﹑教育家﹑历史家﹑政治家﹑宗教人士纷纷从事著述﹐用不同方式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有托马斯·莫尔用拉丁文写的《乌托邦》(1516)。这部作品借一个旅行者谈海外见闻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和宗教压迫而崇尚学术的理想社会﹐而对为了能多产羊毛而大规模圈地﹑迫使贫苦农民流离失所的“羊吃人”的现实英国作了有力的谴责。

英国的诗歌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巨大发展。

诗歌创作空前活跃﹐大批诗集出版﹐开一时风气的重要诗选也陆续问世﹐其中《杂集》(1557)发表了华埃特和萨里两人对於意大利十四行诗的仿作﹐使这一诗体在英国生根。到了90年代﹐锡德尼等著名诗人都出版了十四行诗集﹐虽然仍以歌颂爱情为主﹐却能突破旧格局而注入新内容。比十四行更重要的还有其他诗体﹐或抒情﹐或叙事﹐或讽刺﹐或探讨哲理﹐都有出色的代表作家﹐而成就最大的则数斯宾塞。他的主要作品《仙后》(1590~1596)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利用中古骑士传奇的体裁﹐以寓言为主要手法﹐在精神上却反对天主教而歌颂作为英国民族象徵的伊丽莎白女王﹐传达了正在兴起的清教主义的严峻的道德观﹐并且出之以优美而多变的韵文﹐使得斯宾塞不仅独步当时诗坛﹐而且成为後世讲究诗艺的作家所仰慕的“诗人的诗人”。诗歌的成就还包括无韵体诗在剧本里的成功运用。

英国早期的文艺复兴诗人擅长写抒情诗,以致于英国被称为“群鸟吟唱之巢”。当时著名的诗人马斯特·魏厄特率先把意大利的十四行诗引入英国,这种诗体成了新时代诗歌和戏剧的先锋。文艺复兴的诗歌所歌颂的对象和中世纪的赞美诗等迥然不同,它们描写人的内心世界,抒发他们的理想、信念、感情,诚挚地赞扬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我是凡人,我只要凡人的幸福。”这群高歌的夜莺中,最著名的两位是才华横溢的菲立普·锡德尼和“诗人的诗人”埃德蒙·斯宾塞。“只有诗人们带来金的世界”,1580年后英国诗歌进入了它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锡德尼是个典型的文艺复兴式人,他被称为“仁侠的模式,风流的镜子”。他32岁战死之后留下了一百四十多首文字优美,结构精巧的十四行诗和其他诗篇,合称《爱星者和星星》,一部长篇传奇故事《阿卡迪亚》以及在整个伊丽莎白时代无人能出其右的文艺理论《诗辩》。他在语言上的造诣,词汇丰富、新颖、灵活即使语言大师莎士比亚也无法相比。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模仿艺术,反驳了当时有人认为“诗歌是谎言之母”的偏激观点,为后来马洛、莎士比亚的诗歌和戏剧开辟了广阔的舞台。继他之后,有着更大诗才的斯宾塞不仅贡献了牧歌和十四行诗来讴歌人间的爱和美,说明爱的是欢乐的源泉,而真正的美是精神的美,还取材中古传说,写下了不朽的民族史诗《仙后》。诗中容纳了英国历史,力图塑造拥有人类所有美德的亚瑟王子,充满了伊丽莎白时代引以为傲的进取精神。它通过描写人类美德不断和妖魔的斗争直到最终找到了“光荣女王”即伊丽莎白女王的化身,表现了人类对灵魂拯救的执著追求,还融入了对罗马天主教的抨击。赞美人类的冒险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在《仙后》中首创九行诗节,回旋流畅,为英诗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也被誉为“诗人的诗人”。

十四行诗是诗歌改革的先锋,它们毫不留情地鞭挞黑暗、腐败,赞颂美和爱,而彻底改变英国诗歌面貌的主力军却是白体诗。白体诗的表达力强而伸缩性大。可以表达叙事、对话、独白,又能伸缩自如,庄谐双举,适应了戏剧发展的要求。它是韵文,但不过分诗化;它接近散文,又比散文更铿锵有力。它可以表达浪漫轻快的爱情亦能记叙庄严豪迈的决心,从这点上来说它又与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富于冒险又追求享乐的精神相吻合。

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清教徒关闭戏院,英国经历了一个戏剧繁荣的时期。这一盛况的出现离不开英国本土的道德剧、穿插剧和古典拉丁戏剧的影响。白体诗剧在它们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不但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在内容和人物塑造上更加推陈出新。将白体诗戏剧推向颠峰的是两为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洛和莎士比亚。

克里斯托弗·马洛仅活了29岁,创作了7部戏剧。在这7部作品基本都是悲剧,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帖木儿大帝》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洛的笔锋向来以宏伟壮丽、充满历史想象力著称,他所刻画的帖木儿和浮士德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顾世俗道德的约束,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当时英国在海上与西班牙人对恃,民族自豪感被极大的激发。伊丽莎白王朝的强盛和人文主义者重新唤起人的尊严和力量,使得马洛笔下的帖木儿变成了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目空一切,有将整个世界踩在脚下的野心,要使自己统治的帝国“由东到西,正如太阳每天所照亮的地域”,正是未来的“日不落帝国”称雄世界的信心的写照。帖木儿是在行动上敢于冲破所有世俗的阻碍的武将,而浮士德则是追求知识不惜将灵魂和肉体都卖给魔鬼的知识分子。他学识渊博,却在第一幕中就清楚地表明现有的哲学、医学、法学和神学都不能满足他,他想要寻求巫术,像上帝一样拥有无限的知识,为此可以拿自己唯一的灵魂来交换,在和魔鬼签约时义无返顾。他贪求学识又喜欢享乐,正符合要开拓世界的资产阶级的愿望。可是面对死后的恐怖他的内心又不是没有挣扎,他在临终前对基督之爱的激狂的呼告也透露出处于新旧交替中的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的看法。尽管他和魔鬼的契约最终把他带向毁灭,但是浮士德身上那敢于将人置于和神同等高度的勇气,相信人可以通过学习来自救的自信和自尊的观点彻底否定了人类的渺小,而这正是文艺复兴的精神核心。他对知识的渴望在后世歌德的《浮士德》中得到了全面的肯定。

威廉·莎士比亚比马洛幸运,这个出身低微才子将本已百花齐放的英国戏剧推上世界文学的高度。他总共创作了至少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其他若干短诗和37部剧本。他是悲剧、喜剧、悲喜剧的集大成者,或歌颂真、善、美,并将其统一到爱里;或通过惊心动魄的历史剧赞扬伟大的君王、道德的楷模;或运用一幅幅世俗风情的画卷,催人泪下的悲剧探讨友谊和虚伪、爱情和阴谋、权利和道德、生存和死亡这些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主题。在他不胜枚举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哈姆雷特》,它描写的不单单是个宫廷阴谋,爱情悲剧,更是当时英国知识分子对于时代的忧患的体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不仅是个文韬武略无所不会,同情世人的文艺复兴式的人,还同时是个被背叛的知识分子型的英雄。纵观当时的写作背景,伊丽莎白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王权继承的摇摆不定,圈地的危害和统治阶级内部专利权的争夺都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患上了一种“世纪病”,给莎士比亚的目光蒙上了忧郁、昏暗的色彩。人文主义者们像哈姆雷特一样面对监狱般黑暗的现实,他们有理想,有热情却在现实中处处陷入险境。知识分子们天生敏感、深思,但是他们又满心疑惑、忧虑,位于动荡的社会中,他们焦灼不安,失去方向,感到“时代脱了节”。即使是在今天,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尼采的学说,存在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浪潮,人类依旧没有摆脱这个问题,自由是什么?道德的标准是什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使得《哈姆雷特》不仅是当时时代思潮的反映,还具有现代意义。在剧终,哈姆雷特虽然死去,但是恶人被消灭了,正义得到了伸张,人们在惋惜之余也看到了风浪之后一丝初露的阳光。就像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处为夏瑜的坟上轻轻放上一只红色的花环一样,人们在震撼之后,都不禁感到一点清醒和宽慰而不是陷入消极的绝望中看不到出路。时刻都不放弃希望,这也是莎士比亚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积极入世的信念。

诗同剧的结合产生了这一时期文学最骄傲的成果:诗剧。

从16世纪80年代起﹐诗剧作者们摆脱了中古神秘剧﹑奇迹剧﹑道德剧的宗教色彩和粗糙技巧﹐建立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戏剧﹐敏锐﹑强烈地表达了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创新。第一个成功地使无韵体诗变成戏剧媒介的是马洛。他用“壮丽的诗句”写壮丽的人物﹐如《帖木儿》(1590)中的中亚大帝国的创立者和《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604)中的追求无限知识的德国博士﹐同时又在《爱德华二世》(1594)里将一个国王的遭遇写成了英国第一个历史剧。马洛早死﹐但是诗剧继续成长﹐经过基德﹑格林﹑查普曼﹑德克﹑米德尔顿﹑马斯顿﹑海伍德等人的创作实践﹐题材扩大﹐技巧更趋成熟﹐至莎士比亚而集大成。

莎士比亚是演员和剧作家﹐一生写了37部剧本。他博采众长而又自有创造﹐在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各方面都写出了杰作。他的 9个历史剧包括了从约翰王到亨利五世(亦即从13世纪初到15世纪末)之间连续300年的英国历史﹐场面之大实属空前﹐而作者也写得波澜壮阔﹐反封建﹑反内战﹐热情地歌颂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他的喜剧活泼多趣﹐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仲夏夜之梦》(1596)和《皆大欢喜》(1600)又充满浪漫诗情﹐令人神驰﹔《威尼斯商人》(1597)用生动的法庭对抗的场景提出了海外贸易和犹太人放高利贷等经济问题﹔而结构完整﹑语言锋利则又数揭露清教徒虚伪的《第十二夜》(1601)。他写悲剧的天才首先见於《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这个歌颂自由恋爱的剧本象朝露一样新鲜﹐而一对纯真青年的死又对封建门第的残酷作了有力的控诉﹐为後来的西欧乃至世界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又一个有长远吸引力的主题。1600年以後﹐他的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老练﹐创作了一系列卓越的悲剧﹐其中《哈姆雷特》(1601)写一个年轻的人文主义者面对邪恶势力﹐在怀疑﹑犹豫之後终於为“重整乾坤”而献出生命﹔《奥瑟罗》(1604)写一个威尼斯的黑人大将虽然武功盖世﹐却仍然受到邪恶势力的捉弄﹐以至亲手杀了无辜的爱妻﹔《李尔王》(1606)写一个国王在老年做了极不合情理的事﹐因此也受到极不合情理的对待﹐终於流落在民间﹐而在这过程中反而悟到了真理﹔《麦克白》(1606)则深入探索了野心的毁灭性﹐在充满迷信和恐怖的气氛里﹐作者却让他笔下的罪人不时剖析内心﹐沉思和反省给了这个悲剧以更大的深度。这一时期的作品标志著莎士比亚达到了他的戏剧艺术的顶点。以後他转入传奇剧的写作﹐以宽恕和解为主题﹐其中《暴风雨》(1611)仍是有魅力的佳作。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末期﹐诗剧仍然繁荣﹐不仅有鲍蒙特与弗莱彻等人在写传奇剧﹐还出现了莎士比亚所未曾尝试的社会讽刺剧﹐其代表作家是琼森。他的最好的剧作是《狐狸》(1606年上演)和《炼金术士》(1610年上演)﹐它们把17世纪初年伦敦社会上的骗子﹑方士﹑食客﹑荡妇﹑清教徒之流暴露得淋漓尽致﹐诗句也典丽有力。但琼森後来为了投合宫廷所好而去写假面剧。同时舞台上出现了韦伯斯特﹑特纳等人写的凶杀剧﹐他们以绝好的诗才而渲染***和恐怖﹐诗剧的败象已现。等到福特﹑修莱等人的剧本上演﹐不仅内容猥琐﹐韵文也虚浮﹐深为在政治上日益强大﹑信仰清教主义的资产阶级所不喜﹐他们所控制的国会於1642年通过法令﹐封闭了所有戏院。从16世纪兴起的英国诗剧﹐在经历了60年的光辉灿烂的成长过程之後﹐至此乃告衰竭。

总体上讲,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是英国文艺复兴的文学主流。英国戏剧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中世纪。幕间短剧与道德剧在中世纪兴盛起来,此后一直流传到莎士比亚时代。而戏剧发展成一种精美复杂的艺术形式还离不开希腊罗马古典戏剧的营养,生动活泼的英国本土的故事题材穿上了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与泰伦斯的拉丁语喜剧形式的外衣,而悲剧则追随古罗马悲剧大师塞内加的艺术形式。古典艺术形式与英国的故事内容的融汇结合为戏剧艺术走向精美、成熟铺垫了道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戏剧家有克里斯朵夫·马洛、威廉·莎士比亚与本·约翰逊。他们的作品为全人类颂扬至今。他们效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骑士抒情诗,吸收了德国骑士传奇的神秘色彩,并且将诗歌联想中的虚构成份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许许多多反映过渡时期封建主义与新兴资产阶级尖锐冲突的伟大作品。与此同时,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又融入了幽默、哲学理论精华及生机勃勃的活力,成为文艺复兴的纪念碑,单就创作力而言,当时就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匹敌。

除了诗歌、戏剧艺术之外,散文也得以发展。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家。是他将散文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培根还是英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铺设了道路。因此,他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16世纪的英语虽然稍嫌芜杂﹐却十分富於表达力﹐叙事﹑状物﹑写景﹑辩难﹐无所不能﹐因此出现了各种风格的散文﹐繁丽工整如黎里的《尤佛伊斯》(1579~1580)﹐明白晓畅如纳什的《不幸的旅人》(1594)﹐绵密雅洁如胡克的《论教会政策的法则》(1594~1597)﹐简约隽永如培根的《随笔》(1597~1625)。上述黎里与纳什二书也是原始形态的小说。此外还有德洛尼写小城镇手工业者的三本书﹐特别是写鞋匠的《高贵的行业》(1600)﹐在细节的叙述上已接近後来的现实主义小说。正是由於这时英语表达力强﹐所以在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译作﹐如诺斯所译的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1579)和弗洛里奥所译的蒙田的《随笔集》(1603)。它们都是莎士比亚参考过的书。17世纪初最重要的译作则是1611年由国王詹姆斯一世下令出版的英文《圣经》。它是47位学者集体翻译的成果﹐吸收了以前英文译本的优点﹐用词纯朴而富於形像﹐韵律也饶声调之美﹐对後来的英语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以上思想﹑学术﹑诗﹑诗剧﹑散文﹑翻译等方面的活动成就卓越﹐尤以诗剧为最﹐使这一时期文学成为欧洲以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英国文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巨大发展,为世界文学留下了宝贵遗产。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最品将被世人传诵。英国为世界文学所做的贡献是伟大的。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参考文献:

1.方平译,《十日谈》,[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年

2.成钰亭译,《巨人传》,[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年

3.杨绛译,《堂·吉诃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

4.《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

5.威尔·杜兰,《文艺复兴》[M],东方出版社,2003.12.1

6.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东方出版社,1999.1

7.王佐良,《英国文学名著选篇》,[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7.1

8.王佐良,《英国史诗》,[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2.16

Title:Views on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Period of Renaissance

Abstract:The Renaissance began in Italy in 14-17 century,and then spread to the whole Europe. It is an anti-feudal bourgeois, anti-Church of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movement.Thinking of humanism throughout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Kingdom reache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s of Renaissance literature. British poetry, drama and prose, are greatly developed during the Renaissance.

Keyword:Key words: Britain, the Renaissance, poetry, drama, prose, Shakespeare.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