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让历史来捆绑电影
luyued 发布于 2011-06-14 14:22 浏览 N 次
对于奥利弗.斯通的电影我总是抱有一种观点,那就是他的电影一相都喜欢走离经叛道的路子。不管是惊世骇俗,还是旁门左道,他都不会让他的电影流于平淡,他的视角和观点太过异于常人。所以我还是喜欢他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这个世界需要一些奇特的论点来不断让我们思考。
《亚历山大》却不是这样,它没有给我以往斯通式的惊世骇俗,有的话也只是一点点。影片没有票房那么糟糕,只不过这一次奥利弗真的有点流俗了。奥利弗选择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来出手,这似乎约束了他自己的手脚,是正史式的讲故事呢还是野史式的讲故事呢?最终面对一个历史上一个伟人,奥利弗还是基本按主流正史来拍这部电影,不过其中也加入了不少个人对历史的猜测。
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叛逆构思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安吉丽娜饰演的王后奥林匹娅斯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国王菲力,以便让儿子亚历山大登上王位,这一桥段很是加强了宫廷斗争的戏剧性,也让奥林匹娅斯这个人物更加突出。第二处,亚历山大的同性倾向,他与儿时密友西斯费特斯间的情感被相当程度的推崇和放大。第三处,亚历山大的死因,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是个历史谜团,奥利弗大胆的将他的死因归纠为他手下将领的集体谋害。这三处的构思秉承了斯通电影作品一贯的怀疑态度,但基本上并不影响整个影片故事的主流历史走向,而且奥利弗这一次对于自己的怀疑也没有提出有足够说服力的论据。
影片主要围绕着亚历山大的征战历程展开,通过亚历山大昔日旧将托勒密的回忆和解说跳跃式地讲故事,有选择性的截取了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战部分。然而托勒密的旁白给人的感觉显得非常托沓,而且与影片的故事完全没有溶为一体。其实应该将托勒密作为陈述者和经历者双重身份多作描绘而令他参与到影片的故事中,而不是仅作为一个陈述者存在而显得与亚历山大的一生格格不入。影片对于希腊各邦的征战和统一都没有作过多的交代,直接就进入到与波斯帝国的对决。这是一次决定亚历山大命运的战役,以弱胜强,彻底摧毁了庞大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奥利弗用了最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这场重头戏上,他用大量的鸟瞰镜头来表现出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从高处望下去是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军队,其实这很象诸如《淮海战役》等国产战争片中常用的运镜方式。
奥利弗比较详实地重现了马其顿军队以步兵方阵和机动骑兵相配合的战斗模式,步兵方阵以集体行动口号作战,比较有气势而且可以降低伤亡。左翼骑兵由帕米尼奥指挥,主要负责稳住阵脚,而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负责包抄进攻,攻击敌军的缺口。伊苏斯会战在奥利弗的镜头以最详实的方式得到了展现,基本重现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影片中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包抄到大流士三世的跟前,一举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大军。对于这场战争,我想奥利弗应该算是拍得颇为大气而且不落细节。
说到这部史诗片《亚历山大》,就不得不提到那部在当年口碑极佳的史诗电影《角斗士》,虽然奥利弗对于那场战争重头戏考据了大量史料,而且对于各个战术细节都严格参照了历史的记载,极力还原了当年历史的庞大战争场景,但却没有《角斗士》中开篇的那场罗马军团与日尔曼人的战争来得精彩而振奋。在影片中饰演亚历山大的柯林.法莱尔在战争开始前有一段激励士气的发言,与《角斗士》中罗素.克洛的那段发言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在某些语句上也是相同的。抛开对模仿和抄袭的谈论,以平等的视角来比评两位主人公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法莱尔和克洛之间的明显差距,法莱尔的表现更象个冲动的年轻人,远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英雄所具备的霸气和鼓动性,而克洛却有一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王者之气,应该说在演员的选择上奥利弗.斯通有些失算。
在战术上,其实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方阵作战配以游击骑兵突击。《亚历山大》中对这种战术的拍摄是宏观的,用大的视角去看,并没有突出主人公亚历山大本人,所以观众更象是旁观者。而《角斗士》则拍得更加纵深,微观的视角紧盯住主人公马克西默,从而更易带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与影片互动。对于影片处理战争的不同手法,倒不一定说得清孰优孰劣,但观众似乎更偏好《角斗士》的运镜视角。
其实真实的往往不如虚构的,依托历史的《亚历山大》和杜撰的《角斗士》相比,即使如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传奇一生也远达不到虚构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而象《角斗士》这样的虚构故事完全可以按着观众的口味来一波波的制造出戏剧化的效果。虽然历史可以改编,但也不能走得太远,奥利弗可以加入许多的猜想,但却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完全拍出一部全新人生的亚历山大的电影,真实往往也会起到约束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奥利弗一贯的惊世骇俗,对于亚历山大与西斯费特斯的那种暧昧同性之爱影片处理的非常到位,也的确相当感人,他们的关系似乎也综合了友谊、爱情等诸多情感,一点也不流俗。同样我也非常喜欢奥利弗对于亚历山大英年早逝这个谜团的猜想,在影片中也作了相当众多的铺垫,亚历山大下属将领们对于连年征战远离家乡厌恶,以及因此造成的冲突。但是我仍然觉得提出这个假设实际是不错的,但确实不如奥利弗以往影片给出的推论有说服力。
《亚历山大》作为电影结束,但奥利弗的标签却不见。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奥利弗的作品,我们找不到明显的痕迹,只是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如果换一个导演其实也无不可。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过不失,一切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画卷,但也失去了惊喜。看这部电影和看亚历山大的历史传记是一个效果。
《亚历山大》却不是这样,它没有给我以往斯通式的惊世骇俗,有的话也只是一点点。影片没有票房那么糟糕,只不过这一次奥利弗真的有点流俗了。奥利弗选择一部史诗级的电影来出手,这似乎约束了他自己的手脚,是正史式的讲故事呢还是野史式的讲故事呢?最终面对一个历史上一个伟人,奥利弗还是基本按主流正史来拍这部电影,不过其中也加入了不少个人对历史的猜测。
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一些叛逆构思有三处,第一处,就是安吉丽娜饰演的王后奥林匹娅斯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国王菲力,以便让儿子亚历山大登上王位,这一桥段很是加强了宫廷斗争的戏剧性,也让奥林匹娅斯这个人物更加突出。第二处,亚历山大的同性倾向,他与儿时密友西斯费特斯间的情感被相当程度的推崇和放大。第三处,亚历山大的死因,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的英年早逝是个历史谜团,奥利弗大胆的将他的死因归纠为他手下将领的集体谋害。这三处的构思秉承了斯通电影作品一贯的怀疑态度,但基本上并不影响整个影片故事的主流历史走向,而且奥利弗这一次对于自己的怀疑也没有提出有足够说服力的论据。
影片主要围绕着亚历山大的征战历程展开,通过亚历山大昔日旧将托勒密的回忆和解说跳跃式地讲故事,有选择性的截取了亚历山大一生中最重要的征战部分。然而托勒密的旁白给人的感觉显得非常托沓,而且与影片的故事完全没有溶为一体。其实应该将托勒密作为陈述者和经历者双重身份多作描绘而令他参与到影片的故事中,而不是仅作为一个陈述者存在而显得与亚历山大的一生格格不入。影片对于希腊各邦的征战和统一都没有作过多的交代,直接就进入到与波斯帝国的对决。这是一次决定亚历山大命运的战役,以弱胜强,彻底摧毁了庞大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奥利弗用了最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这场重头戏上,他用大量的鸟瞰镜头来表现出铺天盖地的战争场面,从高处望下去是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军队,其实这很象诸如《淮海战役》等国产战争片中常用的运镜方式。
奥利弗比较详实地重现了马其顿军队以步兵方阵和机动骑兵相配合的战斗模式,步兵方阵以集体行动口号作战,比较有气势而且可以降低伤亡。左翼骑兵由帕米尼奥指挥,主要负责稳住阵脚,而右翼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负责包抄进攻,攻击敌军的缺口。伊苏斯会战在奥利弗的镜头以最详实的方式得到了展现,基本重现了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影片中亚历山大率领骑兵包抄到大流士三世的跟前,一举击败了庞大的波斯大军。对于这场战争,我想奥利弗应该算是拍得颇为大气而且不落细节。
说到这部史诗片《亚历山大》,就不得不提到那部在当年口碑极佳的史诗电影《角斗士》,虽然奥利弗对于那场战争重头戏考据了大量史料,而且对于各个战术细节都严格参照了历史的记载,极力还原了当年历史的庞大战争场景,但却没有《角斗士》中开篇的那场罗马军团与日尔曼人的战争来得精彩而振奋。在影片中饰演亚历山大的柯林.法莱尔在战争开始前有一段激励士气的发言,与《角斗士》中罗素.克洛的那段发言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在某些语句上也是相同的。抛开对模仿和抄袭的谈论,以平等的视角来比评两位主人公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法莱尔和克洛之间的明显差距,法莱尔的表现更象个冲动的年轻人,远没有一个成就大业的英雄所具备的霸气和鼓动性,而克洛却有一种谈笑间指点江山的王者之气,应该说在演员的选择上奥利弗.斯通有些失算。
在战术上,其实罗马军团和马其顿军队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方阵作战配以游击骑兵突击。《亚历山大》中对这种战术的拍摄是宏观的,用大的视角去看,并没有突出主人公亚历山大本人,所以观众更象是旁观者。而《角斗士》则拍得更加纵深,微观的视角紧盯住主人公马克西默,从而更易带动观众的热情,让观众与影片互动。对于影片处理战争的不同手法,倒不一定说得清孰优孰劣,但观众似乎更偏好《角斗士》的运镜视角。
其实真实的往往不如虚构的,依托历史的《亚历山大》和杜撰的《角斗士》相比,即使如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传奇一生也远达不到虚构故事的戏剧性效果,而象《角斗士》这样的虚构故事完全可以按着观众的口味来一波波的制造出戏剧化的效果。虽然历史可以改编,但也不能走得太远,奥利弗可以加入许多的猜想,但却也不能脱离真实而完全拍出一部全新人生的亚历山大的电影,真实往往也会起到约束的作用。
在这部影片的最后,我们也看到了奥利弗一贯的惊世骇俗,对于亚历山大与西斯费特斯的那种暧昧同性之爱影片处理的非常到位,也的确相当感人,他们的关系似乎也综合了友谊、爱情等诸多情感,一点也不流俗。同样我也非常喜欢奥利弗对于亚历山大英年早逝这个谜团的猜想,在影片中也作了相当众多的铺垫,亚历山大下属将领们对于连年征战远离家乡厌恶,以及因此造成的冲突。但是我仍然觉得提出这个假设实际是不错的,但确实不如奥利弗以往影片给出的推论有说服力。
《亚历山大》作为电影结束,但奥利弗的标签却不见。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奥利弗的作品,我们找不到明显的痕迹,只是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如果换一个导演其实也无不可。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过不失,一切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画卷,但也失去了惊喜。看这部电影和看亚历山大的历史传记是一个效果。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相关资讯
- 07-01· 禁教唐诗算术能还幼儿快
- 07-01· 2011年06月17日
- 07-01· 唐诗宋词英译:李商隐 筹
- 07-01· 仿评《唐诗1000首》第186首
- 07-01· 没事干的时候背背唐诗吧
- 07-01· [转载]唐诗中“斜”字该读
- 07-01· 湖南醴陵瓷业转型升级
- 07-01· 奇瑞风云2两厢黑色|2010款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士丹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优选
图文资讯
最新资讯
- 07-01· 中金投行部大摩出售中金
- 07-01· 摩根士丹利招聘6月2日【实
- 07-01· 营养防病圣典
- 07-01· 《博伽梵歌原意》之第十
- 07-01· [不错]斑斓圣典---减肥中常
- 07-01· 武乐圣典《太极武当》:武
- 07-01· 铁血英雄-现阶段战功牌兑
- 07-01· 2011年06月10日【原创】南歌
- 07-01· 【淘宝网信息】- 2010年的
- 07-01· 深圳品牌女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