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转载]《渔父》与隐逸文化

[转载]《渔父》与隐逸文化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9 17:44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渔父》与隐逸文化作者:石不能言最可人

渔父是中国隐逸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形象。人们印象中最早的渔父莫过于与屈原对答“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能够说出“清兮濯缨,浊兮濯足”的打鱼人,应当不仅仅是一个以打鱼为谋生手段的钓者,而是一个追求随意安适、潇洒旷达的世外隐逸者。对于这样的渔父,古人十分赞赏。

在古诗中,吟咏渔父的诗不少。

在诗人杜牧眼中,大约持竿垂钓的渔父生活就是他心中向往的隐逸生活:“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杜牧《渔父》)

诗人杜荀鹤对闲适旷达的渔父生活似乎十分向往:“偏坐渔舟出苇林,苇花零落向秋深。只将波上鸥为侣,不把人间事系心。”(杜荀鹤《赠彭蠡钓者》)

在岑参的眼中,江上持竿垂钓的渔父,是他心中的世外高人:“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岑参《渔父》)

南唐后主李煜甚至对渔父的生活有些羡慕:“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李煜《渔父》)

诗人高适对优游自适的渔父生活更是心驰神往:“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高适《渔父歌》)

这方砚取名为《渔父》,大约是因为画中的意境,我们在古人的诗中都可以找到吧。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