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转载]妙法莲华经诠释[方便品](16)(六)重颂释迦佛权实

[转载]妙法莲华经诠释[方便品](16)(六)重颂释迦佛权实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9 15:45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妙法莲华经诠释[方便品](16)(六)重颂释迦佛权实作者:若然

莲心的奥妙

妙法莲华经诠释

郑子雄



目录

第二篇 历史的向度

第二章 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说三

第二节 迹门开显,断疑生信

长文正说法周

重颂正说法周

(一)颂增上慢人退席

(二)颂诸佛施权显实

(三)重颂过去佛权实

(四)重颂未来佛权实

(五)重颂现在佛权实

)重颂释迦佛权实

经文: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诠释:这两颂的大意是:今天,我(指佛陀)也一样,为了使一切众生得自在,就以各种各样法门宣示所觉悟的真理。以无上智慧之力,知众生各种情欲和个性,所以,我才用各种权宜之法为大家演说各类法门,来使他们都能法喜充满,信受奉行。

前面是讲三世诸佛觉悟和度化众生的事情,这两个偈颂是说明世尊自行祖述三世诸佛,诸佛世尊是如此,我释迦也是如此啊!其中,前颂说明权巧即是真实;后颂说明随机度化来助显真理,那就是所谓的“悦可众心”,正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的“令众生欢喜,就是令诸佛欢喜”。



1 重颂五浊恶世

经文: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弊,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诠释:这四个偈颂是讲佛陀以觉悟者的角度来观察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众生的现实有如下几种情况:

1、贫穷无福慧:六道众生为什么贫穷呢?因为贪欲,没有法身功德庄严,所以说贫穷。欲望很重的人,心里头总是不满足,即使是家财万贯,也还是不满足,于是一直在追求更大的财富,可是世间都是因果,世间总在变化,财富聚积再多,死了,什么也带不走,带走的却是自己一身所造的许多罪业,因此,我们要趁早在有限的生命中,现在还活着的时候,多做一点善业,多培一分福德和智慧资粮。

2、入生死险道:六道众生进入了生死的危险道路上,受尽了苦难,而生死才是最大的苦难。在世间生死的道路上,迷迷糊糊的轮回着,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受尽了千辛万苦,百般磨难,但却不知道自己如何走出这个险道,为什么呢?因为六道众生被无明蒙蔽,个个深深地执著于财、色、名、食、睡等俗世的欲望,无休止地追求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快感,就像牦牛贪爱自己的尾巴一样,牦牛本性就贪爱自己的尾巴,由于眼睛老看着自己的尾巴走路,所以其它什么也看不见。这是比喻众生贪著五欲,不能看到生死之苦和痛苦之因。

3、不求大势佛:六道众生为什么在险道当中受苦而不能自拔呢?就是因为贪著五欲,福薄智浅,就如在暗夜里,什么都看不见,不知道亲近大善知识--觉悟真理者,不知道追求真理,以及不知道如何才能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是已经觉悟真理的人,具足大慈悲、大智慧和大雄力,有无限的威德和势力,可以教导六道众生出离苦海,可是,众生对真理和佛陀却生不起信念和信心。

4深入诸邪见:六道众生为什么对真理无法建立信念和对觉悟真理者的佛陀建立信心呢?主要是因为心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邪见之中而不能自拔。可见,痛苦中煎熬的众生要想舍弃他们的苦根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5、以苦欲舍苦:众生在六道中,由于遭受了许多苦难的折磨,所以想要离苦得乐,这是众生普遍的愿望,但是要想把这些痛苦舍掉,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佛陀说:知苦才能离苦,连苦与苦因是什么都不清楚,那如何离苦呢?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古人说:欲为根本,欲望才是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无明,不明白四谛三法印的真理才是痛苦的根源啊!欲望就是无明的表现,因此,无明是苦根,无明是苦根,要是我们能把无明断尽,苦根也就拨除了,那善根也就得以增长了。怎样才能拨除无明之苦根呢?只凭自己的智慧剑,你会用这把智慧剑,就可以把这无明苦根斩断,无明苦根斩断了,才可以跳出六道苦海的轮回。

佛菩萨为什么会来度化众生解脱苦难的呢?那是因为不忍心众生在苦海当中煎熬,不忍圣教衰败,因为圣教衰败了,众生就没有法子出离苦海了,佛陀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当中有这样一段譬喻:“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因为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发起大慈悲心,一切众生也因此信受奉行佛陀的正法而出离六道轮回的茫茫苦海。



2 颂佛隐实施权

经文: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诠释:从“我始坐道场”这个偈颂开始,到下面“我常如是说”为止,是阐述佛陀自己回忆当初刚刚证悟真理时的情况。也就是佛陀想告诉我们,他为什么隐瞒真实相而权巧方便说了三乘教法的理由。坐道场,这个“道场”指得是古代印度菩提伽耶证悟真理的那颗菩提树下,一般称为“菩提座”。道场,指得是修道和成道的场所,坐道场就是坐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做什么呢?坐在菩提树下修道。如何修?观树和观行。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佛陀是如何成道的。佛陀是通过修止观而觉悟的,修止观的方式就是一会儿静坐,一会儿经行。解脱道,是要将身心畅通了,所谓说通亦心通,如日处虚空,身心轻安,从容自在。

佛陀刚刚证悟真理的三七二十一天里头,专门思维一个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思维自己刚证悟的真理,如何让那些苦难的众生也都能了解而证入。可是,佛陀深知自己所觉悟的智慧和真理“微妙最第一”,太深奥了,怎么使那些愚痴无知的凡夫理解呢?他们这样执著欲乐,愚痴到就像盲人一样,如何使他们度脱苦海呢?这是目前十分棘手的问题啊!

经文: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1]

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诠释:正当佛陀为了这个事情伤脑筋的时候,色界天的大梵天王,忉利天的帝释天王,守护世界四大天王,还有住在色界顶上的大自在天王,还有其他许多天神以及各天王的眷属千万之众都不到佛陀的面前,恭恭敬敬地合掌致礼,恳请佛陀讲说刚觉悟的真理与方法。

佛陀自己心中暗自思想,假如说现在只称赞,演说唯一的佛乘,而不说那些浅显易懂的小乘方便法门,那么这些沉沦苦海中,根性愚钝的众生是不会皈信这种高深的佛法的。而且,由于他们不信这种高妙的佛法,甚至会造成极大的罪过,将来反而更惨,会转回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之中,这么说来,我宁愿不说这种微妙的佛法,还不如赶快入涅槃,不要在世间说什么佛法了。


可是,当佛陀想到这里时,又忽然想起过去世中的诸佛所施行的方便之力,由此使意识到,今天所证悟的无上真理与方法,也应该通过三乘方便来演释。当佛陀这么思考的时侯,十方诸佛一下子都显现在他的面前,他们用佛的清净梵音安慰佛陀说:太好了!释迦文佛啊!你真不愧是世间第一个大导师,你获得了这种无上的妙道,并依照佛陀的办法,运用权巧方便的力量,为众生分别讲说。我们十方佛也都得到了这种最微妙的第一法,因为众生根性的缘故,我们分说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法门。愚钝无知的人喜欢小乘之法,他们不相信自己还能成佛,所以,只能用权巧方便的法门,分别讲说初果、二果、三果和四果阿罗汉等声闻果位以及缘觉果位,菩萨果位、直至佛的果位。虽然说了三乘法门,但实际上是为了教化菩萨修行终极的一乘法门。

经文: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即趋波罗奈,诸法寂灭相[2],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从久远劫来,赞是涅槃法,

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诠释:佛陀告诉舍利弗,舍利弗啊!你要知道,当我听到十方诸佛上述极其清净微妙的声音的时侯,我立即就欢喜的口称“南无佛”,于是,我心中又想:我现身在这个娑婆世界,这是一个充满污浊和罪恶的世界。诸佛刚才说得很对,我也应该像他们那样,应该以各种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

当佛陀这样想过之后,就立即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那个地方,这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波罗奈,是古代中印度的一个王国,在摩揭陀国西北,也就是在现在印度的瓦拉那西(Varanasi)。

佛陀为什么会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去呢?因为佛陀要为从前曾经跟随他修行的那五位比丘讲说自己所证悟的微妙地真理与方法,在这种真理与方法中,一切事物和相寂灭之法,只可理会,不可言传,因此,佛陀就以方便智慧之力,假设了四谛、八正道等种种权宜法门,为乔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位最早的比丘讲经说法,这就叫初转法轮。

其实,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不仅仅是针对五比丘的,而是针对一切众生指出了一种妙乐寂静的涅槃之道,人间从此就有了涅槃之音,有了阿罗汉之名,有了苦、集、灭、道四谛等各种法和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各种僧的相互差别之名。佛陀从久远劫修持佛道以来,就一直称赞这种涅槃解脱之道的方法。要是众生能够证得涅槃的微妙真理,那么,就会永远断除和走出了人生的各种痛苦和困扰,所以,过去的几十年里,佛陀常常给我们说这类真理与方法。



3 重颂舍权显实

经文: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诠释:前面佛陀隐瞒了真实,而权巧演说了方便教,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喜欢听真话,没法接受真实法,所以佛陀就耍了一些方便权术,先拐个弯,三次反复讲解了苦、苦因、苦灭与灭苦之道四谛法轮。这是一个以四谛三法印为指导,以四念处禅修为中心的修学原理和操作模式的方法,这是进入真理之门的方便方法,其实,佛陀是隐瞒了真实,而讲说的方便。现在,接下来,佛陀要摊牌了,摊什么牌呢?就是要舍权显实,告诉人们,权巧方便的方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现在,要放下那些手段,而取得最后证入真理的目的了。

在这六个偈颂当中,前三个偈颂是阐述告诉众生究竟真理的时机到了,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从前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人们对觉悟的真理与方法已然产生了坚定的信任,立志追求觉悟真理与方法的人也有无量千万亿之众,他们都怀着极其恭敬的心情,来到这里。这些人为什么会来这里呢?因为这些人过去曾经在其他诸佛那里听闻过这样的以方便法门所说的真理与方法。有鉴于此,佛陀又在想,如来之所以出现在世间,就是为了演说自己所证悟的真理,今天,正是因缘和合,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好时机啊!

后三个偈颂佛陀就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了,换句话说,佛陀要直接了当的说真话,不再拐弯抹角了,因为那些根器愚钝、少有智慧的人,不像过去那样,不仅贪著事物的相状,而且自以为是,轻浮傲慢,不信受这部大乘真理与方法。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那些自我误会的傲慢人都已经退出会场,变化,是事物不变的法则,所以,佛陀已然欣喜无畏,在这些菩萨众之中,直接舍弃权宜的方便法门,而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截了当地讲说至高无上的觉悟真理的方法。相信,在座的听众听了这个大乘真理与方法之后,笼罩在大家心头的一切疑网都将消除无余,在座的一千二百多名罗汉也将与所有菩萨一样,全部都将证悟究竟的真理。



4 重颂叹法希有

经文: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稀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稀有,过于优昙花。

诠释:前面佛陀要舍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现在接下来佛陀就赞叹即将开演的真理与方法是如何的稀有难得。今日佛陀的说法,是遵循三世诸佛的一贯的说法仪式,只演说一佛乘的无分别的微妙真理与方法。

我们常常相互鼓励,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亲口告诉我们,诸佛出现世间是多么难得遇到,要经过非常久远的年代才能碰到一位佛出世。即使佛陀出现世间了,但要碰到佛陀说这部《妙法莲华经》也是非常难得的。就是等无量无数劫这么漫长的时节,要听到这部无上妙法也是很困难的。即使佛陀开始讲这部妙法,而真正能听到的人,也是极其难得。就如优昙花那样名贵而难得一见,无论天上诸神还是地上人类,都非常喜欢这种花,可是它不到一定时候,是绝不会开放的。如果有人听了这个真理与方法之后,能够欢喜赞叹,甚至能由衷的称赞一句的话,这也算是已经供养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这些人也比昙花更难得、更难能可贵的。



5 重颂佛语不虚

经文: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诠释:前边佛陀感叹这个法会的稀有难得,稀有难得到就如优昙花一现那样稍纵即逝。所以,佛陀再次告诉我们,在座的诸位能够听闻这样微妙的真理,真是三生有幸,你们千万不要怀疑,切莫犹豫,请相信我释迦牟尼佛是法王,我已经证得到了无上妙乐的真实智慧。今天,我就如实的告诉参加法会的各位以及未来的一切众生,我只用一乘佛道来教化一切菩萨。在这一佛乘的真理与方法当中,并没有教化声闻弟子的小乘法,也没有声闻弟子所追求的小乘果位。在座的佛子们,无论是声闻众还是菩萨众,都应当知道,这部微妙的《法华经》是三世十方一是最奥秘、最核心的道法,千万不要再产生一丝怀疑之心了。

佛陀曾经在《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龙树菩萨也曾经在《大智度论》当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对三宝的信心和对真理信念的培养是学佛修行的首要课题。不论是世出世间任何教育系统理论,要是对老师没有信心和对真理没有信任,那么这个教育必将是失败的,因此,佛陀在这里一再的强调,要我们信任诸佛所说的话,为什么呢?因为诸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金刚经》),只有对诸佛和诸佛所说的真理有信心,才能契入究竟真理之门。

6 重颂拣众敦信

经文: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诠释:佛陀的教育是“信智合一”的觉悟的教育,信,是正信,智,是智慧。对真理的正确信念产生之日,就是智慧产生之时。如何产生“信智合一”的正确态度呢?这需要因缘成熟,首先我们需要遇到善知识,其次,要我们对这个善知识有足够的信任。在老师和学生双方的同时真诚的努力之下,回归本来面目才有希望。就如母鸡孵蛋,小鸡在鸡蛋里头想出来,一个劲儿的用小嘴凿蛋壳,母鸡在外头要保持恰到好处的温度,在听到小鸡凿蛋壳的声音的关键时刻,母鸡也在外面用嘴轻巧的凿。就如佛陀度化众生,必须观机逗教,机缘不成熟是没有办法转化的。如果时机没有到,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用,必须契理契机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五浊恶世的众生,刚强难化,就如铁牛掉进泥坑里头一样,拖也拖不出来。对于那些深著五欲不舍的众生,那是没有法子让他们成就佛道的,更不用说那些到了未来世界中的恶人,一听佛说一乘佛法,肯定会心生疑惑,不能信受,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由此造成无尽的恶业,从而在轮回转生过程中,堕在三恶道之中。

但是,也有这么一小部分众生,他们面对浊恶的世风日下,心生惭愧,有意改恶行善,追求真理,立志证悟佛陀教导的真理,对于这一部分人,如来就应当给他们宣讲,赞颂《法华经》的一乘无上真理与方法。 这一部分有机会听闻妙法的人,就是正在受持读诵的您和我。

7 劝发欢喜

经文: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诠释:这是方便品最后三个偈颂,是总结前面内容的涵义。诸佛法如是,是说上面所说的十方三世诸佛,都说即权显实的真理与方法是这样子的,你们既然知道诸佛随宜方便的教化事业,就应该知道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三乘,前些年来之所以说了方便说了三乘法,就如黄叶止儿啼,你们不必再怀疑诸声闻人没有成佛的分,只有回小向大,才能回到成佛的正因,所以要自己欢喜自信而来作佛。

佛性种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关键只在我们自己信与不信罢了!有一个禅门公案这样讲道:过去有一位修行僧人去请教一位禅师:如何是佛?禅师回答说:我说了就怕你不相信啊!僧人说:大和尚的重言哪儿敢不信呢?禅师回答说:你就是佛啊!僧人顿感茫然!因此要自信,真实很难。所以,世尊既然说了这些真理与方法,又当心大家把这些珍贵的妙法看成寻常了,因此叮嘱大家要各自保重,又叮嘱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个妙法才是成佛真确正因啊!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建立正确的信念才是生命转化的最核心而根本课题啊!


[1]大自在天:就是大自在天王,梵文Mahe'svara意译,音译为摩醯伊显伐罗。色界天上的天神,传说有八臂三眼,常骑大白牛。

[2] 寂灭相:就是涅槃之相,因为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所以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涅盘即是寂灭相。”又远离一切差别之相,称为寂灭无二。

莲心的奥妙

妙法莲华经诠释

郑子雄

目录

第二篇 历史的向度

第二章 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说三

第二节 迹门开显,断疑生信

长文正说法周

重颂正说法周

(一)颂增上慢人退席

(二)颂诸佛施权显实

(三)重颂过去佛权实

(四)重颂未来佛权实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