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行道智见清净义释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8 20:51 浏览 N 次第十六章:行道智见清净义释
依照六处门以智观照名色法的生灭;又以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观照名色法的生灭;进而再观照从光明至欲(nikanti)观之随烦恼的究竟法生灭,直到现在剎那(kha~oa paccuppanna)之后,再选以下其中一个自己最喜欢之法,透彻地轮流观照名色法的三相:
1. 名色法;
2. 五蕴法;
3. 十二处法;
4. 十八界法。
观照内外三时。如此重复观照许多次是必要的。尝试至能清晰地知见行法之现在剎那。也尝试能重复许多次观照三相至愈来愈清晰。
四随观
(一)以观照色法为主之后,再观照名法是修习身随观念处。
(二)在观照名法时,要修习三念处(如受随观)的禅修者,必须也观照所缘色与依处色。根据在名业处阶段时已提及的规则(sa§khittena và vitthàrena và pariggahite rapakamma~n~nhàne),禅修者必须已能以简略法和详尽法修习色业处。只有在辨别了它们之后再对名法修观,才算是修习受随观念处。
此观法必须依照处门,观照每个心路过程心及有分心的依处、所缘(目标)、受(=一切以受最为显著的名法)为:
1. 依处生灭:无常;
2. 所缘生灭:无常;
3. 受生灭:无常。
于此观法,辨明从五门转向至意门彼所缘(如名业处表所示)每个心识剎那的(一)依处而已;(二)所缘而已;(三)受(=一切以受最为显著的名法)而已的生灭之后,再观照它们为「无常」。对苦相与无我相的观法也是如此。尽量观照三时内外。
(三)再者,对名法的三种观法当中,若人先辨别以识为最显著的名法之后,再修习观禅,他即是在修习心随观念处。他应观照:
1. 依处;
2. 所缘;
3. 识(=一切以识为最显著的名法)。
(四)再者,若人先辨别以触(思)为最显著的名法之后,再修习观禅,他即是在修习法随观念处。他应观照:
1. 依处;
2. 所缘;
3. 触(=一切以触为最显著的名法)。
或者,以名色法修习观禅,在观照色法之后,始于受观照名法是受随观念处;始于识观照名法是心随观念处;始于触观照名法是法随观念处。
再者,采用以下的方法修习观禅也是属于修习法随观念处:
1. 五蕴法:把名色分为五组;
2. 十二处法:把名色分为十二组;
3. 十八界法:把名色分为十八组;
4. 缘起法:把名色分为十二缘起支;
5. 五盖法;
6. 七觉支法;
7. 谛教法:分为苦谛与集谛两组。
威仪路与明觉(iriyàpatha & sampaja¤¤a)
观照在威仪路(行住坐卧)与身体行动(如前进、后退、屈、伸等)里生起的五蕴(=名色)的方法,在名业处阶段已解说过了。辨明这些五蕴或名色之后,再用以下之法对它们修观:
1. 名色法:分为两组(或);
2. 五蕴法:分为五组(或);
3. 十二处法:分为十二组(或);
4. 十八界法:分为十八组(或);
5. 缘起法:分为十二支。
如果禅修者要以名色法修习观禅,他就应观照以下的三相:
1. 色法而已,然后
2. 名法而已,然后
3. 名色两者。
观照三时内外。如果已能观照内外三时、在威仪路与身体行动的五蕴(名色)之生灭至现在剎那(kha~oa paccuppanna),而又能观照它们的三相时,就可进而以缘起法修观。
辨别以下:
1. 「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然后
2. 「由于因灭尽,果灭尽」,然后
3. 「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由于因灭尽,果灭尽」。
辨别因果两者的生灭之后,再交替地观照它们每个的三相。观照三时内外。有时也观照这些名色行法的不净相。在透彻地观照三相之后,禅修者可以观照自己最喜欢之相为主。在名色法、五蕴法诸法当中,采用自己最喜欢之法为主,重复地观照许多次。
坏灭随观智(Bha"iga¤à~oa)
朝向坏灭随观智
在如此透彻观照四威仪路的行法,至前生观智与后生观智连续不断时,观智变得非常强而有力又锐利,此时,如果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它们的坏灭,即会:yenà~oe tikkhe vahante sa"ikhàresu lahu§ upa~n~nhahantesu uppàda§ và ~nhita§ và pavatti§ và nimitta§ và na sampàpu~oàti. Khaya vaya bheda nirodheyeva sati santi~n~nhati. (Vism.XXI.10)
Na sampàpu~oàti aggaha~oato.(Mahà~n~akà)
他的观智不会再达到(及至):
1. 生起(uppàda):行法的生时;
2. 住(~nhiti):行法的住时;
3. 相(nimitta):行相(sa"ikhàra nimitta),如色聚;
4. 转起(pavatta):执取转起,即「由于因的生起,果生起」的转起。
这是因为他已不再注意它们(即一至四)。在前生观智以亲依止缘力(upanissaya paccaya satti)的支助之下,与后生观智相应的念,已稳固地安住于行法之灭尽、坏灭、破坏与灭(意即此观智以念为主导)。其时:
1. 灭而无常(anicca§ khaya~n~nhena):在取行法之灭尽、坏灭、破坏与灭为目标之后,观它们为「无常、无常」。
2. 怖畏而苦(dukkha§ bhaya~n~nhena):在取行法不断坏灭之怖畏为目标之后,观它们为「苦、苦」。
3. 不实而无我(anattà asàraka~n~nhena):在取行法没有永恒的实质或我为目标之后,观它们为「无我、无我」。
4. 有时也观它们不净的本质。
小心
在只取行法之坏灭为目标,以观照它们的三相修观时,它们的坏灭可能会发生得很快,但应以中等的速度观照无常相(及苦相和无我相)。虽然禅修者会看到许多心路过程,或许多心识剎那,或许多色法正在坏灭,但他不应逐一地观照每个心识剎那或色法为「无常」;而应取许多心识剎那及许多色法之灭为目标,和以中等的速度观它们为「无常、无常」。应注意对苦与无我的观法也是如此。运用名色法或五蕴法等,重复许多次地观三时的内外行法。
色聚消失
Nimittanti sa"ikhàra nimittam, ya§ sa"ikhàràna§ samahàdighanavasena, sakiccaparicchedatàya ca saviggahà- na§ viya upa~n~nhana§, ta§ sa"ikhàranimitta§.(Mahà~n~akà)
自从在见清净的名色分别智破除了色密集和名密集,如今禅修者已到了坏灭随观智的阶段。在坏灭随观智之前还能看到:
1. 生起:行法(即名、色、因与果)的生时;
2. 住:行法的住时(老时);
3. 转起:执取转起(upàdi~o~oaka pavatta),即「由于因生起,果生起」;或还能看到「有转起」(bhava pavatti)即由于过去因,有(新生命)生起。
4. 相:虽然已以智破除色密集与名密集,直至知见究竟法,但有时还有一些色聚与名聚未破除及不能破除。这是因为色聚与名聚的数目非常的大,而且它们的生起非常迅速。由于这些色聚与名聚的色密集与名密集(如组合密集和作用密集)未破除及不能破除,所以还能看到它们为色聚与名聚,这即是还能看到相(nimitta),是行法发生之相。
然而,当禅修者达到坏灭随观智时,由于其智非常锐利与清晰,行法极迅速地呈现于其智,其时:
1. 生起:其智再也不能看到行法的生时;
2. 住:其智再也不能看到行法的住(老)时;
3. 转起:其智再也不能看到「有转起」,即由于无明、爱、取、行与业诸因的生起,识、名色、六处、触与受诸果(生有)生起。原因是:其智再也不能住于因果行法的生时与住时,而只住于因果行法称为剎那灭的坏灭时。由于其时观智再也不能住于因果行法的生时与住时,它再也不能住于执取转起(upàdi~o~oaka pavatta),即「由于因生起,果生起」
4. 在坏灭随观智时,由于禅修者的观智变得非常锐利与清晰,他再也看不到色密集与名密集(如组合密集和作用密集)还未破除的色聚与名聚。原因是:由于作为有形最微小粒子的色聚和名聚是有相可识知的行法,它们被称为行相(sa"ikhàra nimitta)。其时观智已不再观照行相,因为坏灭随观智只看到色法而已,只看到名法而已,只看到称为剎那灭的坏灭而已。其时观智并没看到色聚与名聚,但禅修者的坏灭随观智能非常清晰地看到究竟色法与究竟名法,这跟之前的观智是不一样的,它已完全达到究竟界。
其时,已达到这阶段的禅修者看到坏灭极其迅速,他再运用以下的方法,观照内外三时名色法的三相:
1. 只观色而已,然后
2. 只观名而已,然后
3. 同时观照名色法。
进而把存在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十一种形式的五蕴分组,以五蕴法透彻地观照它们的三相。
注:应注意这并不意谓只有在坏灭随观智时,行法才非常迅速地生起。行法的本质是在一眨眼间,或闪电间,或一弹指间,它已生灭了许多亿次。所以在观智还未锐利之前,它还不能看到这些行法的真实本质。然而在坏灭随观智时,由于禅修者的观智变得非常锐利与清晰,其观智即能看到极其迅速坏灭的行法。另外一点,由于禅修者并没有注意行法的生时、住时、转起与(行)相,其智即不能看到它们。应注意这即是说如果注意它们,他就能看到。)
也观照修观的观智(反观pa~nivipassanà)
yenàta¤ca ¤àta¤ca ubhopi vipassati. 当禅修者能如此以观智只见到行法的坏灭时,他必须观照:
1. 称为「所知」(¤àta)的行法,即三时内外的色法、名法、因与果;
2. 称为智(¤à~oa)的观智,即观照这些「所知」(¤àta)的观智。
他必须观照这两种称为所知与智之法。称为智的观智是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彼所缘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生起。然而,由于这阶段已接近「强力观智」(balava vipassanà ¤à~oa,如厌离随观智),彼所缘多数不会生起。
意门转向
速行(7×)
有因彼所缘(2×)/无因彼所缘(2×)
12
34-33
34-33 / 12-11
禅修者也应轮流观照修观的观智(修习反观,pa~nivipassanà),即上述的意门速行心路过程之三相。
一些观法的例子
1. 观照色,色坏灭:无常;
2. 观照名,名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对苦与无我的观法也是如此。)
如此轮流观照以下的三相:
1. 一时于内;
2. 一时于外;而且对这两者:
3. 一时于色;
4. 一时于名;
5. 一时于因;
6. 一时于果。
对过去与未来的观法也是如此。进而把存在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十一种形式的五蕴分组,以五蕴法同样地观照它们。在这阶段,《无我相经》(Anattalakkha~oa Sutta)里所提及的五蕴观法,对禅修者来说是很珍贵的,它是能使到观智成熟的观法。
在坏灭随观智观照因果的阶段,虽然由于不作意「由于因生起,果生起」而不再看到执取转起,但因为在缘摄受智、思惟智与生灭随观智时,禅修者已善于观照及知见此执取转起法,所以若他要取因(如无明)和果(如行)为目标,他能很轻易的看到它们。这些因果之坏灭能被观智所观照。
观坏灭之力量
但并不是说刚达到坏灭随观智,且智还未成熟的禅修者,一开始坐禅就能够只看到行法的坏灭。刚开始修习坏灭随观智,但还未证得它时,在某个程度上还能看到生与灭两者。当观智变得锐利时,则不会再看到行法的生时,而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时。当坏灭随观智达到巅峰时,即会只看到行法的坏灭时。(《大疏钞》)
Tato pana pubbabhàge anekàkàravokàrà anupassanà icchitabbàva.(Mahà~n~aka)
为了使到坏灭随观智达至成熟,必须在达到坏灭随观智的巅峰之前,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修观。
可以观照任何自己所喜欢之法为主
在观照行法之坏灭的坏灭随观智阶段,如果观照色法比较好,禅修者即可以观照色法为主;如果观照名法比较好,即可以观照名法为主。只有在运用前述的方法透彻地观照(例如名法)许多次,而坏灭随观智又变得很强时,才可如此观照,例如只以观照(名法的)善速行心路过程为主。如果禅修者是止行者,他可以观照禅那名法为主。对于三相,若他已运用三相透彻地修观,他可以只观自己最喜欢且最有效之相。禅修者可以观照「依处、所缘、受」;「依处、所缘、识」;「依处、所缘、触」;连同修观之智的坏灭,其观法是:
1. 观照依处,依处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2. 观照所缘,所缘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3. 观照受,受坏灭:无常;修观之智也坏灭:无常。
进而以同样的方法观照「依处、所缘、识」;「依处、所缘、触」。观照内外三时的所有六门。
对于威仪路与明觉之观法,取在身体的姿势和动作里的行法为目标来观照。
也取诸缘起支之坏灭为目标,观照它们的三相。在此,只取坏灭作为目标来修观,而不再取「无明缘行」等因果关系为目标。应观照内外三时。有时也观照修观之智,这是反观(pa~nivipassanà)。
从这个阶段直到证悟圣道,禅修者必须只观内外三时的行法(名、色、因与果)之坏灭;有时也观照修观之智的坏灭。
朝向智见清净
从行舍智到圣道
若已成熟的行舍智看到寂界涅盘(santa dhàtu,寂界=因为它得以脱离名色行法,是无生灭之界),心在舍弃诸行之生起后,不再看到行之坏灭,而进入无行(=无生灭)的寂界涅盘。(Vism. XXI. 64)
若行舍智还未见到寂界涅盘(亦即寂乐),那就是行舍智还未成熟,还是不断地取行之坏灭为所缘。(Vism. XXI. 64)
若是如此,为了令行舍智变得成熟,就应透彻地观:
1. 一时观无常相,
2. 一时观苦相,
3. 一时观无我相,
4. 一时观色法,
5. 一时观名法,
6. 一时观内,
7. 一时观外,
同样地,亦应透彻地及轮流地观(8)与(9)的三相:
8. 一时观因,
9. 一时观果。
欲解脱过去与未来一切行法的观智是「欲解脱智」(mu¤citukamyatà ¤à~oa)。以欲解脱一切行法之心,再次以观智分别与辨明一切行法后,禅修者观这些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与不净,这观智是审察随观智(pa~nisa"ikhànupassanà ¤à~oa)。在这阶段亦可再次修习,之前在思惟智阶段时已述及的四十种观法。(对于其它方法,请参阅《清净道论》)
如果以聚思惟法透彻及轮流地观三界三时里的行法,例如轮流观内与观外;轮流观因与果;轮流观无常、苦与无我,这些行法的坏灭将会显现得非常清晰及迅速(坏灭变得非常粗显)。继续轮流以三相观照坏灭。
若能够那样观照,渐渐地「修观之心」(vipassanà bhàvanà citta)就会达到对行法无忧无欲,但只对它有舍而已的阶段。那修观之心将会只是平静地观照所缘,即行法之坏灭。
当修观之心如此平静时,识知色、声、香、味、触五所缘的五门心路过程是不会生起的。在被观的名法那边,生起的是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心,而正在观照的观智这边,生起的也只是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心。
轮流以三相观色与名,观内与外,如果:
1. 观内行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内行所缘,就继续只观内行法而已,或
2. 观外行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外行所缘,就继续只观外行法而已。如果还是不断地轮流观内与观外,修观之定(vipassanà samàdhi)就可能会退减。
同样地,如果:
1. 观色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色行所缘(的坏灭),就继续只观色行法而已,或
2. 观名法时,修观之心能够平稳与平静地观照名行所缘(观照名行的坏灭),就继续只观名行法而已。如果还是不断地轮流观色与观名,修观之定(vipassanà samàdhi)就可能会退减。
必须以大念修行之道
这是必须以念勤修的阶段,以便信跟慧及精进跟定得以平衡。只有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平衡时才能证得圣道与圣果。
取名之坏灭为所缘,观它的三相,当上述的一切观法都完成,而即将证得对行法坏灭之舍时,应以观照法所缘组的善速行心路过程名法为主。若禅修者是止行者,此时他应以观照禅那名法(即出现于禅那定心路过程里的禅那法)为主,在三相当中则以观照无我为主。
如此观照时,修观之心将会变得平稳与平静地观行法之坏灭。其时禅修者不会听到外来的声音等等。若修观之心变得平稳与平静地观行法之坏灭,而不会听到外音等,不动摇且宁静,修观之心的力量已变得非常强大。
如上所述,此时已停止采用「一时观内,一时观外」的观法,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内,就只是继续观内;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外,就只是继续观外;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色,就只是继续观色;若修观之心能平静地观名,就只是继续观名。如此观照时,选三相之中最喜欢的一个为主。
如此观照时,有些禅修者比较喜欢同时观照名色两者;有些禅修者比较喜欢只观色;有些禅修者比较喜欢只观名;有些比较喜欢只观无常;有些比较喜欢只观苦;有些比较喜欢只观无我。
禅修者可以选最适合自己的行法及相来观照。如此观时,有些禅修者只看到名法之坏灭,而没有看到色法之坏灭,若是如此就应只观名法之坏灭,不要刻意去找没看到的色法之坏灭。
其时,若禅修者是纯观行者,坏灭之名法多数是正在修观的意门速行心路过程及有分。以后生的心路过程观照前生心路过程,即以紧接而来的「修观速行心路过程」(vipassanà javana v~athi)观照前一个「修观速行心路过程」。如果禅修者是止行者,坏灭之名法则是禅那定心路过程里的名法,以及「修观速行心路过程」里的名法。其时,继续透彻地观他主要观照的禅那名法,以及观照修观速行心路过程名法。对于止行者,若他观自己比较喜欢的禅那名法之无我相会比较好。也有某些禅修者会看到色与名两者,其时他可轮流地取名与色作为所缘,或同时用名色两者作为所缘,再继续以自己最喜欢之相观照它们,有时也可观照修观之智。
若如此以各种方法观照,就能够很好地培育起对欲、色、无色三界行法之舍。同时也会很好地培育起对行法之厌。
Bhaya¤ca nandi¤ca vippahàya sabba sa"ikhàresu udàsino hoti majjhatto.(Vism. XXI. 66)
当看清行法之过患及以欲解脱诸行之心观照行法之坏灭的三相,而找不到任何行法可被执取为「我、我的」,以及舍弃怖畏(bhaya:对诸行感到怖畏)与乐(nand~a:乐于行)两个极端之后,对一切行法之舍即会生起;此智即是行舍智。
从坏灭随观智至行舍智
此禅修者以三界三时内外诸行法之剎那灭作为所缘,重复许多次地以坏灭随观智观照,又持续不断地以已达到更高层次的坏灭随观智观照行法之坏灭,由于三界里的行法或名色蕴之苦相(即不断地受到坏灭的压迫)已是非常清楚,即使被认为是静乐的色界与无色界,看起来亦非常可怕,这观智即是怖畏现起智(bhayatupa~n~nhàna ¤à~oa)。
其时透彻地看到过患的观智是过患随观智(àd~anavànu- passanà ¤à~oa),过患是无常过患、苦过患、无我过患及变易(vipari~oàma)过患,即须面对三界三时内外诸行法变易之过患。
当如此透彻地看到这些过患时,对三界三时一切行法厌离的观智,即是厌离随观智(nibbidànupassanà ¤à~oa)。
当心已感到厌离,而不再对三界三时里的任何行法有执着时,在其心中即会生起愿得解脱一切行法之欲(chanda)。继续以同样的方法观照,也再次以五蕴法修观。
若禅修者是止行者,他应观照自己比较喜欢的禅那定心路过程名法之无我相为主。尤以观照第四禅禅那名法之无我相为主。有时也可观照「修观速行心路过程名法」。当行舍智成熟时,即会体证(从1至2):
1. 转起(pavatta):行法之坏灭,
2. 无转起(apavatta):行法不生不灭。
如果还是不能证得,就尝试修习各别法观法(anupada- dhamma vipassanà)。例如先入初禅,从初禅出定后,辨明初禅的三十四禅那名法,进而逐一地观照这些名法的三相。观内与观外。以同样的方法观照所有其它自己已证得的禅那(非想非非想处禅除外),观照所有三相。也以各别法观法观照欲界的名色法。以各别法观法观照色法时,逐一地观照每一粒色聚(如眼十法聚)里的每一个究竟界(如地界)的三相。逐一地观照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一切色法,轮流地观内与观外。
(声闻弟子没有能力以各别法观法观照非想非非想处禅的名法,而只能以聚思惟法观照它,所以此禅那不被列入各别法观法里。)
禅修者也可以通过修习各别法观法证得道果智。若不能证得,就再以聚思惟法(如前述般)从思惟智修到行舍智。禅修者能根据自己的波罗蜜而成就。
第十七章:道智与果定[1]
当禅修者认为自己已证悟道果时,有许多需要一而再地检验之处,以辨清该体验是否真实,因为根据诸禅修者的经验,有许多类似证悟涅盘的经验可能发生。站在导师的立场,他也一而再地检查他们。「须陀洹」只是一个名相概念。对经教多闻者知道「须陀洹道果」,但是不多闻者,就不易知道,他所知道的就只如憍陈如尊者所知道的:
Atha kho àyasmato Konda¤¤assa viraja§, vitamala§, dhammacakkhu§ udapàdi: `Ya§ ki¤ci samudayadhamma§ sabba§ ta§ nirodhadhamman'ti.──「尔时,憍陈如尊者远离尘、垢,生法眼:『一切生法皆是灭法。』」接下来又如何呢?Atha kho àyasmà Konda¤¤o di~n~nhadhammo pattadhammo viditadhammo pariyogà"ehadhammo ti~o~oa- vicikiccho vikattakatha§ katho vesàrajjapatto.──「尔时憍陈如尊者已见法、已得法、已知法、已深解法、已度疑、已断疑惑、已得无畏。」所有如下的疑惑消除了:「四圣谛存在吗?有过去生吗?有未来生吗?有过去与未来生吗?现在果是由过去因所产生吗?现在因会产生未来果吗?较远的过去生会令较近的过去生生起吗?业会产生果报吗?」为甚么呢?因为他已完全觉悟苦、集、灭、道四圣谛。他可以无畏地说﹙vesàrajjapatta﹚四圣谛真实存在,而且可以实证之。﹙经文﹚只说到他具有这种能力或智慧。他是否知道「我已经成为须陀洹」呢?不。这名相只是一种概念法,只有对经教多闻者能够知道它。
在证悟道果的时候,诸圣者透过「所缘通达」﹙àramma~oa pa~nivedha﹚而透彻地觉悟名色完全灭尽,即称为「无为涅盘」﹙asa"ikhata nibbàna﹚的灭谛。他们以「作用成就」﹙kicca siddhi﹚作「无痴通达」﹙asammoha pa~nivedha﹚,透彻地觉悟其余三圣谛,即苦圣谛、集圣谛及道圣谛。何谓「无痴通达」?以作用﹙kicca﹚去除覆蔽四圣谛、令不如实知的痴﹙moha﹚,即「无痴通达」。圣者能够随时逐一观察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等十一种形式存在的五蕴、集谛与缘起,因为能覆蔽如实知五蕴与集谛之痴已被须陀洹道消除了。
若人以为自己是须陀洹,他应该以「试金石检验黄金」﹙这表示把一块黄金在一种作检验用的石头上划一划,专家可从黄金留在试金石上的痕迹,判断黄金的真伪。﹚来问自己:「我是否已经觉悟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形式存在的苦谛呢?是否已经觉悟连贯三世的缘起?是透过自己的经验仰或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如果他只是透过他人的语言文字了解它们,他是须陀洹吗?《大因缘经》﹙Mahànidàna Sutta﹚的注释说:Sotàpannàna¤ca nàma paccayàkàro uttànakova hutvà upa~n~nhàti.──「所谓须陀洹者,缘作明显之后才现起。」如果他是须陀洹,那么他必定清楚地了解称为「缘作」﹙paccayàkàro﹚的缘起。这是一个要考虑经教诠释的阶段。既然须陀洹道智具有破除覆蔽四圣谛的痴的力量,那么以这「试金石」检验自己之下,他就能够知道自己是否是须陀洹。
他也应该一而再地作决意﹙adhi~n~nhàna﹚以知真伪。如果他决意「愿觉悟涅盘一小时」、「愿觉悟涅盘两小时」等时,便即刻可以见到涅盘,那么他就比较可能真的觉悟了涅盘。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地检验。检验甚么呢?《阿毗达摩概要》﹙Abhidhammattha Sa"igaha﹚中提到:
Magga§ phala¤ca nibbàna§ paccavekkhati pa~oóito,
H~ane kilese sese ca paccavekkhati và navà.
智者省察道、果与涅盘,
以及有或没有省察他已断与还剩下的烦恼。[2]
这即是以五种「省察速行心路过程」﹙paccavekkha~oa javana v~athi﹚省察:一、道;二、果;三、涅盘;四、已断的烦恼;五、未断的烦恼。
于这五者之中,观察道、果及涅盘的心路过程可于每一圣者生起。观察未断烦恼和已断烦恼的心路过程可于对经教多闻的圣者生起。依此说明,为了知道哪些烦恼已断,哪些烦恼未断,禅修者应观察缘取种种所缘为对象而生起的善速行及不善速行。在那时候,他知道哪些不善法无法被观察到,因为它们已被断除,以及哪些不善法还会生起,因为还未被断除。
这样检验还不够。列迪大长老﹙Ledi Sayadaw﹚建议至少观察三年,因为像大龙大长老﹙Mahànàga Mahàthera﹚的情况可能发生。大龙大长老以为自己在六十年前已证得阿罗汉果。他的弟子法施长老﹙Dhammadinna Thera﹚住在另一个地方。有一天,他思惟他的老师是否已证得阿罗汉果,便以神通去观察,居然发现他的老师还是凡夫。接着他思惟如果他不去见老师,老师将不会证悟道、果与涅盘,而以凡夫身去世。于是他便以神通乘虚空飞至老师之处。到了之后,向老师敬礼,作其应尽之义务。在互相问候之后,老师问他为何到访。他回答到访之目的是为了请示问题。他问了一千个阿罗汉可以回答的问题,老师当时便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这表示老师像是一位阿罗汉。
于是法施长老问老师是否会神变,老师回答可以。首先他请老师变化出一头大白象。老师做到了。他进而请老师令大白象把鼻子放在口内,发出可怕的声音,朝自己的方向奔来。老师都能够做到这些。当大白象真的往他的方向奔跑,大龙大长老开始逃跑。法施长老拉着他的袈裟,问:「尊者,阿罗汉还有恐惧吗?」于是大龙大长老知道自己还是凡夫。诸阿罗汉已断除所有的烦恼,包括瞋﹙dosa﹚。现在大龙大长老了解到他还有瞋,表现为恐惧。他靠近法施长老,请他教导业处。法施长老教导他三十二身分业处。听说他不久之后便证得阿罗汉果了。大龙大长老不是一个对经教无知识的人。由于他教导许多学生直到证悟阿罗汉果,阿罗汉智慧所知的,他好像也懂,所以他以为自己是阿罗汉。换句话说,他认定自己已断一切烦恼,而实际上这些烦恼潜伏了六十年。他具有某些程度的坚强知识,能令烦恼潜伏。所以他结论自己坚强的知识即是以涅盘为所缘的道智、果智。因此,关于此事,由于能准确地知道、判定的佛陀已入涅盘,现代的圣者又少,禅修者需要多年检验自己以知道自已是否是圣者。
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证入果定。他们说出他们的经验:「所有的名色消灭,我完全不知道什么了」。有些人是真的,但不是每个人。因此有必要依据经教来检验是否真的证入果定。在这情况下,「圣者」必须观察道与果。如果在解释果定之前先解释道与果,你会较好理解。证得道果智的圣者能够检查在所证的道智中,有多少个名法及多少个道支。如果他在观照色法或初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那么在他的道智中就会有三十七个名法、八道支。这三十七名法称为「信慧组」(saddhà pa¤¤à),即包含了一个识、十三通一切心心所(a¤¤asamàna)、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oa sàdhàra~oa)、一慧根心所(pa¤¤indriya)及正语、正业与正命三个离心所(viratiyo)。
如果他在观照第二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五个名法,因为无寻、无伺;从道支来看,由于无属于正思惟的寻,所以只有七道支。如果他在观照第三禅名法的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时证得道智,因为无喜,所以只有三十四个名法,及同样的七道支。如果在观照第四禅名法时证得道智,则有三十四个名法,因为无寻、伺、喜,而有舍及一境性。
因此,禅修者可以准确地知道在所证的道与果中有多少个名法,有七或八道支。他可以准确地检查以知道他证得道智的方式──以观照无常相,或苦相,或无我相;观照色法或名法;欲界名法,或初禅名法,或第二禅名法,或第三禅名法,或第四禅名法。
当他开始练习进入果定时,他应该做甚么?这述于《清净道论》(第23章.节10):Phalasamàpattikena hi ariya- sàvaka rahogatena pa~nisallinena udayabbayàdivasena sa"ikhàrà vipassitabbà.──「欲入果定的圣弟子,当至空闲处与寂静处,依生灭等而观诸行。」[3] 欲证入果定的圣者应该至寂静处修行观禅,从生灭智(udayabbaya ¤à~oa)开始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再经由坏灭智(bha"iga ¤à~oa)至更高的观智。《清净道论》(第23章.节10)进一步解释:Tassa pavattànupubba vipassanàssa sa"ikhàràramma~oa gotrabha ¤à~oànantarà phalasamà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 appeti.──「他的观智次第转起,在以诸行法为所缘的种姓智之后,他由入果定而心安止于灭。」在禅修者即将达到果定时,心路过程将如是生起: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manodvàràvajjana→parikamma→upacàra→anuloma→gotrabha)。较高的观智──包括种姓智──皆以行法的灭为所缘。在种性之后,他由入果定而心安止于灭(phalasamàpattivasena nirodhe citta§ appeti),缘取称为灭的无为涅盘为目标的果定速行(phala samàpatti javana)将生起许多剎那。
疏钞解释:Ariyassa phala jhànassa nibbàne àramma~oa bhate appanàkarena pavatti.──「圣果禅那心取涅盘为所缘而证入安止。」依这说明,达到道心、果心及证入果定是名法还存在的禅那境界吗?是的,它们存在。这不是一种名法灭尽的定。事实上,那时候有两种法存在:所缘及观察该所缘的智。在果定里,此智即是果心的名法。而什么是果定名法的所缘呢?那即是:nirodhe nibbàne──(一切名色完全)灭尽的涅盘。涅盘没有名色是正确的,不过,在果定里有缘取涅盘为所缘的果心存在。果心如何生起呢?他们依禅修者的心所依处(hadayavatthu)而生起。所以,这不是名法灭尽的定。这些应该加以区别。
在观察没有名色的涅盘时,为了确定,圣者可观察涅盘之中是否有四界。若没有四界,那么就比较肯定了。为什么?因为佛陀教导:Yathà ca àpo pathav~a tejo vàyo na ghàtati.──「地、水、火、风四界不能在涅盘里生起。」如果没有四界,依四界生起的所造色存在吗?完全不存在。由于色法不存在,依色法而生起的名法也不存在。于无为涅盘中,名色完全不存在。
唯有灭尽定[4](nirodha samàpatti)才是名法灭尽之定。什么人能够进入灭尽定呢?只有具备四色禅及四无色禅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能够进入灭尽定。为什么他们进入灭尽定呢?《清净道论》(第23章.节30)解释:Kasmà samàpajjant~ati sa"ikhàràna§ pavattibheda ukka~o~nhatvà di~n~nheva dhamme acittakà hutvà `nirodha§ nibbàna§ patvà sukha§ viharissàmà'ti samàpajjanti.──「为甚么入定?因为厌离诸行的种种生灭转起,想道:『即于现世而成为无心,我将达到灭的涅盘而住于乐。』」[5]具备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由于厌离行法的生灭,而进入灭尽定。为甚么?佛陀在《七处善经》﹙Satta~n~nhànakusala Sutta﹚中说,诸阿罗汉常住于处、界及缘起,见行法的生灭。他们的念力坚固地专注于行法的生灭,常常如是安住。是故他们对行法感到厌离,不想再见它们。因此,他们以这样的目的进入灭尽定:「喜悦地进入、安住于诸名法灭尽的灭尽定,没有识了知行法,这是比较好的。」因此,依「成为无心之后」(acittakà hutvà)这项说明,灭尽定是名法灭尽之定。
今晚的开示是依据《大牧牛者经》(Mahàgopàlaka Sutta),关系到证悟阿罗汉果的体验。已经证得须陀洹道果智者,应以欲证更高果位的意愿,观照行法的无常相、苦相及无我相。依各自的波罗蜜,斯陀洹道果智、阿那含道果智及阿罗汉道果智将能在观智成熟时逐一生起,断除了一切的烦恼。
[1] 巴利语为phala samàpatti,亦可译为「果等至」。
[2] 三编按: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352。
[3] 叶均译《清净道论》,繁体版中册?页436;简体版页656。
[4] 亦可译为「灭等至」。
[5] 叶均译《清净道论》,繁体版中册?页442;简体版页660。
第十六章:行道智见清净义释
依照六处门以智观照名色法的生灭;又以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观照名色法的生灭;进而再观照从光明至欲(nikanti)观之随烦恼的究竟法生灭,直到现在剎那(kha~oa paccuppanna)之后,再选以下其中一个自己最喜欢之法,透彻地轮流观照名色法的三相:
1. 名色法;
2. 五蕴法;
3. 十二处法;
4. 十八界法。
观照内外三时。如此重复观照许多次是必要的。尝试至能清晰地知见行法之现在剎那。也尝试能重复许多次观照三相至愈来愈清晰。
四随观
(一)以观照色法为主之后,再观照名法是修习身随观念处。
(二)在观照名法时,要修习三念处(如受随观)的禅修者,必须也观照所缘色与依处色。根据在名业处阶段时已提及的规则(sa§khittena và vitthàrena và pariggahite rapakamma~n~nhàne),禅修者必须已能以简略法和详尽法修习色业处。只有在辨别了它们之后再对名法修观,才算是修习受随观念处。
此观法必须依照处门,观照每个心路过程心及有分心的依处、所缘(目标)、受(=一切以受最为显著的名法)为:
1. 依处生灭:无常;
2. 所缘生灭:无常;
3. 受生灭:无常。
于此观法,辨明从五门转向至意门彼所缘(如名业处表所示)每个心识剎那的(一)依处而已;(二)所缘而已;(三)受(=一切以受最为显著的名法)而已的生灭之后,再观照它们为「无常」。对苦相与无我相的观法也是如此。尽量观照三时内外。
(三)再者,对名法的三种观法当中,若人先辨别以识为最显著的名法之后,再修习观禅,他即是在修习心随观念处。他应观照:
1. 依处;
2. 所缘;
3. 识(=一切以识为最显著的名法)。
(四)再者,若人先辨别以触(思)为最显著的名法之后,再修习观禅,他即是在修习法随观念处。他应观照:
1. 依处;
2. 所缘;
3. 触(=一切以触为最显著的名法)。
或者,以名色法修习观禅,在观照色法之后,始于受观照名法是受随观念处;始于识观照名法是心随观念处;始于触观照名法是法随观念处。
再者,采用以下的方法修习观禅也是属于修习法随观念处:
1. 五蕴法:把名色分为五组;
2. 十二处法:把名色分为十二组;
3. 十八界法:把名色分为十八组;
4. 缘起法:把名色分为十二缘起支;
5. 五盖法;
6. 七觉支法;
7. 谛教法:分为苦谛与集谛两组。
威仪路与明觉(iriyàpatha & sampaja¤¤a)
观照在威仪路(行住坐卧)与身体行动(如前进、后退、屈、伸等)里生起的五蕴(=名色)的方法,在名业处阶段已解说过了。辨明这些五蕴或名色之后,再用以下之法对它们修观:
1. 名色法:分为两组(或);
2. 五蕴法:分为五组(或);
3. 十二处法:分为十二组(或);
4. 十八界法:分为十八组(或);
5. 缘起法:分为十二支。
如果禅修者要以名色法修习观禅,他就应观照以下的三相:
1. 色法而已,然后
2. 名法而已,然后
3. 名色两者。
观照三时内外。如果已能观照内外三时、在威仪路与身体行动的五蕴(名色)之生灭至现在剎那(kha~oa paccuppanna),而又能观照它们的三相时,就可进而以缘起法修观。
辨别以下:
1. 「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然后
2. 「由于因灭尽,果灭尽」,然后
3. 「由于因生起,果生起,由于因灭尽,果灭尽」。
辨别因果两者的生灭之后,再交替地观照它们每个的三相。观照三时内外。有时也观照这些名色行法的不净相。在透彻地观照三相之后,禅修者可以观照自己最喜欢之相为主。在名色法、五蕴法诸法当中,采用自己最喜欢之法为主,重复地观照许多次。
坏灭随观智(Bha"iga¤à~oa)
朝向坏灭随观智
在如此透彻观照四威仪路的行法,至前生观智与后生观智连续不断时,观智变得非常强而有力又锐利,此时,如果不再注意行法的生起,而只注意它们的坏灭,即会:yenà~oe tikkhe vahante sa"ikhàresu lahu§ upa~n~nhahantesu uppàda§ và ~nhita§ và pavatti§ và nimitta§ và na sampàpu~oàti. Khaya vaya bheda nirodheyeva sati santi~n~nhati. (Vism.XXI.10)
Na sampàpu~oàti aggaha~oato.(Mahà~n~akà)
他的观智不会再达到(及至):
1. 生起(uppàda):行法的生时;
2. 住(~nhiti):行法的住时;
3. 相(nimitta):行相(sa"ikhàra nimitta),如色聚;
4. 转起(pavatta):执取转起,即「由于因的生起,果生起」的转起。
这是因为他已不再注意它们(即一至四)。在前生观智以亲依止缘力(upanissaya paccaya satti)的支助之下,与后生观智相应的念,已稳固地安住于行法之灭尽、坏灭、破坏与灭(意即此观智以念为主导)。其时:
1. 灭而无常(anicca§ khaya~n~nhena):在
- 07-01· 禁教唐诗算术能还幼儿快
- 07-01· 2011年06月17日
- 07-01· 唐诗宋词英译:李商隐 筹
- 07-01· 仿评《唐诗1000首》第186首
- 07-01· 没事干的时候背背唐诗吧
- 07-01· [转载]唐诗中“斜”字该读
- 07-01· 湖南醴陵瓷业转型升级
- 07-01· 奇瑞风云2两厢黑色|2010款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士丹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优选
- 07-01· 中金投行部大摩出售中金
- 07-01· 摩根士丹利招聘6月2日【实
- 07-01· 营养防病圣典
- 07-01· 《博伽梵歌原意》之第十
- 07-01· [不错]斑斓圣典---减肥中常
- 07-01· 武乐圣典《太极武当》:武
- 07-01· 铁血英雄-现阶段战功牌兑
- 07-01· 2011年06月10日【原创】南歌
- 07-01· 【淘宝网信息】- 2010年的
- 07-01· 深圳品牌女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