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中国疆域历史浅谈之丝路风云篇——新疆(大...

中国疆域历史浅谈之丝路风云篇——新疆(大...

luyued 发布于 2011-03-30 14:49   浏览 N 次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据2000年统计,新疆人口为1925万人,其中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为1096.96万人。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徒和交往,导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一、先秦历史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r u zhi)、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古代羌人并不是单一的民族,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地区有众多的部落土著民族,这就是历史上统称为“羌”的民族,后来羌族的一部分向东迁徙,较早地融人了华夏族;一部分留在原地或向陇西、青海、西域迁移。战国时期,秦国的势力不断向西发展,迫使一部分羌族部落由河湟一带经阿尔金山口进入塔里木盆地南缘,渐成为当地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若羌”地名即由此而来。

  塞人,在西方史籍中被称为“萨迦”,原游牧于甘肃西部的敦煌一带,汉文史籍称其为“允戎”,因被月氏人排挤而西迁。至战国时期,塞人主要活动于天山西部和西北部以及伊犁河流域、帕米尔地区。

  战国时期,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山间游牧,北邻匈奴汗国。秦末汉初,月氏人强盛起来,控制了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不久,月氏人击败乌孙昆莫(国王的称呼)【难兜靡】并将其杀害,占据了祁连山北麓。乌孙人转而寻求强大的匈奴汗国保护。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曾经在月氏做过人质的匈奴冒顿(音m d )单于进攻月氏人。月氏人战败,大部西迁至伊犁河流域(此部史称大月氏,另有小部未能西迁,“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赶走了一直在此游牧的塞人, 塞人被迫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

  公元前 161年,乌孙昆莫【猎骄靡】(难兜靡之子)在匈奴老上单于(冒顿之子)的支持下,率乌孙人向西迁徙,追袭大月氏,以报杀父之仇。不久月氏溃败,被迫和塞人一样,离弃伊犁流域向西南迁徙。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月氏人,便和少数塞种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乌孙遂占有伊犁河流域。

  大月氏逃离伊犁河流域后,越过阿姆河,占领大夏国,以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市)为都城。此后,大月氏人逐渐定居下来并从事农业。由于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均进入大月氏境内,因此,大月氏曾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直到公元375年,大月氏王国被从蒙古草原西迁南下的厌哒汗国(即白匈奴)所灭。

  二、大汉开疆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彻底消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于是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 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等,以加强同西域诸国的联系,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偕胡人【堂邑父】及随从一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抓获,囚居了十年,后乘匈奴迁徙之机,得逃亡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月氏。回来经过塔里木盆地时,又被匈奴囚禁一年,次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与堂邑父等逃走,终於在元朔三年(前126年)返至长安向汉武帝覆命并介绍了西域风土人情。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和卫青统帅汉军大破匈奴,匈奴浑邪王投降,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疆域,汉朝在此设立四郡,从此“金城(兰州一带)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汉武帝“隔绝南羌”的计划实现,中原王朝首次跟西域有了直接接触。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张骞奉召再使西域,此次领三百人、携牛羊万头及大批金帛货物,到达乌孙后,因乌孙不知汉之大小,惧匈奴,不愿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但两国开始正式通交 ,乌孙遣使数千人,贡马数十匹,入汉报谢,而张骞所遣赴西域各国之属使,皆与其国人来中原观光,于是西域诸国始知汉朝幅员之广,物产之丰,皆争相与中国亲善。自此,西域诸国正式与汉王朝建立联系。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由乌孙返回长安,翌年卒。

  张骞西行之路称为“北道”,即自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入新疆,沿天山南麓西进,溯塔里木河,经疏勒,然后越过葱岭而至大宛,由大宛而康居,而大月氏;张骞东归之路称为“南道”,即由中亚细亚越葱岭,出莎车,于阗,经玉门或阳关而达河西。由于张骞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 , 所经之处均汉人未到之地,他的出使也是汉帝国对西域的首次探险,故史学家司马迁称其为“张骞凿空”。

  张骞的【凿空】西域,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汉帝国的威名亦远播西域,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在中亚树立了威信,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为中国疆域的奠基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世的外交使节开展外交活动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坚毅忠诚无畏的精神将永为后世景仰,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民族英雄!

  自张骞“凿空”西域后,中亚、西亚使者,商人往来汉朝的络绎不绝,将西域的物产运往汉朝,汉朝的丝织品与刺绣也沿天山南北路辗转经中亚运往大秦,其路线是经敦煌道过葱岭,至地中海东岸,再经腓尼基商人海运至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抵罗马,此路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丝绸之路上,有楼兰国和姑师国,楼兰国地处汉朝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皆经此地;姑师国在楼兰北,是丝路北道的起点,所以汉朝使者往来都经过两国,两国就要承担供应服务、迎来送往,汉使前后相连,接踵而至,一年之内有十多支汉朝使团经过,因此楼兰国和车师国不胜其烦,匈奴人趁机挑唆,更为两国撑腰,两国遂断绝供应并攻劫汉朝使节,梗阻丝路。汉武帝很快发动了惩罚性的战争,汉武帝元丰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易姑师国名为“车师”。

  汉武帝元丰六年(前105年),封宗室女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昆莫,汉与乌孙开始联姻,使匈奴两面受敌。

  汉武帝听说葱岭以西的大宛国出产好马,于太初元年(前104)命使臣携带金帛去换取,由于双方意见冲突,换马不成,使臣也被杀害。汉武帝得到消息后,于太初三年(前102年),遣大将军李广利率兵往讨,在大宛东境郁成城初战失利而退兵敦煌,武帝严令李广利不得进玉门关,而后再派军援之,太初四年,怀着“不成功便成仁”心境的李广利绕过郁成城,围攻大宛首都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杀大宛王【毋寡】,另立国王,从此大宛臣服汉朝。同年,在乌孙的细君公主病亡,乌孙莫昆遣使求婚,武帝封宗室女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昆莫,汉朝和乌孙连续联姻结盟,使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受到极大限制。

  经过在西域的三次远征,汉朝威震西域。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朝开始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在赵破奴率汉军击破车师后,车师人北徙依附匈奴,占据了天山沟通南北的要道。对于汉朝而言,车师是西汉联络乌孙、打击匈奴的必经之地,而且土地肥沃,适宜屯田;而对于匈奴来讲,车师是匈奴抗击汉朝的西南屏障,关系到匈奴的兴旺。因此汉朝和匈奴在车师展开了一连串的激烈争夺。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封降汉的匈奴人介和王为开陵侯,率楼兰国兵进攻车师,匈奴单于遣右贤王数万骑救之,汉军不能取胜而退兵。

  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汉军再次进攻车师又遭失败。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 年),经过悉心准备,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击匈奴,开陵侯率楼兰、尉犁、危须凡六国兵围攻车师,车师王不得匈奴相救,降服汉帝国。

  由于汉武帝开疆扩土,连年用兵,挥霍无度,劳役不止,国穷民困,整个国家危机四伏,汉武帝末期颁布《轮台罪己诏》,决定停止边境用兵,专心恢复经济民生,没有采纳桑弘羊加强轮台、渠黎地区的驻兵屯田,对车师几乎失去了控制力,到汉昭帝时(公元前86-74 年),匈奴四千骑夺取了车师之地。

  汉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联合车师国进攻乌孙国,中兴的西汉王朝发兵15万,由五位将军率领分道并出救援乌孙并北击匈奴,同时遣校尉常惠助乌孙作战,驻扎在车师的匈奴军队闻风撤走,车师复通于汉朝。本始三年,常惠与乌孙大败匈奴,匈奴单于得知消息后又率数万援军再次进攻乌孙,却遇到天降大雪,一日深丈余,人、畜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来年,匈奴又卷土重来,要车师王派太子【军宿】到匈奴作人质,军宿逃到了焉耆,在匈奴的控制下,车师王立【乌贵】为太子,乌贵继位为王后,采取亲匈奴的立场,汉朝再次失去对车师的控制。

  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匈奴【壶衍鞮单于】死,【虚闾权渠】立为单于,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又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饥荒,匈奴内乱不已。宣帝于是遣侍郎郑吉带着军士和一些囚犯来到渠犁屯田,欲以攻车师。来年秋收时节,郑吉和司马熹率领屯田汉军千余并联合附近王国的万余军队进攻车师,破车师国都交河城,但车师王在都城北的石城中避暑,未能抓获,联军又粮草不济,郑吉只得率军撤回渠犁备战。到秋收结束,郑吉再发兵攻打车师王所在的石城,车师王逃亡匈奴求救不得,只好回来投降郑吉,郑吉留下二百名汉军保卫车师王,将大部队撤回渠犁,车师王害怕匈奴再来后杀害他,就带领少数护卫轻装逃往乌孙,于是,郑吉派兵驻守车师王城交河城并在那里屯田。不久,匈奴进攻在车师的屯田的汉军,郑吉由渠犁率屯田部队1500人千里驰援车师,但由于敌众我寡,郑吉退到交河城据险固守,向朝廷求援,汉宣帝命令长罗侯常惠率领酒泉、张掖两郡的骑兵到车师以北千余里虚张声势,包围车师的匈奴骑兵担心被夹击而退走,郑吉这才得以脱险,于是将车师王城部众迁出车师故地至渠犁安居,并立前太子【军宿】为王。匈奴也立乌贵之弟【兜莫】为王,收拢剩余的车师部众东迁。从此,车师国分裂为车师前、后国。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发生政变,老单于死后,右贤王篡位单于,匈奴西部日逐王【先贤掸】因担心被右贤王杀害,毅然率众降汉,郑吉率领渠犁、龟兹兵五万人迎接先贤掸及其所属部众。宣帝封先贤掸为归德侯,并决定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诸地“西域三十六国”,郑吉因破车师、降日逐、威震西域,并护车师以西北道,而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至此,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西域地区,都正式归入了汉朝的版图,“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中国书籍开始正式使用“西域”一词。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是西域诸地归属中原王朝统辖的开始。

  三、东汉守成

  王莽改制时,把西域各国王号贬黜为侯,引起的西域各国纷纷反抗,并于16年击败西域都护李崇的军队,之后中原爆发大起义,王莽无暇西顾,西域各国与中原联系断绝,天山南北各地复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东汉初年,匈奴南下,重新控制了西域的大部分王国并“敛税重刻”,使得“诸国不堪命”。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因莎车王【康】抗击匈奴,保护李崇的家眷及吏士有功,光武帝封康为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代汉管辖西域诸国;于是,形成了以莎车国为中心的反对匈奴的联盟局面。建武九年(33年),康死。弟【贤】继承王位。建武十四年(38年),贤与鄯善王派使者到洛阳朝贡,希望东汉政府尽快派都护到西域,驱逐奴役诸国的匈奴。建武十七年(41年),贤再次派专使到洛阳奉献,光武帝正式任命贤为西域都护,颁发印绶,这是西域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都护。敦煌太守裴遵担心贤为都护会引起西域混乱,反对对贤的任命。建武十八年,东汉政府又改授贤为“汉大将军”,招致贤的极大不满,遂与汉朝交恶,仍以西域大都护自居,号令西域各国、重求赋税。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 年),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侍奉献,愿请都护,他们恳切要求汉朝继续统治西域,“以解倒悬之命”,光武帝考虑到天下初定,国力不充,婉拒之。莎车王贤见东汉不派都护,野心大起,携都护之名,开始了武力扩张。建武二十二年,破鄯善国、杀龟兹王;建武二十六年(50年),攻占大宛;建武三十一年(55年),攻破于阗;建武中元元年(56年),贤把于阗、扜弥、姑墨、子合等国国王召集到莎车,全部杀死,派自己的部将镇守。贤的兼并和屠杀激起西域各国的强烈反对。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早已脱离莎车控制的于阗新国王【广德】率兵击破莎车城,莎车王贤死于乱刀之下。

  汉明帝前期,北匈奴经常挟持西域诸国,屡犯河西诸郡,致使“城门昼闭”。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 年),国力恢复的东汉王朝派遣大军攻伐北匈奴,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率部出酒泉西征,于天山一带击败匈奴呼衍王部,收复伊吾(今哈密市),置宜禾都尉以屯田,断绝65 年的西域通道重新打通,于阗诸国都纷纷遣子入侍。时任行军司马的班超受命顺天山南麓西行招降诸国,班超以其卓绝的政治、军事才干,凭只有三十六人的使团,勇服鄯善、慑降于阗、智平疏勒,奠定了重置西域都护府的基础。永平十七年,汉军击破依附北匈奴的车师国,车师王降,随后东汉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设置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全面控制。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县)乘汉明帝去世,围攻西域都护,杀死了都护 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 (今新疆 温宿、 阿克苏一带)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跟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应,拒守架橐城一年多。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朝廷担心班超独处边陲难以支持,下诏撤西域都护,命班超回国。疏勒都尉黎弇闻听班超归要回洛阳,知疏勒即将离亡国不远,遂自刎而死。班超率部至于阗,于阗国人痛哭挽留。班超再也不忍心离开西域,毅然重返疏勒,不久率军击破尉头国和疏勒叛附龟兹的城池,使疏勒复安。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等国士兵一万多人,进攻姑墨,并将其攻破,斩首级七百个,孤立了龟兹。

  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以夷制夷”平定西域各国的策略,汉章帝遂派与班超志同道合的徐干,带领汉军千余去增援班超。徐干到达疏勒后与班超擒杀叛乱的疏勒都尉【番辰】,再次安定了疏勒。

  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章帝拜班超为将兵长史,徐干为军司马。为了联合乌孙,消灭敌对汉朝的龟兹国,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重金出使乌孙。来年冬,汉王朝又派和恭为代理司马,率兵八百,增援班超。班超遂调集疏勒、于阗的兵马进攻莎车,莎车王派人重礼贿赂疏勒王【忠】,忠即背叛班超,率兵西走,据乌即城,班超改立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集兵力攻忠,康居国派精兵助忠。班超久攻不下,时逾半年。当时,月氏刚和康居通婚,班超派人给月氏王送了厚礼,让他对康居王晓以利害,康居王遂罢兵并带走忠,乌即城归降。

  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忠从康居王那里借了一些兵马,据疏勒损中,与龟兹勾结密谋,派人向班超诈降,班超将计就计,答应受降。班超酒宴中斩杀忠,并进军击败其兵众,丝路南道遂重新打通。

  汉章帝章和元年(87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再攻莎车。龟兹王遣左将军合温宿、姑墨、尉头国五万大军救援莎车,班超见敌强我弱,遂生妙计,召集将校和于阗王商议军情,假装胆怯说:“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龟兹俘虏逃回报信,龟兹王闻之大喜,遂率万骑西截班超,派温宿王率八千人东阻于阗,却不知班超已率大军直扑莎车大本营,将毫无准备的敌军轻松击破,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王无奈投降,龟兹王只好撤兵,班超由此威震西域。

  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五月,大月氏以先前向汉朝请求和亲被班超拒绝为由,派大月氏副王【谢】率兵七万,东越葱岭攻打班超驻地疏勒,班超审时度势,坚壁清野,坚守不战,【谢】进攻不利,粮草告罄,便派使者向龟兹借粮,料事如神的班超在途中设伏兵袭杀使者,并把首级送到大月氏军营,谢进退无据,败局已定,只好派使者向班超请罪,大月氏自此震惊醒悟,每年遣使向汉朝奉贡,与汉朝和好如初。

  大月氏败降,龟兹、姑墨、温宿国慑于班超声威,于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遣使臣服,朝廷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废掉作乱的龟兹旧王【尤里多】,扶立【白霸】为新龟兹王。班超将西域都护府从轮台地区的乌垒城迁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而适中的龟兹地区它乾城。班超以少数官兵,以疏勒为基地,坚守西域十五年,终于拨云见月,重建西域都护府。

  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秋,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的部队七万人,进攻丝路北道焉耆、危须、尉犁这最后三个还未臣服的蕃国,在尉犁设计擒获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鞬支】等三十多人,焉耆国相【腹久】和危须王等十七人逃匿。班超遂将这些参与杀害前任都护陈睦的人,在陈睦亡地故城全部斩杀,另立【元孟】为焉耆王,至此,西域诸国都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和帝永元七年(95年)封班超为定远侯,邑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为了联合大秦(东罗马帝国)夹击北匈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途径十余国,往返三万八千多里,穷临西海(波斯湾),虽没有到达大秦,但却使东西方世界之间的交往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年逾七十的班超在上书请允“生入玉门关”之两年后,终获批准,以重病之身回到洛阳,九月病卒。

  班超在西域活动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以夷制夷,以战养战,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内平诸乱,外御强敌,建功绝域,千年一人,创造了续张骞【凿空】之后的另一个西域传奇,为保护西域的稳定,丝路的畅通,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班超以36人出西域开始,以西域五十余国归附而终,展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特别是他“以夷制夷”的西域战略,在中国战争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使东汉王朝“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为后来的统治者用兵边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功绩将青史永垂!

  汉和帝任命戊己校尉任尚继班超为都护,班超临走前告诫性格严厉急躁的任尚,处理少数民族之事,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己”。任尚对班超治理西域的经验不以为然,日后处事不得人心,不到数年,引起西域各国的不满和反抗。汉殇帝延平元年(106年),西域诸国反叛,曾经屡败匈奴的任尚被围于疏勒,汉朝廷遂召还任尚,由段禧接任都护,与西域长史赵博收拾残局,两人率军驻守它乾城,后段禧以它乾城小不宜驻防为由,率汉军人众入龟兹都城驻防,引起龟兹民众强烈不满,龟兹吏民遂叛其王,与温宿、姑墨数万士卒围攻龟兹王城,段禧把他们击退后,整个西域已只剩龟兹一座孤城控于汉军,前景十分黯淡,已成苟延残喘之势。翌年,汉罢西域都护,迎还伊吾、柳中屯田吏士。北匈奴遂逐步重新控制西域。

  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敦煌太守曹宗派长史索班率千余人屯伊吾。车师前王及鄯善王闻之归降。翌年,北匈奴残余势力与车师后王联军攻杀索班,逐走车师前王,由于东汉政府当时正困于日益严重的羌战,对西域已力不从心,只是置护西域副校尉,领兵三百,居敦煌,对鄯善遥作呼应。

  汉安帝延光二(123)年,在敦煌太守张珰和班勇的坚持下,邓太后决定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此后东汉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就是西域长史,不再复置都护),率兵五百出屯柳中。延光三年正月,班勇至楼兰,鄯善归服于汉,龟兹王【白英】当时犹豫不决,班勇施以恩信劝其归顺,白英遂率姑墨、温宿王自缚而降于班勇。班勇在诸国归顺之后,便调集诸国之军1万多人进攻车师前王国,将北匈奴伊吾王击走,车师前王国又复降于汉。延光四年七月,西域长史班勇,调发敦煌、张掖、酒泉6000骑兵及鄯善、疏勒、车师前王国等诸国之军,一举将车师后王国击败,俘获【军就】和匈奴派驻车师后王国的使者,斩于索班受害之地。

  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十月,班勇改立车师后王国【加特奴】为王。同时,派出兵马击杀了东且弥王,另立新王,于是,车师六国全部被汉军平定。接着,班勇又调集诸国军进击北匈奴呼衍王部,呼衍王败逃,其部众2万多人皆降于班勇军。班勇为使车师与北匈奴结仇,命加特奴亲自斩了单于之从兄。北单于率万余骑兵突袭车师后部,班勇命假司马曹俊率军救援,单于引军退走,曹俊率军追斩其贵人骨都侯。呼衍王由于彻底战败,迁至枯梧河上游一带。自此,车师诸国已无匈奴踪迹,城廓安定。永建二年三月,东汉朝廷接受班勇的建议,命敦煌太守张朗率河西四郡兵3000多人配属班勇,班勇另调集诸国4万多人,兵分两路前往进击丝路北道仅剩的叛国焉耆,班勇率军从南道入焉耆,太守张朗从北道率军而进,约期会攻焉耆,张朗贪功急进,进入焉耆后,不等班勇之军到达,便率军与焉耆军交战,并败焉耆军,焉耆王【元孟】遂遣使降于张朗,张朗先前曾经获罪而因功得免,但班勇却以后期之罪被下狱。这位继承父志,一心收复西域的将军,竞被罢官,含恨而终。

  汉顺帝阳嘉三年(134年)四月,车师后部司马率后王加特奴等1500人,掩击北匈奴部众于闾吾陆谷,捣毁匈奴庐落,斩数百人俘获单于母、季母等数百人,牛羊10多万头,车1000多辆,兵器物资众多。阳嘉四年正月,北匈奴呼衍王率兵袭击车师后部,汉顺帝遂命敦煌太守,调集西域诸国兵乃玉门关侯、伊吾司马,率6300多骑兵驰往救援,与北匈奴军交战于勒山,汉军战败。当年秋,呼衍王又率2000人攻入车师后部。

  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四月,北匈奴呼衍王率3000多骑兵进袭伊吾,伊吾司马恺遣500吏卒,于蒲类海东与呼衍王军交战,汉军兵少势弱,被北匈奴军全歼,呼衍王乘战胜之军威,转兵进攻伊吾屯城。汉朝廷命敦煌太守司马达率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兵4000多人,前往伊吾屯城增援,行至蒲类海地区时,呼衍王得知汉大军到,引军而退。元嘉二年,西域长史王敬受拘弥王【成国】的欺骗,贪功杀死于阗王【建】,于阗将领【输僰】不服,杀死王敬,于阗国人又杀死【输僰】,立建的儿子【安国】为王,敦煌太守司马达欲出兵于阗问罪,汉桓帝不许,派宋亮为敦煌太守,宋亮到任后不再出兵,于阗把已死的输僰人头献上就不了了之了。

  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疏勒王于猎中被自己的叔父【和得】杀害,和得自立为王。建宁三年,凉州刺史孟陀派任涉率敦煌兵五百人,西域长史张晏率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围攻疏勒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克,最后撤围而去。此后,疏勒王经常被杀害,东汉朝廷已经不能禁止。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之极,对西域控制力越来越弱。西域“自阳嘉以后,朝威稍损,诸国骄放,转相陵伐”。西域各国离心力加强,一些大国开始自相攻伐,不断兼并小国,不再服从于东汉政府的政令。

  此后,河西羌人起义,中原黄巾起义,东汉朝廷与西域通道受阻,西域与中原联系断绝。

  东汉时期,乌孙国记载渐少,并脱离了西域长史府的控制,成为独立政权(直到公元5世纪初,为柔然所灭),据有今天山山脉以北与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地区。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也脱离了汉朝的统治。

  两汉时期,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各种皮毛等相继传入内地,中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先锋作用。

  (未完待续――隋唐长歌)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