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的教学审视
luyued 发布于 2011-03-21 19:02 浏览 N 次讲座:“诗意语文”的教学审视
“诗意语文”的教学审视
――兼学习王崧舟先生的语文教学观点
浙江教育学院 汪潮
“诗意语文”是当今中国小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奇葩,其精神,其思想、其特点弥足珍贵,值得不断交流、反思、修正和提升。“诗意语文”的领军人物王崧舟认为“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所以很有必要对“诗意语文”进行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审视、文学艺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解读。
一、 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属性
从教学论角度审视“诗意语文”,首先要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及其关系。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而属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在一定关系中的表现。换言之,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而属性则是事物内在规定性的外在表现形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决定属性,是属性的根据,而属性反映本质,为本质服务。
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关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文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说法。理念决定行动,语文教学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本质,对于揭示诗意语文的真谛是有意义的。语文有三个层次: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其共性是“语言”。一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语言性,这比较接近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据此,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从属性看,语文有多重性:如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等。诗意是感性的、抒情的、灵动的、文化的、精神的、意境的,它归属于人文。
“诗意语文”要直面语文教学本质和属性的关系,即语言和诗意的关系。海德格尔说过:“言语即诗,诗与言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性。”王崧舟也一再强调:“诗意不是外加的”,“扎扎实实地把文字读细了,读深了,读美了,读化了。”就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所说,这“大地”就是语言文字和现实生话。我们在欣赏“诗意语文”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这是基于语言之上的“诗意”,这是基于现实生活之中的“诗意”。“诗意语文”不能游离语言之外,不能凌驾语言之上,应渗透语言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诗意”与“语言”融合之时,就是“诗意语文”大发光彩之日。作为重要属性,“诗意语文”功不可没。从语文教学规律看,语文教学必定需要诗意,但语文教学并非全部都是诗意的。可以认为,这是对“诗意语文”的基本教学定位。
二、语文教学的狭义和广义
我们有必要从广域的角度审视“诗意语文”。当我们厘清狭义的“诗意语文”和广义的“诗意语文”的含义时候,其生存价值也就显而易见了。
1.狭义的“诗意语文”。据查,《现代汉语词典》对“诗意”的解释是:“诗意指的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由此可见,“诗意”关注文学的、美学的状态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富有“诗意”,充满“诗意”,那是何等美妙的境界。但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简单地从诗情画意的手法甚至韵律、节奏上理解语文,进行语文教学。如果认为“诗意语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诗人(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一样的人),就是学习和运用诗一样的语言,就是把所有的语文教学都套用学诗的模式,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感,那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这种理解是狭义的、不完全的。
2.广义的“诗意语文”。任何事物都是由外在元素和内在元素形成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理智的。“诗意语文”有外在的“诗意”和内在的“诗意”之别。外在的“诗意”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节奏、动静、美感等显性的表现。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重要的、必须的。有了这种“诗意”,语文教学才有灵动和生气。但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的”。内在的“诗意”是一种精神上的、心灵中的文化语文。从文化学角度审视语文教学,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王崧舟执教《普罗米修斯》,把课文主题确定为一个字“爱”。整堂课除课题外只板书一个“爱”字。这是他的教学理念和设计的缩影,尽管对此存有异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王崧舟“亲情测验”的栏目,就曾引起不少的轰动。那是亲情的洗礼、人生的考验。王崧舟说过:“你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诗意人生。”从“诗意语文”到“诗意生活”,又从“诗意生活”到“诗意人生”,这是何等广域的理想境界。王崧舟的“诗意人生”、张化万的“语文人生”,都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升华。从广域的意义上说,“诗意语文”意义重大而深远,可谓“价值连城”,王崧舟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做出了杰出贡献。所以,我们有理由:再读王崧舟,再解诗意语文。
三、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和方式。众所周知,内容决定方式,方式为内容服务。当内容和方式和谐统一的时候,课也就精彩极了。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如果不加取舍,平均用力,势必降低教学效率。从思维方式上看,保存重要的、必要的,放弃次要的、不必要的,是一种教学智慧。例如,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从言到意(理解),又从意到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主线应是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点也是语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应当是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在语文课堂上,语言的才是最好的。应树立一种教学信念:“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记得温家宝总理2008年9月10日在北京听《新型玻璃》后评课说:“词要多样理解,要学习语言表达。”所以,可以认为:判断诗意语文教学价值和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别的。试问,“诗意语文”在语言习得方面是否有认识的必要、实践的空间?
如何选用语文教学的方式?诗意语文采用的基本教学方式是“举象”。举象就是显现形象的“象”,像拿皮条电影里的一个个画面。这是诗意语文最精彩的课堂现象。这个“象”包括:表象、形象、意象等。王崧舟还提出“课象”的概念,诗情画意的课的状态应该是诗的语言、美的画面构建而成的“形象体”。例如,王崧舟执教《普罗米修斯》设计了二组画面:一组是第一自然段有火、没火完全相反的画面;另一组是第7、8自然段两个惨不忍睹的画面(死锁在山上、大鹰啄食)。一组是火,一组是人,画面清晰,对比鲜明,形象感人。又如王崧舟上五年级《慈母情深》:“背直起来,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一段时,将其转化为母亲形象的三个画面,进行反复朗读。通过画面的形象去理解课文,是诗意语文的显著特征。这种“举象”是有意义的,它进行了从语言到画面的转化。更为重要的是,教学并不停留在画面本身,而是深入到了语言及其表达之中。在《慈母情深》教学中还注意了“我的母亲”的句子倒装的表达作用:不用倒装句如何?少用一个倒装句可否?“我的母亲”置前又会怎样?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语文教学的感性与理性
诗意语文认为,语文的形象意义远远大于语文的概念意义。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感。王崧舟断言:“我始终认为,诗意语文是一种感性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必须用感性的方式去学习。”
先说说诗意语文的“感”。一是“感性教学”。其基本策略是“还原”: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这种教学以“感性”作为主要线索,立足于感性的渲染和感悟。二是“课感”。包括课的情味感、风趣感、层次感、节奏等。课要跟着这种“感觉”走。二是“造境”。包括情境、语境、心境、意境等。诗意语文善于运用“造境技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其独有、独到的做法。
再说说诗意语文的“情”。诗意语文与“情”是紧密相联的。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崧舟也认为:“语文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情’字。”阅读,“披文以入情”;习作,“情动而辞发”。记得在2004年上海浦东庆祝《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发行200期的大会上,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课在戴玉强演唱的《你是这样的人》中结课。整个礼堂哭声一片。王崧舟也哭了。这是一种“情”的场。从那一刻开始,他走进了诗意语文。至今八年了,王崧舟对诗意语文独有情钟,深情意切。可以说,是“情”造就了“诗意语文”。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情”的培养有“激情”与“煽情”之分。两者相同之处是“感动”。不同的是:“激”与水有关,是一个渗透的过程,“煽”与火有关,是一个燃烧的过理。“激”是间接的、提升的。“煽”是直接的、平移的。少点“煽情”,多点“激情”,将会使诗意语文之路走得更快、更好、更高。
作为感性的诗意语文,只有“感”,只有“情”是不足够的。如果诗意语文能倡导“中性之美”,促使语文教学的情趣与理趣有机统一,那该多好啊!我常说:“语文课堂像剧院,但不是剧院;讲台像舞台,但不是舞台;师生像演员,但不是演员。”我们殷切地期待,诗意语文在教学的情趣与理趣的牵手中大胆向前走。
五、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技术
语文教学如果只从“术”、“法”入手,的确有利于操纵与把握,然而容易使教学失去灵气,也无法形成语文教学思想。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思想的底蕴。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无根之花草、无源之水流。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有多高,课就有多精彩。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不会照本宣科,不会按部就班,不会人云亦云。巴尔扎克说过:“一个会思想的人是力量无边的人”。王崧舟就是既有技术,更有思想的人。他提出“课堂修炼”一词,要上得了天(有思想),下得了地(有技术)。他追求“亦剑亦气,剑气合一”。剑宗偏于招式、技巧,气宗偏于内功、底蕴。
众所周知,诗意语文关于课堂的技术手段,如课的复沓技术、课的层递技术、课的渲染技术、课的通感技术等,都是有其独特的精彩之处和吸引力的。王崧舟上《两小儿辩日》,课始关于四个词的使用和巧妙处理,就是相当成功的一个教学案例。
要使语文教学的思想和技术上都得到升华,王崧舟的一些做法值得仿效、借鉴。一是“读书”。王崧舟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他“与书共舞”: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他向我们推荐的语文教学方面的三部专著是:王尚文的《语感论》、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二是“行动”(修行)。王崧舟说过:“用行动去思考,在行动中思考,为了行动去思考,这样,我们才能修成语文教育的正果。”他倡导语文教师:“沉到课堂里面去,沉到班级里面去,沉到学生中间去。”三是“深入”。诗意语文以文学批评理论的文本细读为其理论指导,对文本进行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的细读。读出“别人所未说、别人所未想、别人所未做”的深刻含义。解读《小珊迪》,常人所读的是珊迪的贫穷和不幸。但王崧舟紧扣课题的“小”:年龄小、身体弱小、地位渺小,但精神形象高大。为此,他在课文上批注五次,写了五个“哭”。
六、语文教学的平凡和境界
在林林种种、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学领域,诗意语文是一种境界语文,是一种教学的高境界。关于境界,禅宗讲修行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西游记》则认为,圣为入世的最高境界,佛为出世的最高境界。王崧舟认为,人生有四境界:功利、道德、科学、生命,这也就是他的语文人生轨迹。
特别是他对“课堂率性而为”的追求: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课如其人,人课合一。2005年10月23日,在无锡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王崧舟执教《长相思》,人课合一,教学无痕,引起轰动,成为诗意语文的经典之作。
王崧舟认为:“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这是何等深入!
“语文是我精神生命中的一种图腾”、“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这是何等深刻!
在朱光潜“诗不可解”和朱自清“诗可解”之间,王崧舟确立了“和解”之道。这又是何等境界!
语文教学大多是在平凡的课堂,由平凡的教师、平凡的学生,进行着平凡的教学活动。面对高境界的“诗意语文”,让我们记住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话:“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本文来自: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www.zjteacher.net)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zjsxzx.net/lygc/class/2010/xiaoyu1001/o news.asp?id=32
- 07-01· 禁教唐诗算术能还幼儿快
- 07-01· 2011年06月17日
- 07-01· 唐诗宋词英译:李商隐 筹
- 07-01· 仿评《唐诗1000首》第186首
- 07-01· 没事干的时候背背唐诗吧
- 07-01· [转载]唐诗中“斜”字该读
- 07-01· 湖南醴陵瓷业转型升级
- 07-01· 奇瑞风云2两厢黑色|2010款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士丹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优选
- 07-01· 中金投行部大摩出售中金
- 07-01· 摩根士丹利招聘6月2日【实
- 07-01· 营养防病圣典
- 07-01· 《博伽梵歌原意》之第十
- 07-01· [不错]斑斓圣典---减肥中常
- 07-01· 武乐圣典《太极武当》:武
- 07-01· 铁血英雄-现阶段战功牌兑
- 07-01· 2011年06月10日【原创】南歌
- 07-01· 【淘宝网信息】- 2010年的
- 07-01· 深圳品牌女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