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转载]叶逢春:楼市遭遇的“吉芬”难题

[转载]叶逢春:楼市遭遇的“吉芬”难题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8 14:52   浏览 N 次  
原文地址:叶逢春:楼市遭遇的“吉芬”难题作者:叶逢春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有一个叫吉芬的人发现: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后在在经济学中,把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的特殊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称作为“吉芬”物品。
中国房地产如今也产生了“吉芬”现象。在房价高涨的今天,大部分民众都高呼买不起房,这里面甚至包括一些政府要员。但是抱怨归抱怨,房子是一定还是要买的,于是造成今天房价越涨,抢购人越多的局面,这与当年爱尔兰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增加的现象正好“不谋而合”。
房子一定是要买的,但是国人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事实是,大多数人还是处于温饱阶段,自己那点可怜的收入在高房价的面前显得十分羞涩。记得在04、05年,政府每出台一项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时,大部分人选择持币待购,期望房价稳定甚至下降。但是房价疯涨的事实让大多数人的“观望”成了“绝望”。今年买大、明年只能买小;今天买城区、明天就要买郊区;今日房价1万,明日房价就是2万。那些收入有限,但是渴望房屋的购买者在房价面前彻底“崩溃”,只能举手投降,赶紧买房,从而造成今天市场供不应求,越涨越买的局面,这就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由于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的缺乏,大部分国人接收到的信息大部分是卖家和相关利益机构发布的信息。“干什么吆喝什么”,因此绝大部分消息都是利好。诸如房价一定要涨、中国房价大涨10年、最近更有“买房的都赚了,不买房的都亏了”、“现在买房子的都是勇士,不买是傻瓜”等。民众受此鼓惑,更加坚定了买房信心,因为买房不仅满足了居住梦想,更是上等投资品,何乐而不为。
上述中国房地产三大现状,不难发现,其正好与“吉芬”商品三大特征相吻合。因此出现价涨需求涨就不足为奇了。要消除房地产的“吉芬”现象,就必须从国人的购房理念、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及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等各方面下手,在改变国人购房理念、有效增大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供应、尽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上做足文章。做到“供给多样化,需求理性化、观念务实化、信息披露公平化”。
我们知道,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价格变化,消费者对此会产生两种心理变化:一是价格上涨则意味着消费者的收入变相减少,产生“收入效应”;二是该商品价格上涨,则消费者会去寻求替代商品来代替价格上涨产品,从而产生“替代效应”。
运用商品价格上涨,就会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吉芬”难题了。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的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取了非常大的比例,于是土豆价格一旦上涨,造成当地贫困家庭实际收入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的更穷的居民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它大大超过了因为土豆价格上涨而产生的“替代效应”。由此产生了价格上涨,需求量同步上涨的背离经济学常规的“吉芬”现象。
土豆价格低廉,房屋价格昂贵无比,无论如何也难以把二者联系到一起。但是两者共同出现了“吉芬”现象,说明二者还是存在某些共同之处或者内在联系的。总结起来,出现“吉芬”现象的商品存在三点特征:一是该商品为生活必需品,该商品一旦价格上涨无其他替代品可购买;二是购买者收入有限,对于该商品价格上涨十分敏感;三是“吉芬”商品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居者必须拥有其屋,自己必须是这个房屋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立足社会。如果一个青年人在城市里是依靠租赁房屋来生活,那么在老年人眼中,他永远在这个城市居无定所,飘摇不定。因此房子和每日必须要吃的米饭和菜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让国人放弃购房去租房居住或选择其他方式生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前段时间龙永图先生呼吁民众在高房价前,选择租房时遭到千万国人唾骂的原因。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