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女装 > 发现母亲-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1)

发现母亲-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1)

luyued 发布于 2011-01-21 16:22   浏览 N 次  

2.6 三岁前为何不能记忆(1)

马克o吐温真的能记得满月时的事情吗——田中角荣的一次濒死体验——几位音乐家对胎儿记忆的体会——潘菲尔德:人的大脑像一台高保真的摄像机——海伦o凯勒的感觉可靠吗——阿德勒:人的最初记忆代表了他醒世意识的觉醒

波特曼从出生后幼仔的对比中提出“人是生理上早产一年的动物”,或许有人会问,你又是从哪个方面提出“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的呢?是从幼儿大脑同动物大脑的直观比较中得出的吗?如果是,那么又是以什么做标准的呢?

我以为大脑的成熟与否,可以简单地从记忆方面加以衡量,当大脑真正能够起作用时,它必能全脑加以协调。而现在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无法回忆起自己三岁之前的事情,这是个极有意义的现象。它表明人脑在三岁前还没有整合成一个功能强劲的“万物灵长”。

在很多名人的自传中,有的传主认为自己可以记得三岁前甚至是周岁前的事情。如马克o吐温就这样写道:“多少年来,我一直相信,记得我出生后六周,便伺候过祖父喝柠檬威士忌甜酒……”白居易在晚年自述中也言六七月时,乳母弄于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之,白虽口未能言,心却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在20年代曾特地为此做过一次实验,在被试的106人中,无一人能记一岁以内的事情,能记一岁至两岁时事情的仅一人,而最多的是三四岁,也有人连八岁之前的事情也记不起来。而一些人认为自己能记得儿时的情景,事实上都是由家人转告的,人们一般很容易将这种传达当成自己的记忆,就像在梦里不以为是梦一样。

例如马克o吐温在自传里就写了自己这样的感受:“我总记得小弟弟亨利生了才一星期,便闯进了门外一堆柴火里面。我还记得这样一类的事,可真了不起,而且30年来,一直坚信这种幻觉,认为自己确实记住了这件事,那就越加了不起了——因为理所当然,根本没发生过这样的事,他这样小,根本不会走路嘛。我要是能认真想一想,便不会在记忆里把这样荒唐的事留得这么久。”因此,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记忆一般是在三岁之后。

那么,是不是三岁之前没有记忆呢?

回答是否定的!

不少例子表明,人三岁前的记忆在特殊的环境里可以得到再现。比如那些遭遇大祸如沉溺深水或从高处坠落而又奇迹般地幸免于难的人,都曾有一种濒死的体验,这些生还的人后来都坚持说:在他们丧失意识之前,他们的整个一生闪现在他的面前,而且这种闪现不是一生中的某些重要事件的片断,而是他整个的一生。这种体验,各种年龄、各个种族的人都曾报告过。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死亡线上挣扎过,那时幼儿时代的往事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掠过。母亲曾带他去寺庙,庙前站着一个和尚,就连和尚的表情、服装、语言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他问母亲,那是多大时候的事,母亲告诉他,那时他才两岁……

法国女作家尚达尔o莎娃芙的经历更神奇。她是在1943年1月15日二战中的一次轰炸中出生的,她来到人间时,轰炸便夺去了她的父亲、母亲和姑母的生命,被一个十分喜爱她的人收养。但是从八岁起她开始唠叨两件怪事,一是毫不留情地对母亲说:“你不是我母亲,不是。”因为“我觉得许多地方与她不一致”,这使得她的养母痛苦万分;另一件事是,每两三年她便重复一次这些话:“我从死神那里来,我被杀害过,见过死神。”更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她曾梦见过生母去世前的情景,梦见人们许多年后才告诉她的情况,因此她一直怀念着生母,“养母仍健在,但她一直妒嫉我的生母。父亲也不例外。对生母的内在感情,必须时时加以控制,没有人能理解我对没有见过,也不认识的母亲所拥有的爱。养父母常喃喃自语:‘她怎么会爱她呢?’是啊,这种爱从何处而来?”而她对此的解释是:“在我降生前,这种爱的种子已播种在潜意识、肉体与记忆之中。现在,胚胎和胎儿生命的研究被世人瞩目。对生母虽了解不多,但也可以起曝光作用。”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