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自在为神仙 - 梦瓣网
luyued 发布于 2011-01-18 22:01 浏览 N 次
逍遥自在为神仙
理解了庄子的混沌学说,也就理解了《庄子》书中那许许多多的神仙形象。
《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神仙,不过在不同场合他们的名称不同,有进称为神人。有时称为真人,有时称为至人,有时称为圣人。不管名称如何,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无心无意、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所不能。所以在庄子的笔下,他们不饮不渴,不食不饥,处火不热,处水不溺。这并不是说环宇之内真的存在这样的神仙,借助于神仙只是一种艺术手法,是用神仙的形象来表达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处在与自身原本真笥相适宜的环境中,它就能成功;无论什么物件,保要处在与自身原本規性相吻合的环境中,它就能存在。正因这空化的原本真笥与周围环境完全融通,所以它们能在其中无忧无虑、无知无觉、安闲自在、自由翱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把这种思想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说,适应自性、逍遥自在就是神仙。
《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
列子驾风而行,那可真是轻巧美妙啊!一飞就是十五天,然后返回来。他对那些求福致幸的事情,从来不挂于心上。这样的人可以说是非常潇洒自在了,连行走都可以免掉,可是他还没有达到顶点,因为去什么地方还得依赖于负,还没有完全摆脱外物的制约。如果能做到顺应天地的真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环宇之中,那还有什么依赖呢?所以说,至人心中没有自己,神人心中没有功果,圣人心中没有名声。
没有自己,也就是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将自己浸透在了天地万物之中,与整个宇宙融合成了一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下同一,无此无彼,物我两忘,万物一齐。
没有功果,也就是无意于事物的成功和结果,将自己融于天地万物之中,随其漂泊,随其漫游,没有自己的主观目的,漂到哪里是哪里,游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自在。
没有名声,也就是无意于人们的称道和赞赏,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不分是非,不别善恶,随万物之自然,任天下之非誉。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名。
顺应天地的真性,驾驭六气的变化,也就是天地万物是什么样就让它们是什么样,天地万物如何变化就让它们如何变化,不加人为的造作,不以人意去扭曲。说到底,也就是对外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干预,对自己的存在和变化不背谬,将自己作为一个没有主观意志的自然存在物。
人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了。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也就自然没有了自己,没有了功果,没有了名声。这就是混沌的境界。这也就是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列子虽然超脱于人世,可以不求人间幸福,可以不用步行,但是他还没有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因为他还有物我之分,还要借风而行。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把自己融于自然。只有将自己完全融于自然,才能达到逍遥自在,才能成为真正的“神仙”。
《齐物论》中记述了啮缺与其老师的一段谈话,其中涉及到了至人对于是非标准的看法问题,并对至人作了一番描绘。文中说:
啮缺问他的老师王倪说:“先生知道事物共同的是非标准吗?”
王倪说:“我怎么能够知道!”
啮缺又问:“先生知道您为什么不知道吗?”
王倪说:“我怎么能够知道!”
啮缺感到疑惑,于是又问道:“难道事物是不可知的吗?”
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不过既然你再三地问,我就试着说一说。怎么才能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怎么才能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且来问你:人睡到潮湿的地方就要腰痛、偏瘫,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到了树枝上就感到惴惴不安,难道猕猴也是这样吗?这三咱东西,究竟是谁知道最好的住处呢?人以粮食为食物,鹿以茂草为食物,螂蛆以蛇为食物,猫头鹰以田鼠为食物,这四种东西究竟是谁知道最好的食物呢?公猿以母猴为配偶,鹿见了她们会下得飞快逃跑。这四种东西究竟是谁知道天下的美色呢?以我看来,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道理,杂乱无章,我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关系呢!”
啮缺又问:“您不知道天下的是非和利害,难道至人也不知道天下的是非和利害吗?”
王倪说:“至人那可是神了!天热得连山林都着了火,可他们却不感到热;天冷得连江河都结了冰,可他们却不感到冷;天冷得连江河都结了冰,可他们却不感到冷;霹雳震裂了大山,飓风卷起了海浪,都不能使他们吃惊。像他们那样的人,每天驾着云气,骑着日月,漫游于四海之外,在死生面前都不会动一动心,要不要说什么小小的利害了!”
王倪一问三不知。之所以不知,是因为在他看来天下无所谓是非。天地万物既然混然一体、无彼无此,哪里来的是非呢?要说有是非,那也只能是各有各的是非。各有各的是非,也就是没有是非,人说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而泥鳅却说钻在泥里真舒服;猫头鹰说田鼠味美可口是馔肴,而鹿却说田鼠活蹦乱跳难入口;猕猴绝不会以泥鳅为配偶,泥鳅绝不会与小鸟结伴游以毛墙丽姬为美色,鹿却认为毛嫱丽姬长得丑,各自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所以也就等于没有是非标准。正因为这样,所以王倪说他不能知道是非,不能知道利害;不知道所谓的知道是不是不知道,也不知道所谓的不知道是不是知道。总之一句话:物与物皆异,物与物又皆同,所以它们混然一体,无所谓分别。说物与物皆异,是说它们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性能上各有各的特点;说物与物皆同,是说就它们各有各自特点这一点上来看,它们都是同样的,就它们各自都适应各自的特点这一点来看,它们都是同样的。说它们混然一体,没有什么分别,是说当它们各自都处在与自身特点相适宜的环境时,它们都在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无所谓区别,和谐相处,共为一体。
说到至人,那就更是无知了。他们顺应着天地万物各自的原本真性动行静止,动则自动,静则自静,行则自行,止则处 ,所以谈不上什么是非利害、天热天冷。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说他们每天驾着云气,骑着日月,漫游于四海之外,在死生面前都不会动一动心。
《大宗师》对此做了理论性的说明。文中说:
知道天然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人为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达到智慧的顶点了。知道天然是怎么一回事的人,顺着天然而行,所以就会受到天然的护佑;知道人为是怎么一回事的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去认识还不知道的事物,顺着事物的法则行事,使自己能够活到寿终面不中途夭拆,这是最有知识的了。
虽然如此,这里仍然有漏洞。漏洞在于知识只有在有了固定的认知对象之后才谈得上得当,然而认知的对象却从来不是固定。怎么知道我所谓的天然不是人为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谓的人为不是天然呢?说实在的,只有有了真人之后才能有真知。
什么样的人是所谓的真人?古代的真人不欺负孤寡,不自夸功劳,不餋养门客。像他们这样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后悔,做的正确也不自得。像他们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也不战粟,入于水中也不被溺,进入火中也不怕热。只有智慧能驾驭大道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古代的真人,睡觉不做梦,醒后无忧愁,吃起饭来不感香甜,呼吸起来气秀深沉。真人是用脚跟进行呼吸,众人是用咽喉进行呼吸。辩论输了,说起话来就吭吭哧哧,嗜好过深,天然的真性就很浅薄。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追求生,不知道厌恶死。出生了也不喜悦,要死时也不抗拒。只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死,自然而然的生而已。不忘记自己是从那里来的,不探求自己将归于何处,出生了就愉快地接受,死亡了就等于是回归。这就叫做不以自己的心智为道增添什么东西,不以自己的作为协助天的变化。这样的人就是真人,像这样的人,志向专一,容貌平寂,额头坦荡;像秋天一样冷峻,如春天一般温暖,动静适宜万物的性能,喜怒从四时的变换。
古代的真人,外貌随和而不结伙,似有不足而不求助,将他的骨节给你却不坚硬,敞开他的襟怀而不华浮。面带笑容,好像是很欢喜啊!或动或止,出于不得已啊!起身前行,是自己的形体自然驱使的啊!遇物而止,是自己的本性自然牵制的啊!那个严谨的样子,好像是世俗的君子;那个豪放的样子,却又没有任何约束;动止连绵,好像无所间断;随机起伏,无须张口出言。以刑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主体,以礼仪作为治理国家的羽翼,以智慧作为治理国家的节度,以本性作为治理国家的规矩。以刑法为主体,可在杀人的事情上他却宽容而得宜;以礼仪为羽翼,为的是随从世俗而不违背民意;以智慧为节度,做事情都是出于不得已;以本性为规矩,是说他与每个有脚的人都回到自己的故里。以上说的这套治理国家的方法,本意是说真人与每个人都返回到自己的本性,而不懂其中涵义的人却以为真人真是这样辛苦劳作、不得休息。所以,他喜欢也一样,他不喜欢也一样;他认为一样的也一样。他认为一样的,那就是与天然同类的东西;他认为不一样的,那就是与人为同类的东西。将天然与人为视为不相背谬的人,这就是真人。
“他喜欢也一样,他不喜欢也一样”,是说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从表面看来,一种东西与另一种东西。然而不管他喜欢不喜欢,这些东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从表面上看,马善奔跑,牛喜慢行,它们喜好不一,性能各异,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然而,它们都是自然界自然创造物,都在与自己的性能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发育。就这一点说,他们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本质。
“他认为一样的也一样,他认为不一样的也一样”,是说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表现实质上是一样的。“他认为一样的”,是指事物的本质。因为在他看来,不管什么样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自然的创造物,都是按照自然而然的法则存在和变化的,这是一样的。“他认为不一样的”,是指事物的表现。因为在他看来,事物尽管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表面上却各有各的性能,各有各的形象,这是不一样的。不过在真人看来,区分事物的本质与表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尚不深刻的眼光。如果将事物看透,事物的本质与表现也有区分,也是一样的。因为事物的本质与表现也没有区分,也是一样的。因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表面都是事物自身自然而然的两个方面,从都属自然创造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他认为一样的也一样,他认为不一样的也一样”。比如马、牛都是自然的创造物,都顺应着自身的性能而生活,这是一样的;马、牛各有自己的特长,都有各自的性能,这是不一样的;然而“一样的”是天然形成的,“不一样的”也是天然形成的,所以说来说去“一样的”与“不一样的”归根到底都是天然如此,都是一样的。
“他认为一样的,那就是与天然同类的东西;他认为不一样的,那就是与人为同类的东西”,是说事物的本质是指天然如此一类的东西,事物的表现是指人为造作的一类的东西。因为所谓“一样的”,都是从天然如此这种角度上讲的;所谓“不一样的”,都是从人的主观感受或人的主观造作上讲的。比如,一说到牛、马一样,那就是指它们天生的那个方面;一说到牛马不一样,那就是指人们感受到的它们的那个方面。在人们看来,牛与马,一个喜好慢行,一个善于奔跑,这是不一样的。可是这个不一样只是人在认识方面的区别。假如没有人对它们的认识,它们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天然成员而已,不管马善奔跑也好,还是牛喜慢行也好,都是自然界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天性,哪里有什么区别呢?
“将天然与人为视为不相背谬的人,这就是真人”,是说真人连天然与人为也不加区别,将一切都看作是一样的。因为所谓人为,实际上也是自然而然的。比如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善于长途跋涉,这是天然的,而人却利用它们,给它们戴上笼头、穿上鼻绳,这是人为,然而人之所以这样做,对人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们天生就有智慧,就要利用自然界的东西为自己服务。所以真人把人为也视为天然,不分人为与天然。
到了连天然与人为都不加区别的境地,也就融入了混沌。
从上面这一段议论可以看出,所谓真人,也就是融入混沌的人。所谓融入混沌,就是将一切都视为一样。而将一切都视为一样,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天然,就是将一切都归入天然,让一切都顺从天然。所谓归入天然、顺从天然,也就是天生下来是什么样的就让它是什么样,天生下来有什么性能就让它发挥什么性能。既然如此,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入火觉热、入水被溺的事情了。因为按照天生下来是什么样就让它是什么样、天生下来有什么性能就让它发挥什么性能的原则行事,那也就是让那些耐火的东西进入火中,让那些不怕水的东西进入水中,正像用耐火材料做耐火用具、让鱼龟一类水族进入水中一样,怎么会怕火热、怕水溺呢?
正是出于这样的道理,所以说真人入火不热,入水不溺;犯了错误也不后悔,做得正确也不自得;像秋天一样冷峻,又像春天一样温暖;没有自己,没有名声,没有功果,一切都是顺从着事物的真性。也正因为一切都顺从着事物的真性,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安然自。这就叫做逍遥自在。 (c)2007 A 梦瓣网 Production - About
引文来源 逍遥自在为神仙 - 梦瓣网
逍遥自在为神仙
... by sai ... 18 月 10 天前 ... 49 次点击理解了庄子的混沌学说,也就理解了《庄子》书中那许许多多的神仙形象。
《庄子》书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神仙,不过在不同场合他们的名称不同,有进称为神人。有时称为真人,有时称为至人,有时称为圣人。不管名称如何,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无心无意、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所不能。所以在庄子的笔下,他们不饮不渴,不食不饥,处火不热,处水不溺。这并不是说环宇之内真的存在这样的神仙,借助于神仙只是一种艺术手法,是用神仙的形象来表达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处在与自身原本真笥相适宜的环境中,它就能成功;无论什么物件,保要处在与自身原本規性相吻合的环境中,它就能存在。正因这空化的原本真笥与周围环境完全融通,所以它们能在其中无忧无虑、无知无觉、安闲自在、自由翱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把这种思想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说,适应自性、逍遥自在就是神仙。
《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说:
列子驾风而行,那可真是轻巧美妙啊!一飞就是十五天,然后返回来。他对那些求福致幸的事情,从来不挂于心上。这样的人可以说是非常潇洒自在了,连行走都可以免掉,可是他还没有达到顶点,因为去什么地方还得依赖于负,还没有完全摆脱外物的制约。如果能做到顺应天地的真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环宇之中,那还有什么依赖呢?所以说,至人心中没有自己,神人心中没有功果,圣人心中没有名声。
没有自己,也就是忘掉了自己的存在,将自己浸透在了天地万物之中,与整个宇宙融合成了一体。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天下同一,无此无彼,物我两忘,万物一齐。
没有功果,也就是无意于事物的成功和结果,将自己融于天地万物之中,随其漂泊,随其漫游,没有自己的主观目的,漂到哪里是哪里,游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自在。
没有名声,也就是无意于人们的称道和赞赏,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不分是非,不别善恶,随万物之自然,任天下之非誉。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名。
顺应天地的真性,驾驭六气的变化,也就是天地万物是什么样就让它们是什么样,天地万物如何变化就让它们如何变化,不加人为的造作,不以人意去扭曲。说到底,也就是对外物的存在和变化不干预,对自己的存在和变化不背谬,将自己作为一个没有主观意志的自然存在物。
人达到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了。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也就自然没有了自己,没有了功果,没有了名声。这就是混沌的境界。这也就是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庄子认为,列子虽然超脱于人世,可以不求人间幸福,可以不用步行,但是他还没有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因为他还有物我之分,还要借风而行。也就是说,他还没有完全把自己融于自然。只有将自己完全融于自然,才能达到逍遥自在,才能成为真正的“神仙”。
《齐物论》中记述了啮缺与其老师的一段谈话,其中涉及到了至人对于是非标准的看法问题,并对至人作了一番描绘。文中说:
啮缺问他的老师王倪说:“先生知道事物共同的是非标准吗?”
王倪说:“我怎么能够知道!”
啮缺又问:“先生知道您为什么不知道吗?”
王倪说:“我怎么能够知道!”
啮缺感到疑惑,于是又问道:“难道事物是不可知的吗?”
王倪回答说:“我怎么知道!不过既然你再三地问,我就试着说一说。怎么才能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不知道呢?怎么才能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不是知道呢?我且来问你:人睡到潮湿的地方就要腰痛、偏瘫,难道泥鳅也是这样吗?人到了树枝上就感到惴惴不安,难道猕猴也是这样吗?这三咱东西,究竟是谁知道最好的住处呢?人以粮食为食物,鹿以茂草为食物,螂蛆以蛇为食物,猫头鹰以田鼠为食物,这四种东西究竟是谁知道最好的食物呢?公猿以母猴为配偶,鹿见了她们会下得飞快逃跑。这四种东西究竟是谁知道天下的美色呢?以我看来,仁义的头绪、是非的道理,杂乱无章,我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关系呢!”
啮缺又问:“您不知道天下的是非和利害,难道至人也不知道天下的是非和利害吗?”
王倪说:“至人那可是神了!天热得连山林都着了火,可他们却不感到热;天冷得连江河都结了冰,可他们却不感到冷;天冷得连江河都结了冰,可他们却不感到冷;霹雳震裂了大山,飓风卷起了海浪,都不能使他们吃惊。像他们那样的人,每天驾着云气,骑着日月,漫游于四海之外,在死生面前都不会动一动心,要不要说什么小小的利害了!”
王倪一问三不知。之所以不知,是因为在他看来天下无所谓是非。天地万物既然混然一体、无彼无此,哪里来的是非呢?要说有是非,那也只能是各有各的是非。各有各的是非,也就是没有是非,人说睡在潮湿的地方会腰疼,而泥鳅却说钻在泥里真舒服;猫头鹰说田鼠味美可口是馔肴,而鹿却说田鼠活蹦乱跳难入口;猕猴绝不会以泥鳅为配偶,泥鳅绝不会与小鸟结伴游以毛墙丽姬为美色,鹿却认为毛嫱丽姬长得丑,各自都有自己的是非标准,所以也就等于没有是非标准。正因为这样,所以王倪说他不能知道是非,不能知道利害;不知道所谓的知道是不是不知道,也不知道所谓的不知道是不是知道。总之一句话:物与物皆异,物与物又皆同,所以它们混然一体,无所谓分别。说物与物皆异,是说它们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性能上各有各的特点;说物与物皆同,是说就它们各有各自特点这一点上来看,它们都是同样的,就它们各自都适应各自的特点这一点来看,它们都是同样的。说它们混然一体,没有什么分别,是说当它们各自都处在与自身特点相适宜的环境时,它们都在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无所谓区别,和谐相处,共为一体。
说到至人,那就更是无知了。他们顺应着天地万物各自的原本真性动行静止,动则自动,静则自静,行则自行,止则处 ,所以谈不上什么是非利害、天热天冷。从这个角度出发,所以说他们每天驾着云气,骑着日月,漫游于四海之外,在死生面前都不会动一动心。
《大宗师》对此做了理论性的说明。文中说:
知道天然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人为是怎么一回事,这就达到智慧的顶点了。知道天然是怎么一回事的人,顺着天然而行,所以就会受到天然的护佑;知道人为是怎么一回事的人,根据已经知道的事物去认识还不知道的事物,顺着事物的法则行事,使自己能够活到寿终面不中途夭拆,这是最有知识的了。
虽然如此,这里仍然有漏洞。漏洞在于知识只有在有了固定的认知对象之后才谈得上得当,然而认知的对象却从来不是固定。怎么知道我所谓的天然不是人为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谓的人为不是天然呢?说实在的,只有有了真人之后才能有真知。
什么样的人是所谓的真人?古代的真人不欺负孤寡,不自夸功劳,不餋养门客。像他们这样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后悔,做的正确也不自得。像他们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也不战粟,入于水中也不被溺,进入火中也不怕热。只有智慧能驾驭大道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古代的真人,睡觉不做梦,醒后无忧愁,吃起饭来不感香甜,呼吸起来气秀深沉。真人是用脚跟进行呼吸,众人是用咽喉进行呼吸。辩论输了,说起话来就吭吭哧哧,嗜好过深,天然的真性就很浅薄。
古代的真人,不知道追求生,不知道厌恶死。出生了也不喜悦,要死时也不抗拒。只不过是自然而然地死,自然而然的生而已。不忘记自己是从那里来的,不探求自己将归于何处,出生了就愉快地接受,死亡了就等于是回归。这就叫做不以自己的心智为道增添什么东西,不以自己的作为协助天的变化。这样的人就是真人,像这样的人,志向专一,容貌平寂,额头坦荡;像秋天一样冷峻,如春天一般温暖,动静适宜万物的性能,喜怒从四时的变换。
古代的真人,外貌随和而不结伙,似有不足而不求助,将他的骨节给你却不坚硬,敞开他的襟怀而不华浮。面带笑容,好像是很欢喜啊!或动或止,出于不得已啊!起身前行,是自己的形体自然驱使的啊!遇物而止,是自己的本性自然牵制的啊!那个严谨的样子,好像是世俗的君子;那个豪放的样子,却又没有任何约束;动止连绵,好像无所间断;随机起伏,无须张口出言。以刑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主体,以礼仪作为治理国家的羽翼,以智慧作为治理国家的节度,以本性作为治理国家的规矩。以刑法为主体,可在杀人的事情上他却宽容而得宜;以礼仪为羽翼,为的是随从世俗而不违背民意;以智慧为节度,做事情都是出于不得已;以本性为规矩,是说他与每个有脚的人都回到自己的故里。以上说的这套治理国家的方法,本意是说真人与每个人都返回到自己的本性,而不懂其中涵义的人却以为真人真是这样辛苦劳作、不得休息。所以,他喜欢也一样,他不喜欢也一样;他认为一样的也一样。他认为一样的,那就是与天然同类的东西;他认为不一样的,那就是与人为同类的东西。将天然与人为视为不相背谬的人,这就是真人。
“他喜欢也一样,他不喜欢也一样”,是说在他看来,世界上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从表面看来,一种东西与另一种东西。然而不管他喜欢不喜欢,这些东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比如说,从表面上看,马善奔跑,牛喜慢行,它们喜好不一,性能各异,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然而,它们都是自然界自然创造物,都在与自己的性能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发育。就这一点说,他们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本质。
“他认为一样的也一样,他认为不一样的也一样”,是说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表现实质上是一样的。“他认为一样的”,是指事物的本质。因为在他看来,不管什么样的东西,在本质上都是自然的创造物,都是按照自然而然的法则存在和变化的,这是一样的。“他认为不一样的”,是指事物的表现。因为在他看来,事物尽管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表面上却各有各的性能,各有各的形象,这是不一样的。不过在真人看来,区分事物的本质与表现,这本身就是一种尚不深刻的眼光。如果将事物看透,事物的本质与表现也有区分,也是一样的。因为事物的本质与表现也没有区分,也是一样的。因为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表面都是事物自身自然而然的两个方面,从都属自然创造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他认为一样的也一样,他认为不一样的也一样”。比如马、牛都是自然的创造物,都顺应着自身的性能而生活,这是一样的;马、牛各有自己的特长,都有各自的性能,这是不一样的;然而“一样的”是天然形成的,“不一样的”也是天然形成的,所以说来说去“一样的”与“不一样的”归根到底都是天然如此,都是一样的。
“他认为一样的,那就是与天然同类的东西;他认为不一样的,那就是与人为同类的东西”,是说事物的本质是指天然如此一类的东西,事物的表现是指人为造作的一类的东西。因为所谓“一样的”,都是从天然如此这种角度上讲的;所谓“不一样的”,都是从人的主观感受或人的主观造作上讲的。比如,一说到牛、马一样,那就是指它们天生的那个方面;一说到牛马不一样,那就是指人们感受到的它们的那个方面。在人们看来,牛与马,一个喜好慢行,一个善于奔跑,这是不一样的。可是这个不一样只是人在认识方面的区别。假如没有人对它们的认识,它们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天然成员而已,不管马善奔跑也好,还是牛喜慢行也好,都是自然界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天性,哪里有什么区别呢?
“将天然与人为视为不相背谬的人,这就是真人”,是说真人连天然与人为也不加区别,将一切都看作是一样的。因为所谓人为,实际上也是自然而然的。比如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善于长途跋涉,这是天然的,而人却利用它们,给它们戴上笼头、穿上鼻绳,这是人为,然而人之所以这样做,对人来说也是自然而然的,因为他们天生就有智慧,就要利用自然界的东西为自己服务。所以真人把人为也视为天然,不分人为与天然。
到了连天然与人为都不加区别的境地,也就融入了混沌。
从上面这一段议论可以看出,所谓真人,也就是融入混沌的人。所谓融入混沌,就是将一切都视为一样。而将一切都视为一样,最后的落脚点就是天然,就是将一切都归入天然,让一切都顺从天然。所谓归入天然、顺从天然,也就是天生下来是什么样的就让它是什么样,天生下来有什么性能就让它发挥什么性能。既然如此,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入火觉热、入水被溺的事情了。因为按照天生下来是什么样就让它是什么样、天生下来有什么性能就让它发挥什么性能的原则行事,那也就是让那些耐火的东西进入火中,让那些不怕水的东西进入水中,正像用耐火材料做耐火用具、让鱼龟一类水族进入水中一样,怎么会怕火热、怕水溺呢?
正是出于这样的道理,所以说真人入火不热,入水不溺;犯了错误也不后悔,做得正确也不自得;像秋天一样冷峻,又像春天一样温暖;没有自己,没有名声,没有功果,一切都是顺从着事物的真性。也正因为一切都顺从着事物的真性,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安然自。这就叫做逍遥自在。 (c)2007 A 梦瓣网 Production - About
引文来源 逍遥自在为神仙 - 梦瓣网
上一篇:引用 什么是幸运 下一篇:崎本大海的ラブレター
相关资讯
- 07-01· 禁教唐诗算术能还幼儿快
- 07-01· 2011年06月17日
- 07-01· 唐诗宋词英译:李商隐 筹
- 07-01· 仿评《唐诗1000首》第186首
- 07-01· 没事干的时候背背唐诗吧
- 07-01· [转载]唐诗中“斜”字该读
- 07-01· 湖南醴陵瓷业转型升级
- 07-01· 奇瑞风云2两厢黑色|2010款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摩根士丹
- 07-01· 摩根士丹利华鑫近期优选
图文资讯
最新资讯
- 07-01· 中金投行部大摩出售中金
- 07-01· 摩根士丹利招聘6月2日【实
- 07-01· 营养防病圣典
- 07-01· 《博伽梵歌原意》之第十
- 07-01· [不错]斑斓圣典---减肥中常
- 07-01· 武乐圣典《太极武当》:武
- 07-01· 铁血英雄-现阶段战功牌兑
- 07-01· 2011年06月10日【原创】南歌
- 07-01· 【淘宝网信息】- 2010年的
- 07-01· 深圳品牌女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