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内衣 > 闫家深--从法国罢工情结看法国政治文化闫家深 2008-09-08 22

闫家深--从法国罢工情结看法国政治文化闫家深 2008-09-08 22

luyued 发布于 2011-01-11 16:02   浏览 N 次  
闫家深--从法国罢工情结看法国政治文化

闫家深 2008-09-08 22:49:48 阅读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从法国罢工情结看法国政治文化

闫家深

摘要 从历史上看法国罢工次数、强度在世界工人运动历史上都名列前茅,可以所法国有些说不尽的罢工情节,我们说这些罢工都有其具体的制度原因,但是我们从中不能够忽视的是一国的政治文化遗产,一国的政治文化构成了国民集体行动的集体无意识。本文试图通过法国罢工情结考察而分析法国政治文化特点。政治文化依照阿尔蒙德的看法政治文化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三个部分。这是从人们对政治体系诸多方面的心理倾向来讲,但是仅从这方面,可能会忽视影响一个民族政治心理的文化模式、文化形态。故而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民族性格等多方面透视政治文化

关键词 政治文化 罢工情结 意识形态主义

在法国,罢工成风,数不胜数。最近的一次全国性大罢工发生在2007年11月13-23日。这是法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第n次全国性大罢工,工会、业主和政府三方是第n次坐下来谈判。2007年11月13日,法国国铁公司(SNCF)7大工会(法国国铁公司总共有8个工会,只有1个即火车司机独立联合会宣布不参加罢工)正式宣布举行“无限期大罢工”,由此,铁路大罢工打响了全法公营部门大罢工的第一炮,随即巴黎公交公司(RATP)等立即群起响应,同声抗议社保制度改革。在这次大罢工期间,全法700个高速铁路(TGV) 班次只有90个正常运行;巴黎大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地铁线路停止运行,快线地铁(RER)只有四分之一正常行驶;地面公交更加混乱,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因为虽然正常行使的公共汽车大约60%,有轨电车大约75%,但周边公路车龙已超过200公里长,把巴黎包围得水泄不通。法国人曾有戏言称法国是“春季工作、夏季度假、秋季罢工、冬季过节”。2007年秋季注定又一次为这个戏言做了一个很好的注释。由于上台不久的雄心勃勃的萨科齐总统刚刚宣布社保改革方案,于是,早在10月18日酝酿已久的全法铁路大罢工就已如期举行,24小时大罢工造成法国铁路全线瘫痪;接着,10月28日航空公司举行24小时罢工,全法所有机场同时瘫痪,例如,巴黎奥尔利机场不得不准备4000多个房间来安置滞留的旅客。如果说前两次罢工是“序幕”的话,那么,在这次罢工中11月18-20日就是“高潮”。这次罢工的始作俑者是交通部门,但随着进程的推进,加入罢工行列的群体越来越多,人数最多时,法国电气公司(EDF)、法国煤气公司(GDF)、中小学、大学、医院、邮政、消防队、税收、护士、电视台、芭蕾和歌剧演员、气象预报员、甚至印刷工人和香烟店工人等十几个行业也都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一时间,电台和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受到影响;不少中小学被迫停课,40%的教师加入罢工行列,人数超过30万人;全法85所大学近半数发生罢课事件;印刷工人和送报工人罢工,导致看不到全国性报纸;许多演出被迫取消,等等。从历史上看法国罢工次数、强度在世界工人运动历史上都名列前茅,可以所法国有些说不尽的罢工情节,我们说这些罢工都有其具体的制度原因,但是我们从中不能够忽视的是一国的政治文化遗产,一国的政治文化构成了国民集体行动的集体无意识。本文试图通过法国罢工情结考察而分析法国政治文化特点。政治文化依照阿尔蒙德的看法政治文化是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三个部分。这是从人们对政治体系诸多方面的心理倾向来讲,但是仅从这方面,可能会忽视影响一个民族政治心理的文化模式、文化形态。故而本文将从政治思想、民族性格等多方面透视政治文化。

一 法兰西政治思维中的意识形态主义

法国罢工情结是其街垒站的传统的体现,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主义的凝结。与英国人相比,法国人更倾向于以一种宽广的、抽象规律的思想方法来思考政治。政治特征政治意识形态主义的。[1]法国人形成了许多无法付诸实施的政治观念。法国平等与人权观念深入人心,这种平等主义的追求不仅是政治权利的而且还是社会权利的追求。意识形态化的平等的追求追求实质的平等,超越个人,从而获得了为集体正义的正当性与道德性。这是法国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体现。首先,法国大革命点燃和煽动起法国人的理想主义狂热。阿克顿在其《法国大革命讲稿》和《自由的历史》曾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法国人的浪漫主义狂热和理想主义情怀。毫无疑问,多少年来,“神圣革命”的理想与“理想之光”的普照,使大革命的浪漫主义逐渐演变成理想主义,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改造一切、摧毁一切已成一个“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使法国人与其邻居德国形成反差,在当代社会经济改革与反改革的国家/社会博弈之中显得日益僵化对立并毫不妥协,“先罢工后谈判”的法国模式不完全与之无关系,其结果常常是背道而驰。例如,“平等”本来是法国大革命的一项政治原则和终极目的,是法国社会变革的原动力,是一切合法性的源泉;虽然法国人在追求平等时充满着激情和热烈,但却没有意识到绝对平等不完全等同于平等,追求绝对平等反倒有可能为法国人带来一种人为的不平等,浪漫的情怀和空想的狂热却往往适得其反法国精神中的革命传统和自我主义创造出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无论在企业层面,还是行业层面甚或国家层面的劳资关系,怀疑和不信任成为社会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兰西民族不仅仅有革命、政治的激情,他们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充满了激情。众所周知,法兰西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也表现很突出。浪漫主义反对崇尚理性,认为理性主义压制了人的情感,妨碍了人的创造性的发挥。理性是冰冷而凄凉的,它歪曲了人的本性,不能表达人类本性的复杂性和人类经验的丰富性。浪漫主义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不少成就。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创作的首位,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如:雨果、乔治·桑、斯塔尔夫人等。雨果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提出了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著名论断,作品的语言激动、热情、高贵,经常运用多义词,情节夸张复杂。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其中《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来源于生活,但它的创作少不了激情。正因为法兰西民族比其他的民族更充满了激情,因而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绩。浪漫主义思维方式在政治中展现就是强烈的意识形态主义,为了绝对的利益或者价值而不去寻求妥协,这导致政治极端主义盛行。浪漫主义的人民是不甘于平静的。街垒战正体现了这不甘于平静的心态与性格。

二 法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情结

法国罢工情结极具民粹主义色彩。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它反对精英主义,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制度化程序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这个角度,可以把民粹主义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根据这种意识形态,合法性即在人民的意志之中,因此它体现了激进的民主理想。这种民粹主义对应于直接民主,其特征是民主的极端主义。[2]这种民粹主义倾向深受卢梭的人民主权观念影响,卢梭推崇公意,主权不外是公共意志的体现,而公意的人格承担者正是人民,公意在卢梭眼里是绝对的善和绝对真理。公意要通过民众的经常集会而体现。公意的绝对地位使得政府和立法者都是不值得信任的。按此逻辑展开,我们会发现,这种人民崇拜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对制度化,对政治体系的不信任,和无政府主义倾向。在政治设计上,法国合法政权必须要反映公意,总统拥有全民公决的权力,贬低制度化的责任和义务。体现在社会结构中,表现为法国原子化个人构成的大众社会,依照康恩豪萨的说法,大众社会结构意味着中间组织的缺失,是一种有分散的个体组成的,在这些个体和国家之间只存在低一个层次的社团生活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但个体很难被国家发动而且国家还反过来收到来自民众的间歇的缺乏理智的影响。[3]有数据表明,法国加入二级社团的人数虽然比历史上多,但是却比其他国家要少的多。1989年对工业国家工人加入工会的情况进行的调查表明,法国加入工会工人的比例(占工人总数的比例)为10%远远低于美国(18%)、德国(43%)英国(40%)。这就意味着在利益集团与政党在整合利益时不能够充分进行,从而使得政治输入端信息不完全,整个政治过程面临动力不足。从而要求在反馈端利益主体必须有所行动使得利益得以叫完全表达与综合。结果就是民粹主义特点的社会运动,无政府主义的社会思潮。当然法国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但不能否认二者若隐若现的联系。法国无政府主义来源于法国大革命,他为后来一切社会运动栽下了即无政府主义之意传统的祸根。克鲁泡特金说,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无政府主义。从大革命至今,无政府主义已逐渐演变成社会运动中的一个“行为定式”,这个“行为定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法国社会行动的根源之一。大革命前夕,国王不得不同意召开停止了180年的三级会议(教士、贵族和第三等级),第三等级(除教士、贵族以外的所有其他公民)随即就取得了主导地位,王室不久便失去了控制局面的能力,而第三等级如脱缰野马开始进行激进广泛的革命,大革命由此爆发,第三等级宣布:第三等级代表“公意”,第三等级就是一切!法国大革命这种具有强烈原始无政府主义色彩的第三等级自由联合体的主张,本质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建立一个自由个体之间的自愿结合、互助自治、消除经济和社会上的任何独裁统治的社会。法国大革命至今,在几乎所有社会运动中都可看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乌合之众,他们参与其中,浑水摸鱼,乘火打劫,宣泄仇恨,伺机破坏,打砸抢烧,暴力不断,最后形成无法控制的混乱局面,使街头政治和社会骚乱在欧洲甚至全世界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三 法国政治行动中的反理性倾向

法国政治思维中的意识形态主义和政治行动中的民粹主义色彩,都涉及到了法国的反理性倾向。毫无疑问,法兰西民族的理性思维发达,法兰西人长于抽象思维,崇尚理性精神,善于将一切事情都用理性去一一规范,相信人类认识能力的完美和高妙。然而政治这种发达的理性思维的运用导致了对绝对的善的执着,从而导致在应用世俗生活时的意识形态主义和理想浪漫主义,而鲜见实用主义。导致集体行动中的反理性倾向。法国理性思维的发达导致对形而上学的执迷与崇拜,而发展成为对现实世界的怀疑主义。笛卡尔是法国近代理性主义的创始人,立志将数学的精确和清晰引入哲学,主张批判经验哲学,认为经验是局部的、含混不清的,不足为凭,并指出,我认为应像拒绝绝对错误的东西一样,对于不确定的事物也应加以排斥。因为理性可以超越感觉,把握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的真理,所以唯有理性才是真实可靠的知识,由此企图建立一个新的唯理论知识体系。为了对经院哲学进行批判和清算,他主张人们在认识之前,要用“理性”对过去接受的一切思想、观念进行审查。他所谓的“理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判断和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人要发挥“理性”的权威,清除谬误,就必须对以往接受的一切进行一次普遍的怀疑,然后才可能在“理性”的基础上重建科学知识的大厦。法国理性怀疑精神发达使他到达了自己的反面,塑造了自身的掘墓人,开始对理性本身产生怀疑。这就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的滥觞与存在主义的对人本体的追问。在福柯那里他考察精神病史、刑罚史等得出结论这些都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业已通过将标准施加于人类行为之上而创建了一个权力的新领域,从而推翻和取代了基于主权和人权之上的古典政治传统。人始终都是被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编织在网络中,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合法地管制人群并且使他们能够回复到处于社会监察系统监控之下的正常功能。人很难能够逃避出社会监狱对人的监视与控制。[4]人类只有反抗才能实现从身体到心灵的自由。这使得人们回归人的本体。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导致对组织的不信任,导致对个人的重视而容易忽视秩序。这导致价值虚无主义。这构成法兰西民族的特质文化与特殊传统,无论是在民族情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中,还是在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之间都可看到因循守旧、目光短浅、狭隘偏颇、偏见歧视、我行我素、天生优越感等异常特性,这种一反传统的民族特性折射出了一种特有的法兰西政治生态。

参考文献

[1] 阿尔蒙德和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

[2] 劳伦斯迈耶等 《比较政治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70页

[3] 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2623

[4] [英]彼得·沃森 《20世纪思想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年版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