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领带 > 南山亭茶谭 文/南山如济

南山亭茶谭 文/南山如济

luyued 发布于 2011-03-09 21:16   浏览 N 次  

  南山如济 马守仁,长安人,号冷香斋主人、南山如济、如济居士、煎茶翁等。生平无它好,唯嗜茶、书而已。读书之余,坐而瀹茗;煎水之余,起而读书,以为人生乐事,不过如此。曾有诗句曰:人生有真味,跌坐瀹茶汤。亦日常生活之写照也。

  

  这些文字是我五六年前修建终南山茅棚时写的,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和感想。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将这些文字发表出来,一是机缘尚未成熟,二是怕影响到住山修行人的清静生活。但又想到或许我们身边的世界现在很需要一服清凉剂,使生活回归简朴,使思想重归理性,所以踌躇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些文字略作整理,公诸于世。一来供养大众,二来使大家对终南山茅棚以及住在这里的修行者们有一个真切的理解,再者也希望能对那些正在追寻精神家园的人们有所帮助。

  现在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光电信息的时代,文化已沦陷为庸俗娱乐的代名词,精神也颓败成为一片荒原。一个国家GDP上去了,文化精神却堕落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身处这样的时代,究竟该如何找到人生的出路?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所依赖的不仅仅是物质,在某种层面上说,依赖精神会更多一些。

  一朵山花开放在山崖上,她所依赖的是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如果土壤、水分是物质,空气和阳光就是精神。

  当然这只是个譬喻,毕竟人类的生命要比花草丰富得多。

  或许,只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物质的束缚,精神就会得到相对自由。而摆脱这种束缚的方法,或许就是抛弃现代文明,一个人在大山里隐居。

  太阳上山了,劳作;太阳下山了,休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王的政令对于我们又有什么用呢?

  据说这是上古尧帝时期的一首民歌,歌名叫《康衢老人击壤歌》,描写了那个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

  当然,我并非鼓励大家都住到山里去,都住到山里去了,山里也将堕落成为另外一座城市。我所说的大山是指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中国一直是个农耕社会,文化也是如此。中国人对山林的喜爱和依赖远远超越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隐居”“隐遁”“隐士”“隐逸”这些字眼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历代诗歌、文章以及山水画等,所表现的也大多是这类题材,这在世界文化范畴内是绝无仅有的。

  而我们却一如既往地抛弃了这些传统,我们在标榜“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西方口号的同时,轻易就否定东方所固有的人文精神传统,现在看来这是很轻率的。所以现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无非就是西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并没有真正学会,东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却完全丢弃了。我们现在的文化乃至于精神是残缺、扭曲,甚至是畸形的。中国古代有个“邯郸学步”的寓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已经向大自然索取了很多,现在更是强取豪夺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河流减少,山林损毁,湖泊干涸,大地山河在人类的贪欲和摄取中痛苦呻吟。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普及泛滥,我们还能保留住身边这一处最后的栖身地吗?

  

  韩国已故的法顶禅师曾如是说:大自然是现代文明唯一的解毒剂。现代文明不但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污染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到处都在开采煤矿、拆迁房屋、施工建筑,身处这样的“建筑工地”中,人们的心里普遍烦躁,不得清净。人类为了眼前利益而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太多了。随之而来的是食品安全、疾病肆虐、交通拥堵、自然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这一切无疑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警示。

  我们太注重金钱,太注重眼前利益,太注重物质享受了。这些都是内心贪欲的体现。中国圣人李聃在《道德经》中说,艳丽的色彩使人们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们耳根迟钝,美味的食物使人们味觉麻木。现代人易患的烦躁、抑郁、颓废等病症都是物质太过丰厚的缘故。而在中国人群中泛滥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富贵病”,则是过多摄取物质营养的结果。

  唯有过清贫的日子,才能治愈人心的贪欲。

  可惜,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还没有完全从恶梦中清醒。

  

  也许我们对这些“伤痛”的觉悟和治愈要在几十年后,但我们现在就应该做好保护大自然的工作。珍惜每一滴水,爱惜每一朵花,保护每一只小鸟。因为它们是治愈现代文明污染的唯一良药。

  归根结底,这一切莫非因缘和合的结果。一个人有宿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朵花、一个世界,也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这些大的因果我们不可能改变,但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小环境,来消自己的业障,来成就自己的道业。佛陀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所以应该珍惜此身,不枉此生。

  所以我经常在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一句禅宗话头,意思是要我们放下妄想执著,只注重当下一念。

  我个人觉得,要有尊严地活在当下,就应该过清贫的生活,就应该重建人性尊严。

  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很痛,因为目前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知道,我们在生活中并没有建立应有的尊严。不管你的地位如何、财产如何、乃至文化修养如何,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使你困惑、难堪和无奈。

  所以学会过清贫的生活是关键。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求甚少,将个人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所需降至最低,对社会、他人的依赖也就会越少,障缘也会随之减少。过分依赖社会和他人,我们的个人尊严很难建立起来。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隐士,他们不依附他人,远离社会,过着清贫但快乐的生活。巢父在河流中清洗耳根,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陶彭泽弃印归农,禅宗教人放下,也是这个意思。

  苏轼有诗曰: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其实我们的身体乃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合成,本来非有,只是自以为有个我的“身体”而已,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我执”。只有破了我执,才真正可以过清贫的生活了,才有足够资粮入山修道住茅棚。

  所以过清贫的日子,重建人格尊严,我个人以为在当前中国人文环境下,比西方哲人提倡的“环保”“关爱”“分享”等话题更适用。也比时下国人中间所流行的“绿色”“环保”“低碳”等生活更有意义。譬如一个人患的是热症,你却以寒症来诊治,显然是不得要领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体面地劳动、生活,活得有尊严、有品位,我们身边的世界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佛经中说山河大地、草木鱼虫都是我们心力的外在体现,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心里清静了,身边的世界也就清静了。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生活在一个清静、美好的世界中呢?

  人类原本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我们渐渐迷失了,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家园。我们看不见山林,看不见河流,我们将身心禁锢在钢筋水泥铸成的城市监牢里,过着富裕的囚徒生活。

  贪婪和愚昧驱使我们只懂得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懂得保护和回报。佛陀在经典中说:譬如有人,以瓢舀取大海水,海水终有舀尽的时候。按照我们现在这样肆意索取的进程,用不了几十年,自然资源就会用尽。能源枯竭,灾难频发,疾病蔓延,这是可预见的悲惨结局。

  人类只有亲近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才能恢复本来清明澄澈的自性,才能重建自我尊严,这很可能是我们免于劫难的唯一机会。

  我个人因为特殊机缘,这些年有幸能断断续续地在终南山里居住,用身体贴近大自然,用心灵感受大自然,获益良多,并陆续记录下一些文字,取名《南山亭茶谭》,是希望话题更加轻松和宽泛,也更有山居的意味乃至于禅味。也希望“过清贫的日子,重建人格尊严”这样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庚寅岁清秋,长惭愧人南山子如济谨记

   一、南山亭

   南山亭是如济居前的一架茅草亭,南对紫阁峰,东望丫髻山,西看圭峰山,北通紫阁峪。毅然伫立于山顶上,眼界很开阔。

  为了搭建南山亭,如济让人拆掉坡下坍塌已久的旧瓦房三间,将椽木运至山顶。腐朽者斧之,虫蠹者锯之,榫之、卯之,规之、矩之,钉之、绳之,下铺旧木板,上覆干茅草,不求雅观,但能遮风挡雨足矣。虽无亭之华丽,而有亭之实用。

  亭成,先生独坐亭中,把盏临风,悠然四顾,志得意满,欢然曰:此真吾亭也,从此可以置茶器,携佳友,逍遥徜徉乎其中矣。

  山民笑道:人家的亭子都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你的亭子只是老木数根,藤条几茎,覆以茅草,挂以苇帘,这个也能算作亭子?

  先生笑曰:正是此亭,正是此意。因以“南山亭”名之。

  

  如济赘语:

   记得西方哲人圣弗朗西斯曾经说过:人类居住的建筑应该以泥土和木料为主,这样的居所最有益人类身心健康。如今,这样的“土”建筑已经很难见到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类被囚禁在钢筋水泥铸造的都市丛林里,很难体会到大自然的清凉和芬芳。

  终南山里目前还保留着一些这类“土”建筑,我们都将之保留起来,加以修缮,成为简陋的“茅棚”。其他一些附属建筑,譬如厨房、柴房、茅亭、草棚、厕所等,也尽量不使用钢筋水泥和化工原料,保持山居本色。

  我们为什么迷失?我们为什么堕落?是因为我们太注重物质享受,已经习惯了方便优越的都市生活,再也不能过清贫繁琐的山居生活了。

  贪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之一,贪图享乐和懈怠更是现代人的通病。我们的身心都已经堕落了,我们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我们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视若罔闻,我们任由身体浸泡在酒精、烟雾和油腻中,对大自然失去知觉。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这是古人所写的一联诗,是说真正隐居生活的难能可贵。

  山居生活是清贫的,从住房、衣着、饮食、用器等莫不如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一些看似必须的日常用品,如电脑、电视、煤气炉、自来水乃至浴池、马桶、床铺、衣柜等等,重新回到简单、清贫的生活。这些,往往是现代都市人所无法做到的。

  山民们也不能理解这些,所以会常常取笑我们。他们如今都搬到了山下,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蜂窝煤,甚至电磁炉,看着我们还在坚守清贫,自然要取笑一番了。

  二、茅棚

   茅棚一直是个很吸引人的字眼,特别是对于那些读过高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比尔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