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内衣 > 半个世纪穿与戴

半个世纪穿与戴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7 12:15   浏览 N 次  

半个世纪穿与戴

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川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六二年小学读书时,母亲给我缝了一件新衣服——一件蓝色的偏襟长布衫。外层是细棉布的,里衬是粗麻布,很厚实,下摆一直拖到脚背,足以抵挡山里的寒风。蹬下来时双手往后面一撩,便有一大片后摆平铺在地上。

穿蓝布长褂,扎腰裤,包头帕,缠绑腿,是我们川东北农村穿着打扮的主色调。头帕主色有白色,藏青色和蓝色,青色的有丝帕和青布,长度见仗。我没有包过那种头帕,就连那件偏襟长布衫我也只穿了一天,第二天我就在上学的路上偷偷地用剪刀齐裤腰下给剪断了。因为学校的孩子都不穿那种极不方便的长布衫,大家都是穿的对襟短衣衫,缩包裤(裤腰是缩筋带的)。

文革开始了,“65式”布质的草绿色军服装备部队,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出现,社会上便流行“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这句词。那是一个街上流行绿军装的年代,解放帽和军用挎包成了年轻人的时尚,连解放鞋都成了他们的最爱,年龄与性别的差异也随之不复存在。那时我是小“走资派”的孩子,参加“红卫兵”没资格,羡慕但也弄不到军装,只好打了一件前身右胸有一个贴袋,下面左右有带盖贴袋的蓝色学生服。

到了70年代中期,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来的整齐划一。这种上细下宽的裤子,拉链一律开在前方,打破了女装裤“右侧开口”的金规玉律。这时,我进入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终于穿上了绿军装。我的第一套军装还是74式的,单军衣、罩衣和大衣用料都已经是涤确良和涤棉卡了。1979年2月,我的军装下面又加上了两个袋,因为这军装衣袋是区别干部和战士的标志。

进入80年代,国人开始穿西装,用焕然一新的面貌,向外界表达开放的决心。于是,供销社、百贷公司出现了西服,这年我回家探亲,在我那个村里第一个穿上西服,乡亲们说那叫开“洋荤”。

1985年5月,当85式军装正式展现在国人面前时,“八一”军徽取代了全红五角星帽徽,全红领章也被军种肩章所代替,大檐帽、皮鞋取代了解放帽、解放鞋,新材料做的军服穿起来舒适、挺括。当时我穿上这身混纺毛料的军装,甭提多精神了!

1987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定型,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我们又穿上了87式军装,有了礼服、常服、作训服等系列服装,一下子把礼仪、生活、训练等场合区分开了。夏常服改成了西服领,穿衬衣系领带。封闭了数十年的领口终于打开了,它的背后是国家和军队全新的开放意识。

996年至2000年,我在省军区系统的人民武装部任科长、副部长,军衔也由少校晋升为中校。深绿色碧挺的军服,陆军的兵种符号,肩扛两杠二星,头戴陆军大檐帽,自我感到庄重、威武而大方。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00年9月,我还没等到穿那身以威武庄重、阳刚俊美的07式军装就转业了,但我始终珍藏着那套87式军装。

弹指一瞬间,建国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的服饰流变,见证了身体的逐步解放,而身体的解放,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大门。人们的衣着开始品牌化,川东北的城市和乡镇也有了品牌店。红豆、恒源祥、雅戈尔、报喜鸟、波司登、老爷车,李宁、阿迪达斯、康奈、双星、意大莱……外衣、内衣、鞋都已品牌化,家乡人的目光变得细致而挑剔。可供人们选择的空间在延伸——便有人去成都、西安购买衣服,什么皮尔·卡丹、金利来、梦特娇……

今天,有人问我穿什么?我的回答很简单:“美观、实用、经济。”因为人们对穿戴的追求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盲目的追逐,“实用、经济、美观”的消费观念将越来越快地在人们的心理支配着。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