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在秋色中的路遥养母
luyued 发布于 2011-06-06 23:02 浏览 N 次写在前面的话: 2010年11月17日,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逝世18周年忌日。1992年11月17日,作家路遥以42岁的年纪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命,却没有因为其肉体的消失而失去。他的文学作品、艺术生命在延续他的青春和创作。许许多多青年人默默地阅读路遥和他的作品,他们通过网络、书信等多种非官方、学界、文坛的途径推介、传诵着自己心目中的“神”。网络上有关路遥的信息,多达几十万条之多。这是平静中的潮涌,既没有官方组织,也没有商业炒作。多家机构所做的多个调查,证实许多青年人至今仍把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列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名单。路遥对待生命、创作、劳动、读者的态度及作法,给了现世的我们以及作家们许多启示与思考。现将2002年11月写就的《走在秋色中的路遥养母》贴于此,以示缅怀与守望!
70岁的保姆伺候80岁的老人
一道狭窄而偏僻的小山沟里,坐落着一个小小的山村,那便是养育过作家路遥十几年的郭家沟。小山村现在住着一户两口人,年近八旬的孤寡老人李桂英,还有一个年逾七旬的老太太。两个老人住在一孔窄小黑暗的窑洞里,打发着寂寞孤独的岁月。
2002年10月26日,本文作者冒着深秋的寒意来到了延川县郭家沟。
李桂英老人的院落没有院墙,向导开着摩托车拐下公路,驶过一截土路,直接冲进了院子。岁月的风雨早已使三孔土窑破败不堪:窑内窑外的泥皮大片驳落,从来就没有刷过油漆的门窗更是粗糙破旧,不知是哪个年节贴在窑门上的对联,残片仅存,字隐色褪,右边两孔窑洞的门上挂着锁,左边那孔窑门上垂着一面破旧的门帘。
向导老冯没有下车,对着有门帘的窑门大喊:
“路遥妈在吗?”
“在哩,在哩——”一个上身臃肿、头发苍灰、脸面浮肿的老太太闪出窑洞——这就是路遥的养母李桂英老人!老人极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子。屋外灿烂的阳光并没有使屋里的光线好起来,笔者的眼睛经过十多分钟的适应,才算勉强看清了里边的摆设:一张炕几乎占了屋子的一多半,有些陈旧的褥子上堆着三床折叠整齐的被子,也是一样的陈旧。靠窗的炕角上散乱地码着三个编织袋,里边装着老人拾来的烂干枣(要等到有人收购时才能变成钱)。窗台上堆放着好几个南瓜,老人说那是她夏天种的,一个青色的,八个黄色的。笔者好奇地一数,果然是九个。老人又说她把两个南瓜送给了娘家侄儿,侄儿媳妇在县信用社,人家对她很好,不送点东西,自己心里过意不去。笔者拿出带来的适合老人吃的奶粉、饼干、葡萄糖等食品,告诉老人,此行是受西安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委托,带着师生们的祝福和心意来看她的,老人连声说谢谢。
笔者上次见到借住在李桂英家的苗姓邻居两年前搬走了。老人告诉笔者,那户人家走后,她从清涧老家找了个18岁的女娃来照料自己,每月工钱150元。可这女娃不听话,更不勤快,有一次,老人生病躺在床上,没法吃喝,她也不管不问,后来女娃干脆不干了。周围没有人户,自己又没个知心人照顾,一旦有个三病两疼谁也不晓得,就是死在土窑里叫狗吃了,恐怕也没人知道:这是老人最为担忧的。那女娃离开不久,老人又托人从临近村子找来现在这个保姆。老梁今年70岁,丈夫死了,和几个儿子过着。李桂英管吃管住,每月再给她130元工钱。老梁帮老人干些担水、劈茶、做饭、洗衣、熬药的活儿。两人相处甚为和睦,老人对笔者说:“人都老了,咱不能亏人家,工钱都是每月十八日付的,她对俺也好,要不也呆不到这么两年。”
保姆老梁给我们倒了一碗白开水放在炕头。老人从板柜里摸出一盒烟让我们抽。烟是延安卷烟厂生产的兰箭,每包一元五角。主人不吸烟,主要是用来招待远方的客人和串门的邻居的。窑里老鼠多,时不时地弄出一些窸窣的声响,一只硕大的老鼠极大胆地溜上炕头,窜过炕面,在窗台处折转身又冲过炕面,“哧溜——”闪进了那些坛坛罐罐的杂什里。门外鸡啄食的声音清晰地传来,一只公鸡高昂着脖子鸣叫,一声长一声短地欢送着快要落山的太阳。与老人为伴的还有她饲养的12只鸡,母鸡下的蛋老人吃些,大部分卖了,换回一些零用钱;每天拂晓,雄鸡用高亢的啼声向度过七十九个风雨春秋的老人报告,她年迈的生命又迎来一次新的日出,也给空寥寂寞的小院增添了些许生气。
路遥原名王卫国,老人曾供他读完中小学
四年前李桂英老人谈起儿子时的悲痛、绝望和忧郁,深深地刻在笔者心里。在与老人交谈中,笔者总是小心翼翼地想绕过这个话题,别去触动她的痛处,老人却不由自主地把话题扯到这里。
老人曾生过三个孩子,都没有养活。路遥是她抱养的,本是她丈夫弟弟的儿子。那时,路遥家里十来口人,实在没办法养他,便把他送给了伯母。那一年路遥八岁,父母给取的大名叫王卫国。延川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伯母家里原本就穷,在那个特殊年代,要想把路遥拉扯大并供他读书,绝非易事,其间的艰辛只有老人知道。老人给笔者讲起谁曾借钱给她解决了儿子上学报名的“难肠事”谁曾接济过儿子一双鞋,谁曾给她一个偏方治好了儿子的痢疾。
阳坡先生在《路遥的养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非常困难的日子里,每过节令,李桂英总是用自己舍不得吃的荞面包成饺子拿到县城熟人家里煮熟,叫来儿子眼看着让他吃完。为了怕儿子受累,又不影响学习,每逢星期六,她都要翻山越岭步行十多里,把糠菜蒸成的‘干粮’送到延川中学读书的儿子手里。路遥毕业那年,家里穷得实在没办法,为了不中断他的学业,李桂英拄着打狗棍在延长一带沿门乞讨,再将讨来的食物卖掉,换得银钱供路遥读书……”
关于路遥在养母家的情况,路遥在《答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问》中又是这样回忆的:“我七岁的时候,家里没有办法养我,父亲带我一路讨饭,讨到伯父家里,把我给了伯父,那时候贫困生活的经历,给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尽管我那时才八岁,但那种印象是永生难忘的……我伯父也是个老实的农民,家里也很贫困,只能勉强供我上完村里的小学。困难时期我正在上小学,伯父有时连粮也没给我供应,我自己凑合着上完了小学。考初中时,伯父早就给我下了命令:不让我考。但我一些要好的小朋友,拉我进了考场。我想,哪怕不让我读书,我也要证明我能考上……我考上初中后,父亲给我把劳动工具找下,叫我砍柴去。我把绳子、锄头扔在沟里,跑去上学了。父亲不给我拿粮食,我小学几个要好的同学,凑合着帮我上完了初中。整个初中三年,就像我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写的那样。当时我在那个班是尖子班,班上大都是干部子弟,而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受尽了歧视、冷遇,也得到过温暖和宝贵的友谊……”
由于生活的极端困苦,路遥和养父母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磨擦和矛盾。真实情况到底怎样现在也不从可考,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
儿子后来成了名人,却还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生活,自己也依然过着并不富裕也不悠闲的日子,可老人不在乎这,因为她的心情是展拓、自豪、激动的——由于儿子的缘故,她已经得到了人们太多的羡慕和夸赞。老人说她做梦也想不到刚刚40出头身强体壮的儿子会突然倒下,更想不通儿子从生病到去世,为啥没有人告知过自己。老人至今清晰记得儿子最后一次回家探望她时的情形:那是1991年9月25日的一个晴天的中午,路遥参加完县里为他举办的庆贺他荣获矛盾文学奖活动之后,特意回了趟家。他给养母带了两袋米,给了50元钱,没有在家吃饭,便匆匆走了。“……命苦哩,现在有钱又有啥用,只要路遥儿还在可比啥都好哩!”老人说着,忧郁的眼里流出了浑浊的泪水。
交谈中,老人流露出至今对儿媳林达怀有的一种感念心情。她说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全凭林达提供,就连背到学校去的被子和褥子也是林达准备的。林达曾给老人写过信,老人把它夹在了镜框里,还托人捎来过八百块钱,也曾寄过一张女儿的照片。在墙上的镜框里,笔者见到了路遥的女儿路明,是与两个道士的合影。照片上的路明,嘴角含笑,青春新潮,老人经常隔着玻璃抚摸孙女。
锅漏了,老人们用面团补上
老人现在的一切生活用品都是买的,身体不大好,经常生病。探望她的人没以前那么多了,县政府方面没有人再过问她的生活。儿子不在了,清涧老家的人也不来了。问及生活来源,老人回答道省作协每年给1700多块,可那根本不够用哩。笔者又问几年前《文友》捐赠的钱还领过没有,老人没吭声。笔者又问了两遍,老人还是没有吭声:老人一定是听不懂笔者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
深秋的陕北昼短夜长,下午3点半左右,太阳便藏到了郭家沟对面山后,寒冷笼罩了整个小山村。保姆老梁已擀好了面片,正准备炒菜。锅底的豁口又裂开了,老梁捏了个面团抹在上面,在火上烤干,舀了瓢水慢慢倒在另一边,再把锅倾斜,让热水慢慢淹没补疤处,“滋噜——”锅不漏了。今天的饭算吃成了,可下一次还得这么补一回。
饭是煮面片,哨子是莲花白和土豆丁,盐放多了,有些咸。老人给笔者端来一大碗,又在炕沿上放了一碗让吃了添。炕沿当饭桌,一长溜摆着五个小碟子,分别盛着酸菜、韭菜、小蒜、辣子、豆腐乳,都是极少的一丁点儿。快吃完饭时,向导老冯来接笔者回去。老人又是递烟又是招呼他吃饭,拗不过去,向导接过碗吃了起来。
爱心,献给不该被忘记的母亲
2002年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10周年纪念日。11月15日,陕西师大千余名师生与我省几十位知名作家、诗人、评论家聚集一堂,共同回忆、缅怀曾给我们带来巨大精神财富,却英年早逝的路遥。11月17—18日,来自日本、北京、山东、我省相关地市政界、文艺界、新闻界人士聚集路遥母校延安大学,举行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本文作者从延川返回后,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广大师生进行了通报。 在知悉老人的生活困境后,师生们掀起一阵阵爱的热潮,纷纷向路遥养母捐款。有捐50元、100元的,也有捐5元、10元的,甚至一些靠救济款维持生活的学生也表达了爱心。文法学院某男生刚刚接受过同学的救助,也给路遥养母捐出10元钱,好“军妹”工商管理学院学生宋彩玲同学特意将20元现金交到宣传部老师手上。186名师生捐得现金2633.5元。 11月15日,西安财经学院6名学生代表在党委宣传部白忠德老师带领下再次踏上延川之行,他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郭家沟路遥老家,将代表着学院数百名师生心意的2600多元捐款捐给路遥养母——李桂英老人,感谢老人培养了路遥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当代作家。
11月16日,注定是郭家沟最热闹的一天。延川县委宣传部、文化局、党校等部门闻讯派人赶到郭家沟。中午12点左右,在李桂英老人简陋破旧的窑洞前,财院师生与延川县相关单位举行了简短的捐款仪式。捐款仪式上发出的声音打破了周围的宁静。老人不停地抽动着腮帮,三次掏出手帕擦着眼睛。县委宣传部部长刘金亮感谢财经学院广大师生对路遥养母的关爱。两名捐款学生代表将装着现金的红纸包交给了李桂英老人。延川县信用社城关营业部薛秀梅接过红包,清点了现金并出具了存款证明。知悉学子们此次行程后,榆林市林科所赵峰16日早6点多从榆林出发坐车6个多小时,终于赶上了捐款仪式,给了老人100元现金。
在路遥生活过的屋子里,师生们不停地向老人问长问短,祝福她身体健康、晚年幸福。黄昏时分,师生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郭家沟。老人不停地拉着学生们的手,久久挽留。站在那棵大槐树下,目送着师生们远去。
高原的阵阵寒风,拂动着老人的满头银丝,她久久地站立在暮色中。似乎在等待,又似乎在追怀……
补记:本文作于2002年11月,全文刊发于《西安晚报》。两年后,2004年2月,李桂英老人仙逝!
本博与路遥有关文字:
《永远的作家路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9db2b0100fcws.html
《拜谒路遥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9db2b0100famg.html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 06-30· 引用 (原创)陌上花.赏菊
- 06-21· “感动南京”人物谢二喜
- 06-21· 男士服饰搭配的基本原则
- 06-21· 程式内衣简介
- 06-21· 搭配点评 无论你身材、肤
- 06-21· 品牌内衣
- 06-21· 红脸蛋与绿西瓜
- 06-19· [神马]【2011-03-03】外贸童
- 06-19· 济南小商品 济南大明湖东
- 06-19· 妒
- 06-19· 2011年03月24日
- 06-19· 一个小小的纹身
- 06-19· 女装,女鞋,超值店
- 06-19· 谈谈购房体会
- 06-19· [转载]中医肾病用药体会
- 06-19· 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 06-19· [转载]学习精细化管理写了
- 06-19· 谈谈拜《楞严经》的体会
- 06-18· 上海基本药物增补高价外
- 06-18· 辉瑞与百时美施贵宝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