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内衣 > 山幽水碧 佳茗妙韵 (2011-01-24 09:10:13)

山幽水碧 佳茗妙韵 (2011-01-24 09:10:13)

luyued 发布于 2011-03-22 22:52   浏览 N 次  

  ――桐城小花茶品牌探源

  “从来佳茗似佳人”,用茶比喻佳丽,以美人比拟好茶,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对名茶的妙喻妙解。一杯好茶,一缕清香,滋润的岂止是唐代诗人卢仝说的“润喉物”呢?其中的蕴涵,当然是妙不可言,当然可以追溯很多、很久远了……

  佳人若梦,好茶也同样会让你心境怡然,神清气爽了!好茶的得来,并非偶然,那佳茗妙韵,莫不是天、地、人各种要素的绝佳聚合,桐城小花茶也是如此,山幽水润,精采巧制,由历史的深处散发出幽幽的兰香,也不知滋润出多少浓浓的乡情和才子们的生花妙笔哩!。

  名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有着品牌效应,自身的特点,以及丰厚的文化蕴涵和明显的地域特征……

   一、历史久远,茶香悠然

   喝一杯桐城小花茶,你不止是在品味这天然妙品,也是在品味她久远的历史茗香。

  早在中唐时代,陆羽著的《茶经》里,我们就能在“舒州次”这样的文字里,读出桐城茶在历史深处散发出的悠然茶香了!

  这部《茶经》,是茶文化的开山之作,书中提到的“舒州”,是唐武德四年(621)设置在今潜山县的府治,而桐城隶属舒州,仰天柱山主峰,枕龙眠山脉,与潜山县比邻,距郡治仅三十多里路途,产茶是不足为奇的。此外,《桐君录》中记载“庐江”人喜欢饮茶,由此,桐城的茶史还可以向前推算。西汉时,庐江郡就设置在今潜山县,著名的汉代长诗《孔雀东南飞》对郡治记叙十分清楚。桐城西汉就归庐江郡管辖,且距郡治较近。而《茶经》中说的“次”,是指产量的多少,桐城当时的产茶区域主要分布在黄甲少数山区和龙眠山脉,且以自然生长的野茶为主,人工栽培的很少,每年谷雨前后采摘的绿茶自然就很少,在采摘制作过程中,多以顺其自然,不似制作,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炒制烘干,然后贮藏。

  到了宋代以后,桐城小花茶渐渐的在诗文或绘画中出现,如诗人郭祥正在主政桐城时,就写过不少与茶有关的诗文,被称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就曾画过茶。而到了明、清以后,写到桐城茶的诗歌或文字,怕可盈箱累尺,其间不乏如百科全书式的大科学家、大学者方以智,对茶学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写过专著加以论证。少司马孙晋隐居桐城椒园时,亲自栽培过茶树。清代的桐城仕子方孝标专门写过一首反映茶农状况的《茶市谣》,著名的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桐城派的重要作家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鼐,在他们的诗文里,都有桐城小花茶浸泡出的清香……

  桐城小花茶的声名在历史上就较为响亮。被尊称为亚茶圣的陆廷灿在《续茶经》中,对桐城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六邑俱产茶,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者为最。”这里说的“桐之龙山”,指的就是桐城龙眠山产的小花茶。“为最”,是说在众多的产地品种中,桐城小花茶的品质当然是最好了!清代桐城小花被当做贡品进贡给朝廷;而近现代,桐城茶更是享有较高的声誉,香飘八方,作为五一观礼茶送往京城。

  从唐代陆羽的《茶经》,到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桐城小花茶在历史的深处一直都散发出馨香动人的幽兰之气,浸泡出山野间清新无尽的春光,可谓是,醉人也,芳香也,让人没齿难忘,口夹留香……

  二、精采巧制,再添光彩

   桐城小花茶作为历史深厚的品牌,却因产量少而很难占有市场。这与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习惯、粗放的经营模式、以及低下的生产能力,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茶在当时社会上,被认为是奢侈品,是少数上层人士享用的,甚至与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相等同,小民百姓只能粗茶淡饭。即便是建国以后,在以粮为纲思想指导下,茶叶的生产与经营,远没有种粮种稻得到的支持大,因此,桐城小花茶的生产,虽是声名远播,而产量极小。

  1949年桐城茶园面积仅有496亩,年产干茶9.8吨;到1978年,茶园面积扩展到7311亩,茶叶产量88.4吨,但产值仅仅是17.68万元。由此可见,桐城小花茶的种植与生产,是多么的令人叹息!相对于一个产业和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声名远播的茶叶品牌来说,产量少,是制约桐城小花茶发展的瓶颈。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变。桐城人认识到峻秀山川,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小花茶品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当时的县农业局承担了省农业厅茶树地方品种资源――桐城小花品种的调查,对中义五岭黄草尖当地特有的“群体种物侯期、生物学特性、抗逆性”进行了科学考察,挖掘整理了桐城小花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摸清家底,掌握资源,为发展小花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3年,桐城小花茶,龙眠毛尖,经过茶农们用传统工艺的精采巧制,参加了全国出口商品成果展览会,获外经贸部名茶《荣誉证书》。这也是建国以后,桐城小花茶首次获得国家部委级荣誉证书。

  气候适宜,政策对路。当时的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发展茶叶的奖励政策,当年就发展密植速成茶园125亩。1984年引种黄山大叶茶种100余吨,发展茶园4000余亩。1985年,县农业局、县科委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桐城小花机制改革”“七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茶界泰斗,安徽农业大学九一茶人陈椽教授,欣然为桐城小花茶题名。

  1993年,桐城中义黄草尖、杨头、吕亭板桥等地在县科委的帮助下,引进浙江上洋茶机厂的名优茶机进行工艺试验,改变千百年来手工制作小花茶的制茶工艺,进行机制茶的有益尝试,该项成果获县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

  1998年,桐城市科委成功创制出“龙眠春翠”新名茶,并且当年与桐城小花茶双获98北京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博览会名茶推荐产品称号。

  1999年,桐城小花茶以无可争议的品质,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同年12月,安徽农业大学詹罗九教授撰写的“桐城小花茶”辞条,被收录《中国名茶志》。再次被载入史志典藉,可谓与历史一脉相承,桐城小花作为历史名茶,当之无愧。

  2000年,桐城市科委指导研制的“龙眠绿芽”,在杭州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获金奖,一举轰动了杭州城,龙眠绿芽受到热捧,500克售出了1000元,最高的达到1500元,刷新了桐城茶叶价格记录,为茶农们增产增效,带来新的前景,也再次彰显了桐城小花茶品牌与品质的魅力!

  桐城小花茶的响亮品牌,从久远的历史深处走来,且延泽着当代品茶、爱茶的人们,滋润着人们的美好生活,让人在闲逸或劳顿中获得一种惬意,一种舒心,一种消融尘市的韵味。品茗桐城小花茶,当然也是品味桐城文化和茶品牌的瑰奇,因为山、水、人的交融,既得益于自然,当然也有人文的浸入与挥发,你才能用心品味出茶农们用心、用情,精采巧制出的光彩与荣耀!

  三、丰富内涵,再续新篇

   佳茗若梦,梦在山川。该怎样在桐城的青山碧水间做好桐城小花茶这篇大文章,做好这个瑰美的梦呢?

  审时度势,桐城市农委和茶叶办公室,适时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八字战略方针方针。他们的梦从这里开始,这无疑是给小花茶这一著名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内涵,以及新的发展前景。这八字方针是:

  扩量。简而言之,就是扩大茶树的种植栽培面积。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桐城市共建2.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良化率达70%以上,这一成果,在国内属领先水平。2010年,茶园面积已达3.6万亩,计划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发展到5万亩。与此同时,建立了良种茶苗繁殖基地,培育茶苗5000多万株,保障了茶园的扩张计划的实施。由于基础工作扎实,2009―2010年,中国茶协会授予桐城市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09年,国家农业部增补桐城市为大别山名优绿茶协作县(市)。扩量之梦,开始,就如此精彩!

  提质。就是提升桐城小花茶的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注重把好三关,即:茶园发展上把关、茶园管理上把关、加工环节上把关。在高海拨优越的生态环境中,生长出绿色环保、无污染、无公害、品质最好的桐城小花茶。

  创牌。就是加大品牌的整合力度。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整合茶叶品牌,主打桐城小花的意见,这无疑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举措。在省农委的支持下,编制了《桐城小花茶》标准,经省质量监督局审查批准为安徽省地方标准,也是桐城小花茶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强制标准。通过加大推介力度,扩大知名度,来提升桐城小花茶的内涵和品牌竞争力。

  增效。是做大做强桐城小花茶产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发展的5万亩茶园,产值将达到2亿元;与之配套的加工、包装、营销等产业链条的产值将达到4亿元以上。振兴山区经济,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科技培训交流,通过扩量、提质、创牌,达到增收增效。

  追踪桐城小花茶品牌,追寻科技人员和茶农们的瑰丽梦想,你一定会为馥郁芬芳的桐城小花茶和其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况味所惊叹!小花茶品牌是历史的遗韵,更是当代人的创造。一种商品的品牌不是简单的标签,人文精神、科技管理渗透在品牌之中,山野的清新之气浸泡在杯中,你会感到那清香的小花茶是灵动的、丰富的、文化的、自然的,甚至是艺术的馈赠,给你的是身心具适的享受,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滋润的篇章。

  佳名若梦,愿这梦更美!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