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内衣 > “威虎山”就在这里

“威虎山”就在这里

luyued 发布于 2011-03-16 01:35   浏览 N 次  
牡丹江中游,有一条支流--它最大的支流由西注入,这就是海浪河。海浪河与牡丹江张臂拥抱着的一片山川,就是被世界上20多种文字传播着的《林海雪原》故事的摇篮,就是传奇式的英雄杨子荣活动的舞台。
由海浪河北岸的海林镇向西北行40多公里,便可以来到一座被蒙上神秘色彩的名山一一"威虎山"。其实,这里原名叫"大夹皮沟",自从《林海雪原》问世以来。因为书中最精彩的那段故事一一活捉座山雕就发生在这儿,人们便叫它"威虎山"了。由外侧望去,这是一座金字型的山丘,不像想中那样岩险峭,阴森可怖。要到"威虎厅",需从右侧切进一段,再缘山路上行。这是原始森林,乔木怒耸,树冠如盖。时有凉风顺谷流来,林间传着隐隐的呼哨。即使是春、秋季,脚下也会踩上冰雪。寒冬腊月,雪深三尺五尺,也只算平常的事。用"林海雪原"。这几个字来概括这儿,实在是很恰切的。
进山路上,有时会见受惊的鸟儿陡然飞起。如果你看见一种二三尺长,通体褐色、尾有黑羽的大鸟,那便是金雕了。这金雕很厉害,不但吃鸟,还吃兔子、小麝这些东西。土匪头子称"座山雕"意思是雄踞山林,凶猛如雕。杨子荣智捉的"座山雕",县国民党东北二纵队二支队司令,名叫张乐山。
在一片繁茂的蒿草后,有座山包,山腰有一幢木棚,这就是《林海雪原》书中"威虎厅"的生活原型--座山雕棚。棚旁有一眼泉,蓄着一小池水,当年土匪就是喝的这泉水。原棚已被小分队捣毁了,1980年又按照原型修复了,意在纪念那次战斗。棚壁是原木垒的,门开在房山。旁边立着一块铁牌,上写"英雄杨子荣同志生擒三朝三代惯匪座山雕的地方"。棚内地面低于外面尺许。当年,杨子荣进了棚后,见点着三盏"黑瞎子"油灯,他朝哪边看,哪边的油灯就移近来晃他,土匪在察看他,他却看不清土匪。杨子荣面现怒色,用土匪黑话说:"不正,大爷走了!"转身欲出。这时,座山雕才哈哈大笑着走上前相见。杨子荣向座山雕提供"紧急情报",说如不赶快转移,就有倾巢覆没之灾。起初,老奸巨滑的座山雕满腹狐疑,杨子荣以机智的言谈,对付座山雕的百般盘问。终于使老匪相信了。杨子荣在进山途中留下了路标。并把情况藏进一棵杨树上。座山雕带领全股土匪跟着杨子荣"出逃",结果投入了小分队的包围圈,束手就擒了。
海林镇东山上有杨子荣烈士纪念馆和陵园。进纪念馆,在一幅表现解放军战士穿林踏雪剿匪的油画衬托下,是一尊杨子荣的半身塑像,戎装、握枪、英气凛然。下面摆满了全国各地和海外参谒者敬献的花圈。
几件遗物格外引人注目:一根扁担,是驻守海林镇时给群众挑水用的;一双膛头马(靴)、一段皮带一一这是战友们长期保存着的,1966年献给了纪念馆,还有两双破旧的东北靰鞡、大头鞋;一只大衣钩、两颗钮扣。杨子荣对群众的爱护,他的战斗生活的艰苦,他无私忘我的品格,战友们对他的深深热爱和怀念,都凝聚在这些微小的遗物中了。
纪念馆上方,就是烈士陵园、杨子荣安息的地方。杨子荣在剿匪中一身智勇,屡立奇功,杏树村一战中,只身徒手进村,劝降了400匪徒,缴获了300多件武器一一这是《林海雪原》一书没有写入的;英雄的牺牲,也是书中未写的。他带领5名战士在海林县北部的梨树沟追剿牡丹江一带最后一股残匪,找到土匪藏身的地窨子时,发现一个人从外面钻了进去。杨子荣恐怕敌人有了准备先动手,便冲上去一脚踢开棚门,挑开草帘子,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因门不能大开,看不清棚里,只听里面有人喊:"打!谁跑我毙了谁!"同时响起了拉枪栓声。杨子荣迅速举枪射击,不料枪的撞针冻住了,没有响,土匪的枪却响了,杨子荣胸部中弹,倒下了。他手捂伤口,命令战士拿手榴弹上房……敌人被歼灭了,但英雄杨子荣却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当时,群众闻讯,扶老携幼赶来吊唁。战友们想到他平日无往不胜的气概,想到他妙趣横生的音容,都痛哭失声。追悼大会上,军区首长传下命令:杨子荣生前领导的侦察排为"杨子荣排"。送灵时,人群浩浩荡荡,一路鸣枪,气氛悲壮。
陵园中。几株青松簇拥着一个方形大台基,周围有石柱和铁环护栏,正中耸起石碑。碑正面刻着隶书字"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刻着牡丹江地区剿匪作战中牺牲的165位烈士的英名,上方正中是"杨子荣"三个大字。纪念碑后是杨子荣的墓。墓碑高3.1米,寓意英雄牺牲时年31岁。
站在山顶,海林镇的崭新风姿就尽收眼底了,抚今追昔,令人更加怀念、敬仰创业的先烈。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