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休闲装 > 飞将军李广

飞将军李广

luyued 发布于 2011-01-30 22:42   浏览 N 次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战,恐亡之。”

——匈奴典属国公孙昆邪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

第一节 名门之后,国之风士

飞将军李广是几千年来抗击匈奴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众多文人的诗词里你都可以找到飞将军李广的影子。李广出生将门世家,从小勤学苦练,成就一身绝技。特别是他的骑术和箭术可以说是古来第一人。汉文帝对他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曾经说过:“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地灵人杰 将门家风

李广的祖上原住槐里(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十里),后来才迁到陇西成纪。“陇西成纪”这个地方真可谓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大概位置就是如今的甘肃天水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陇东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人考证说这地方将相辈出,从春秋到战国曾出过六十多位有名的将相。

诸如使秦位列春秋五霸的宰相由余;帮晋文公创立霸业的赵衰、赵盾父子;唐文宗时期的宰相李训;三国时蜀国大将姜维等,均出自此地。后世文化名人诗仙李白也是此地人,而且和李广还是一家子,这是他本人说的,有诗为证。

李太白在《赠张相镐二首》一诗中说道:“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诗文描述的正是飞将军李广,而且首句就自述李广是自己的本家。足以证明陇西的确是个好地方,李广生于此地,而且又是此地名门,真可谓得天独厚了。

李广是名门之后,他的祖先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秦将李信。自李信之后,他家就世代传习射箭,一直保有将门家风,发展到李广、李敢、李陵祖孙三人,更是到了颠峰。少时的李广在思想上接受的是其父辈们纯正的先秦国士遗风,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李广从小就具有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士品格和作风。“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的先秦遗风在李广的思想深处根深蒂固。

苦练武艺 一身绝技

在接受思想熏陶的同时,李广也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从小就刻苦学习各种武艺,所以练得一身绝技,尤其是对家传的箭法、骑射更是达到了精熟,再加上“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的先天条件,李广练就了一身马上本领,这也为他将来驰骋沙场奠定了基础。

他的骑马和射箭是古今出名的。有一次他夜间巡逻,发现路边草丛里有东西在走动。他以为是一只大老虎躲在草丛里,于是朝那里射了一箭。第二天李广拨开草丛,才知道昨晚自己看见的并不是什么老虎,而是风吹草动而已。而他昨晚射出的那支箭,却深深地插进一块大石头里,拔也拔不出来,可见李广的臂力是多么的惊人。

李广不仅力气惊人,且射术也惊人,他的部将和后人都不及他。李广能拉三百多斤力才能拉开的大黄弓,而马可波罗看到蒙古劲骑射拉开七八十公斤力(合一百五十斤左右)的大弓,很吃惊,认为欧洲兵根本没法比。李广能拉的弓需要的力气是蒙古劲骑射的两倍,也就是蒙古骑兵如果不是一拥而上,那么在其射程达不到的地方就将被李广一一射杀。

天生将才 生不逢时

李广出生的年代,匈奴的奴隶主贵族不断地侵扰汉的北方边郡,虏掠人口和畜产,威胁西汉政权,而西汉王朝也逐渐由防御转为反击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李广从小就经受了战火的磨炼。

公元前166年冬,匈奴单于率十四万骑南下侵掠,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兵临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一直深入到雍(今陕西凤翔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汉文帝大发车骑前往阻击匈奴,对于李广来说机会来了。

此时长得身材高大,两臂如猿,灵活自如,年方20的李广离开家乡陇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军人生涯。李广就连参军也带着先秦遗风,史书说他“以良家子”从军,正是具有恪尽职守,“士为知己者死”的先秦特征。也就是说李广对于自己从事的军事工作有着天然的自觉,或者说成为一名职业军人是其一生中的大事。李广带着满腔热血,一腔豪情走上了抗击匈奴的战场,这一走,就是47年。

汉军的这次出击,仅将匈奴逐出塞外,未能予以重创。李广却因为英勇无畏,善于骑射,多斩敌首和多有虏获,所以论功行赏时,被提拔为中郎令(注:郎中令属官,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李广的从弟李蔡,也因功得任郎官。他们两人还都得到武骑常侍的加衔,禄秩皆为八百石。

后来,李广经常随从汉文帝出行,无论是冲阵夺关,还是格斗猛兽,都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勇力。汉文帝曾对他说:“可惜你生不逢时,假使你生在高帝打天下那个时候,就是做个万户侯,也不在话下。”在伴帝左右的几年里,他写出了三篇有关射箭的传世著作,可见李广不但是技术操作能手,同时也是一位理论专家。这也足以看出他的确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尤其在射箭领域是相当专业的。

第二节 箭术高超,机智勇猛

李广作战机智骁勇,谋略过人。他三箭射死两名匈奴的射鵰手,并生擒一名,从而演化成匈奴千骑不敢进攻李广百骑的经典战役。他的这种勇猛和机智致使匈奴将士都闻风丧胆,每每他到的地方匈奴都会立即消失。从而导致匈奴的士兵见到李广的旗帜自然形成条件反射的头疼,并且从匈奴那里得了一个“瘟神”的称号。

三箭灭鵰手 一人抵千骑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大军南下,直捣上郡,汉景帝派他所宠信的一个宦官跟随李广学军事,以便领兵打击匈奴。有一次,这个宦官率领几十名骑兵,追上三名匈奴兵。接战后,三名匈奴兵返身劲射,宦官中箭逃回,从骑都被杀死。宦官逃回后,向李广诉说经过。李广说:“这一定是专射鵰的能手。”为了消灭后患,李广立即带领百骑疾追。

那三名匈奴射手无马,徒步走出几十里,已接近匈奴大队。李广赶上后,令随从分左右两翼包抄。他亲自向那三个匈奴兵发箭,二人应弦而倒,一人被活捉。讯问得知,他们果然都是匈奴方面专射鵰的能手。李广等刚把活捉的人捆绑结实,提放马上,匈奴数千骑就已经进入视野。

匈奴见李广等只有百骑,以为是汉军方面故意诱骗他们上当的疑兵,起了戒心,赶紧爬上山头,摆成拒敌的阵势。李广的随从也都十分恐惧,急着掉转马头往回逃,被李广及时喝住。

李广说:“我们脱离大军几十里,现在若是逃跑,匈奴人追上来射我们,我们谁都逃不脱;若是我们驻马不走,匈奴方面必然以为我们是来引诱他们上当的。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敢来打我们了。”随后,李广下令前进,他们一直进到距离匈奴兵只有两里左右的地方,才停下来。

李广又命令随从一齐下马,都把鞍辔卸了。胡人越发以为这是在引诱他们上当。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官还走马出阵,特意监护他们的军队,使其不得妄动。李广令十多个随从,跟他一起突然上马,旋风般地射杀白马将,然后仍回到自己的队伍中,解下鞍辔,命令大家都把马放开,各自随便躺下。

胡人越发不敢妄动,双方一直僵持到半夜,胡兵担心汉军设伏,遂全部撤离。第二天清晨,李广率百骑非常从容地回到了大本营。大军因为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也没有发兵接应。

后世将这一战定位为疑兵之战的典型战例,其实仔细分析李广此战固然有其足智多谋之处,但也不排除他蛮干的成分。他在听取宦官的报告后不加仔细分析匈奴的军事力量,而贸然带了百余骑出巡,显然是不具备一个将领的基本常识,他只是单纯的以为只有三名匈奴兵,而没有考虑到匈奴会有大军就冒然涉险,也是兵家大忌。不过,他的临危不乱的勇气却不是人人都能效仿得来的,这也是他显威名的先决条件。

以狠对外 以爱对内

李广每到一个地方和匈奴作战,都是凶悍不已,以力战出名,结果他在匈奴的部队里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匈奴的士兵见到李广的旗帜脑袋都疼,每当李广离开,到别处去赴任的时候,本地匈奴们都是弹冠相庆——这个“瘟神”终于走了。事实上李广杀伤匈奴很多,但是自己的损失也比较大,所以有一些下属对李广也是有意见的。

特别是治下的一些地方官吏对他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李广在那时用现在的话说应该算是强硬派。不过,我们从当时汉朝和匈奴的总体战略态势来看,李广这种做法虽然对局部地区不利,但是对这个中原地区是非常有好处的。这样做牵制住了匈奴人,让他们没有空去思考如何向汉朝的纵深进攻,而把有限的大脑和精力都花在了怎么和李广这种中级将领的周旋上了。

李广在对匈奴的作战上表现出一个“狠”字;而对士兵则表现为“爱”。在行军征战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一次,在行军途中,天气非常寒冷,李广发现身边有一个腿部负伤的士卒,冻得全身直打颤,行走起来一跛一跛的,十分艰难。于是他立即跳下马背,毫不犹豫地牵着缰绳来到这个士卒跟前,亲切地对他说:“你行动如此不便,就暂时骑我的马吧!”说完李广便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上马背,并且亲自为他牵马,同时,轻声地和他交谈。

负伤的士卒受到将军如此的呵护,不由得感激涕零。当军队终于到达宿营地点时,又发现军中粮食缺乏,李广为了让负伤的士卒吃的好些,就将自己那份饭菜也给他送去,自己却是空着肚子挨了一夜。

李广为人真诚和善,行事磊落,关心部下,虽然不自我张扬,但也使许多人深受感动。士卒们因受到将军的关怀,便全力以赴地杀敌打仗,来回报他,致使军队捷报频传,所向无敌。

第三节 虎目傲然,威震匈奴

公元前125年,李广奉命率兵出塞寻歼匈奴,遇上匈奴主力,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李广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败,李广受伤被匈奴活捉。凭借自己的机智果敢,李广从匈奴部队中逃脱,匈奴士兵数万人蜂拥追赶,李广且战且退,终于逃过了匈奴的追杀返回汉营。

然而兵败的事实使得李广被免去官职,贬为庶民。不久,匈奴兵马进攻辽西,边疆军情惊动朝廷。朝中选将无人,于是李广又被起用,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得知李广到此,不敢到右北平抢掠。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他所到之处,皆令匈奴丧胆。

外松内紧 赢得爱戴

李广带兵有他自己的特点。他宿营的时候也不设岗哨,士兵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李广治军外松内紧,一旦发现匈奴部队,士兵们毫不慌乱,瞬间就能结阵相对,所以匈奴对李广也没有什么偷袭的手段。相比其他将军,士兵们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规矩繁多的将军。

后世五胡时代的名将慕容皝的统军方式就和李广类似,也是表面上看去不紧不松,但实际上坚如磐石。不过从现代军队制度理论上来看,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这样的军队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和模式,而仅仅依靠主官的个人能力和威望来凝聚战斗力,强则强亦。但是随着主官的更替,弊端就会暴露无疑。

李广治军不讲阵列,却很重视侦察候望,掌握敌情。家无余财,也从不讲置家产之事。得到奖赏,都分给部下,饭食和士兵一样,毫不特殊,遇到缺粮缺水的地方,等全军战士吃喝完毕,他才去吃喝。为人廉洁,待人宽厚,毫不苛求,故得到战士的爱戴,愿为他效命疆场。

“飞将军”在 奴不敢犯

公元前125年,李广出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击匈奴,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擒。李广伤势很重,被胡骑横放在用绳子结成的网络里,这网络就张挂在两匹马的中间。走了十多里,李广躺在网络里装死,却暗暗留心着逃跑的机会。他瞥见身旁有一少年胡人骑着一匹好马,就冷不防一跃而起,一下子跳到他的马上,将他推下马,取其弓箭,然后加鞭催马,南驰数十里,才遇到自己的残部。

胡兵数百骑没命地追捕李广,李广就用那少年胡人的弓箭,不断返身射杀胡骑,才得以逃脱。这里面要指出一点,当时的骑兵是没有马镫的,所以,在高速的运动中要在马上射箭,就必须完全靠双腿的力量夹住马身,腾出双手。这是一种非常高难度的动作,这种情况下还要保证很高的命中率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但是,李广做到了。这一役虽败,但李广单骑逃脱,极具传奇,匈奴人都称之为“飞将军”。

回到汉军阵地,按汉法律,这次战斗,李广曾被俘,部下伤亡多,当判死刑。但考虑到他的功绩,就贬他为平民了。李广在家期间,匈奴兵又侵入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将军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上任的消息传到匈奴,顿时引起震惊。

提起“飞将军”李广,匈奴个个都无不敬畏。能够在敌人那边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李广在当时可以说是汉军第一人。让匈奴人挠头的李广又镇守在边境与他们面对面。于是,他们顿时变得老实起来,有数年没有敢侵犯李广镇守的地域。

在这几地的太守位上,李广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带兵、治军生涯。李广爱兵,如同彭德怀元帅一般。只是李广爱兵无度到“宽缓不苛”,这我们上面也提到了,而彭元帅却是“严而不罚”。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说的是君王与子民之间的关系,但就“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一说用在李广身上大概也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每每身先士卒,处处不计个人安危“力战”匈奴,就是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就是一种“敬事”,也就是如今所说的“敬业”。

镇定自若 满弓怒射

在这之后,李广以郎中令官职率领4000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张骞率领1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分行两条路。行军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率领4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骑马往匈奴军中奔驰。

李敢独自和几十名骑兵飞奔,直穿匈奴骑兵阵,又从其左右两翼突出,回来向李广报告说:“匈奴敌兵很容易对付啊!”士兵们这才安心。李广布成圆形兵阵,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

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要放箭,而李广亲自用大黄弩弓射匈奴的副将,杀死了好几个,匈奴军才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军吏士兵都疲惫不堪,吓得脸色大变,可是李广却神态自然,更加注意整顿军队。军中将士从此都更加佩服他的勇敢。

第四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他勇猛刚烈的形象。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这样富有个性的将军,无论输赢胜败,他都保持了一个职业军人的本色和气度;都充满着敢于勇往直前的气魄和视死如归的拼劲。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他再恰当不过了:“你可以消灭他,但是你不可能打败他。”

老当益壮 悲壮自刎

到了漠北之战时李广已经60岁了,但凭借军人的气节,李广多次强烈要求出战。最后汉武帝刘彻只好让他跟随卫青出战。卫青探明匈奴单于的所在,决定亲自率领精兵进攻,而让李广跟随右军走另一条道。李广向卫青请求要作为他的前部,说自己从小和匈奴作战,希望大将军能够给自己一个俘获匈奴单于的机会。

但是卫青早就得到了汉武帝的指示,刘彻认为李广年纪大了,所以不宜为前部。这样,卫青就拒绝了李广的提议,而是根据他的特点让其从侧翼出击。老将军李广觉得卫青嫌他老看不起他,于是生气,站起来径直走了出去。

李广在进军路途中向导意外失踪,所以他所率领的大军迷失方向,最后到达预定位置的时候已经晚了好多天。而卫青这一路也没有什么斩获,汉匈双方激战数场,匈奴的单于见势头不妙就率军逃走。事后卫青遇到右军就派长史(军队执法官)去询问李广为何失期不至导致匈奴逃遁。李广见事情又变成这个样子,就对长史说:“这件事情和下面的各位校尉没有关系,是我自己迷失了道路,责任全部在我这边。”

李广又对自己的部下说道:“我从小就和匈奴作战,大大小小七十多战,这次跟从大将军出战,结果迷失道路,这是天意啊。我李广已经60多岁了,不能再去面对那些军法官,受那种羞辱。”然后李广就引刀自刎了。李广死后,全军将士无不痛哭失声;消息传开,老百姓们也是流泪叹息。

戎马一生 传奇一生

李将军的死,实在是一个令人伤痛的悲剧,纵然不是自尽的下场,其生不逢时、命运多舛的一生,也令人不胜唏嘘。即使只是读他的故事,与其本人并不相识,但是也如同太史公描述的一样:“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诚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一个虽败由荣的英雄故事,令人无限神往。

李广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与匈奴作战的战场上,但最终不得封侯。这对当时的一个军人来说,是个极大的缺憾。这里可以说是生不逢时了,汉文帝时代信任老臣,李广正值少年郎;汉景帝时代重文轻武,李广却是武将;汉武帝时代偏爱青年将领,李广却已经白发苍苍。

由于官职卑微,李广一直戍守在抗击匈奴最前线上。其实李广的机会是有的,汉家皇帝也很欣赏他,虽说没有军功,但凭着其勇敢也屡次获得升迁,但命运却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捉弄他,按现在的人的说法可能多少带有点不走运的成分。

汉文帝、景帝时代,他屡次与匈奴发生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作战经验也为汉朝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而他的威名也使匈奴所胆寒。后来汉匈开战,匈奴几乎都是把精锐部队投入到李广所在部队,这也是李广对匈奴战绩不佳的一个客观原因。但是,在西汉前期,正是由于以李广为代表的一代军人的奋勇作战,才遏止了匈奴的侵略野心,使他们不敢过分南下侵扰,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好的将军并非好的元帅

然而,大部分人则认为李广还是没有得到重用,皇帝不知人善任,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但是仔细分析李广的事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并肩。

李广大概是个有点像李逵似的人物,但其在深陷绝境时表现出的机智和胆略,又远高出李逵;也许可以和张飞一比吧。但最终李广缺少的似乎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接战七十余次,竟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

李广与汉朝其他将领不同,他可以说是一个匈奴化了的汉朝将领。他的带兵特色和作战方略都有很强的匈奴特色,比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吸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摒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平心而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是一个将才,却不是一个帅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其单兵作战能力勇猛,却缺少通观全局的能力。他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先锋,好的将军,却做不成一个好的元帅。

后来漠北决战,卫青令他从侧翼出击,从军事角度讲,并非是看轻李广的才华,而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广作战冲击力强,运动迅速的特点。可惜天不助李广,一场沙暴毁灭了李广最后的机会,也使他遭受了横刀自刎的悲惨结局。但是,作为一个将军,他将永远得到我们的尊重。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