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服装鞋帽 > 童装 > 康乾時期的外籍宮廷畫家郎世寧、王致誠和艾啓蒙述略

康乾時期的外籍宮廷畫家郎世寧、王致誠和艾啓蒙述略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0 13:24   浏览 N 次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

清代畫壇流派林立,名家輩出。清初四僧筆意高遠,畫風蒼勁,畫壇正宗“四王惲吳” ,或工整明麗,或高曠秀逸,或深厚沈雄,各極其致。清代中葉,“揚州八怪”卓然鶴立,其畫師法自然,風致高逸,隨意揮灑,不拘成格,極富情趣。與此同時,康乾盛世時期的宮廷繪畫,也極具特色,成就斐然,引人注目。那些供奉內廷的畫家們,尤其是外籍畫家,以其特有的畫風和筆觸,將本已璀璨的清代畫壇點綴得更爲耀眼和奪目。雖然這些外籍畫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能遠不及“清初四僧”、“四王惲吳”或“揚州八怪”,但卻值得人們格外關注。本文擬對康乾時期的外籍宮廷畫家郎世寧、王致誠和艾啓蒙等人的繪畫作品和藝術成就作簡單闡述,以彰顯他們在中外繪畫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妥之處,誠望師友指正。



明清嬗代之際,歐洲各國傳教士,抱著不同的目的,紛紛來華。清朝統治者出於鞏固自身皇權統治之目的,在宮廷內部吸收了許多歐洲傳教士爲其皇家服務。這些傳教士大多精通宗教神學,又具有自然科學知識,其中一些人還兼擅繪畫,成了供奉內廷的外籍畫家。比較著名的有郎世寧、王致誠、艾啓蒙、安德義(Joannes Damaseenus)、賀清泰(Louisde Poerct)、潘廷章(Joseph Pangi)、馬國賢(Matteo Ripa)等,其中以郎世寧、王致誠和艾啓蒙三人最具影響。

郎世寧(1688—1766),“原名Giuseppe Castiglione,法文作Joseph Castiglione或I.Castigline,葡文作J.Casti1honi,拉丁文作F.Josephus Catsig1ione。漢名朗世寧,字若瑟。入華之初,作寧石;進京之後,作士寧及石寧;較後作世寧。” 意大利人,生於米蘭(Millan)。1707年加入耶穌會。年輕時受過較爲系統的繪畫技法訓練,爲教堂畫過耶穌像和聖母像等宗教題材畫。他雖是意大利人,卻隸屬於北京葡萄牙耶穌會士傳教團,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被派到中國傳教,進入宮廷供職,官封三品。


清郎世寧畫白鷹


《清史稿》卷504《列傳三o藝術o唐岱傳》載:“郎世寧,西洋人。康熙中入直,高宗尤賞異。凡名馬、珍禽、奇花、異草,輒命圖之,無不奕奕如生。設色奇麗,非秉貞等所及。……會愛烏罕進四駿,郎世寧繪之。復命金廷標別作,倣李公麟法,增寫執靮人,古趣出彼上。”

在長達數十年的清宮內廷的藝術生涯中,郎世寧既作油畫,也使用中國畫工具,按照西洋畫法作中國畫。所畫人物、肖像、花鳥、走獸,均重視明暗、透視,注意解剖、結構,形成精細逼真的畫面效果,受到皇帝的重視和贊許,被乾隆皇帝譽爲“寫真無過其右者”。乾隆登基伊始,每日必去畫室觀看郎世寧作畫。而身爲宮廷畫師的郎世寧,則將乾隆一生中的大事都一一入畫,筆觸揮灑自如,景色生動逼真,他的畫曾長期懸挂于乾隆皇帝的私人書房“三希堂”。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對其之襃愛。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郎世寧虛歲70歲,乾隆特意爲年已古稀的郎世寧舉辦祝壽活動,賞賜極厚。1766年7月16日(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喪禮備極哀榮。乾隆皇帝特下諭旨,追賜侍郎銜,並賞銀300兩爲其料理後事,乾隆還親撰墓誌銘,以示對這位高年教士的永遠懷念。其遺體葬於北京阜成門外的外國傳教士墓地內。

郎世寧的早期畫風保留了典型的西洋畫法,後來爲了適應中國皇帝的欣賞品位,逐漸糅入一些中國畫技法,兼有中西合璧的特色。他參與創作了許多以當時重大事件爲題材的紀實繪畫,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堪稱藝術大師的郎世寧除在繪畫領域成績斐然外,還參加過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與施工。“乾隆十二年(1747年)前後,郎世寧和另外一些外國傳教士還奉皇帝之命參加了圓明園部分建築的設計工作,園內有幾處歐洲風格的建築物和噴水裝置(清代稱爲水法),就是郎世寧參與設計的建築物。”

王致誠(1702—1768),又叫巴德尼或王之臣,原名Denis Attiret,法國人,生於穆瓦朗(Moirans) ,1738年來到中國,加入北京法國耶穌會傳教團,成爲乾隆、嘉慶時的宮廷畫家。他擅長人物、肖像、走獸,《十駿圖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乾隆的十匹駿馬坐騎,採用西洋畫法,筆法工細縝密,造型準確,姿態各異,駿馬的皮毛極富質感,而樹木坡石則採用中國傳統筆墨技法,與駿馬協調一致。王致誠的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極少,《石渠寶笈》只著錄了《十駿圖冊》一件,他是我們瞭解王致誠的繪畫面貌和藝術成就的唯一實物。若將其《十駿圖冊》,與以擅長於畫馬而聞名清代畫壇的郎世寧筆下的《八駿圖》 和《十駿圖》仔細對照,則會發現,王致誠的“藝術水平確實不遜于郎世寧”。

艾啓蒙(1708—1780),號醒庵,原名Ignace Sickelpart ,生於波西米亞(今屬捷克斯洛伐克),年輕時加入歐洲天主教的耶穌會,1745年(乾隆十年)來到中國,取漢名艾啓蒙,同年進入清宮廷供職。乾隆三十年(1765年),艾啓蒙與郎世寧、王致誠、安德義等人奉命完成了一套反映平定新疆準噶爾部達瓦齊及維吾爾族大小和卓木等少數貴族叛亂的組畫,艾啓蒙畫了其中《平定伊犁受降》一圖的草稿。這組共十六幅名爲《乾隆平定西域戰圖》的稿本被送往法國,由法蘭西皇家藝術院刻製成精美的銅板畫。《石渠寶笈》列有艾啓蒙畫作計九件。他曾畫乾隆乘坐寶馬《八駿圖》和西洋純種獵犬《十駿犬圖》,從側面反映了乾隆時期祖國統一和中外文化交融的情景,極爲珍貴。《清史稿》卷 504《列傳三o藝術o唐岱傳》載:艾啓蒙的繪畫技藝“亞於郎世寧”。


清艾啟蒙畫山貓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乾隆皇帝特地賜宴爲已達古稀之年的艾啓蒙祝壽,賞給豐厚的物品,並賜一御題“海國耆齡”匾額。宴後,艾啓蒙乘坐八台肩輿,巡遊京城,隨從官員和樂隊無數,榮耀至極,一時頌爲美談。三年後,艾啓蒙病逝于北京,終年七十三歲。

賀清泰,法蘭西人,原名Louisde Poerct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到中國,擅長畫山水、人物、走獸,還精通滿、漢文,存世作品不多,《貢鹿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動物基本上是西洋畫法。


清賀清泰畫白海青


安德義,意大利人,原名Joannes Damaseenus,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進入宮廷,曾與郎世寧、王致誠、艾啓蒙共同起稿《乾隆平定準噶爾回部戰圖》銅版畫,其中《庫隴癸之戰》、《烏什酋長獻城降》、《呼爾璜大捷》、《伊西洱庫爾淖爾之戰》、《拔達山汗納款》、《效勞回部成功諸將》六幅畫,即出自他的手筆,畫法工細,稍嫌呆板。

潘廷章,意大利人,原名Joseph Pangi,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來華,次年入宮供職,多爲皇帝繪製油畫肖像,因這些肖像都不署名,故潘廷章存世作品極少。《廓爾喀貢馬象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由潘、賀兩人合繪。後二匹馬,是現知潘廷章的唯一真迹。



作爲供奉內廷的外國畫家,郎世寧、王致誠、艾啓蒙等人的繪畫題材的內容主要有:描繪帝后、大臣、少數民族上層首領的人物肖像畫,表現帝后生活的宮廷生活畫,記錄當代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紀實畫,供裝飾、觀賞用的山水、花鳥畫等。此外還有一些表現歷史及宗教等題材的作品。在這些傳世繪畫作品中,最具價值的是反映康雍乾時期(1662—1795年)的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紀實畫。

西元17世紀70年代至西元18世紀50年代,我國西北部邊境地區出現了一股以厄魯特蒙古族準噶爾部少數上層貴族爲代表的分裂勢力,由於沙皇俄國的煽動和支援,叛亂延續八十餘年。爲此,清朝中央政府多次出兵平叛,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叛亂頭子達瓦齊、阿睦爾撤納覆滅,才平息了這場戰火,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打擊了沙俄企圖染指我國西北領土的侵略野心。

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準噶爾部發動分裂叛亂的時候,厄魯特蒙古族的杜爾伯特部在其首領車淩、車淩烏巴什、車淩孟克的帶領下,向清中央政府要求內徙,明確表示反對準部少數上層貴族的分裂行徑。乾隆皇帝對“三車淩”維護國家統一的行爲表示了讚揚和歡迎。翌年五月,弘歷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杜爾伯特部 “三車淩”等,分別封車淩、車淩烏巴什、車淩孟克等十五名上層人物爲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的稱號和爵位,並賞賜金銀工藝品、玉器、瓷器、絹帛等物品,連續十天在避暑山莊宴請“三車淩”及其他杜爾伯特部上層人物,並一同觀看馬術表演和焰火。這是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盛況。爲了將這一動人情景永久保留,乾隆皇帝特意下令,派當時供奉內廷的外籍畫家郎世寧、王致誠、艾啓蒙等人於同年九月趕赴熱河承德,爲繪製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巨作準備工作,郎世寧等人到達後繪製了多幅油畫肖像,並確定了整體構圖,經乾隆首肯後開始製作。 乾隆二十年,在郎世寧爲首的中外畫家的共同努力下,兩件以杜爾伯特部內徙爲題材的巨幅作品誕生了,即《萬樹園賜宴圖》和《馬術圖》。




《萬樹園賜宴圖》,絹本,設色,縱221.5釐米,橫419釐米。據楊伯達先生詳加攷證,“確認此畫所表現的,確係乾隆十九年五月甲午(十六日)弘歷於萬樹園賜車淩親王等杜爾伯特部的大小官員筵宴前的真實場面。” 畫面採用焦點透視構圖,青山環抱著偏於畫面右方的宴會場所,在圓形帳篷前擺設著筵席,兩邊分列著樂隊和喇嘛;場地四周用布幃圍起,有武裝侍衛守立,布幃外的樹林間,人們正在做著宴會的準備。乾隆皇帝在文武官員的前呼後擁下,乘輦輿進入筵宴場內,“三車淩”等蒙古族首領及清廷官員排成方陣,跪迎乾隆皇帝的到來。該圖雖未免過於整齊乃至刻板,但人物肖像個性鮮明,生動逼真。整個畫面佈局壯闊、隆重而肅穆。過去通常認爲該畫乃郎世寧所作,事實上,“從創作構思、題材選擇、畫幅佈局以及弘歷、‘三車淩’等主人公的肖像,都是由王致誠一手完成的。其他的肖像則由郎世寧、艾啓蒙所繪。至於品官、侍衛等人物和山巒、樹石、建築、器物等均是由畫院中國‘畫畫人’或‘畫畫柏唐阿’等畫家承擔的。所以說此圖是以郎世寧爲藝術指導,王致誠爲主要執筆人,由郎世寧、艾啓蒙以及若干中國畫家參加共同完成的,是集體創作的豐碩成果。”

《馬術圖》,絹本,設色,縱225釐米,橫425.5釐米,有“乾隆二十年七月臣郎世寧奉敕恭繪”十五字款,無收藏印記,也未見著錄。畫面描繪了弘歷率領文武官員和杜爾伯特部上層人物在避暑山莊觀看馬隊表演的場面,剛健、勇武的騎士策馬飛奔,在坐騎上做出各種難度很大的驚險動作。畫中弘歷和一些主要官員的頭像,造型準確、刻劃精細入微,堪稱肖像畫的佳作。整幅作品色彩既華麗鮮豔,又統一和諧;場面很大,但經過畫家周密的安排,大而不亂。與《萬樹園賜宴圖》相比,氣氛生動活潑,富於運動感。該畫雖然只落了郎世寧一人的名款,但從畫面風格,只有主要人物及其騎坐的馬匹是郎氏手筆,其他人物、馬匹及背景的樹石建築等是其他畫家所畫。

以上兩幅作品真實形象地表現了我國各民族爲維護國家統一所作的貢獻,爲我們瞭解這一歷史事件留下了寶貴的實證資料。

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生文治武功,都臻於清代之最。相比之下,乾隆帝更襃賞自己的武功。他曾寫詩自讚“十全大武揚”,並用漢、滿、蒙、維吾爾文字刻碑《十全記》,記錄下“十全武功”的煌煌業績。繼乾隆二十年平定準噶爾部的達瓦齊叛亂之後,又分別於乾隆二十三(1758)、二十四年(1759),平定了新疆回部維吾爾族的大和卓木布那敦、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叛亂勢力。 同樣,當清軍振旅凱旋之際,乾隆皇帝命令當時宮廷畫家以圖畫的形式將這一歷史性的功勳記錄下來,並進而製作成了一組銅板組畫。



這套銅版組畫名爲《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或稱《乾隆平定西域得勝圖》。組圖共16幅,每幅縱55.1釐米,橫90.8釐米,紙本印製。據聶崇正《清朝宮廷銅版畫〈乾隆平定準部回部戰圖〉》 一文介紹,十六幅圖的名稱分別爲:《平定伊犁受降》、《格登鄂拉斫營》、《鄂壘紮拉圖之戰》、《庫隴癸之戰》、《和落霍澌之捷》、《烏什酋長獻城降》、《通古斯魯克之戰》、《黑水解圍》、《呼爾璜之捷》、《阿爾楚爾之戰》、《伊西洱庫爾淖之戰》、《霍斯庫魯克之戰》、《拔達山汗納款》、《平定回部獻俘》、《郊勞回部成功諸將》、《凱宴成功諸將》。

十六幅底稿送到法國後,皇家藝術院院長馬立涅(Marigney)侯爵命令柯興(Charles Nicolas Cochin)負責雕版工作,並挑選雕刻名手勒巴(Le Bas)、聖奧本(Saint Aubin)、布勒佛(B.L.Prévot)、阿里默(A1iamet)、馬斯克立業(Masgulier)、納伊(Née)、學法 (Choffard)等人參加刻版工作。

組畫全部完成送抵中國時,參與起稿的郎世寧、王致誠二人已先後去世,未及見到成品。檔案裏記載有些圖上因無文字貼簽,名稱不詳,故只能請艾啓蒙來辨認註明。

這套組畫由於是外國畫家起稿,又是在法國製作成銅版畫的,所以雖然描繪的內容是中國的事件,但風格上,西洋畫的味道十分濃厚。它的出現應當被視爲二百多年前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的産物。隨後在清朝宮廷內又陸續産生了一系列由中國畫家和刻工製作的,描繪乾隆時期其他征戰場面的銅版組畫。由此可見,這組銅版畫對我國銅版畫發展之影響。



對於我國來說,油畫可謂是一種舶來品。中國最初接觸到的油畫作品,大約是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東來時所攜的宗教聖母畫。至於在中國繪製油畫,並向中國畫家傳授油畫技術,當以郎世寧爲第一人。乾隆時期,郎世寧和王致誠、艾啓蒙、潘廷章等人奉詔創作了許多油畫,均極具藝術價值。如郎世寧的《太師少師圖》、《乾隆撫琴圖》、王致誠《乾隆射箭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蒙古貴族圖》(共8幅)(德國柏林民俗博物館藏)、佚名《胤禛朝服像》、《弘歷朝服像》(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香妃畫像》,畫的是乾隆皇帝的寵妃香妃,穿著歐式盔甲。畫法細膩準確,富於立體感,顯示了作者具有較爲深厚的素描功底及解剖知識。畫像在使用歐洲古典油畫材料與技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某些影響,特別是在光綫的處理上,爲避免側面光照給人物面部所造成的強烈明暗對比效果,而採用了正面光照,人物面部顯得清晰柔和,比較符合中國人尤其是皇帝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此幅作品沒有落款,但從畫風和油畫技巧上分析,很有可能是郎世寧的作品。但是關於這幅畫,至今存在一些問題,尚難以統一。吳善浦《關於香妃傳說的辨僞》 一文認爲,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四十多名妃,而只有一個回部的妃——容妃。《清史稿》卷214《列傳一o后妃傳》載:“高宗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紮麥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妃,薨。”容妃在宮中平時穿著回族衣服,乾隆三十一年,皇后死,乾隆皇帝不再冊立皇后,容妃在宮中的地位逐年陞高。乾隆五十三年(1788),容妃死,時年55歲,後葬今河北省遵化清東陵。聶崇正《郎世寧和他的歷史畫、油畫作品》一文認爲:“關於郎世寧的油畫作品過去則沒有見到過。以前曾有兩幅所畫作‘香妃’的油畫作品,傳爲郎世寧所作,但畫上無郎世寧署款,畫的風格也不像。據說此二畫原題《油畫美人像》,到北洋政府時有一內務部官員指著畫隨便說了句:這大概是香妃吧。以後就附會成郎世寧畫的《香妃像》了。日本人石田幹之助收集了很多郎世寧的材料,撰寫成《郎世寧傳攷略》一文,他認爲郎世寧的作品“立軸、橫卷、畫冊皆有之,而屬油畫者,今其遺品中,殆未之見。” 據此可知,這幅名爲《香妃畫像》油畫作品,其真正作者是誰,畫的主人公是否是乾隆寵妃香妃,該畫稱之爲“香妃畫像”是否妥當等問題,還值得進一步攷索,但它的藝術價值卻絲毫不容低估。

確證爲郎世寧油畫真迹無疑的是《太師少師圖》,該畫縱301釐米,橫492釐米。在畫面的左下角有“臣郎世寧恭畫”六字一行,以楷書字體書寫,款下鈐二印。“臣世寧”、“恭畫”,無其他收藏印記,無作畫年月。該畫表現的內容是:大小獅子若干出沒于樹林山石之間。形象生動,造型準確,構圖明暗較強烈,富於立體感。獅子及樹木的畫法完全是用西洋畫的手法,畫面上筆觸清晰可辨,部分地方用油色較厚重,高出紙面,假山石雖用油繪,但卻有中國傳統繪畫山石的造型。可見,該畫是郎世寧油畫中“融會中西畫法,自成一格”的典範之作。




郎世宁 清乾隆 纯惠贵妃像

郎世寧的繪畫題材頗爲廣泛而多變。他的油畫、水彩風景畫、歷史風景畫以及戰爭畫等,大都具有意大利古典主義的畫風和表現手法。他在一生中爲清廷宮苑、行宮繪畫了大量的人物畫、風景畫、花鳥畫、年節畫、扇畫、琺瑯畫等等。據《清宮廷畫家郎世寧年譜》可知,郎世寧是一位極爲勤奮的畫家,在清宮50年中,他不僅創作了內容豐富、數量驚人的絕畫名品,而且以其衆多的傳世珍品豐富了中國與世界的藝術寶庫。據記載,郎世寧傳世作品幾近百餘件,分別收藏於世界各地。“現存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的乾隆帝后肖像卷,係郎世寧所繪,肖像右邊有題款。該像是乾隆元年25歲生日時所繪。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無款乾隆皇帝朝服全身像,與該圖只有大小、全身和半身之別,在畫風與處理手法幾無二致,故二者應是一稿一圖,是以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乾隆帝后手卷爲稿本,經放大繪成全身像軸並以之作爲乾隆的朝服像的。” 198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專門出版了《郎世寧作品專輯》,該書中收錄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庪藏郎世寧“一生作品既精且真者” 66幅,依次爲:《聚瑞圖》、《百駿圖》、《十駿圖——奔霄驄》、《十駿圖——籋雲駛》、《十駿圖——霹靂驤》、《十駿圖——赤花鷹》、《十駿圖——雪點鵰》、《開泰圖》、《十駿圖——紅玉座》、《十駿圖——大宛騮》、《十駿圖——如意驄》、《白鶻圖》、《瑞麅圖》、《阿玉賜持矛蕩寇圖》、《孔雀開屏圖》、《瑪瑺斫陣圖》、《愛烏罕四駿圖》、《白海青圖》、《白鷹圖》、《八駿圖》、《雲錦呈才圖》、《十駿犬——霜花鷂》、《十駿犬——睒星狼》、《十駿犬——金翅獫》、《十駿犬——蒼水虯》、《十駿犬——墨玉螭》、《十駿犬——茹黃豹》、《十駿犬——雪爪盧》、《十駿犬——驀空鵲》、《十駿犬——斑錦彪》、《十駿犬——蒼猊》、《花底僊尨圖》、《青羊圖》、《白猿圖》、《交阯果然圖》、《白鷹圖》、《玉花鷹圖》、《白海青圖》、《松鳥圖》、《花陰雙鶴圖》、《錦春圖》、《魚藻圖》、《瓶花圖》、《海西知時草圖》、《洋菊圖》、《萬壽長春圖》、《僊萼長春圖——牡丹》、《僊萼長春圖——桃花》、《僊萼氏春圖——芍藥》、《僊萼長春圖——海棠玉蘭》、《僊萼長春圖——虞美人蝴蝶蘭》、《僊萼長春圖——黃刺縻魚兒牡丹》、《僊萼長春團——石竹》、《僊萼長春圖——櫻桃》、《僊萼長春圖——嬰粟》、《僊萼長春圖——紫白丁香》、《僊萼長春圖——百合纏枝牡丹》、《僊萼長春圖——翠竹牽牛》、《僊萼長春圖——荷花慈姑》、《僊萼長春圖——穀花稷穗》、《僊萼長春圖——雞冠花》、《僊萼長春圖——菊花》、《山水圖》、《香妃圖》、《四季花卉棋盤》、《親蠶圖》。前述《太師少師圖》、《乾隆撫琴圖》、《嵩獻鷹枝圖》、《萬樹園賜宴圖》、《馬術圖》及《弘歷平安春信圖》、《弘歷哨鹿圖》等名作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郎世寧的繪畫融貫中西、“自成一格”,加之後乏傳人,所以以上作品均彌足珍貴,歷來倍受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青睞。

郎世寧的繪畫以其別具一格的中西摻用畫法而聞名於清朝畫壇。他是繼元代的馬可波羅、明代的利瑪竇之後又一位有名的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對此,學者多有讚譽。嚴家淦云:“郎世寧具藝術天才而獻身天主,遠來我國,爲當時極具西畫素養,且醉心於中國繪畫者,聲名雖不及四王吳惲,但亦成就蔚然,一時風靡,藝壇推重,史家論明清之際吾國美術之受西洋影響者,均予郎氏以一特殊之地位。” 羅光云:“當時從郎世寧學畫的徒弟,頗有幾人,然都不及他的高明,在中國畫史上沒有産生影響。因此郎世寧的畫在中國畫史上可稱絕筆。” 秦孝儀云:“盛清宮廷,傳教士畫家入爲供奉者漸多,然以郎世寧聲名最盛。蓋郎氏夙即工於西方畫法,既來中華,寓京師,入禁庭,見我國藝術之高妙,遂沈潛其間,棄西洋油彩刀刷,轉同化于中華之丹青墨妙,雖據其西洋寫實之素養,要仍以我國筆描彩繪爲依歸,乃能神形悉具,成其卓然獨立之風貌。郎氏本以教士來華,而終以畫藝振奇於世。雖僅見其藻繪宮牆無與於清廟生民,要亦發奇攄思,足爲畫壇一代之英。” 蔣復璁云:“迨至盛清,傳教士畫家專職供奉內廷,郎世寧即其中佼佼者。郎氏挾西方寫實之技,狀物擬態,神形逼肖,聲譽之隆方之唐代尉遲乙僧,帝王固爲之獎譽,畫院畫家風從者亦衆。”

作爲供職清宮的外籍畫家,郎世寧、王致誠和艾啓蒙等人不僅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外繪畫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而且對推動和溝通中外文化交流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學者早有論述 ,限於篇幅,此不贅述。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